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公平第十六(凡八章)
《贞观政要》 作者:吴兢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
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
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
无私於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
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於上,而上恩未被於下,今
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
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
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
“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於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
‘兵犹火也,弗戢将zi6*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
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
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
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於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
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於
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
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於死。
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
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
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
大信於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
而寘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
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
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
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
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
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
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
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
在於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ze6*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
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
也?”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於长公主。魏
徵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於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
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
於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
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
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
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
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有国有
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
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
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
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
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
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
子弟及有雠嫌,不得不举。”
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徵进曰:“阉
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
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曰:“非卿,朕安得闻此语?自今
已后,充使宜停。”魏徵因上疏曰: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粃政;远小人,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
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铅
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
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
兰同臭,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
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恨也。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爱,引纳多涂,好善而不甚择人,疾恶而
未能远佞。又出言无隐,疾恶太深,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虽
有独见之明,犹恐理或未尽。何则?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闻恶必信则
小人之道长矣,闻善或疑则君子之道消矣。为国家者急於进君子而退小人,乃使
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则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且世俗
常人,心无远虑,情在告讦,好言朋党。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
党,今则清浊共流,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以之为朋党,则
谓事无可信;以之为诚直,则谓言皆可取。此君恩所以不结於下,臣忠所以不达
於上。大臣不能辩正,小臣莫之敢论,远近承风,混然成俗,非国家之福,非为
治之道。適足以长奸邪,乱视听,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远虑,
深绝其源,则后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败者,由乎君有远虑,虽失之於始,必
得之於终故也。若时逢少隳,往而不返,虽欲悔之,必无所及。既不可以传诸后
嗣,复何以垂法将来?且夫进善黜恶,施於人者也;以古作鉴,施於己者也。鉴
貌在乎止水,鉴已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鉴於己之行事,则貌之妍丑宛然
在目,事之善恶自得於心,无劳司过之史,不假刍荛之议,巍巍之功日著,赫赫
之名弥远。为人君者可不务乎?
臣闻道德之厚,莫尚於轩、唐;仁义之隆,莫彰於舜、禹。欲继轩、唐之风,
将追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不择
