褎如充耳
历史典故
褎如充耳历史词典解释
褎( ㄧㄡˋ yòu 又)盛服的样子。充耳:塞耳不闻。意思是指人的服饰出众,却无德行可以称颂。《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并列 服饰尊盛而德行不能相称。语出《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毛传:“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能称也。”一说像聋子一样塞耳不闻,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马瑞辰通释:“充耳当从《笺》训为塞耳,褎如即塞耳之貌。”后人多从郑笺,用作塞耳不闻的意思。《明史·汤开远传》:“一旦有警,辄逡巡退缩,即严旨屡颁,褎如充耳。”△贬义。多用于当权者,指其不能称职或对外界意见塞耳不闻、拒绝听取。→充耳不闻←→从谏如流 从善如流。也作“裒如充耳”。
词语分解:
- 褎的解释 褎 xiù 古同“袖”
- 充耳的解释 1.塞住耳朵。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郑玄 笺:“充耳,塞耳也。言 卫 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清 钱谦益 吴士熙授承德郎制:“昔 有宋 青溪 盗发,比疆连壤,褎如充耳。”2.指声音充满耳朵。 许地山 七宝池上底乡思:“你岂不闻这里有等等妙音充耳;岂不见这里有等等庄严宝相?”3.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
历史典故推荐:巴蛇吞象
源见“蛇吞象”。形容恶魔贪婪狠毒。明 屠隆昙花记.群魔历试:“看巴蛇吞象能,锯为牙骨若陵,腥风毒雾弥苍岭。” 见“人心不足蛇吞象”。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褎如充耳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会食
宋太学每遇节日,官厨停伙,学生领出食钱和米,分斋会食,除正旦寒食早餐饮酒三杯,其盖棺事已
已完结,终止。人死了,事情才算终结。语本韩诗外传卷八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其他已,置榻
源见陈蕃榻。喻礼贤。唐崔融哭蒋詹事俨诗置榻恩逾重,迎门礼自卑。车苏
又名扯苏山苏。族名。明清罗罗今彝族的一部分。明代分布在马龙他郎甸今云南新平墨江楚渠滥川
在今云南晋宁县一带,一说即县东南五里,东北流入滇池之小水,或说在今大理市附近。隋官寨盐场
明洪武中建,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南车板镇一带。清一统志高州府官寨盐场在石城县西南一百桑怿
北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有谋略。两举进士不中,因自请补耆长,捕盗数有功,遂补郏正名
官制用语。宋朝称正授吏人为正名。非正授者,则带守阙私名等名目而行其职。流外吏人必亲舆
源见潘舆。旧时奉亲乘坐的板舆。借指居官迎养父母或致仕奉亲归田。宋张先天仙子公择将张庸
字存中,温州今属浙江人。初为福建行省员外郎,治兵杉关。后赴京进大乙数图,为顺帝所钓鱼屿
一作 * 。即今台湾东北附属岛屿 * 。明陈侃使琉球录中过钓鱼屿,即此。即 *程良筹
生卒明湖广孝感人,字持卿。程註子。天启五年进士。魏忠贤专权,良筹以父故被削籍。崇王褒
西汉犍为资中人,字子渊。宣帝时,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请王褒作中和乐职宣布等诗,追赤松
源见留侯慕赤松。指避世隐居。唐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诗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杨道宾
明福建晋江治今泉州人,字维彦,号荆岩。万历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形色外诊简摩
书名。清周学海撰。成书于光绪二十年。二卷。系统引述内经有关望闻问三诊原文,以难经阿尔泰区域
年改阿尔泰办事大臣辖地置,治所在承化寺今新疆 * 市。辖境相当今新疆 * 吉木乃贾直言
生卒从李师道,敢进谏。师道卒,随刘悟,常尽理箴规。官至太子宾客。下,参见新唐书唐嘉庆
清仁宗年号。凡二十五年。索郭鲁克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西。清乾隆西域图志卷伊犁西路索郭鲁克在吹郭勒南岸库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