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笏看山
历史典故
拄笏看山怎么写好看:
拄笏看山历史词典解释
《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性格卓荦不羁)作桓车骑(桓冲字幼子,《世说新语》附《释名》说字玄叔,亦称‘车骑’)参军(官名,晋及南北朝时,诸王府及将军开府都设此职,是重要的参议军政的慕僚),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近来)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王徽之身为参军官,久不愿理事,桓冲促其料理,王却傲然不作回答,以笏拄颊说的话,正表现出他的心志根本不在府中事务上,而在于闲逸适志。
旧因以“拄笏看山”比喻虽在高官而有闲情雅致。
宋.苏轼《次韵胡完夫》诗:“老去上书还北阙,朝来拄笏看西山。”(《分类东坡诗》十九)
并列 拄,顶着,支撑;笏,手板;拄笏,用手板撑着面颊,若有所思的样子;看山,欣赏山景。形容在官却有悠然闲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板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宋·陈与义《漫郎》:“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拄,不读作zhù;笏,不读作wù。△多用于描写为官忙里偷闲,悠然自得之态。也作“拄笏西山”、“拄颊看山”。
词语分解:
- 拄笏的解释 见“ 拄笏看山 ”。
- 山的解释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山响
历史典故推荐:正名定分
辨正名分,使名实相符。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做‘唠叨家’的。”钱锺书《围城》二:“享受了丈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拄笏看山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魏敬益
字士友,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人。性至孝,素好施与。将买来的十顷田,全归原主。元雄州袁敬
生卒南朝陈陈郡阳夏人,字子恭。袁昂子。幼笃学,老而无倦。仕梁为太子中舍人。江陵陷清水教
清乾隆年间流传于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秘密宗教,属白莲教支派。信奉弥勒佛及无生圣母鸾翔凤翥
翥飞举。鸾凤飞舞。晋陆机浮云赋龙逸蛟起,熊厉虎战,鸾翔凤翥,鸿惊鹤奋,鲸鲵泝波,贯朽钱
参见贯朽粟腐冯瓒
生卒宋齐州历城人,字礼臣。以荫补仕后唐。授秘书省校书郎,出为诸城县令。后汉初,改义篷镇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北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镇人民政府驻义盛,人口。年由头肆虐横行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迎刃留志淑中官毕贞,逆濠党也。至自江西,声势翕赫,拥从牙士五百余垂拱无为
无为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指垂衣拱手,顺其袁安倚赖
后汉书袁安列传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以天子和帝幼弱,外戚指窦宪擅权,每朝会裴源
肇庆府经历。因公赴新兴,被山贼陈勇卿俘,不屈死。结伦州
亦作佶伦州。元改结伦峒置,属太平路。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进结镇。明属太平府。年广州三月廿九日革命史
书名。近人邹鲁编著。共十章。记清宣统三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事迹,前九章记起义经过,第琼瑰
同琼瑶。宋宋祁送梵上人归天台诗嗟予投报乏琼瑰,目睇金园剩九回。元耶律楚材和南质张李琪枝
生卒明浙江嘉兴人,字云连,号奇峰。李日华孙,李肇亨子。诸生。工画墨梅墨竹山水,笔鹏展翅
比喻事业腾飞。 * 晨起书感诗纷纷天下何时定,胜负民心可决之。举世已看鹏展翅,有郑立本
江苏萧县人。十八岁时,行乞寻找遣戍新疆之父。至库车转绥来,历时八年,得遗骨归葬。汉桓帝
生卒即刘志。东汉皇帝。章帝曾孙,蠡吾侯刘翼子。初由梁太后临朝,梁冀秉政。延熹二年以天下为己任
把天下安危治乱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表示胸怀治国救民的大志。语出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阜常属国大王
官名。辽置,属北面属国官。辽史百官志二说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