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遗经阁原文
生世岂云晚,六籍初未亡。向来言外旨,瞠视多茫茫。
隐微会见独,如日照八荒。
始知传心妙,初岂隔毫芒。
绝学继颜孟,淳风返虞唐。
读书无妙解,数墨仍寻行。
况复志宠利,荆榛塞康庄。
自云稽古功,此病真膏肓。
君家屹飞阁,面对群山苍。
匪为登临娱,牙签富书藏。
邀予为着语,会意讵可忘。
一洗汉儒陋,活法付诸郎。
诗词问答
问:赋遗经阁的作者是谁?答:张栻
问:赋遗经阁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张栻的名句有哪些?答:张栻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生世
(1).活在世上。《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六:“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宋 陆游 《作篱》诗:“生世八十餘,日夜迫衰老。”
(2).犹身世。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信 生世等於 龙门 ,辞亲同於 河洛 。” 明 李贽 《初潭集·夫妇四》:“ 蔡文姬 、 王明君 同是上流妇人,生世不幸,皆可悲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 湘水 流域和 屈原 的生世有密切关联。”
(3).犹言一生一世;一辈子。 宋 周邦彦 《玉团儿》词:“赖得相逢,若还虚过,生世不足。”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故知学出世法真为生世在苦海之中,苦而又苦,苦之极也,自不容不以佛为乘矣。” 吴组缃 《山洪》十三:“我这生世是个孤老命,我也修修来世。”
(4).谓有生民之世。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彼其见解其理想,以为吾自祖宗以来,知有 珠申 ,生世以降,即蒙辫髮。”
六籍
(1).即六经。《文选·班固<东都赋>》:“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 李善 注:“六籍,六经也。”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二十:“如何絶世下,六籍无一亲。” 明 张煌言 《陈文生未焚草序》:“ 祖龙 一炬,六籍烟飞,然博士掌故,犹未焚也。” 清 龚自珍 《送夏进士序》:“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训万祀矣。”
(2).佛教著作《大般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圆觉经》、《楞严经》,号称禅家六籍。
未亡
(1).指亡国的孑遗。 唐 韩愈 《曹成王碑》:“先王讨 蔡 ,实取 沔 蘄 安 黄 ,寄惠未亡。”
(2).旧指妇女的丈夫死后,丧服未满之时。 唐 白居易 《判得辛氏夫遇盗而死遂求杀盗者而为之妻或责其失贞行之节不伏》:“况居丧未卒,改适无文。苟失节於未亡,虽復仇而何有?”
(3).见“ 未亡人 ”。
向来
(1) 一贯如此
(2) 先前
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不过笼络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瞠视
瞪着眼睛看。形容无奈、不了解或惊异等。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所用洋人扦手,类皆袒护洋商而漠视 华 商,同为一色之货,竟估二种之价。于是 华 商怏怏而控之关道,关道惶惶而问之税司,税司茫茫而委之扦子。率从初议,使纳重税,关道瞠视之,无如何也。”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七月十四日》:“因待晚饭,彼等遂闲着棋,余不识棋,只能瞠视而已。”
茫茫
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
茫茫的前景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隐微
(1).隐约细微。《管子·九守》:“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姦,姦动则变更矣。” 戴望 校正:“动,当作洞,声之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无形,祸固多藏於隐微而发於人之所忽者也。” 宋 陆游 《书<贾充传>后》:“祸机乱萌,伏於隐微。” 朱自清 《民众文学谈》:“我们只说‘文学’底情调比较错综些、隐微些,艺术也比较繁复些、致密些、深奥些便了。”
(2).犹隐私。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鬼骂陈尚书》:“自是,鬼无日不至,无日不闹,往往抉其隐微,数其奸慝。”
会见
跟别人相见
安排在两点钟会见一位朋友
日照
一日当中太阳光照射的时间
八荒
又称八方。最远之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并吞八荒之心。——汉· 贾谊《过秦论》
传心
(1).佛教禅宗指传法。初祖 达摩 来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谓法即是心,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见 唐 希运 《传心法要》。 唐 王维 《同崔兴宗送瑗公》诗:“一施传心法,惟将戒定还。” 唐 齐己 《荆渚逢禅友》诗:“閒吟莫忘传心祖,曾立阶前雪到腰。”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裴休》:“ 休 会昌 中官於 钟陵 ,请 运 ( 希运 )至郡,以所解一篇示之。师不顾曰:‘若形於纸墨,何有吾宗!’ 休 问其故。曰:‘上乘之印,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休 録之为《传心法要》云。” 清 道霈 《重刊<坛经>缘起》:“佛佛出世,祖祖传心。”
(2).指儒家的道统传授。 宋 何坦 《西畴常言》:“道统之传自 尧 舜 ,《书》虽载‘精一’传心,而学之名未著也。”
毫芒
(1).毫毛的细尖。《韩非子·喻老》:“ 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离朱 覿毫芒於百步。” 唐 裴铏 《传奇·裴航》:“有玉兔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鉴毫芒。” 宋 司马光 《清逸处士魏君墓志铭》:“天长不息兮,地大无疆;人寓其中兮,细於毫芒。”
(2).比喻极细微。 汉 班固 《答宾戏》:“独攄意乎宇宙之外,鋭思於毫芒之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宋 苏轼 《孙武论下》:“举百倍之势,而立毫芒之功。”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这才可以剖析毫芒地渐渐渐渐地认出‘自己’的真面目呀。”
绝学
失传的学问
不然起绝学,犹当垂后统。——刘因《张燕公读书堂》
淳风
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
读书
(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妙解
(1).精通。《晋书·王珉传》:“时有外国沙门,名 提婆 ,妙解法理。”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六章:“五年之中,强敏者既听兼通数学,中才者亦得以妙解一门。”
(2).善于说解,善于应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子之妙解,无为不可。”
(3).精妙的解释。 唐 梁肃 《天台法门议》:“赞 龙树 之遗论,从 南岳 之妙解。” 宋 秦观 《次韵奉酬丹元先生》:“二景入妙解,元气含烟词。”
数墨
计算书本上的文字。比喻读书不推究义理,在字里行间讨生活。 宋 朱熹 《易》诗之一:“须知三絶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剪灯馀话·青城舞剑录》:“夫循行数墨,呫嗶呻吟,儒之土苴。”
况复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宠利
