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多义词义项的选择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多义词义项的选择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1-10 01:14:28 

标签: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多义词义项的选择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是释词通句。释词是基础,通句是结果,必须先打好基矗释词中尤其要注意对多义词词义的解析,因为汉语多义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不很发达的古代汉语来说更是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多义词的诸种义项在文句中都同时可以表现出来,也不是既可以理解为A义,又可以理解为B义,而是只有其中的一个意义起作用,除此之外各个意义都是隐而不显、不起作用的。换言之,一个词具有多义,这是就其做为一个词在词典中独立存在时而言的,是就其潜在的可能性而言的。而当这个词进入具体的文句时,它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这是就其在文句中的使用而言的,是就其表现出来的现实性而言的。如:


①“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城濮之战》)

②“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汉书·高帝纪》)

③“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上例三句中都有一个“田”字。作为一个静止的词,在古汉语中它有“田地”、“耕种”等义项,但在具体的文句中却只有一个固定的含义。如在上例三句中,①之义为耕种的土地;②之义为耕种;③之义是打猎,绝对不能混淆和替换。把握不住这一点,就会曲解古文含义,甚而发生“古人怎么搞错了”的疑问。比如有人在读孟浩然的《春晓》时,把“春眠不觉晓”的“不觉”理解成了“没有感觉”,因而发出了:既然没有感觉,又怎么能知道“夜来风雨声”的疑问。其实,“不觉”除了“没有感觉”义外还有“不知不觉”之义。此处正是春夜苦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并非酣睡而没有感觉之义。

更何况文言词不仅多义,而且模糊,即在有些句子里,一个词往往可以具有该词在静止状态所不具有的意义,而产生一种临时义,转化义。如: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里的“处”即为“蹄颖、“足迹”之义,是临时转化义,在字典辞书里是找不到该义项的,同时用字典辞书所列义项去讲也是讲不通的。

我们要真正读通弄懂文言作品,必须确切地把握多义词在文句中的真正含义。一般来讲,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单一含义,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上下文义,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与全段全篇是否协调,是否前后一致。如:

⑤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礼记·苛政猛于虎》)

⑥固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上两句中的“识”字,一般来讲有两个义项,一读shí,是“知道、懂得、认识”之义;二读zhī,是“记忆、记妆之义。例⑤按上文是孔子过泰山侧,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应读zhī,理解为“记妆。例⑥是写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便高兴地问儿子苏迈:“你懂得吗?”如果把这个“识”当“记妆讲,便说不通,故只能读shí,当作“懂得”去理解。

二、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份,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⑦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

⑧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吕后。(《史记》)

按句法结构,例⑦“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副词和能愿动词修饰,便说明“一”不是数词而是代词,“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这个“一”完全具备动词特点,只能当“统一”讲。例⑧“号令一出吕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吕后”,“出”是动词,“一”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说明吕后专权,所有号令全部从吕后那里发出。

三、利用互文见义。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中位置相应的词。位置相应的词往往是意思相近、相同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古人这一行文特点去确定词义。如:

⑨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韩非子》)例⑨前后两句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应,意思亦相同,“去”的意思为“抛弃”,那么“息”也是“抛弃、废除”之义。再如:

①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例①0“将军”、“壮士”互文,两者互为补充。应理解为“将军壮士百战死,壮士将军十年归”,而绝不能理解成“将军们身经百战都已死去,壮士们从军十年凯旋归来”。

四、要了解词的历史特点。

词义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不了解词的历史含义也会曲解文言文句之义。如“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氏,平民只能称之为“黎民”,如果用平民百姓之义去理解“群黎百姓,遍为尔德”(《诗经》)中的百姓,就不对了。再如“山西”、“山东”,秦汉时认崤山为界,春秋时的晋国则以太行山为界,宋元有认泰山为界的,这种复杂的情况,更要根据古文的写作时代,叙述的对象细加辨析,准确择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郁离子原文: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
  •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 《王修传》文言文赏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2题。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
  • 文言文情书情话情话是广泛在网络上使用的一种语言,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下面是关于文言文情书情话的内容,欢迎阅读!文言文情书情话1、忽闻高中归,
  • 王若虚原文:门山①之公署,旧有三老堂。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②,今以之馆宾者也。予到半年,葺而新之。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
  •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 吴均原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
  • 螳螂捕蝉的文言文翻译小时候,夏天是最美好的季节,因为可以做许多好玩有趣的事。捕蝉,就是其中的一件。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螳螂捕蝉的文言文翻
  •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
  • 魏书原文:裴宣,字叔令,通辩博物,早有声誉。少孤,事母兄以孝友称。举秀才,至都,见司空李欣,与言自旦及夕,欣嗟善不已。司空李冲有人伦鉴识,见
  • 贤士隐居者文言文阅读理解贤士隐居者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
  • 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两则短文,回答1—4题。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 独乐园记①(宋)司马光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
  • 梅长公传钱谦益公讳之焕,字长公,黄之麻城人。其先,宋宛陵先生后也。公十岁丧父,从其母刘,居东山之沈庄,日课书 盈寸。倜傥雄俊,异于凡儿。年十
  • 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赵康
  • 赈灾文言文翻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更是多不胜数。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赈灾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原文: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
  •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
  • 曾国藩原文:古者,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皆置师以教之。于乡有州长、党正之俦,于国有师氏、保氏,天子既兼君师之任、其所择,大抵皆道艺两优.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