卷十三
《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漯水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
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
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
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下,洪源七
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
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澄淳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
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马冲照,池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
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
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於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於桑乾泉,
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
天池。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
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
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
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
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
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漯水,乱流,
枝水南分。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迳日没城南,
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南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
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
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
于黄瓜堆者也。
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迳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
受厥称焉。又东北,右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
未详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
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
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
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漯水,并受通称矣。
漯水又东北,迳巨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也。
漯水又东北,迳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
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昇眺之
逸地矣。
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
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
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东,
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
里。其水又东注于漯水。
漯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
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
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
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
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
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永固县,县以大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
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按《燕书》,建兴十年,慕
容宝自西河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
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舆过平城
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北俗谓之老公城。羊水又东注于如
浑水,乱流迳方山西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
固堂,堂之四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
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
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
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
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
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二百步。
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
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水又南迳北
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
诸池沼。又南迳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
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迳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西郭外有郊
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延兴四年立。其水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
《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
也。魏天兴元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
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
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
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
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
台。台其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录秘籍,悉积其下。台西
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
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裹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
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
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
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采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西,
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
溉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论也。一水南迳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
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地,若邱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
即白登台也。台南对罡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
为匈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送与
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
文帝之为太上皇也,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
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
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迳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
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
州。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
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员基,令互相枝梧,以板砌
其上,栏陛承阿。上员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
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
神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
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
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
立祗洹舍于东睾,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
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
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fa6*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
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
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乐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
十二户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
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
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如浑
水又南,与武周川水会。水出县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
川,北流迳武周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东北右合黄水,水西出黄阜下,东
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周川,又东历故
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
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东方
朔《神异传》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炉之木,昼
夜火然,得雨猛风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馀,细如丝,色白,时时
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则死。取其毛,绩以为布,谓之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但
卉物则不能然。其山以火从地中出,故亦名荧台矣。火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
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
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馀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崖下有风穴,阙
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凌人,
不可暂停。而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
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中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觜乌,亦曰阿雏乌。按《小尔
雅》,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白项而群飞者,
谓之燕乌;大而白项者,谓之苍乌。《尔雅》曰: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
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子》曰雅贾矣。马
融亦曰:贾乌者也。又案《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无记于此乌,
故书其异耳。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
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邱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
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
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
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一水自枝渠南流,
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
又东注武州川,迳平城县南,东流注如浑水。又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
班副也。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
水又东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
《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北俗
谓之丑寅城。漯水又东迳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定矣。漯水又东,
迳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
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矣。漯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
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
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
十里,所未详也。漯水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县也,
北俗谓之比郍州城。漯水又东,阳原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
回水,水自ze6*东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
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
安阳,故此加东也。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
合而南流,东北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
鲜卑校尉,屯此。
漯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
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
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
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
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
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
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
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
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
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
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
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
《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
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
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
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
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
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
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
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
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
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
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
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
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
生焉。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
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
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
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
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
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
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
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
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
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
是也。漯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
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
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
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
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
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
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
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
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
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
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
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
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
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
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
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
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
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
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
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
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
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
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
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
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
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
