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公纶原文
戴子含芳姿,婉彼幽兰质。
采在水一方,晤言结同室。
习习惠风扬,美誉云端溢。
荣华岂不好,而乃耽著述。
伸纸弄柔翰,冥心如有失。
古道当告谁,徬徨求侣匹。
去去东流水,杳杳西倾日。
努力振斯文,贻彼后死得。
诗词问答
问:戴公纶的作者是谁?答:李孙宸
问:戴公纶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李孙宸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孙宸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七部
参考注释
芳姿
指女子美丽的姿容
幽兰
(1).兰花。《楚辞·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前蜀 韦庄 《上春词》:“幽兰报暖紫芽折,夭花愁艷蝶飞迴。” 陈毅 《冬夜杂咏·幽兰》:“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2).古琴曲名。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臣援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曹风》以 * 比色, 楚 謡以《幽兰》儷曲。” 唐 白居易 《听幽兰》诗:“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慇懃更弄看。”
一方
(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晤言
见面谈话;当面谈话。《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无 爰生 之晤言,念 张季 之终蔽。” 宋 苏轼 《和陶答庞参军·三送张中》:“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
同室
(1).同居一舍;同居一室。《仪礼·丧服》:“传曰:‘何以緦也?’‘以为相与同室,则生緦之亲焉。’” 贾公彦 疏:“言同室者,直是舍同,未必安坐。” 汉 徐干 《中论·治学》:“述千载之上,若共一时;论殊俗之类,若与同室;度幽明之故,若见其情。” 钱锺书 《围城》六:“说着, 孙小姐 来了,说住在女生宿舍里,跟女生指导 范小姐 同室。”
(2).谓一家,一户人家。亦指一家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鬭者,救之,虽被髮缨冠而救之,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堪怜同室人相鬭,扁舟浪起魂相搆。”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谚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参见“ 同室操戈 ”。
(3).谓夫妇同居。 晋 杨方 《合欢》诗之二:“生有同室好,死成併棺民。” 唐 白居易 《赠内》诗:“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明 何景明 《结肠赋》:“虽中道殂先逝兮,穀焉既以同室。”
(4).称有室之人再娶的妻。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妻》:“ 闽 俗,家已有室而再娶妻,谓之同室。”
习习
(1).频频飞动貌。《楚辞·九辩》:“驂白霓之习习兮,歷群灵之丰丰。” 朱熹 集注:“习习,飞动貌。” 晋 左思 《咏史》之八:“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野有鹿兮其角兟兟,林有鸟兮其羽习习。”
(2).微风和煦貌。《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 传:“习习,和舒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趁著这春光融融,和风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 冰心 《寄小读者》七:“凉风习习,舟如冰上行。”
(3).盛多貌。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祁祁我君,习习冠盖。”《文选·左思<魏都赋>》:“习习冠盖,莘莘蒸徒。” 张铣 注:“习习,盛也。”
(4).清雅和谐貌。 汉 傅毅 《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文选·嵇康<琴赋>》:“洋洋习习,声烈遐布。” 李周翰 注:“洋洋习习,清雅貌。”
(5).形容辛辣、痛痒等感觉。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细辛出 华山 ,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於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 石 觉森寒如浇氷水,喉中习习作痒。”
(6).象声词。 唐 陈润 《宿北乐馆》诗:“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 沉从文 《边城》十一:“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习习作声。”
惠风
柔和的风,比喻仁爱
惠风和畅
美誉
美好的名誉
云端
云上,云中
飞机从云端飞来
荣华
开花,引伸指人之显贵
富贵荣华
岂不
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而乃
(1).连词。表示承接。犹然后。《史记·吕不韦列传》:“乃往见 子楚 ,説曰:‘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 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汉 王充 《论衡·初禀》:“当 汉祖 斩大蛇之时,谁使斩者?岂有天道先至,而乃斩之哉?勇气奋发,性自然也。”
(2).连词。表示转折或另起话题。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夫一局之弈,形算之浅,而 弈秋 之心,何尝有得,而乃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至独陷神於天穽之下,不以甚乎?” 宋 叶适 《始议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 明 方孝孺 《豫让》:“苟遇知己,不能扶危於未乱之先,而乃损躯殞命於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而乃年届结束,南北东西;虽尺素云能通,或下问之不易。”
著述
撰写;编著
从事著述
柔翰
指毛笔。《文选·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羣书。” 刘良 注:“柔翰,笔也。” 唐 韦应物 《过昭国里故第》诗:“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 明 何景明 《水营墅治田圃种树》诗:“汲古缀遗言,欣焉秉柔翰。” 清 曹寅 《雨中病起读诗馆诸公见寄》诗:“嗟哉把柔翰,我俗何时除?”
