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原文
佛光影中大杜多,八万细行灭尘劳。爱护有情如眼目,胡奴来供滤水囊。
手持白拂起清风,奉持所闻佛直指。
小根魔子欲横戈,弓折箭尽皆消霣。
诗词问答
问:南山罗汉赞十六首的作者是谁?答:黄庭坚
问: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黄庭坚的名句有哪些?答:黄庭坚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佛光
(1).佛所带来的光明。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
(2).谓佛像上空呈现的光燄。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八:“ 五臺山 佛光,其传旧矣。《唐穆宗实録》: 元和 十五年四月四日, 河东 节度使 裴度 奏: 五臺山 佛光寺 侧,庆云现,若金仙乘狻猊,领其徒千万,自巳至申乃灭。”
(3).指佛像表面的光泽。 明 李贽 《与城老》:“﹝寺庙﹞既幸落成,佛光灿然。”
(4).也称“峨眉宝光”。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人背太阳而立,光线通过云雾区小水滴经衍射作用所致。常见于山区,我国 峨眉山 最常见。
中大
宋 代京官候选人的别称。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近世京朝官曰太中,选人曰中大。”
杜多
梵文Dhūta的译音,亦译作“头陀”。谓除去衣、食、住三种贪欲。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杜多……谓去其衣服、饮食、住处三种欲贪也。旧言头陀者,讹也。” 宋 王安石 《次韵叶致远》之四:“若遇好花须一笑,岂妨 迦叶 杜多身。”《翻译名义集·僧伽众名》:“我説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 宋 赞宁 《高僧传·唐成都净众寺无相传》:“后来入城市,昼在冢间,夜坐树下,真行杜多之行也。”
细行
(1).小节;小事。《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孔 传:“轻忽小物,积害毁大,故君子慎其微。”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 淳于棼 ﹞嗜酒使气,不守细行。” 清 赵翼 《消闲》诗:“居今敢便忘稽古,细行何能受大名。” 朱光潜 《资禀与修养》:“在甲重人格(日常的)中一个人尽管不矜细行,在乙重人格(文艺的)中他却谨严真诚。”
(2).便服出行。《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汉光武帝 ﹞在 洛阳 ,尝欲小出,车驾已御, 銚期 諫曰:‘天下未寧,臣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
尘劳
(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何因动飞轡,暂使尘劳轻。” 明 李贽 《复陶石篑书》:“此观世音菩萨与我此地,赏我此等人,故我得断此尘劳,为今日安乐自在汉耳。”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前蜀 李珣 《渔父歌》之三:“终日醉,絶尘劳,曾见 钱塘 八月涛。”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谁听。” 郭沫若 《<屈原>与<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样从 香港 回来的,在极端的险厄之后,尘劳未定,便委屈他来担任了这一次的苦役。”
爱护
喜欢并维护
爱护公物
有情
(1) 指男女互相倾慕的感情。也指普通的感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
(2) 有意思、有趣
曲外有情
眼目
(1).眼睛。《后汉书·袁敞传》:“识其状貌,伤其眼目。”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自后所患眼目,不曾再发疼痛。”《儒林外史》第二九回:“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 冰心 《往事(二)》一:“图画的色彩也加倍鲜明,动摇了我们的心灵与眼目。”
(2).眼力;见识。 宋高宗 《翰墨志》:“况流传歷代之久,贋本杂出,固不一幅,鉴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远。” 金 王若虚 《著述辨惑》:“ 东坡 之解经,眼目儘高,往往过人远甚。” 明 李贽 《与友人书》:“又将仙家好诗、儒家通禪好诗堪以劝戒,堪以起发人眼目心志者,备细抄録。”
(3).眼线;为人暗中察看情况并通风报信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贵衙有一班女乐小侑儿,不若送去与 赛儿 做谢礼,就做我们里应外合的眼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精怪·狐报仇》:“县令知其事,一面飞禀上司,而以 满匱 为眼目。” 老舍 《四世同堂》七十:“她并不想去杀害 日本 人,因为 日本 人的枪多,眼目多,手快!”
