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特髻(采菱拾翠)原文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著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诗词问答
问:皂罗特髻(采菱拾翠)的作者是谁?答:苏轼
问:皂罗特髻(采菱拾翠)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皂罗特髻(采菱拾翠)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苏轼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轼名句大全
苏轼皂罗特髻(采菱拾翠)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采菱
乐府清商曲名。又称《採菱歌》、《採菱曲》。 晋 郭璞 《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鸣》”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 南朝 梁武帝 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辞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古代歌曲名。《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王逸 注:“ 楚 人歌曲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元 张翥 《多丽》词:“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
拾翠
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语出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南朝 梁 纪少瑜 《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 唐 吴融 《闲居有作》诗:“踏青堤上烟多緑,拾翠江边月更明。” 元 赵善庆 《落梅春·暮春》曲:“寻芳宴,拾翠游,杏花寒禁烟时候。” 清 纳兰性德 《踏莎美人·清明》词:“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
佳名
(1).好名声,美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祖光禄 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 闻其佳名,以两婢餉之。”
(2).好名字。 唐 陆龟蒙 《华阳巾》诗:“ 莲华峰 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廷试》:“ 嘉靖 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
阿谁
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先主 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拨转顶门关棙子,阿谁不是大罗仙。” 尹爟 《九月上越王台》诗:“空教 陆贾 降雄策,此日 佗 城属阿谁!”
消得
亦作“ 消的 ”。1.需要;须得。 宋 刘克庄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翫月》词:“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水浒传》第七二回:“你不带我去便了,何消得许多推故!” 赵朴初 《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换头·观演<蔡文姬>剧有作》曲:“谓 中郎 有遗书,有儿女能诵记,只消得寄个纸笔。”
(2).值得;配得。 宋 辛弃疾 《西江月·用韵和李兼济提举》词:“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二折:“早是他内性儿聪明,才调儿清正,这两般消的人钦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河豚﹞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 * 。所以 东坡先生 在 资善堂 与人谈河豚之美云: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不作则已,一作定要作箇痛快淋漓,才消得我这副酸心热泪。”
(3).禁得起。 宋 杨炎正 《蝶恋花·稼轩坐间作首句用丘六书中语》词:“昨日解酲今夕又,消得情怀,长被春僝僽。” 清 纳兰性德 《潇湘雨·送西溟归慈溪》词:“悽寂 黔娄 当日事,总名士如何消得?”
(4).享受;享用。 宋 赵长卿 《念奴娇·席上即事》词:“ 高唐 云雨,甚人有分消得?”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二折:“怎消的加官进位,怎消的廕妻封子,上卿之位何极。”
称使
《春秋·隐公二年》:“九月, 纪裂繻 来逆女。” 杜预 注:“逆女或称使,或不称使,昏礼不称主人,史各随其实而书。”后因以“称使”谓使者。 宋 秦观 《曹虢州诗序》:“ 虢 为州,在 关 陕 之间,其地不当孔道,无称使过客之劳。”
知客
(1).佛寺中专管接待宾客的僧人。又称典客、典宾。 唐 怀海 《敕修百丈清规·两序章》:“知客,执典宾客。”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庐山僧鬼》:“僧 闻修 ,姓 陈氏 ,行脚至 庐山 ……乃入路侧一小刹求宿,知客曰,略无闲房,唯僧堂颇洁。”《水浒传》第六回:“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寺里有方丈,是专门只管清修……顶阔的是知客,专管应酬客人以及同各衙门来往。”
(2).旧时办理婚丧喜庆等事专管接待宾客的人。又称知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不一会, 继之 请的几位知客,都衣冠到了。”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就由那位表叔担任了赞礼和知客。”参见“ 知宾 ”。
(3).旧时宫中女官名。《新五代史·晋出帝皇后冯氏传》:“后既立,专内宠,封拜宫官尚宫、知客等皆为郡夫人。”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王怒,命内知客鞫其事。”
千金
(1) 一千斤金子
(2) 女儿。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3) 指很多钱,形容富贵
罗裙
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清 吴伟业 《阆州行》:“将书封断指,血泪染罗裙。”
满把
(1).谓拉满弓。《吕氏春秋·忠廉》:“吾尝以六马逐之 江 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满把,而不能中。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軾,汝恶能!” 陈奇猷 校释:“弓之握手处曰把。字亦作‘弝’,见《玉篇》。”
(2).犹一手,只凭一人之力。《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大社的优越性》:“社里的各项工作都搞不好:分配到队里的农具随便丢,收下的庄稼没有人看,社员的政治教育也没有人过问,劳动纪律很松懈,最后,样样事情都由社长满把抓。”
珍珠
在几种软体动物中,由于在套膜里面或下面层层真珠质围绕不附着于外壳的外来粒子聚合而形成的稠密凝结物,具有各种形状,但最典型的是圆形,呈现各种颜色,但通常是白色或浅色,且有不同程度的光泽,可做装饰或入药
髻鬟
环形发髻
髻鬟之始掠。——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真个
〈方〉∶的确;真的
他真个生气了
一双
(1).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礼记·少仪》:“其禽加於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 唐 李贺 《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 老舍 《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
(2). 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新唐书·南诏传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称地为双》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中原四亩地。”
(3).佛教称两年半为一双。《法苑珠林》卷三:“三月为一时,两时为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两行为一年,两年半为一双。”
待到
等到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 * 《卜算子·咏梅》
寻觅
寻求,探索
不难寻觅到服饰与战争之间的联系
绕墙寻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精彩推荐:
-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文辞虽少作,勉强非天廪。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 * 如再著,墨水真可饮。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渖。此邦东南会,多士敢题品。刍荛尽兰荪,香不数葵荏。贫家见珠贝,眩晃自难审。缅怀嘉祐初,文格变已甚。千金碎全璧,百衲收寸锦。调和椒桂酽,咀嚼沙砾碜。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维时老宗伯,气压群儿凛。蛟龙不世出,鱼鲔初惊淰。至音久乃信,知味犹食椹。至今天下士,微管几左衽。谓当千载后,石室祠高朕。尔来又一变,此学初谁谂。权衡破旧法,刍豢笑凡饪。高言追卫乐,篆刻鄙曹沈。先生周孔出,弟子渊骞寝。却顾老钝躯,顽朴谢镌锓。诸君况才杰,容我懒且噤。聊欲废书眠,秋涛喧午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