冥心
(1).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魏书·逸士传序》:“冥心物表,介然离俗,望古独适,求友千龄,亦异人矣。”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表》:“迄无显效於盛时,固合冥心於暮齿。”《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寳玉 自在静室,冥心危坐。”
(2).潜心苦思;专心致志。《晋书·隐逸传·辛谧》:“是故不婴於祸难者,非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与吉会耳。” 宋 苏舜钦 《诏狱中怀蓝田高先生》诗:“仰首羡飞鸟,冥心思故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难者虽紧要,且置之度外;易者虽不紧要,亦当冥心搜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自甲午 中 日 一战,而吾国以东海大邦,见败於 扶桑 三岛,知微之士,乃冥心孤往,探索其由。”
古道
(1) 传统的正道。今通称不趋附流俗,守正不阿为古道
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邮里逐鸡难,亦无党也。——汉· 桓宽《盐铁论·殊路》
(2) 古朴
古道热肠
忠厚古道
(3) 古旧的路径
踏上石子铺的古道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唐· 李白《忆秦娥》
徬徨
1.徘徊。来回行走。《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选·班固<西都赋>》:“既惩惧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义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苏遏》:“一更已后,未寝,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宁貌。 明 李东阳 《夜过仲家浅闸》诗:“我时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拼命挣扎了许久,急得汗出如浆,心也徬徨无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去去
越去越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宋· 柳永《雨霖铃》词
东流水
(1).东逝的流水。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一:“汎汎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潕水》:“ 南阳 叶 方城 邑西……有东流水,则 子路 问津处。”
(2).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复返。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唐 高适 《封丘作》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杳杳
(1).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阴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长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远貌。《楚辞·九章·哀郢》:“ 尧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兴祖 补注:“杳杳,远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
(3).犹渺茫。 唐 许浑 《韶州驿楼宴罢》诗:“簷外千帆背夕阳,归心杳杳鬢苍苍。”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美人何杳杳,良夜独漫漫。”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我现在正在整理《小约翰》的译稿,至快须下月初头才完,倘一间断,就难免因此放下,再开手就杳杳无期了。”
(4).犹隐约,依稀。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其曲楚楚动人,杳杳在耳。” 宋 苏轼 《伏波将军庙碑》:“自 徐闻 渡海适 朱崖 ,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声杳杳人何处,日色衔山我也行。”
西倾
(1).向西倾斜。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2).喻年老。《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虚恬窃所好,文学少所经。忝荷既过任,白日已西倾。” 李善 注:“白日西倾,以喻年老。”
努力
尽量将力量使出来
努力钻研业务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杨。—— 唐· 杜甫《壮游》
(2) 温文尔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西游记》
后死
(1).谓死在后,常用作生者自谦之词。《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 何晏 集解:“ 文王 既没,故 孔子 自谓后死。” 唐 韩愈 《祭十二兄文》:“维我皇祖,有孙八人。惟兄与我,后死孤存。” 柳亚子 《海宁观潮有作》诗:“我亦廿年惭后死,射潮穿冢两蹉跎。”
(2).指后生小辈。 宋 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词:“父老 长安 今餘几?后死无讎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