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难将慧舌比莺儿,蝉嘒蛙咙只任之。
涂抹自知嫫母丑,斧斤全藉郢人私。
一声清戛疏篁月,几阵香馩芳桂枝。
雨湿诗筒烟满纸,挑灯吟到夜分时。
诗词问答
问:《高仲良见和为园小作倚韵有答》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参考注释
莺儿
亦作“鸎儿”。1.雏莺。 唐 曹松 《驸马宅宴罢》诗:“学语鶯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緑杨枝。”
(2).黄莺。 金 元好问 《杨柳》诗:“杨柳青青沟水流,鶯儿调舌弄娇柔。” 元 马祖常 《杨花宛转曲》:“轻薄颠狂风上下,燕子鸎儿各新嫁。” 元 萨都剌 《过孙虎臣园》诗:“鶯儿老去空臺树,燕子归来无主家。”
蝉嘒
蝉鸣。语本《诗·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唐 韩愈 《题张十八所居》诗:“蛙讙桥未扫,蝉嘒门长扃。” 宋 陆游 《思故庐》诗:“柴门入幽梦,落日乱蝉嘒。”
涂抹
(1) 用软的粘性物质(如灰泥、沥青、泥浆)覆盖(如在灰板条、墙壁、建筑物上)
用灰泥涂抹这条缝隙
(2) 指随意地写或画
信笔涂抹
自知
认识自己;自己明了
嫫母
传说中黄帝之妻,貌极丑。后为丑女代称
嫫,嫫母, 黄帝妻,貌甚丑。——《广韵》
斧斤
各种斧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宋· 苏轼《石钟山记》
郢人
(1).指善歌者;歌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世称善歌者,皆曰‘ 郢 人’。 郢州 至今有 白雪楼 ,此乃因 宋玉 《问》曰:‘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为《阳阿》、《薤露》,又为《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遂谓 郢 人善歌,殊不考其义。”参见“ 郢客 ”。
(2).《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后用“郢人”喻知己。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五:“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 人逝矣,谁可尽言?”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支道林 丧 法虔 之后……常谓人曰:‘昔 匠石 废斤於 郢 人, 牙生 輟絃於 钟子 。’” 宋 黄庭坚 《留王郎》诗:“ 郢 人怀妙质,聊欲运吾斤。”
(3).借指 楚国 人。《吕氏春秋·义赏》:“ 郢 人之以两版垣也, 吴起 变之而见恶。” 高诱 注:“ 郢 , 楚 都也。 楚 人以两版筑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宋玉 曰:‘客有歌於 郢中 者。’则歌者非 郢 人也。”
芳桂
(1).香桂。 南朝 梁简文帝 《招真馆碑》:“柱削芳桂,岂俟 开阳 木飞;材选海檀,无劳 豫章 神拔。” 唐 卢照邻 《五悲文·悲才难》:“巖有芳桂,隰有棠棣。枝巃嵸兮相樛,叶翩翩兮相翳。”
(2).比喻科第功名。 唐 顾况 《送韦秀才赴举》诗:“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唐 李商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雨湿
亦作“ 雨溼 ”。指阴雨天。 晋 王羲之 《杂帖四》:“月半,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溼,体气各何如?”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寃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仇兆鳌 注:“ 后汉 陈宠 为太守, 洛阳城 每阴雨常有哭声。”一本作“ 雨溼 ”。
诗筒
亦作“ 诗筩 ”。1.盛诗稿以便传递的竹筒。 唐 白居易 《秋寄微之十二韵》:“忙多对酒榼,兴少閲诗筒。”自注:“此在 杭州 ,两 浙 唱和诗赠答,於筒中递来往。” 元 胡助 《南城试院和王子肃韵》之二:“帘外官闲深院锁,诗筒来往不嫌多。”《红楼梦》第二二回:“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製诗筒,一柄茶筅。”
(2).喻指满腹诗才的诗人。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西湖怀古》曲:“飞来何处奇峰,笑引吟翁,醉倒诗筩。”
挑灯
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唐 岑参 《邯郸客舍歌》:“ 邯郸 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宋 秦观 《次韵公闢闻角有感》:“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那 许武 日则躬率童僕,耕田种圃,夜则挑灯读书。”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如果我们在夜里挑灯闲谈,是可以谈它整个晚上的。”
分时
在一台高速处理机上通过交叉进程操作,几乎同时地执行几个彼此独立的进程
精彩推荐:
-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