善任能,而委之俗吏,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欲
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
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
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
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由此言之,
刑罚不可致理,亦己明矣。故《潜夫论》曰:“人君之理莫大於道德教化也。民
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俗化者,行也,末也。是以上
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履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
所载矣。是故上圣无不务理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道
之以礼,务厚其性而明其情。民相爱,则无相伤害之意;动思义,则无畜奸邪之
心。若此,非律令之所理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
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任咎繇以五刑也。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
乃以防奸恶,而救祸患,检淫邪,而内正道。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
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化之养民,犹工之为曲豉也。六合之民,犹一荫
也,黔首之属,犹豆麦也,变化云为,在将者耳!遭良吏,则怀忠信而履仁
厚;遇恶吏,则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是以
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德者,所以循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民之
生也,犹铄金在炉,方圆薄厚,随镕制耳!是故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於君。
世之主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人,感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
而无奸险之虑,则醇酽之俗,复见於兹矣。”后王虽未能遵,专尚仁义,当慎刑
恤典,哀敬无私,故管子曰:“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故王天下,理
国家。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於法。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但见臣
下执论,无不忻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故尽力
以效忠。顷年以来,意渐深刻,虽开三面之网,而察见渊中之鱼,取舍在於爱憎,
轻重由乎喜怒。爱之者,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无
定科,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疑之以阿伪。故受罚者无所控告,当官者莫敢正
言。不服其心,但穷其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又五品已上有犯,悉令曹司闻
奏。本欲察其情状,有所哀矜;今乃曲求小节,或重其罪,使人攻击惟恨不深。
事无重条,求之法外所加,十有六七,故顷年犯者惧上闻,得付法司,以为多幸。
告讦无已,穷理不息,君私於上,吏奸於下,求细过而忘大体,行一罚而起众奸,
此乃背公平之道,乖泣辜之意,欲其人和讼息,不可得也。
故《体论》云:“夫淫泆盗窃,百姓之所恶也,我从而刑罚之,虽过乎当,
百姓不以我为暴者,公也。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遁而陷之法,我从而宽
宥之,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我之所重,百姓之所憎也;我之所轻,百姓之
所怜也。是故赏轻而劝善,刑省而禁奸。”由此言之,公之於法,无不可也,过
轻亦可。私之於法无可也,过轻则纵奸,过重则伤善。圣人之於法也公矣,然犹
惧其未也,而救之以化,此上古所务也。后之理狱者则不然:未讯罪人,则先为
之意,及其讯之,则驱而致之意,谓之能;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而上求人
主之微旨以为制,谓之忠。其当官也能,其事上也忠,则名利随而与之,驱而陷
之,欲望道化之隆,亦难矣。
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悉其
聪明,致其忠爱,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曰:
“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讯,众所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参之
人情。故《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
以为情也者取货者也,立爱憎者也,右亲戚者也,陷怨雠者也。何世俗小吏之情,
与夫古人之悬远乎?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通
相疑也,欲其尽忠立节,难矣。
凡理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主,不敢讯,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明,
故律正其举劾之法,参伍其辞,所以求实也,非所以饰实也,但当参伍明听之耳,
不使狱吏锻炼饰理成辞於手。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
求所以杀之也。”故析言以破律,任案以成法,执左道以必加也。又《淮南子》
曰:“沣水之深十仞,金铁在焉,则形见於外。非不深且清,而鱼鳖莫之归也。”
故为者以苛为察,以功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讦多为功,譬犹广革,大则大矣,
裂之道也。夫赏宜从重,罚宜从轻,君居其厚,百王通制。刑之轻重,恩之厚薄,
见思与见疾,其可同日言哉!且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
准绳所以正曲直,今作法贵其宽平,罪人欲其严酷,喜怒肆志,高下在心,是则
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者也。不亦惑哉?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万乘之主,当可封之日,而任心弃法,取怨
於人乎?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於外,其
何伤?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
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
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民之善
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
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
之路。温舒恨於曩日,臣亦欲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
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於无形,求之於未有,虚心以
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
耳之言、犯颜之诤,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慝,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
灭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统运,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
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昔在贞观之初,侧身励行,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
