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原文
泉源安首流。川末澄远波。
晨光被水族。
晓气歇林阿。
两江皎平逈。
三山郁骈罗。
南帆望越峤。
北榜指齐河。
关扃绕天邑。
襟带抱尊华。
长城非壑崄。
峻岨似荆芽。
攒楼贯白日。
摛堞隐丹霞。
征夫喜观国。
游子迟见家。
流连入京引。
踯躅望乡歌。
弥前叹景促。
逾近勌路多。
偕萃犹如兹。
弘易将谓何。
诗词问答
问: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的作者是谁?答:鲍照
问: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鲍照的名句有哪些?答:鲍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泉源
(1) 泉水的源头
(2) 河流上游处的水源
(3) 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原因
我们的学院是…人文学和科学的取之不尽的泉源
澄远
指安定边疆。远,指边远地区。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为安抚张副使生日周天醮词》:“伏以当 川 安抚副使 张琳 禀澄远之识,秉清正之心,颖鉴无私,忠贞不挠。”
晨光
早晨的阳光
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被水
遭水灾。《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乙丑, 河 决 顿丘 及 白马 ,旋遣左衞大将军 李崇矩 按行 河 势,缮治 河 堤,蠲被水田租。”《清史稿·世宗纪》:“八月丙午,以 山东 被水较重,特免通省漕粮。”
晓气
清晨的雾气。 唐 李百药 《渡汉江》诗:“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 唐 宋之问 《早秋上阳宫侍宴序》:“沧洲晓气,化为宫闕之形;閶闔秋风,乱起金银之树。” 宋 苏辙 《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槛泉亭》:“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
林阿
长有林木的山丘。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泉源安首流,川末澄远波。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
两江
清 江南省 和 江西省 的合称。地辖 江苏 、 安徽 、 江西 三省。《清会典·户部·尚书侍郎职掌二》:“ 山东省 之南为 两江 ,其省三:曰 江南 之 江苏 ,曰 江南 之 安徽 ,曰 江西 。”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这也无怪,这学堂的设立,原是因为两江总督(大约是 刘坤一 罢)听到 青龙山 的煤矿出息好,所以开手的。”
三山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黄遵宪 《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骈罗
骈比罗列。 汉 王逸 《九思·哀岁》:“羣行兮上下,駢罗兮列陈。”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景云蔚岳,秀星駢罗。”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散念作语》:“肴羞交错,笙磬駢罗。”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至若於各行省中,择其人物之駢罗,土产之丰阜,山川之险要者,命将军都统之,而 汉 人不得居其职。”
北榜
指 明 代 北京 顺天府 乡试录取的榜帖。 明 归有光 《高州太守钦君寿诗序》:“﹝ 钦君 ﹞与余尝同试 建康 。 嘉靖 十九年,君为 顺天府 贡士,而余贡 应天 。是时吾郡登南榜者,士二十七人,而北榜唯君一人。”
关扃
(1).封锁。《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宋书·张畅传》:“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 唐 李白 《天门山铭》:“ 梁山 、 博望 ,关扃 楚 滨,夹据洪流,实为 吴 津。”
(2).谓关隘山岭。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 唐 李涉 《题连云堡》诗:“由来天地有关扃,断壑连山接杳冥。”
天邑
谓帝王之都。指京都。《书·多士》:“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 商 。”《文选·班固<典引>》:“至于参五 华夏 ,京迁 镐 亳 ,遂自北面,虎螭其师,革灭天邑。” 蔡邕 注:“天邑,天子邑也。”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既而拂衣华族,入天邑而观光。” 明 唐顺之 《游龙门》诗:“水同 瀍 涧 縈天邑,山接 崤 函 锁帝臺。” 清 侯方域 《定鼎说》:“稽 汉 都 渭 涘,定以天邑。”
襟带
(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 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 唐 柳宗元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屨,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响发焉。”
(4).比喻贴近之处。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余少长 大梁 ,豢养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间,近在襟带,未尝眼见身到。” 清 唐甄 《潜书·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书於策简,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带;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卫;控制。《魏书·任城王云传》:“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 唐 颜真卿 《谢荆南节度使表》:“窃以 荆南 巨镇, 江 汉 上游,右控 巴 蜀 ,左联 吴 越 ,南通五岭,北走上都,寇贼虽平,襟带尤切。”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藩邦》:“至如 朝鲜 襟带海表,屏障中原,无 朝鲜 则 辽水 东西皆将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襟带双江,俯瞰全市。”
(6).代称防卫或监察之事。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产,以怀逆谋,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长於襟带,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宪,检于静息。”
尊华
指京城。尊,敬词;华,京华。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
长城
(1) 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全长6700公里。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中国后,联结战国时燕、赵、秦之城并延长,始成长城。长城不但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 坚不可摧的力量或防御物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峻岨
见“ 峻阻 ”。
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丹霞
(1).红霞。 三国 魏 曹丕 《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丹霞烂成綺,素云轻若綈。” 明 夏完淳 《叙怀》诗:“丹霞照深池,清暉被嘉树。”
(2).比喻红艳的色彩。 晋 傅玄 《艳歌行》:“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筝妓二十韵》:“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红楼梦》第五八回:“﹝ 宝玉 ﹞从 沁芳桥 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征夫
(1) 行人
问征夫以前路。——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出征的兵将
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观国
指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宋书·孝武帝纪》:“内难甫康,政训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选造无观国之美。”《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郑德基 《赠隐者》诗:“读书岂必皆观国,学佛何须定出家。”
游子
久居他乡或异国之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效《游子吟》
浮云蔽白曰,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
浮云游子意。——唐· 李白《送友人》
流连
依恋而舍不得离去。一作“留连”、“流涟”
流涟荒亡,为诸侯忧。——《孟子·梁惠王下》
游九京者,亦流涟于隋会。——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
流连夜市
踯躅
(1) 徘徊不前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始踯躅于燥吻。——《文选》
(2) 用脚踏地
立踯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赋》
望乡
望见故乡;遥望故乡。亦借指思乡。《礼记·奔丧》:“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緦麻即位而哭。” 唐 刘长卿 《登台远眺》诗:“古臺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犹如
好像
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谓何
如何;为何。《诗·小雅·节南山》:“赫赫 师尹 ,不平谓何!” 郑玄 笺:“谓何,犹云何也。”《史记·礼书》:“ 孝文 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张守节 正义:“是躬化节俭,谓何嫌耳,不须繁礼饰貌也。”《汉书·礼乐志》:“泊如四海之池,徧观是邪谓何?”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谓何,当如之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