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通假字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1-02 05:09:01
标签:
文言文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0
猜你喜欢:
- 原文:公讳绍远,河南洛阳人。司空定王之孙,太师文宣王之子也。六艺悉穷于巧,百行无厄于过,故以口占河流,笔力泉涌。同韩宣之识礼,似季札之知音,
- 桑中生李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士,因植焉,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
-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导语: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爱1、爱其子
- 高中生应该如何学好文言文一、如何攻克文言文不少学生害怕学文言文,觉得自己虽然花了不少精力学习,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独
- 语文一模试卷文言文赏析部分题目及答案[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 《曹刿论战》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笔者发现, 许多学生对文言文
- 高考文言文最常用常错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考点,从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得分率一直徘徊
- 吴均原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
- 崔涣博综经术,长论议。十岁居父丧,毁辟加人,陆元方异之。起家亳州司功参军,累迁司门员外郎。杨国忠恶不附己,出为巴西太守。玄宗西狩,迎竭于道.
-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
- 复多尔衮书文言文翻译复多尔衮书史可法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
-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乃“民”字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
- 文言文欣赏:李习之卷七【原文】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
- 文言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四题1.从人物事件中,给学生以感情的激励透过文言文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看出其所叙述、议论的人物和事件,这“事有人
- 高二语文必修五期末文言文知识点复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
- 李一足传 王猷定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姊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文言文的翻译全文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
- 《齐王筑城》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其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齐王筑
- 荀卿论苏 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
- 卢钧,字子和,系出范阳,徙京兆蓝田。举进士中第,以拔萃补秘书正字。从裴度为太原观察支使,迁监察御史,争宋申锡狱知名。迁给事中,有大诏令,必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