每听直言,喜形颜色。故凡在忠烈,咸竭其辞。自顷年海内无虞,远夷慑服,志
意盈满,事异厥初。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
私嬖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往来行路,咸知之矣。邦之兴衰,实由斯道。为
人上者,可不勉乎?臣数年以来,每奉明旨,深惧群臣莫肯尽言。臣窃思之,自
比来人或上书,事有得失,惟见述其所短,未有称其所长。又天居自高,龙鳞难
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时有所陈,不能尽意,更思重竭,其道无因。且所言
当理,未必加於宠秩,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莫能尽节,实由於此。虽左右
近侍,朝夕阶墀,事或犯颜,咸怀顾望。况疏远不接,将何以极其忠款哉?又时
或宣言云:“臣下见事,只可来道,何因所言,即望我用?”此乃拒谏之辞,诚
非纳忠之意。何以言之?犯主严颜,献可替否,所以成主之美,匡主之过。若主
听则惑,事有不行,使其尽忠谠之言,竭股肱之力,犹恐临时恐惧,莫肯效其诚
款。若如明诏所道,便是许其面从,而又责其尽言,进退将何所据?欲必使乎致
谏,在乎好之而已。故齐桓好服紫,而合境无异色;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
夫以耳目之玩,人犹死而不违,况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千里斯应,信不为难。
若徒有其言,而内无其实,欲其必至,不可得也。
太宗手诏曰:
省前后讽谕,皆切至之意,固所望於卿也。朕昔在衡门,尚惟童幼,未渐师
保之训,罕闻先达之言。值隋主分崩,万邦涂炭,惵々黔黎,庇身无所。朕自
二九之年,有怀拯溺,发愤投袂,便提干戈,蒙犯霜露,东西征伐,日不暇给,
居无宁岁。降苍昊之灵,禀庙堂之略,义旗所指,触向平夷。弱水、流沙,并通
輶轩之使;被发左衽,皆为衣冠之域。正朔所班,无远不届。及恭承宝历,寅奉
帝图,垂拱无为,氛埃靖息,於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
之力,协德同心,以致於此。自惟寡薄,厚享斯休,每以抚大神器,忧深责重,
常惧万几多旷,四聪不达,战战兢兢,坐以待旦。询於公卿,以至隶皂,推以赤
心。庶几明赖,一动以锺石;淳风至德,永传於竹帛。克播鸿名,常为称首。朕
以虚薄,多惭往代,若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赐
绢三百匹。
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
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
无私於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
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於上,而上恩未被於下,今
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
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
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
“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於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
‘兵犹火也,弗戢将zi6*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
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
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
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於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
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於
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
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於死。
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
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
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
大信於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
而寘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
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
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
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
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
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
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
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
在於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ze6*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
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
也?”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於长公主。魏
徵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於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
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
於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
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
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
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
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有国有
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
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
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
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
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
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
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
子弟及有雠嫌,不得不举。”
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徵进曰:“阉
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
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曰:“非卿,朕安得闻此语?自今
已后,充使宜停。”魏徵因上疏曰: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粃政;远小人,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
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铅
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
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
