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1-22 15:55:38
标签: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
一、善于联系,做到知识迁移
1. 联系课文。考试中遇到的词语,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遇到词义不理解,首先想到的便是相关的课文内容。
2. 联系成语。文言词的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很少见到,但在一些成语中却依旧保留着。
3. 联系诗句。文言语段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可能就在你熟悉的诗句中出现过,适当的联系,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
二、考虑全面,注意文言词的特殊用法
1. 通假字。高考所考查的通常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所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大多可推断出来。
2. 偏义词。偏义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在翻译中也不容忽视。
3. 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等等,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改变词性,这种现象平时一直作为重点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也要充分考虑到。
遇到解释不通的句子
在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个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但连缀在一起,句意却不通。这时应考虑到以下两种情形: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果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就不宜直译,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
二、特殊句式
1. 倒装。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2. 省略。补充省略部分,常常就是命题考点。
3. 被动。这种句式虽较为常见,但如果忽视,也很容易被扣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0
猜你喜欢:
- 太平广记原文:小娥姓谢氏,豫章人,估客女也。生八岁丧母,嫁历阳侠士段居贞。居贞负气重义,交游豪俊。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常与段婿同舟货,
- 新五代史原文: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仪, 治人之 *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
-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归纳1 用作指代词,例如:(1)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
-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
- 初中文言文阅读试题:窦太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
-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郑人置履文言文翻译导语:郑人置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词语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下面由小编为
- 说琴文言文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
- 不躬不亲文言文翻译《不躬不亲》文言文是讲述了什么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不躬不亲》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不躬不亲》原文及翻译原文:
- 文言文《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原文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
- 《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下面是小编分享
- 东施效颦故事意思及文言文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
-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节用度,勤职业,仓库充实,器械精利;上闻而嘉之,欲加尚书。张九龄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
- 误认文言文加点字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是语文考试的题型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误认原文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
- 送丁琰序文言文赏析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
- 文言文《宋书 谢景仁传》原文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从叔父也。祖据,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景仁幼时与安相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
-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1.解释
- 侯方域原文:余友贾生开宗,年逾五十,老矣。负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绳墨。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里人大笑,以为病狂。
- 魏书原文:寇赞,字奉国,上谷人,因难徙冯翊万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坚东莱太守。赞弟谦之有道术,世祖敬重之,故追赠修之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
-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⑴,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⑵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