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明尚书汪圣锡挽词二首原文
刻意追元佑,斯文未丧予。前生陈正字,今代傅中书。
太末分携晚,东胶觌面初。
追思二十载,痛哭泪盈裾。
诗词问答
问:端明尚书汪圣锡挽词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周必大
问:端明尚书汪圣锡挽词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周必大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必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刻意
(1) 克制欲望
刻意,则行不肆
(2) 用上全部心思
刻意求工
刻意求精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杨。—— 唐· 杜甫《壮游》
(2) 温文尔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西游记》
前生
佛教中或迷信中指人生的前一辈子
陈正字
指 宋 诗人 陈师道 。字 履常 ,一字 无己 ,自号 后山居士 , 彭城 人。官至秘书省正字。后因称“陈正字”。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传语闭门 陈正字 ,可怜无补费精神。” 施国祁 笺注:“ 陈无己 平时出门,觉有诗思,便急归拥被,卧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方起,故曰:闭门觅句 陈无己 。”参阅《宋史·文苑传六·陈师道》。
今代
现代,今世。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诗:“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宋 李觏 《袁州州学记》:“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监司待巡检》:“观此,则是使者与巡检同驛而处,同席而食,至於步行送之登舟,今代未之见也。”
中书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 注引《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汉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 隋 唐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隋 、 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 明 清 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书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潞公 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 荆公 行至题下。”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 祖龙 , 江淹 亲向梦中逢。”参见“ 中书君 ”。
分携
离别。 唐 李商隐 《饮席戏赠同舍》诗:“洞中屐响省分携,不是花迷客自迷。” 宋 吴文英 《风入松》词:“楼前緑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清 秋瑾 《失题》诗:“惜别阶前雨,分携水上萍。”
东胶
周 代大学。《礼记·王制》:“ 周 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详“ 东胶西序 ”。
觌面
(1) 看见
纵让烛觌面,也不伤他。——《镜花缘》
(2) 见面;当面
西门庆与 月娘尚气,彼此觌面,都不说话。—— 明· 笑笑生《 * 》
追思
回想;回忆
追思往昔
痛哭
尽情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