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萑苻之盗_萑苻之盗解释_萑苻之盗来历出处_萑苻之盗历史典故

萑苻之盗

历史典故

萑苻之盗怎么写好看:

萑苻之盗怎么写好看

萑苻之盗历史词典解释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萑,音huān)。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晋.杜预注:“萑苻,泽名。于泽中劫人。”

萑苻泽为春秋国之地。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郑国发生了奴隶起义,大批奴隶进入萑苻之泽。郑执政者子太叔兵镇压,起义者英勇抵抗,全部壮烈牺牲。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将此次起义冠以恶名,称之为“盗”。后遂以“萑苻”指代强盗。

唐.李商隐《有感二首》其一:“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此以“萑苻”比“露事变”,宦官仇士良率兵追杀,犹如捕盗一般。

词语分解:

  • 萑苻的解释 1.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 多盗,取人於 萑苻 之泽。” 杜预 注:“ 萑苻 ,泽名。於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明 吴承恩 赠邑侯汤滨喻公入觐障词:“盗息萑苻,净扫鼪鼯之跡;讼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风。” 清 招广涛 募兵诗:“不见萑苻中,流劫日纵横。”2.指盗贼;草寇。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 盗的解释 盗 dào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

历史典故推荐: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汉.刘向说苑.权谋:“韩昭侯造作高门。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门。’曰:‘何也?’曰:‘不时。吾所谓不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萑苻之盗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萑苻之盗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