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殳(Sh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是因功获赐的姓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称殳氏。
2、以兵器名作为姓氏的姓,以兵器名为氏。古代时,每逢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殳仗队和兵甲游行接受检阅。每队各设有将军一人指挥队伍。所谓殳仗队,即后来的仪仗队。殳,是一种竹制的兵器,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为刃,八棱而尖。殳仗队将军的后代,便以兵器名“殳”作为姓氏。
3、出自有虞氏,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舜为部落首领时,有虞氏族人殳斨(Qiāng 音枪)为舜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命姓,遂成殳姓一支。
得姓始祖:古时候,竹制兵器叫殳,是古老的武器,当远古人类还没使用金属时,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舞蹈,这即是动员练习,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气。后来在上古时,庆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队,而负责率领殳仗队的官员,他后代人以官职为姓,又形成了一支殳姓。远古时候有个人物叫殳斨,他是舜帝的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为姓,遂成殳姓一支,故殳氏的后人奉殳斨为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殳姓源出于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后代发明了箭靶,帝尧因此封他为殳侯。并赐以殳姓。又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孙子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殳氏就是殳的后人。
三、历史名人
殳 默:清朝才女、诗人、书法家,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是浙江嘉兴人。江南女子心灵手巧,而殳默自小学习诗书,书法也好,刺绣极美,名盛一时。
殳帮清:明朝时有名的孝子。他生活在明朝初年,社会刚安定,讲究忠孝的风气较盛。殳邦清的两个儿子,也受家教而以孝敬闻名。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后别置武功县。
2、堂号(缺)
【殳姓宗祠通用对联】
〖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兵器;
望出武功。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虞廷良佐;
闽海贤声。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虞舜时大臣殳斨,据《虞书》载,舜命大臣垂(掌管百工的官)做共工(官名),垂让于殳斨暨伯与。下联典指明代殳文,任福建漳州知府,有政绩。
〖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满门三孝子;
一人二名家。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有孝子殳邦清,秀水人,二子相舜、赞舜,皆以至孝闻名。下联典指清代有才女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 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艺高强人人赞;
功德无量代代夸。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殳姓地望“武功”二字的嵌字联。
〖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道术广传,著成经诀;
琼台小谪,词制步虚。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明帝时殳季真,曾得《道经诀》。下联典指清代嘉善女子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时能作诗,剪裁刺绣,无不入妙,善书法,工小楷。十五岁时随父母入九峰山,曾写《步虚词》,有句“多缘误折琼枝树,谪下琼台十五年。”
衍教汉时,得道经秘旨;
绩猷虞代,具鸠庀长才。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殳季真(一说南朝宋人)得道经诀。下联典指上古舜帝臣殳斨事典。又叫做杵、棓等。是棍棒类打击兵器,主要装备于徒卒。受大致由竹木制成,两端套有铜帽和铜鐏。春秋时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战时,晋军可能因兵器不足,故临战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临战伐木为兵,以削木为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殳是木制兵器,易制且实用。从这一史料判断,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国家中殳的使用还是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发掘的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亦可证明殳在楚国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带指出的是,过去学者都认为“殳无刃”,如《考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这已为考古发现证明是不正确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就出现过一种带锋刃的殳。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是威力颇大的一种兵器。
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3) 戟柄。
(4) 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
(5) 姓。
(6) 郑码:QX,U:6BB3,GBK:ECAF
(7) 笔画数:4,部首:殳,笔顺编号:3554
详细注解
殳
shū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义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4) 秦书八体之一 [Shu style]。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5) 姓
殳姓辈份表,大家可以多提供点:
凤,开,国,元,成,保
殳(Sh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是因功获赐的姓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称殳氏。
2、以兵器名作为姓氏的姓,以兵器名为氏。古代时,每逢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殳仗队和兵甲游行接受检阅。每队各设有将军一人指挥队伍。所谓殳仗队,即后来的仪仗队。殳,是一种竹制的兵器,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为刃,八棱而尖。殳仗队将军的后代,便以兵器名“殳”作为姓氏。
3、出自有虞氏,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舜为部落首领时,有虞氏族人殳斨(Qiāng 音枪)为舜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命姓,遂成殳姓一支。
