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8-09 22:43:25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动词
(1)回合,聚会。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宗泽原文:⑴臣闻天下者,我太祖、太宗肇造一统之天下也;奕世②圣人继继承承、增光共贯之天下也。陛下为天眷佑,为民推戴,入绍大统,___当兢兢业
- 墨子见楚王文言文翻译喜欢读书的你就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啦,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古代文言《墨子见楚王》佳作,让我们一起学习吧。墨子见楚王文言文翻
- 公私分明文言文翻译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私分明文言文翻译
- 资治通鉴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
- 北山移文文言文翻译《北山移文》是孔稚珪所写的骈体文。文章一开始表彰真隐士以树立榜样,接着指出假隐士周颙的名字,并把他隐居时与出仕后截然不同的
- 文言文后汉书蔡邕传阅读理解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秦王谓唐雎日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
-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
- 济南的文言文 * 二年夏,京城无良师弟云游至济南府。昔闻曾至济南之同室,或放倒,或均饮,无人能全身而退。无良师弟虽混迹酒肆风月场所良久,然恐独
- 马仙琕,字灵馥,扶风眉人也。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缅。缅卒,事
- 夜游赤壁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各位,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夜游赤壁文言文翻译,大家一起阅读吧!夜游赤壁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1。选自《战国策·齐策一》。2。《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
- 汉书原文: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注]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
- 《战国策 齐策四》”齐人冯媛“选段文言文训练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
- 说天鸡文言文译文【原文】说天鸡罗隐狙(寓言中的姓氏)氏子不得父术,而得鸡之性焉。其畜养者冠距不举,毛羽不彰,兀然若无饮啄意,洎见敌,则他鸡之
- 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对于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小编已为大家整理带来啦,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 景清借书文言文翻译景清借书是一篇文言文,是明代《泽山杂记》中的一篇文章,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景清借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原文:景清
- 文言文《前出师表》原文及赏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前出师表》原
- 《公输》文言文语段练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