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
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
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
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
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
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
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
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
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印,号罡成君,疑
即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流迳小
甯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又东,迳小宁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
西部都尉治,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昔邑
人班邱仲,居水侧,卖药于甯,百馀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
家皆死,民人取仲尸弃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失怖,叩
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后为夫馀王驿使来宁,北方人谓
之谪仙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注,
总为一川,东南迳黑土城西,又东南流,迳大甯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
迳大甯县故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曰:下洛
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于延水又东南,迳茹县故城北,王莽之谷武也,世
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曰:城在鸡鸣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甯川。于延
水又东南,迳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
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
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zi6*杀。代人怜之,
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
《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
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
而死,使者zi6*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
延水又南,迳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文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
曰:于延水东至广甯入治,非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
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
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
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
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
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漯水
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
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
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
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
庙。耆旧云,山下本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
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
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
沟,古老云,昔时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
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
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
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
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
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
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
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
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
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
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
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
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
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
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
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居民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
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
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
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
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
水又屈迳其城西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东南出山。
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馀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
门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千泉,非也。漯水又东南,
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
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
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
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
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
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
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
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
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
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城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
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漯水又东,
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
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
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其水又东入漯
水。漯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
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
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漯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
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
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即此
城矣。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
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
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
散漫难寻故也。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
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
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
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下,洪源七
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
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澄淳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
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马冲照,池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
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
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於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於桑乾泉,
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
天池。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
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
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
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
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
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漯水,乱流,
枝水南分。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迳日没城南,
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南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
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
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
于黄瓜堆者也。
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迳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
受厥称焉。又东北,右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
未详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
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
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
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漯水,并受通称矣。
漯水又东北,迳巨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也。
漯水又东北,迳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
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昇眺之
逸地矣。
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
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
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东,
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
里。其水又东注于漯水。
漯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
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
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
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
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
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永固县,县以大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
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按《燕书》,建兴十年,慕
容宝自西河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
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舆过平城
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北俗谓之老公城。羊水又东注于如
浑水,乱流迳方山西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
固堂,堂之四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
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
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
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
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
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二百步。
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
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水又南迳北
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
诸池沼。又南迳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
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迳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西郭外有郊
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延兴四年立。其水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
《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
也。魏天兴元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
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
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
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
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
台。台其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录秘籍,悉积其下。台西
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
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裹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
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
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
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采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西,
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
溉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论也。一水南迳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
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地,若邱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
即白登台也。台南对罡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
为匈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送与
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
文帝之为太上皇也,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
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
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迳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
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
州。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
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员基,令互相枝梧,以板砌
其上,栏陛承阿。上员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
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
神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
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
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
立祗洹舍于东睾,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
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
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fa6*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
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
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乐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
十二户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
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
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如浑
水又南,与武周川水会。水出县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
川,北流迳武周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东北右合黄水,水西出黄阜下,东
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周川,又东历故
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
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东方
朔《神异传》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炉之木,昼
夜火然,得雨猛风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馀,细如丝,色白,时时
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则死。取其毛,绩以为布,谓之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但
卉物则不能然。其山以火从地中出,故亦名荧台矣。火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
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
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馀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崖下有风穴,阙