得姓始祖:古时候,竹制兵器叫殳,是古老的武器,当远古人类还没使用金属时,狩猎和战争前,要手持殳舞蹈,这即是动员练习,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气。后来在上古时,庆典操舞中就有殳仗队,而负责率领殳仗队的官员,他后代人以官职为姓,又形成了一支殳姓。远古时候有个人物叫殳斨,他是舜帝的大臣,殳斨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殳为姓,遂成殳姓一支,故殳氏的后人奉殳斨为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殳姓源出于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后代发明了箭靶,帝尧因此封他为殳侯。并赐以殳姓。又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孙子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殳氏就是殳的后人。
三、历史名人
殳 默:清朝才女、诗人、书法家,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是浙江嘉兴人。江南女子心灵手巧,而殳默自小学习诗书,书法也好,刺绣极美,名盛一时。
殳帮清:明朝时有名的孝子。他生活在明朝初年,社会刚安定,讲究忠孝的风气较盛。殳邦清的两个儿子,也受家教而以孝敬闻名。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后别置武功县。
2、堂号(缺)
【殳姓宗祠通用对联】
〖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兵器;
望出武功。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虞廷良佐;
闽海贤声。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虞舜时大臣殳斨,据《虞书》载,舜命大臣垂(掌管百工的官)做共工(官名),垂让于殳斨暨伯与。下联典指明代殳文,任福建漳州知府,有政绩。
〖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满门三孝子;
一人二名家。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有孝子殳邦清,秀水人,二子相舜、赞舜,皆以至孝闻名。下联典指清代有才女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 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武艺高强人人赞;
功德无量代代夸。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殳姓地望“武功”二字的嵌字联。
〖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道术广传,著成经诀;
琼台小谪,词制步虚。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明帝时殳季真,曾得《道经诀》。下联典指清代嘉善女子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时能作诗,剪裁刺绣,无不入妙,善书法,工小楷。十五岁时随父母入九峰山,曾写《步虚词》,有句“多缘误折琼枝树,谪下琼台十五年。”
衍教汉时,得道经秘旨;
绩猷虞代,具鸠庀长才。
——佚名撰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殳季真(一说南朝宋人)得道经诀。下联典指上古舜帝臣殳斨事典。又叫做杵、棓等。是棍棒类打击兵器,主要装备于徒卒。受大致由竹木制成,两端套有铜帽和铜鐏。春秋时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战时,晋军可能因兵器不足,故临战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临战伐木为兵,以削木为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殳是木制兵器,易制且实用。从这一史料判断,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国家中殳的使用还是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发掘的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亦可证明殳在楚国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带指出的是,过去学者都认为“殳无刃”,如《考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这已为考古发现证明是不正确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就出现过一种带锋刃的殳。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是威力颇大的一种兵器。
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3) 戟柄。
(4) 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
(5) 姓。
(6) 郑码:QX,U:6BB3,GBK:ECAF
(7) 笔画数:4,部首:殳,笔顺编号:3554
详细注解
殳
shū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义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4) 秦书八体之一 [Shu style]。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5) 姓
殳姓辈份表,大家可以多提供点:
凤,开,国,元,成,保
0
纠错
猜你喜欢:
- 昝[zan] 【姓氏源流】 昝姓起源有三: ①、由咎姓变化而来。咎,上古时有多种含义,后专指灾祸,因不吉利,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
- 一、历史 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
- 审西汉有辟阴侯审食其
- 一、姓氏源流居(J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杜姓,以祖名为氏。相传周大夫杜伯的儿子在晋国作官,被封在先邑,他的子孙于是有以邑为姓,称为先
- 姓氏:淳于祖宗:淳于公分类:复姓姓氏起源:出自姜姓,以国名命姓,是炎帝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
- 斯姓斯宅,顾名思义,即“斯姓宅第”之谓。斯宅乡有马、邢、杜、张、陈、金、周、徐、黄、斯、蔡、虞、楼等姓氏,而其中以“斯”为主姓,是当今全国斯
- 浪来源:(1)以水名为氏;(2)为浪我氏、庄浪氏所改。
- 古复姓,今多改“把”。
- 押现知河北吴桥某村均姓押
- 颉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与黄帝时的史官仓颉有关,是由他的名字而来的。另外春秋时郑国有位名叫羽颉的人,他的后代也以颉为姓。历史上形
- 兒源出曹姓。周武王封曹挟在邾。周宣王时,邾武公夷父颜另封小儿子肥在□(今山东滕县)。□国后被楚国所灭,□人以国名为姓。 古时□又写作倪、
- 出[出,读音作chū(ㄔㄨ)]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出连乞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出连乞都(公元
- 一、姓氏源流琴(Qín)姓源出有二:1、出自古代琴师的后代,以职业乐器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以所执之业为氏”。琴师在中国,是很早有了,
- 逼①姓考:黄帝庶子,姞姓之裔,封于逼,后因氏。 ②世本:逼阳为晋所减,子孙因以为氏。 ③路史:晋襄公母逼氏。
- 一、姓氏源流童(Tóng)姓源出有二: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
- 粘:(nian)祖籍河北省武邑县,请问粘姓的由来,粘锁柱。在台湾彰化鹿港附近有个顶粘村及厦粘村,其族谱第一代为金朝之开国大将完颜粘翰,尔後其
- 达奚鲜卑族姓氏。北周有达奚武。隋有达奚长儒。唐有达奚通。
- 姓氏:司徒祖宗:虞舜分类:复姓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
- 矣云南有,应该是少数民族的姓氏
- 1、所氏,宋大夫华所事之后。(《困学纪闻》七,《通志·氏族略》引作“所华”。)汉有谏议大夫所忠。(《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后汉·独行刘茂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