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舍人席上感遇原文
微云敛雨天气清,松声出树秋泠泠。窗户长含碧萝色,溪流时带蛟龙腥。
一官到手不可避,万事役我徒劳形。
飘然曳杖出门去,无数好山江上横。
诗词问答
问:李舍人席上感遇的作者是谁?答:殷尧藩
问:李舍人席上感遇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舍人席上感遇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殷尧藩的名句有哪些?答:殷尧藩名句大全
殷尧藩李舍人席上感遇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492-39
参考注释
天气
在较短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大气状况;气象情况
松声
松涛声。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俯视崝嶸,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 宋 王安石 《欹眠》诗:“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隔墻一望,里面塔影冲霄,松声满耳,香烟冷落,殿宇荒凉。”
出树
(1).走出门屏,借指出门。 唐 刘长卿 《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诗:“出树倚朱阑,吹鐃引上官。”
(2).高出树梢。 唐 王维 《游悟真寺》诗:“ 灞陵 纔出树, 渭水 欲连天。”
泠泠
(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户长
(1). 宋 代负责督催赋税的乡官。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有一村,多豪户,税不可督,所差户长輒逃去。”《宋史·食货志上五》:“役法:役出於民,州县皆有常数。 宋 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 淳化 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 韩淲 《涧泉日记》云:‘罢里正,而以催科之事委之户长。至有逃亡,使之偿补。为户长者,诚为可悯。’案,‘户长’,今改‘里书’、‘图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户长是里正的副手,乡书手助里正办理文书……户长由二等户,乡书手由三等户充当。”
(2).今谓户主。
碧萝
女萝。一种绿色的寄生攀援植物。 北齐 刘昼 《新论·托附》:“蟨鼠附於蛩蛩,以攀追日之步;碧萝附於青松,以茂凌云之叶。”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明 高濂 《玉簪记·谈经》:“冰轮映碧萝。晚凉多,一声鐘磬禪堂暮。”亦借指隐士居所。 明 何景明 《送客》诗之一:“劝俗销金甲,求贤访碧萝。”
溪流
山间的小股水流;溪水
蛟龙
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到手
拿到手
眼看就要到手的粮食,白白给洪水冲走了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事役
(1).劳役。 汉 徐干 《中论·民数》:“事役既均,故民尽其心而人尽其力。”《晋书·唐彬传》:“﹝ 邓艾 ﹞又好施事役,数劳众力。”
(2).政务;公务。《魏书·阳固传》:“既无事役,遂闔门自守,著《演賾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京师輦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於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 宋 杨万里 《宿度息》诗:“我行以事役,云行亦忙为?”
(3).指战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 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 瑜 乃心夙夜所忧。’”
劳形
谓使身体劳累、疲倦。《庄子·渔父》:“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唐 殷尧藩 《李舍人席上感遇》诗:“一官到手不可避,万事役我徒劳形。”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家居》:“余本以疾归,酬应则有劳形之苦,饮燕则收颐养之功。”
飘然
(1) 形容飘摇的样子
(2) 形容轻飘飘像要飞扬的样子
飘然欲仙
(3) 形容心情轻松的样子
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无数
(1) 无法计数,指数量极多
可能的组合是无数的
(2) 不知底细
胸中无数
江上
(1).江岸上。《吕氏春秋·异宝》:“﹝ 伍员 ﹞因如 吴 。过於 荆 ,至 江 上,欲涉。”《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 人怜之,为立祠於 江 上,因命曰 胥山 。” 南朝 宋 鲍照 《发后渚》诗:“ 江 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唐 岑参 《饯王崟判官赴襄阳道》诗:“津头 习氏宅 , 江 上 夫人城 。” 沉尹默 《燕归梁》词:“江上花开趁蝶寻,拚买醉千金。”
(2).江面上。《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胥 遂与 胜 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 江 , 江 上有一渔父乘船,知 伍胥 之急,乃渡 伍胥 。”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 上使人愁。” 宋 苏轼 《江神子·江景》:“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清风 江 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
(3).江中。 宋 苏辙 《初发嘉山》诗:“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