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山
历史地名
鹤鸣山怎么写好看:
鹤鸣山历史词典解释
①亦作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西北三十里鹤鸣乡境。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汉中志》:“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 《后汉书· 刘焉传》 亦载: 张鲁 “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唐李贤注: “山在今益州晋原县西。” 《元和志》 卷 31 蜀州晋原县: 鹤鸣山“在县西北七十九里。绝壁千寻。张道陵天师学道于此”。为道教发源地。道观现存三官庙、解元亭等胜迹。
②在今四川南充市东嘉陵江东岸。《清一统志·顺庆府 一》: 鹤鸣山 “在南充县东十里。相传唐谢自然升仙之日,有鹤飞鸣于上”。因名。山上有宋建隆间所建之白塔。
③亦名东山、南山。在今四川剑阁县东一里。《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鹤鸣山 “在普安县南二里”。《方舆纪要》 卷68剑州 “汉阳山” 条内: “治东二里曰卧龙山,亦曰九龙山,又有鹤鸣山,俱谓之南山,环绕州治南北,二山之间有大涧,石桥跨其上。”
(1)又称鹄鸣山。在四川省大邑县鹤鸣乡。属岷山山脉,海拔 1000 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仙鹤。为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后汉书·刘焉传》:五斗米创始人张陵(即张道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即此。道教中有名望者如五代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修炼于此。隋唐以前山上就建有道观,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维修。后因年久失修,房屋损坏严重,现存仅有迎仙桥、解元亭、三官庙、招鹤亭、送仙桥等明清建筑。山上碑刻、雕刻较多,有宋米芾书“第一山”巨碑一通,条形石上刻有宋陆游《夜宿鹄鸣山》七律一首。文昌宫有清乾隆年间刻双龙浮雕。历代墨客文人留题甚多。(2)又称东山。在四川省剑阁县城东郊。传说张道陵曾修道于此。山口石壁间有唐刻,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碑、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摩崖道教造像4龛63尊以及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翻刻的《大唐中兴颂有序》摩崖碑石刻(元结撰、颜真卿书写),称“鹤鸣三绝”。
词语分解:
- 鹤鸣山的解释 山名。在今 四川省 崇庆县 西北。后汉书·刘焉传:“﹝ 张鲁 ﹞祖父 陵 , 顺帝 时客於 蜀 ,学道 鹤鸣山 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 清 恽敬 真人府印说:“ 鲁 之祖 道陵 ,本 沛 人,隐 鹤鸣山 ,在今 四川 剑州 。”
- 鹤鸣的解释 1.诗·小雅·鹤鸣序:“诲 宣王 也。” 郑玄 笺:“教 宣王 求贤人之未仕者。”后因以“鹤鸣”指贤者隐居之义。后汉书·杨震传:“今野无鹤鸣之叹,朝无小明之悔。” 唐 钱起 秋霖曲:“鹤鸣蛙跃正及时,豹隐兰凋亦可悲。”2.谓弹奏别鹤操。比喻夫妻分离。 唐 陈子昂 鸳鸯篇:“乌啼倦永夕,鹤鸣伤别离。”3.韩非子·十过:“ 师旷 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於郎门之垝。再奏之
- 山的字典解释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历史地名推荐:景星岩
在今广东增城市北。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增城县: 景星岩 “在县北五十里。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云,连石相接,无异栋宇,中有楼阁宝盖之状”。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鹤鸣山历史
精彩推荐:
天章阁学士
官名。宋仁宗庆历七年置,以他官兼任,掌侍从备顾问,有所献纳则请对或奏对。神宗元丰刘总
唐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西南人。幽州节度使刘济次子。为瀛州刺史。刘济出兵讨王承宗,署大雅扶轮
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反映西周政治的诗篇。后泛指反映重要政治事件的诗篇,并以郭京
生卒宋人。高宗建炎初为殿前司剩员,好事者言其能施六甲法以御金,可生擒二将而扫荡无税与权
宋巴郡人,字巽甫。从学于魏了翁。潜心经学,世称儒宗。有易学启蒙小传古经传周礼折衷熏天吓地
形容气势极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然那等熏天吓地富贵人,除非是遇了朝廷诛戮,或是生蔡园镇
在河北省迁安市西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子,人口。年设乡,年属子房心
源见留侯慕赤松。谓遁世求仙的意愿。唐许浑题勤尊师历阳山居诗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潜高昂
生卒字敖曹,乾三弟。少与乾聚众劫掠,州县不敢穷治。随乾附高欢,自率部曲三千余,拒吴世延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延之,一字季叟。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官屯田员外郎知梧州,极为周王宏
生卒西晋高平人,字正宗。王粲从孙。魏时辟公府,累迁尚书郎。入晋,为汲郡太守,耕桑贼情汇纂
书名。又名洪杨类纂史略洪杨纪事。另有删节本,题名太平天国别史。清张德坚主编。十二耩地
一种耕地方法。耩,为一种无壁犁,用无壁犁耕地多用于收割之后,拔起草根,便于翻耕。孟州
唐会昌三年置,治所在河阳县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辖境相当今河南孟县温县济源等县市及蒲村镇
北宋置,属导江县。即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北蒲阳镇。在陕西省岐山县北部偏东。面积平方千瑕县
本瑕丘县。北宋大观四年为避孔丘讳,改为瑕县。为兖州治。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旋改嵫易著明
宋袁州宜春人,字晦之。博学精声律。累被乡荐,与石延年为诗友。真宗天禧二年,赐三班消泾镇
村名。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北部阳澄湖畔。属阳澄湖镇。人口。因河得名。抗日战争时柳子镇
宋置,属临涣县。即今安徽濉溪县西南柳孜镇。宋史高宗纪南宋绍兴十年八月,杨沂中自宿大栗树
集镇名。在云南省马关县西北部大栗树坝子中部。大栗树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因原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