(4).犹面目;脸面。亦喻外表。《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无端穷鬼,失了牛驴,更有何眼目,由来庄院里驼逗你咱妻女!”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他与你些打眼目的衣服、头面。”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内臣稍富厚者,预先捐资摆酒,立老衣会……念经殯葬,以为身后眼目之荣。”
(5).喻义理关键之处。《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略疏》:“良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羣经,义无不尽,於此若解,诸教焕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六》:“盖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文》:“《黄梦升墓誌铭》:‘尤以文章意气自豪’,通篇以此四字为眼目。”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那篇文章的主要眼目是在论身后名的能传与否的因数。”
(6).喻指指挥军队的信号。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三折:“臣教 樊噲 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的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楔子:“令字旗催促先锋,帅字旗为军中眼目。”
胡奴
(1).为奴的胡人。《史记·大宛列传》:“ 騫 以郎应募,使 月氏 ,与 堂邑氏 胡奴 甘父 俱出 陇西 。” 司马贞 索隐:“谓 堂邑县 人家胡奴名 甘父 也。” 唐 杜甫 《示獠奴阿段》诗:“曾惊 陶侃 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羣。”《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一日,在 长安 街上行过,只见一人身衣黄衫,坐下白马,两箇胡奴跟随,望着节导中乱撞。”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堕钗灯影》:“豪士黄衫拥胡奴二三人走马上。”
(2).对胡人的贱称。犹胡虏。
水囊
古代军事上用以灭火的水袋。《旧唐书·浑瑊传》:“贼造云桥成,阔数十丈,以巨轮为脚,推之使前,施湿毡生牛革、多悬水囊以为障,直指城东北隅。”《武备志·器式·水囊图说》:“水囊,以猪牛胞盛水。敌若积薪城下,顺风发火,则以囊掷火中。”
白拂
白色的拂尘。 晋 法显 《佛国记》:“在右边执白拂而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 拘摩罗王 作 梵王 之仪,执白拂而右侍。” 唐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诗:“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宋 陆游 《余得木杖于秦望山中今三十年矣陇蜀万里未尝相舍戏赋长句赠之》:“青鞋白拂真相称, 湘 竹溪藤误得名。”
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奉持
(1).保持,保住。 汉 王充 《论衡·命禄》:“命禄不能奉持,犹器之盈量,手之持重也。”
(2).犹奉行。《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奉持少戒便以为足,不求涅槃胜妙法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学了这家术法,一些也胡乱做事不得了。儘有奉持不谨,反取其祸的。”
(3).犹主持,料理。 清 刘大櫆 《方氏节母传》:“母氏 谢安人 寿终,太孺人以嫠妇奉持丧殯,尽哀尽礼。”
所闻
所听到的;所知道的。《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託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
直指
(1).笔直指向;直趋。《周礼·考工记·轮人》:“辐也者,以为直指也。” 贾公彦 疏:“入轂入牙,并须直指,不邪曲也。”《后汉书·朱儁传》:“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 咸阳 。”《隋书·赵煚传》:“请从 河北 ,直指 太原 ,倾其巢穴,可一擧以定。”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布帆一片,直指 河间 。” 毛 * 《如梦令·元旦》词:“今日向何方,直指 武夷山 下。”
(2).直言指出,无所回避。《荀子·不苟》:“正义直指,擧人之过,非毁疵也。”《韩非子·说难》:“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王先慎 集解:“直指,言无所迴避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黄·屈原不会是弄臣》:“他眉清目秀,无疑还齿白唇红。但有这样生理上的优点,我们不好便直指他为天生的弄臣。”
(3). 汉 武帝 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又称“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民力屈,财货竭,因之以凶年,羣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衣,持斧鉞,斩断于郡国,然后胜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直指平米价,民大譁,拥门不得解,丞一言而定。” 章炳麟 《訄书·商鞅》:“繇 弘 、 汤 、 仲舒 之法,终于盗贼满山,直指四出,上下相蒙,以空文为治,何其与 鞅 反也。”
横戈
把戈横拿着。多指作战。 唐 杜甫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诗:“胡星坠 燕 地, 汉 将仍横戈。”《旧唐书·马璘传》:“ 璘 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明 刘基 《辛卯仲冬雨中作》诗之二:“中原豺虎正横戈,天寒风急奈尔何?” 鲁一同 《重有感》诗:“清酒 黄龙 约屡讹, 珠江 瘴海日横戈。”
折箭
(1).相传 北魏 吐谷浑 族 阿豺 和 元 祖先 朵奔蔑儿干 妻 阿阑豁阿 都曾以一箭易断,多箭难折为喻,教育诸子同心协力。事见《魏书·吐谷浑传》、《元朝秘史》卷一。
(2).表示忠实履行誓约。 宋 岳珂 《桯史·二将失律》:“虏既得 俊迈 ,折箭为誓,啟门以出二将。”《水浒传》第五回:“ 智深 道:‘大丈夫作事,却休要翻悔。’ 周通 折箭为誓。”
尽皆
全都,完全。《三国演义》第四七回:“ 赤壁 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水浒传》第六七回:“其餘人等,撇下陷车,尽皆逃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