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即事原文
闲居却笑俗人忙,又欲移门向野塘。午爨松脂粘斧腻,晓行云气湿衣凉。
长生瑶草成丹药,万岁灵藤结紫香。
林下知心时有月,黄昏相伴入藜床。
诗词问答
问:山居即事的作者是谁?答:王镃
问:山居即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镃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镃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闲居
避人独居
俗人
(1) 佛教指没有出家的世俗之人
僧人生活比起俗人来,还是属于苦行一类
(2) 平庸的人;庸俗的人
(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后汉书·张衡传》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门向
大门的朝向。 清 金捧阊 《守一斋笔记·狐女》:“女曾为生更定门向,云汝福薄,不能发达。”
野塘
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懒将闲气力,争鬭野塘春。” 明 何景明 《任洪器草堂》诗之二:“明月满庭香袭袭,野塘新水藕花开。” 清 张锡祚 《冬夜怀天宁昙长老》诗:“野塘无暮柝,灯暗识深更。”
松脂
松香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晓行
(1).拂晓赶路。 唐 杜甫 《发潭州》诗:“夜醉 长沙 酒,晓行 湘水 春。”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 温庭筠 《晓行》诗……不著一虚字,而晓行景色都在目前。”
(2).指白天行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一路上晓行夜泊,在水面行走。”
云气
稀薄游动的云
长生
(1).永久存在或生存;寿命很长。《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庄子·在宥》:“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唐 杜甫 《月》诗:“入河蟾不没,擣药兔长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三三:“且莫空山听雨去,有人花底祝长生。”
(2).指道家求长生的法术。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 淮南王 ,好长生,服食鍊气读仙经。” 宋 苏轼 《过大庾岭》诗:“仙人拊我顶,结髮授长生。”
(3). 唐 宫 长生殿 的省称。 明 无名氏 《解三酲·咏马嵬事》曲:“再不见鬭草龙池春昼暖,再不见私语 长生 秋夜迢。”参见“ 长生殿 ”。
瑶草
(1).传说中的香草。 汉 东方朔 《与友人书》:“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唐 李贺 《天上谣》:“ 王子 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鲁迅 《坟·杂忆》:“我当时的意思……并不是从什么‘艺术之宫’里伸出手来,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移植在 华 国的艺苑。”
(2).泛指珍美的草。《文选·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吕向 注:“瑶草、玉树,皆美言之。” 金 元好问 《春风来》诗:“春风来时瑶草芳,緑池珠树宿鸳鸯。” 明 袁中道 《武当》诗之二:“ 秦 敦 汉 鼎存肤骨,瑶草琼枝作鬘鬟。”
(3).被雪覆盖的草。 宋 苏轼 《蔡州道遇雪》诗:“三径瑶草合,一缾井花温。” 清 汪懋麟 《人日同诸子游平山堂大雪骤至》诗:“喜胜褰瑶草,狂思倒葛巾。”
丹药
(1).道教称用丹砂炼制的药物。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又用五帝符以五色书之,亦令人不死,但不及太清及九鼎丹药耳。” 唐 卢照邻 《羁卧山中》诗:“紫书常日閲,丹药几年成。”《红楼梦》第五十回:“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 瑶池 脱旧胎。”
(2).泛指丹丸药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母病绵惙,下丹药,渐就痊可。”
(3).牡丹与芍药之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有蓬蒿菜黄花满畦,鶯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也。”
万岁
(1) 千秋万代,永远存在(祝颂的话)
皆呼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四》
(2) 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
林下
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隐或退隐之处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李白《安陆寄刘绾》
知心
彼此非常了解而关系密切
知心朋友
黄昏
(1) 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奄奄黄昏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渐黄昏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2) 见“傍晚”
相伴
在一起,在一块
多年相伴
藜床
藜茎编的床榻。泛指简陋的坐榻。《北堂书钞》卷一三三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向詡 常坐藜牀上。” 北周 庾信 《小园赋》:“ 管寧 藜床,虽穿而可坐; 嵇康 锻灶,既暖而堪眠。” 唐 杜甫 《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牀坐,缓步仍须竹杖行。” 金 元好问 《赠张文举》诗:“安稳藜床坐欲穿,合教絶学到真传。”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慰西溟》词:“独卧藜牀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譙鼓,二更彻。”
精彩推荐:
-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