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全文
上联:诗律压三唐胜地长留仙迹在
下联:书家开两晋使车惊见状头来
对联备注:
(吴琼题四川匡山书院)
参考注释
诗律
[poetic rules and forms] 诗的格式和韵律
三唐
诗家论 唐 人诗作,多以初、盛、中、晚分期,或以中 唐 分属盛、晚,谓之“ 三唐 ”。 清 顾有孝 《江左三大家诗钞序》:“虽体要不同,莫不源流六义,含咀三 唐 ,成一家之言,擅千秋之目。” 姚华 《论文后编》:“可谓六代儷语之佚文,三 唐 近体之摘句也。”参见“ 四唐 ”。
胜地
[famous scenic spot] 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避暑胜地
仙迹
仙人的遗迹或行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山四方周四百餘里,叠鄣之巖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 杜僎成 ﹞拜受什袭,辞归,……越数年,乃弃妻子,携仙迹,遨游名山,罕与人接。”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蓬莱仙迹》:“ 登州 蓬莱阁 ,颇多仙迹,士人往往有所见闻。”
书家
(1).书法家,善书者。 宋 董逌 《广川书跋·徐浩<开河碑>》:“书家贵在得笔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百纳碑》:“ 韩魏公 作 昼锦堂 , 欧阳文忠 为记, 蔡忠惠 书之。 忠惠 每一字,必写数十赫蹏,竢合作而后用之,以故书成,特精絶世……然 唐 以前书家,恐未屑为此也。”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然而第一叶及书签,却总得请书家一挥。”
(2).侍书家的省称。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僖宗 幸 蜀 年,有进士 李茵 , 襄州 人,奔窜 南山 民家,见一宫娥,自云宫中侍书家 云芳子 ,有才思,与 李 同行诣 蜀 ……行及 绵州 ,逢内官 田大夫 识之,乃曰:‘书家何得在此?’逼令上马,与之前去。”参见“ 侍书 ”。
两晋
西晋 和 东晋 的合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东西两 晋 ,兹选特难。” 唐 罗隐 《送蕲州裴员外》诗:“两 晋 家声须有主, 六朝 文雅别无人。” 清 阮元 《<汉学师承记>序》:“ 老 庄 之説,盛於两 晋 。”
使车
狩猎时驱赶禽兽以就田猎范围之车。因职在使役,故称。《周礼·夏官·驭夫》:“掌驭贰车、从车、使车。” 郑玄 注:“使车,驱逆之车也。”
使者所乘之车。《汉书·萧育传》:“拜 育 为 南郡 太守。上以 育 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 载 育入殿中受策。”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使车,三公奉使之车,若安车也。” 唐 岑参 《青门歌》:“ 青门 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状头
(1).即状元。 唐 卢储 《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凡羣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 胡三省 注:“进士第一人,谓之状头。”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一折:“明日我诸王去他家做寿,不免写书与 王秀才 ,在公主前施些伎俩,这状头可是拾芥的易也。” 清 秋瑾 《题<芝龛记>》诗之一:“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説不封侯?”参见“ 状元 ”。
(2).诉讼原告人。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二折:“你做状头,拖他见官去!”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长沙:何叔衡题王船山学社)对联:此地绕千秋风月 偶来作半日神仙
此地绕千秋风月
偶来作半日神仙
(余本敦题武汉太白亭)对联:化成立道,绥动哀荣,在官在民,在乡党朝廷,此日同声一哭;
化成立道,绥动哀荣,在官在民,在乡党朝廷,此日同声一哭;
学宗诚正,修齐平治,为儒为师,为元勋佐命,于公独有千秋。
(清-蔡德辉《挽曾国藩联》)对联:龙腾飞新宇 虎啸振远山
龙腾飞新宇
虎啸振远山对联:政策英明民放胆 神驹腾飞国扬威
政策英明民放胆
神驹腾飞国扬威对联:观属眼识音属耳尘识尘和合世界建立假识拂坐尘空识灭识灭世坏不住独觉是则名为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
观属眼识音属耳尘识尘和合世界建立假识拂坐尘空识灭识灭世坏不住独觉是则名为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
迷即染方悟即净土染净分明轮转因缘构净遗染染尽净亡净亡轮绝自在现前云何更问在此在彼补陀阿弥陀
(宋恕题温州江心寺观音殿)对联: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
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
大模尸样,钩入去有口难言。
(清-《嘲公局联》)对联:异数超七阶,帝眷东山谢太傅;
异数超七阶,帝眷东山谢太傅;
嘉宾伫三肄,天留南国鲁灵光。
(清-梁章钜《贺阮元加衔联》)对联:荷二百年厚泽深仁,之死靡他,听东海怒潮,同怀悲愤;
荷二百年厚泽深仁,之死靡他,听东海怒潮,同怀悲愤;
合十四县忠魂毅魄,昭兹来许,酌西湖明水,共荐馨香。
(清-左宗棠《昭忠祠联》)对联:岩姿壑籁有神会; 郢雨湘烟来画图。
岩姿壑籁有神会;
郢雨湘烟来画图。
(清-刘福姚《归来庵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