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凌人,
不可暂停。而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
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中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觜乌,亦曰阿雏乌。按《小尔
雅》,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白项而群飞者,
谓之燕乌;大而白项者,谓之苍乌。《尔雅》曰: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
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子》曰雅贾矣。马
融亦曰:贾乌者也。又案《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无记于此乌,
故书其异耳。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
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邱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
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
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
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一水自枝渠南流,
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
又东注武州川,迳平城县南,东流注如浑水。又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
班副也。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
水又东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
《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北俗
谓之丑寅城。漯水又东迳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定矣。漯水又东,
迳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
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矣。漯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
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
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
十里,所未详也。漯水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县也,
北俗谓之比郍州城。漯水又东,阳原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
回水,水自ze6*东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
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
安阳,故此加东也。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
合而南流,东北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
鲜卑校尉,屯此。
漯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
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
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
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
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
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
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
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
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
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
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
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
《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
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
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
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
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
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
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
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
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
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
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
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
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
生焉。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
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
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
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
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
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
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
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
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
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
是也。漯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
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
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
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
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
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
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
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
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
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
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
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
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
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
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
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
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
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
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
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
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
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
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
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
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
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
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
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
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
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
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
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
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
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
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印,号罡成君,疑
即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流迳小
甯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又东,迳小宁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
西部都尉治,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昔邑
人班邱仲,居水侧,卖药于甯,百馀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
家皆死,民人取仲尸弃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失怖,叩
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后为夫馀王驿使来宁,北方人谓
之谪仙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注,
总为一川,东南迳黑土城西,又东南流,迳大甯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
迳大甯县故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曰:下洛
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于延水又东南,迳茹县故城北,王莽之谷武也,世
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曰:城在鸡鸣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甯川。于延
水又东南,迳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
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
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zi6*杀。代人怜之,
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
《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
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
而死,使者zi6*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
延水又南,迳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文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
曰:于延水东至广甯入治,非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
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
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
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
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
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漯水
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
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
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
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
庙。耆旧云,山下本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
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
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
沟,古老云,昔时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
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
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
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
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
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
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
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
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
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
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
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
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
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
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
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居民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
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
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
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
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
水又屈迳其城西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东南出山。
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馀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
门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千泉,非也。漯水又东南,
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
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
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
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
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
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
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
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
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
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城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
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漯水又东,
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
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
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其水又东入漯
水。漯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
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
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漯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
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
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即此
城矣。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
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
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
散漫难寻故也。
0
猜你喜欢:
- 《尉缭子》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
- 《南史》 ◎隐逸上 ○陶潜 宗少文(孙测 从弟彧之) 沈道虔 孔淳之 周续之 戴颙 翟法赐 雷次宗 郭希林 刘凝之
- 《牡丹亭》 【浣沙溪】〔外引贴扮门子;丑扮皂隶上〕山色好,讼庭稀。朝看飞鸟暮飞回。印床花落帘垂地。“杜母高风不要攀,甘棠游憩在南安。虽然为政多阴
- 《周易》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
- 《百战奇略》【原文】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①,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其中,必就地形之环龟②,都中高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时令类 《尧典》首授时,舜初受命,亦先齐七政。后世推步测算,重为专门,已别著录。其本天道之宜以立人事之节者,则有时令诸书。孔
- 《高龙巴》 或许是妹妹的到来加剧了奥索的思乡心切,或许是因为高龙巴的粗装野态使他在文明朋友面前感到有点丢份儿,他第
- 《傲慢与偏见》 话说到了这个地步,柯林斯先生提的亲事可以说是告吹.伊丽莎白只感到几分的别扭,还不时听母亲几句埋怨话,此
- 《菜根谭》 芦花被下,卧雪眼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
- 《百战奇略》【原文】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①唐武德②中,太宗③围王
- 《春秋左传》 ◇庄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 《明史》 ○金纯 张本 郭敦 郭琎 郑辰 柴车 刘中敷(孙机) 张凤 周瑄(子纮) 杨鼎(翁世资) 黄镐 胡拱辰 陈俊
- 《水浒传》 《鹧鸪天》: 千古高风聚义亭,英雄豪杰尽堪惊。智深不救林冲死,柴进焉能擅大 人猛烈,马狰狞,相逢较艺论专精。展开缚虎屠龙
- 《安娜·卡列尼娜》 基蒂跟施塔尔夫人也同时认识了,这种结识,连同她对瓦莲卡的友情,不但强烈地影响了她,而且对于她精神上的痛
- 《白痴》 《白痴》的第一个同心圆是小说中具体的人与事. 说得"俗&
- 《南齐书》 ◎刘怀珍 李安民 王玄载(弟玄邈) 刘怀珍,字道玉,平原人,汉胶东康王寄后也。祖昶,宋武帝平齐,以为青州治中,至员外常侍。
- 《裴注三国志》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玁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
- 《元史》 ◎宪宗 宪宗桓肃皇帝,讳蒙哥,睿宗拖雷之长子也。母曰庄圣太后,怯烈氏,讳唆鲁禾帖尼。岁戊辰,十二月三日生帝。时有黄忽答部知天象
- 《清史稿》 ○杨捷(石调声) 万正色 吴英 蓝理 黄梧(子芳度、从子芳、世芳泰) 穆赫林(段应举) 杨捷,字元凯,义州人,先世居
- 《菜根谭》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
评论
发表评论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大体》
-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老子《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李涉《楚宫怨二首·其一》
-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王溥《咏牡丹》
-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