兰同臭,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
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恨也。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爱,引纳多涂,好善而不甚择人,疾恶而
未能远佞。又出言无隐,疾恶太深,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虽
有独见之明,犹恐理或未尽。何则?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闻恶必信则
小人之道长矣,闻善或疑则君子之道消矣。为国家者急於进君子而退小人,乃使
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则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且世俗
常人,心无远虑,情在告讦,好言朋党。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
党,今则清浊共流,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以之为朋党,则
谓事无可信;以之为诚直,则谓言皆可取。此君恩所以不结於下,臣忠所以不达
於上。大臣不能辩正,小臣莫之敢论,远近承风,混然成俗,非国家之福,非为
治之道。適足以长奸邪,乱视听,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远虑,
深绝其源,则后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败者,由乎君有远虑,虽失之於始,必
得之於终故也。若时逢少隳,往而不返,虽欲悔之,必无所及。既不可以传诸后
嗣,复何以垂法将来?且夫进善黜恶,施於人者也;以古作鉴,施於己者也。鉴
貌在乎止水,鉴已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鉴於己之行事,则貌之妍丑宛然
在目,事之善恶自得於心,无劳司过之史,不假刍荛之议,巍巍之功日著,赫赫
之名弥远。为人君者可不务乎?
臣闻道德之厚,莫尚於轩、唐;仁义之隆,莫彰於舜、禹。欲继轩、唐之风,
将追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不择
善任能,而委之俗吏,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欲
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
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
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
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由此言之,
刑罚不可致理,亦己明矣。故《潜夫论》曰:“人君之理莫大於道德教化也。民
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俗化者,行也,末也。是以上
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履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
所载矣。是故上圣无不务理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道
之以礼,务厚其性而明其情。民相爱,则无相伤害之意;动思义,则无畜奸邪之
心。若此,非律令之所理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
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任咎繇以五刑也。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
乃以防奸恶,而救祸患,检淫邪,而内正道。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
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化之养民,犹工之为曲豉也。六合之民,犹一荫
也,黔首之属,犹豆麦也,变化云为,在将者耳!遭良吏,则怀忠信而履仁
厚;遇恶吏,则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是以
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德者,所以循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民之
生也,犹铄金在炉,方圆薄厚,随镕制耳!是故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於君。
世之主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人,感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
而无奸险之虑,则醇酽之俗,复见於兹矣。”后王虽未能遵,专尚仁义,当慎刑
恤典,哀敬无私,故管子曰:“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故王天下,理
国家。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於法。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但见臣
下执论,无不忻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故尽力
以效忠。顷年以来,意渐深刻,虽开三面之网,而察见渊中之鱼,取舍在於爱憎,
轻重由乎喜怒。爱之者,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无
定科,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疑之以阿伪。故受罚者无所控告,当官者莫敢正
言。不服其心,但穷其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又五品已上有犯,悉令曹司闻
奏。本欲察其情状,有所哀矜;今乃曲求小节,或重其罪,使人攻击惟恨不深。
事无重条,求之法外所加,十有六七,故顷年犯者惧上闻,得付法司,以为多幸。
告讦无已,穷理不息,君私於上,吏奸於下,求细过而忘大体,行一罚而起众奸,
此乃背公平之道,乖泣辜之意,欲其人和讼息,不可得也。
故《体论》云:“夫淫泆盗窃,百姓之所恶也,我从而刑罚之,虽过乎当,
百姓不以我为暴者,公也。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遁而陷之法,我从而宽
宥之,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我之所重,百姓之所憎也;我之所轻,百姓之
所怜也。是故赏轻而劝善,刑省而禁奸。”由此言之,公之於法,无不可也,过
轻亦可。私之於法无可也,过轻则纵奸,过重则伤善。圣人之於法也公矣,然犹
惧其未也,而救之以化,此上古所务也。后之理狱者则不然:未讯罪人,则先为
之意,及其讯之,则驱而致之意,谓之能;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而上求人
主之微旨以为制,谓之忠。其当官也能,其事上也忠,则名利随而与之,驱而陷
之,欲望道化之隆,亦难矣。
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悉其
聪明,致其忠爱,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曰:
“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讯,众所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参之
人情。故《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
以为情也者取货者也,立爱憎者也,右亲戚者也,陷怨雠者也。何世俗小吏之情,
与夫古人之悬远乎?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通
相疑也,欲其尽忠立节,难矣。
凡理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主,不敢讯,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明,
故律正其举劾之法,参伍其辞,所以求实也,非所以饰实也,但当参伍明听之耳,
不使狱吏锻炼饰理成辞於手。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
求所以杀之也。”故析言以破律,任案以成法,执左道以必加也。又《淮南子》
曰:“沣水之深十仞,金铁在焉,则形见於外。非不深且清,而鱼鳖莫之归也。”
故为者以苛为察,以功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讦多为功,譬犹广革,大则大矣,
裂之道也。夫赏宜从重,罚宜从轻,君居其厚,百王通制。刑之轻重,恩之厚薄,
