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德先韵原文
二气同一根,本体浩兮渊。可见川上逝,未发心下泉。
真机亡停息,果剥根长鲜。
定理亡将迎,尘境地自偏。
形神既外发,何者操其权。
芸芸万感通,存处元寂然。
一物一太极,不间大小年。
随处无亏缺,井居而用迁。
至人配天德,知周物之先。
学者事何事,省察於眇绵。
诗词问答
问:次德先韵的作者是谁?答:魏了翁
问:次德先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魏了翁的名句有哪些?答:魏了翁名句大全
魏了翁次德先韵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二气
(1).指阴、阳。《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天地尊位,二气合而万物生;日月并明,四时敍而百度正。”《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
(2).二节气。《宋书·律历志下》:“ 冲之 曰:‘《四分志》,立冬中影长一丈,立春中影九尺六寸。寻冬至去南极,日晷最长,二气去至,日数既同,则中影应等,而前长后短,顿差四寸,此历景冬至后天之验也。’”
同一
(1) 相同;同样
同一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结束在同一的命运里
(2) 一致
本体
(1) 事物的本身
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阮籍《乐论》
(2) 哲学名词。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
可见
可以看得见,可以知道
由此可见
心下
心中;心里
他表面虽不说话,心下意见可大了
真机
(1).玄妙之理;秘要。 唐 杨巨源 《送淡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诗:“野烟秋火苍茫远,禪境真机去住閒。” 宋 陈师道 《和贾耘老春晚》诗:“一卧海城春又晚,不妨閒处得真机。”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古人论诗,举其大要,未尝喋喋以泄真机,但恐人小其道尔。”
(2).真正的动机、目的。 明 唐顺之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
停息
停止;止息
暴风雨停息了
定理
通过理论证明能用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
将迎
(1).送往迎来。《庄子·知北游》:“ 颜渊 问乎 仲尼 曰:‘ 回 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回 敢问其游。’ 仲尼 曰:‘……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负心二十载,於今废将迎。” 清 吴伟业 《送旧总宪龚孝升出使广东》诗:“独有飘零老 伏生 ,不堪衰白困将迎。”
(2).迎接。 宋 范成大 《次韵许季韶水乡席上》:“解愠风来如故旧,催诗雨作要将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妇已遣人将迎,遂与俱去。”
(3).逢迎;迎合。《宋书·徐爰传》:“殿省旧人,多见罪黜,惟 爰 巧於将迎,始终无迕。” 明 归有光 《王母孙孺人墓志铭》:“祖母性严厉,鲜当其意。先母能委曲将迎,常得其懽心。”
(4).将养;保养。《列子·汤问》:“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而寿。”
尘境
原为佛教语。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因称现实世界为“尘境”。 唐 司空曙 《寄卫明府》诗:“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嘉花名木,类聚区别,幽胜宛若生成,西抵 丽泽 ,不类尘境。” 李广田 《<闻一多选集>序》:“而这样的文字,如不是由所谓‘诗境’拉向‘尘境’,不是在思想上向现实突进了一步,是不可能出现的。”
形神
(1).形骸与精神。《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唐 吴融 《谷口寓居偶题》诗:“不能尘土争閒事,且放形神学散仙。” 明 张居正 《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僕以菲薄,待罪政府,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息,形神俱瘁,心力并竭,于国家岂无尺寸效?”
(2).形貌神情。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栖逸》:“ 鋭 在 泽潞 ,有道人自称 卢老 , 鋭 馆之於家。一旦辞去,且曰‘我死当为君子。’因指口下黑子为志。及生 咸 ,果有黑子,其形神,即 卢老 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猴盗》:“次日,客酬讌,邀至其室,见柱上锁一小猴,形神精狡。”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其形神清和舒平,动若有餘。”
(3).指造型艺术的外在物象和内在神韵。亦泛指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邢煦寰 《“意境”新识》:“它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征是: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
(4).谓形肖神似。 宋 苏轼 《与何浩然书》:“且喜起居佳胜,写真奇絶,见者皆言十分形神,甚夺真也。”
何者
(1).为什么。用于设问。《公羊传·桓公二年》:“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 楚王 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何休 注:“何者,将设事类之辞。”《史记·儒林列传》:“ 黄生 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新唐书·突厥传上》:“ 班固 谓‘其来慕义,则接之以礼让。’何者?礼让以交君子,非所以接禽兽夷狄也。”
(2).哪一个。用于疑问。《后汉书·鲜卑传》:“夫万民之飢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 唐 顾况 《送行歌》:“送行人,歌一曲,何者为泥何者玉?” 宋 曹豳 《西河》词:“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3).哪一个。用于陈述。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人之於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
芸芸
形容众多
芸芸众生
万感
种种感触
万感交集
存处
抚慰安置。《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契丹 、 瀛 、 莫 、 幽州 大水,流民入塞散居 河北 者数十万口, 契丹 州县亦不之禁。詔所在賑给存处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杜秋诗解》:“ 漳王 傅母 杜仲阳 ,坐 宋申锡 事,放归 金陵 ,詔 德裕 存处之。”
寂然
肃静的样子
全场寂然
一物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太极
(1).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易·繫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籤》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大小年
果树果实产量在年际间出现明显差异的现象。是果树生长与结果、养分积累与消耗不协调的结果。
随处
到处;处处
只要有一粒种了,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松树的风格》
无亏
(1).没有欠缺;没有损害。《楚辞·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朱熹 集注:“无亏,保守志行无损缺也。”《旧唐书·懿宗纪》:“赐 卢简方 詔曰:‘……切令大节无亏,勿使前功併弃。’”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凡人许己,务在得中,但士行无亏,不必太苦。”
(2).不输;不差。《南史·陆厥传》:“ 厥 与 约 书曰:‘…… 孟坚 精正,《咏史》无亏於东主; 平子 恢富,《羽猎》不累於凭虚。’”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之文﹞编之乎《诗》、《书》之策而无愧,措之乎天地之间而无亏,虽使古人復生,臣亦未肯多让。”
(3).没有减少或损失。《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 昭氏 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 昭氏 之不鼓琴也” 晋 郭象 注:“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絃,虽有繁手,遗声多矣……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之者, 昭文 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 昭文 之不鼓琴也。” 宋 苏轼 《瓶笙》诗:“缾中宫商自相賡, 昭文 无亏亦无成。”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 汉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机 曰:“体尽於圣,德美之极,谓之至人。”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若夫 郑 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 * 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天德
天的德性。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学者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唐 薛存诚 《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滎阳 吕公 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成玄英 疏:“斯乃 子夏 之在 西河 , 宣尼 之居 洙 泗 ,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説,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説,躬自执卷受业焉。”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何事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省察
反省检查自己
眇绵
亦作“ 眇緜 ”。 1.远视貌。 汉 扬雄 《法言·先知》:“知其道者其如视,忽眇緜作昞。” 李轨 注:“眇緜,远视。”
(2).幽远;高远;辽远。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封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奏丝竹之愤怨兮,声激越而眇緜。” 宋 叶适 《林叔和见访道旧感叹因以为赠》诗:“众骏跨险远,独鵠超眇绵;谓当共驂服,可以争联翩。” 明 何景明 《织女赋》:“流波兮眇绵,致予兮遐音。”
(3).指高空。 宋 秦观 《次韵莘老》:“较艺先豪俊,飞声动眇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