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灵谷废寺原文
为爱蒋山山色好,笋舆终日不逢人。
杖藜入寺花扶屐,岩谷迎秋雨垫巾。
王舍城中荒草遍,乐游原上野麋春。
志公衣履今还在,苑外悲风卧石麟。
诗词问答
问:题灵谷废寺的作者是谁?答:王士祯
问:题灵谷废寺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灵谷废寺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王士祯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祯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渔洋山人精华录卷六
参考注释
蒋山
即 钟山 。又名 紫金山 ,在 江苏省 南京市 东北。 汉 末有 秣陵 尉 蒋子文 逐盗死于此, 三国 吴 孙权 为立庙于 钟山 ,因改称 蒋山 。见《初学记》卷八引《丹阳记》。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笋舆
竹舆。 宋 王安石 《台城寺侧独行》诗:“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看得緑阴成。” 宋 陆游 《大醉归南禅弄影月下有作》诗:“天风吹笋舆,快若凌空游。” 清 赵翼 《山行杂诗》:“我老不能行,笋舆代步履。”
终日
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杖藜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岩谷
亦作“嵒谷”。犹山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鬱之发,巖谷震惊。”《南齐书·杜京产传》:“谓宜释巾幽谷,结组登朝,则嵒谷含懽,薜萝起抃矣。” 唐 张乔 《题玄哲禅师影堂》诗:“巖谷藏虚塔,江湖散学人。”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桓荣抱诗书,拾梠逃巖谷。” 谢觉哉 《访广西的笔记三则》:“ 龙胜 完全是山区,入境,车即行岩谷中。”
迎秋
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应,故于立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 白帝 ,迎接秋季到来。《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郑玄 注:“迎秋者,祭 白帝 白招拒 於西郊之兆也。”《后汉书·祭祀志中》:“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 白帝 蓐收 。车旗服饰皆白。”
垫巾
《后汉书·郭太传》载: 郭太 字 林宗 ,有盛名。曾出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后用“垫巾”、“垫角”谓模仿高雅。 唐 韩愈 《三器论》:“与夫垫巾效 郭 ,异名同 藺 者,岂不远哉!” 唐 黄滔 《谢试官》:“时争垫角,俗竟嚬眉。” 宋 陆游 《雨中过东村》诗:“垫巾风度人争看,蜡屐年光我自悲。”
王舍城
(1).地名。即古 印度 曷罗闍姞 利呬城 。传说其西南 佛陀迦雅 为 释迦牟尼 成道之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石柱东北不远,至 曷罗闍姞利呬城 ( 唐 言 王舍 )……时 吠舍釐王 闻 频毗娑罗王 野处寒林,整集戎旅欲袭,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称 王舍城 也。”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 王舍城 之宫闕,白玉犹存; 给孤独 之园林,黄金尚在。”
(2).常借指佛国、佛寺。 唐 广宣 《驾幸圣容院应制》诗:“大 唐 国里千年圣,王舍城中百亿身。” 明 汤显祖 《欲游栖霞寺不果》诗:“ 金陵 王舍城, 摄山 有佳景。”
乐游原
见“ 乐游苑 ”。
野麋
獐。 唐 王建 《陇头水》诗:“ 陇 东 陇 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野麋断羈绊,行走无拘挛。”
志公
尊称 南朝 梁 高僧 宝誌 (一作“保誌”)。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保誌》:“今上即位,下詔曰:‘ 誌公 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南史·隐逸传·释宝誌》:“虽剃鬚髮而常冠帽,下裙纳袍,故俗呼为 誌公 。” 清 查慎行 《人海记》卷十九:“ 明 孝陵 即 梁 名僧 宝誌 瘞所,傍有八功德水。 诚意伯 奏,改葬之。乃见二大缶对合,啟之, 誌公 端坐于内,髮被体,指爪绕腰矣。”
衣履
衣服和鞋,泛指衣着
衣履不整
悲风
使人倍觉凄凉的风声
高树多悲风。——魏· 曹植《野田黄雀行》
石麟
(1).见“ 石麒麟 ”。
(2).一种大蛤蟆。 明 屠本畯 《闽中海错疏》卷中:“石麟生高山深涧中,皮斑,肉白味美。昼伏竇中,夜居山头石顶最高处。”参见“ 石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