见思与见疾,其可同日言哉!且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
准绳所以正曲直,今作法贵其宽平,罪人欲其严酷,喜怒肆志,高下在心,是则
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者也。不亦惑哉?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万乘之主,当可封之日,而任心弃法,取怨
於人乎?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於外,其
何伤?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
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
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民之善
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
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
之路。温舒恨於曩日,臣亦欲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
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於无形,求之於未有,虚心以
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
耳之言、犯颜之诤,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慝,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
灭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统运,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
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昔在贞观之初,侧身励行,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
每听直言,喜形颜色。故凡在忠烈,咸竭其辞。自顷年海内无虞,远夷慑服,志
意盈满,事异厥初。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
私嬖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往来行路,咸知之矣。邦之兴衰,实由斯道。为
人上者,可不勉乎?臣数年以来,每奉明旨,深惧群臣莫肯尽言。臣窃思之,自
比来人或上书,事有得失,惟见述其所短,未有称其所长。又天居自高,龙鳞难
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时有所陈,不能尽意,更思重竭,其道无因。且所言
当理,未必加於宠秩,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莫能尽节,实由於此。虽左右
近侍,朝夕阶墀,事或犯颜,咸怀顾望。况疏远不接,将何以极其忠款哉?又时
或宣言云:“臣下见事,只可来道,何因所言,即望我用?”此乃拒谏之辞,诚
非纳忠之意。何以言之?犯主严颜,献可替否,所以成主之美,匡主之过。若主
听则惑,事有不行,使其尽忠谠之言,竭股肱之力,犹恐临时恐惧,莫肯效其诚
款。若如明诏所道,便是许其面从,而又责其尽言,进退将何所据?欲必使乎致
谏,在乎好之而已。故齐桓好服紫,而合境无异色;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
夫以耳目之玩,人犹死而不违,况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千里斯应,信不为难。
若徒有其言,而内无其实,欲其必至,不可得也。
太宗手诏曰:
省前后讽谕,皆切至之意,固所望於卿也。朕昔在衡门,尚惟童幼,未渐师
保之训,罕闻先达之言。值隋主分崩,万邦涂炭,惵々黔黎,庇身无所。朕自
二九之年,有怀拯溺,发愤投袂,便提干戈,蒙犯霜露,东西征伐,日不暇给,
居无宁岁。降苍昊之灵,禀庙堂之略,义旗所指,触向平夷。弱水、流沙,并通
輶轩之使;被发左衽,皆为衣冠之域。正朔所班,无远不届。及恭承宝历,寅奉
帝图,垂拱无为,氛埃靖息,於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
之力,协德同心,以致於此。自惟寡薄,厚享斯休,每以抚大神器,忧深责重,
常惧万几多旷,四聪不达,战战兢兢,坐以待旦。询於公卿,以至隶皂,推以赤
心。庶几明赖,一动以锺石;淳风至德,永传於竹帛。克播鸿名,常为称首。朕
以虚薄,多惭往代,若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赐
绢三百匹。
0
猜你喜欢:
- 《欧阳修集》 【唐王重荣德政碑〈中和四年〉】 右《王重荣德政碑》,归仁泽撰,唐彦谦书。重荣当唐之末,再逐其帅,遂据河中。虽破黄巢,平朱玫之叛
- 《颜氏家训》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
- 《南史》 ◎恩幸 ○戴法兴(戴明宝) 徐爰 阮佃夫 纪僧真 刘系宗 茹法亮 吕文显 茹法珍(梅虫儿) 周石珍 陆验(徐
- 《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全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奥布隆斯基家里一
- 《文心雕龙》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
- 《乐府杂录》 舜时调八音,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计用八百般乐器。至周时,改用宫、商、角、徵、羽,用制五音,减乐器至五百般。至唐朝,又减
- 《三国演义》 却说司马懿闻曹爽同弟曹羲、曹训、曹彦并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及御林军,随魏主曹芳,出城谒明帝墓,就去畋猎。懿大喜,即到省
- 《红与黑》 多少喧嚣,多少为利奔波的忙 人!在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头脑里,&nb
- 《元史》 ◎忠义四 普颜不花,字希古,蒙古氏。倜傥有大志。至正五年,由国子生登右榜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调河南行省员外郎。十一年,迁江
- 《汉书》 孝文皇帝四男:窦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诸姬生代孝王参、梁怀王揖。 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与太原王参、梁王揖同日立。武为代王,四年
- 《清史稿》 ○左宝贵(弟宝贤等) 永山 邓世昌 刘步蟾(林泰曾等) 戴宗骞 左宝贵,字冠廷,山东费人。咸丰初,隶江南军。尝令当前敌
- 《清史稿》 ◎藩部二 ○敖汉 柰曼 巴林 紥噜特 阿噜科尔沁 翁牛特 克什克腾 喀尔喀左翼 乌珠穆沁 浩齐特
- 《裴注三国志》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时益州从事张裕善相,芝往从之,裕谓芝曰:“君年
- 《安娜·卡列尼娜》 弗龙斯基跟着乘务员向客车走去,在车厢门口他突然停住脚步,给一位正好走下车来的夫人让路.凭着社交界中人的
- 《鶡冠子》武灵王问庞焕曰:「寡人闻飞语流传曰: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愿闻其解。」庞焕曰:「工者贵无与争,故大上用计谋,其次因人
- 《北史》 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
- 《论衡》 【题解】 王充想在本篇中说明“精诚”
- 《列夫托尔斯泰》 他的面貌有了确定了的特点,由于这特点,他的面貌永远铭刻于人类记忆中:宽广的额上划着双重的皱痕,浓厚的雪
- 《史记》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著令甲,称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
- 《朱子语类》 ◎尽心下 △尽信书章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者,只缘当时恁地战斗残戮,恐当时人以此为口实,故说此。然"血流漂杵",看上文自说"
评论
发表评论
-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灾。佚名《增广贤文·上集》
-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谢枋得《蚕妇吟》
- 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
-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诸葛亮《将苑·卷一·兵权》
-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