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祀宾兴重于乡教设司徒必考德行道义 蜀都文治比科鲁书观太史宜明易象春秋
对联全文
上联:周祀宾兴重于乡教设司徒必考德行道义
下联:蜀都文治比科鲁书观太史宜明易象春秋
对联备注:
(王炳瀛题四川锦江书院讲堂)
参考注释
宾兴
亦作“賔兴”。1. 周 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郑玄 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於王矣。”
(2).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亦指乡试。 元 许谦 《送尉彦明赴开化教谕序》:“诵《诗》《书》六艺之文,以广见闻;孝弟忠信之实,以敦德行。故賔兴以示劝,简絀以致罚。” 清 戴名世 《张验封传》:“ 康熙 己卯、壬午、乙酉,当宾兴之期,公皆为分校,所得士最盛。” 严复 《救亡决论》:“以为通天地人之谓儒。经朝廷之宾兴,蒙皇上之亲策,是朝廷固命我为儒也。”
司徒
(1).官名。相传 少昊 始置, 唐 虞 因之。 周 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汉哀帝 元寿 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 东汉 时改称司徒。历代因之, 明 废。后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明 伊耕 《春怀》诗:“转输坐见司徒急,经略亲看相国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选诗 云间 ,征文 白下 ,新登復社之坛。” 王季思 注:“父名 恂 ,官至户部尚书。这职位大略和古代的司徒相近,因此称他作司徒。”参阅《通志·职官二》、《续通典·职官二》。
(2).复姓。 五代 时有 司徒诩 。见《旧五代史·周书》本传。
德行
[disgusting] 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
你看他那个德行
道义
道义上的支持
蜀都
古代 蜀国 的都城。即今 四川省 成都市 。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至于 蜀 都,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 晋 左思 《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於上世,开国於中古。” 元 虞集 《张令鹿门图》诗:“老我不乐思 蜀 都,人言 嵩 阳好隐居。”
文治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指在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汉武帝文治武功古今第一人
书观
《后汉书·和帝纪》:“帝幸 东观 览书林,閲篇籍”。后遂以“书观”称书院、学校。 宋 曾巩 《林希著作佐郎制》:“尔敏茂精明,久游书观,宜迁阶品,往服厥叙。”
太史
(1) [an official who holds astronom and calendar]∶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2)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 Maqian]∶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参之太史。——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春秋
(1) [a year]∶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2) [age]∶年龄
(3)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4)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寒梅花比玉; 大野草如茵。
寒梅花比玉;
大野草如茵。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课儿联(其七八零)》)对联:东方日出金乌艳 除夕月升玉兔皎
东方日出金乌艳
除夕月升玉兔皎对联:五蕴皆空六根俱寂 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五蕴皆空六根俱寂
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印光大师:念佛堂联)对联:读易老不倦 作诗穷更工
读易老不倦
作诗穷更工
(宜兴:卞荣题陆相山房,在宜兴湖父颐山,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解相印后隐居于此,后改为金沙寺)对联:来兹峻岭崇山非好事者却因了愿特焚香请诸君小住为佳游目骋怀莫把古人不着眼
来兹峻岭崇山非好事者却因了愿特焚香请诸君小住为佳游目骋怀莫把古人不着眼
听他南腔北调其乐伊何况为酬神而演戏教各位要回慢走停车驻马且将覆辙早留心
(湖北省应山古戏台)对联:财如晓日腾云起 一点公心平似水
财如晓日腾云起
一点公心平似水对联:泉飞千尺帝将用汝作霖雨
泉飞千尺帝将用汝作霖雨
壁立千仞人皆仰公若泰山
(青田刘基祠)对联:店面朝阳喜迎顾客添新貌
店面朝阳喜迎顾客添新貌
货橱醒目乐跟春色比丰姿对联:渡九六原灵同归极乐 满四八宏愿稳坐莲台
渡九六原灵同归极乐
满四八宏愿稳坐莲台
(鄞县天童寺佛殿)对联:永夜看红烛; 同心赠宝刀。
永夜看红烛;
同心赠宝刀。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课儿联(其五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