恩宠与利禄。《书·太甲下》:“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於休。”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在家者能孝而恭,在官者能廉而慎,临之以患难而能不变,邀之以宠利而能不回。” 清 侯方域 《于谦论》:“谓 谦 非社稷臣可也,谓之非社稷功而杀之则不可。功成矣,无以宠利居焉之谓道,惜乎 谦 未闻也。”
荆榛
(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诗:“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康庄
(1).四通八达的大道。 唐 白居易 《和松树》诗:“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
(2).谓宽阔平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如 淳于髠 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恨海》第五回:“原来是一条康庄大道,那逃难的人马络绎不絶。”
(3).喻指心胸宽广。 唐 权德舆 《送别沅汎》诗:“徇吾刺促心,婉尔康庄姿。”
稽古
考察古事。《书·尧典》:“曰若稽古。 帝尧 曰 放勋 。”《汉书·武帝纪赞》:“ 高祖 拨乱反正, 文 景 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闕焉。”《晋书·裴頠传》:“博学稽古,自少知名。”《明史·邓继曾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 清 方文 《单质生见访僧舍并惠三忠集畣此》诗:“稽古式芳躅,怀忠耿遐眷。”
膏肓
(1).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2).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 俭吝”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戎 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没,復起为人。” 清 钱谦益 《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犹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学之膏肓,而起其废疾也。”
(3).比喻事物的要害或关键。《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卞鉴暨妻刘氏墓志》:“神都之阳,天闕之下,地乃膏肓,县连 京雒 。” 唐 张祜 《感河上兵》诗:“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明 史可法 《请尊上权化水火疏》:“今忧时愤慨者,谓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二语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为弦韦。”
(4).中医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魄户膏肓与神堂。”注:“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君家
(1).敬词。犹贵府,您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南史·颜延之传》:“﹝ 颜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劝君。”
(2).敬称对方。犹您。《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泰三年》:“我与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鸿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谐结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随儕侣问来因。”
飞阁
亦作“ 飞閤 ”。1.架空建筑的阁道。《三辅黄图·汉宫》:“帝於 未央宫 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於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 建章宫 ,构輦道以上下。”
(2).高阁。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高祖 在城内作 光极殿 ,因名 金墉城 门为 光极门 ,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唐 赵彦昭 《人日侍宴大明宫应制》诗:“平楼半入 南山 雾,飞閤旁临东墅村。”
面对
(1) 指面对面或仿佛面对面,含有决心和坚毅或对一个人处境的真实评价
我们必须面对事实
(2) 面临,遭遇到
一个能面对不幸的人
群山
(1) 山连山
群山环抱
(2) 必须飞越的山脉或山峰——主要用于航空学
飞越从智利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群山
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牙签
(1)
(2) 饭后用以剔牙的细尖木签
(3) 用象牙制成的图书标签
牙签万轴(形容藏书很多)
(4) 借指书籍画卷
架上牙签堆满,案头笔墨纵横。——《画图缘》
为着
为了。 明 李贽 《与吴得常书》:“ 孔 孟 走遍天下,为着什么?无非为寻同志焉耳。”《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只是钦差究竟为着何事而来,不能晓得。”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为着抢赏钱的缘故, 中国 的绅商领袖在 上海 就分成两大帮。”
会意
(1) 会心
会意的眼色
(2) 六书之一。指合二字或三字成一字以表一意者。如人与言为信,止与戈为武
讵可
岂可。《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詎可知,而闭长者乎?”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音容不接祗隔夜,凶讣詎可相寻来。” 清 戴名世 《吴江两节妇传》:“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詎可失节他适!”
活法
(1). 宋 人诗论中提出的学诗所必须掌握的能灵活变通的法则。 宋 吕本中 《<夏均父集>序》:“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於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於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赋松菊堂》词:“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功。”
(2).泛指灵活的原则、方法。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都是活法,圣人,圣人!此独以之待 齐宣 耳。”《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可下病>》“用汤胜丸散”集注引 程应旄 曰:“用汤胜丸,贵活法也。”
诸郎
(1).指郎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已为大将军后,方盛, 蚡 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 魏其 ,跪起如子姓。”按《汉书》作“诸曹郎”。
(2).年轻子弟。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 念奴 , 念奴 潜伴诸郎宿。”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词:“若教 王 谢 诸郎在,未抵 柴桑 陌上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