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天监
历史官职
司天监怎么写好看:
司天监历史词典解释
①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太史令置,为司天台(监)长官,升从三品,掌察天文,稽历数。北宋初为司天监长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名太史令,隶秘书省。辽朝沿置,亦名太史令。金朝秘书监司天台置,位提点下,从五品。元朝司天监置三员,正四品,位提点下。回回司天监亦置。②官署名。宋朝改司天台置,掌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供诸坛祀祭告神名版位画日。置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员。监及少监缺,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或别置提举官。神宗元丰中改名太史局,隶秘书省。辽朝沿置,有太史令及丞、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辰、监候、漏刻博士、典钟、典鼓等。元朝仁宗延祐元年(1314)改司天台置,为正四品官署,掌天文历象之事,有提点一员 司天监三员、少监五员、丞四员、知事一员、令史二员、译史一员、通事兼知印一员,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各二员等。另有回回司天监,掌观象衍历。明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置,设监令一员、少监二员、监丞一员及主簿一员、主事一员、五官正各一员、五官副正各一员及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漏刻博士等。三年,改称钦天监。
(1) 官署名,亦为官学名。唐司天台至五代改称司天监。后晋时马重绩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迁司天监;后周赵延义为太府卿,判司天监。宋沿置,掌观察天象变化及其特殊现象,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以为确定各种祭祀神名版位画日依据。设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如监及少监阙,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任。元丰改制,改为太史局,属秘书省。辽南面官中置司天监,掌天文历数。以太史令为主官,属官有司历,灵台郎,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金置司天台,所掌与司天监同。元初沿金制,称司天台。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世祖以观象颁历之事归太史院,司天台成为专设的掌教育天文历法人员的机构。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为司天监,设提点一人,正四品;司天监三人,正四品,少监五人,正五品;丞四人,正六品;知事一人,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兼知印一人。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天文生额设七十五人。明代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参见“太史局”、“司天台”。(2)官名。五代与宋初司天监的主官即称司天监,元司天监所设的官中亦有司天监,其地位低于司天监提点。
词语分解:
- 司天监的解释 1.职官名。司天台的主管官员。 唐 时始置。见新唐书·百官志二。水浒传第九二回:“使臣进城,宣读令旨,説近来司天监夜观天象,有罡星入犯 晋 地分野,务宜坚守城池,不得有误。”2.官署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设漏刻、观天臺、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
- 司天的解释 1.掌管有关天象的事务。国语·楚语下:“ 顓頊 受之,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属神。” 韦昭 注:“司,主也。”明史·职官志三:“﹝ 洪武 ﹞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四年詔监官职专司天,非特旨不得陞调。”2.负责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以占断吉凶的人。 唐 于尹躬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羣。” 宋 沉括 梦溪续笔谈:“ 王元之 知 黄州 日,有两虎入郡城夜鬭,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
- 监的字典解释 监 (監) jiān 督察:监察
历史官职推荐:总管圆明园事务大臣
官名。清朝内务府所属圆明园之主管官。掌圆明园岁修工程、陈设器皿及属官迁除奖罚诸事。雍正元年1723设,无定员,由皇帝特简。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司天监历史


精彩推荐:
大洪江
亦名邻水。即今四川重庆市东北之御临河。清乾隆巴县志卷大洪江县东一百五十里。李元蜀樊阿
三国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华佗弟子。善针术。据后汉书华佗传载凡医咸言背及胸脏之间,丰民洲
今四川丰都县南长江岸丰稔坝。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径东望峡,东历平都,峡对丰民洲,旧巴儿口承唾
太平御览卷三八七人事部唾后引秦记曰符朗渡江,尝与朝士宴集。时贤并机蓐壶席。朗欲夸太颠
或作泰颠大颠。西周时人。周文王时贤臣,文王四友之一。尝治西土,民人悦服。后佐武王李贞
明福建南靖人。永乐十三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与修五经四书大全。以不肯修佛书,宣德开通县
清光绪三十年析科尔沁右翼前旗置,属洮南府。治所在哈拉乌苏今吉林通榆县东南青龙泡屯幕北
即漠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西汉元狩四年前,匈奴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即此朝梁暮晋
源见长乐老。喻反复无常,没有节操。元刘因有冯道诗讽之曰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李善
生卒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显庆时为崇贤馆学士,不久转秘书郎。后被放逐姚州,遇赦归李呈祥
生卒明末清初山东沾化人,字吉津。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为官,顺治初至少詹事。因条大嵛山
即嵛山。今福建福鼎县东南大嵛山。挽须
唐杜甫北征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挽须,拉扯胡须,写孩童功曹
官署名。汉代始设,为地方官府职事机构。职掌选举,兼参诸曹事务。主其事者,司隶校尉西方邺
定州满城今属河北人。初事朱温,不被重用,遂复归后唐庄宗。同光年间任为曹州刺史,曾霍家亲
汉书霍光传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昭帝姊内安女后宫为婕高铢
釴弟。进士及第,入朝拜监察御史给事中。以不依附李训郑注,出为越州刺史。后召拜为吏道氤
生卒唐僧。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初登进士第,后出家,从慎言法师学,博通内外,善属麦里
彻兀台部人。曾随从元定宗贵由平定钦察阿速斡鲁思等国。后又从宪宗蒙哥伐宋。忽必烈时灶丁
见盐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