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历史知识
礼怎么写好看:
礼历史词典解释
中国伦6*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礼”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礼”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礼”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6*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礼”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礼”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词语分解:
- 礼的字典解释 礼 (禮) lǐ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
历史知识推荐:辽阳行省
元十一行省之一。至元元年1264,置行省于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称北京行省。二年,罢,改置宣慰司,直隶于中书省。六年,立行省于东京今辽宁辽阳,后徙治北京。十五年,罢,仍改置宣慰司山北辽东道宣慰司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礼历史


精彩推荐:
南董直笔
源见太史简董狐直笔。谓治史忠于史实,直笔不讳。隋书魏澹传但道武出自结绳,未师典诰尸鸠之仁
见尸鸠之平。三国志魏书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也。奴迷站
元置,在今黑龙江省讷河市。元析津志天下站名苦怜八十里奴迷。明废。泛舟之役
公元前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请求输入粮食。秦穆公和大臣百里奚等商量,决定输给晋击节叹赏
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封伦传扬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沙湃口
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北。方舆纪要卷宁夏后卫沙湃口在卫西北。万历中,哱拜作乱,结套寇为尚方院
官署名。清初内府机构之一。顺治十二年改尚方司置。掌理审拟上三旗之刑狱案件。初设总杨善
生卒字思敬,大兴今北京人。成祖起兵反朝,参与守城有劳,授典仪所引礼舍人。永乐时累木瓜寨
又名木瓜坪木瓜墩。即今四川松潘县东南小河乡南木瓜墩。方舆纪要卷龙安府平武县木瓜番役门
又称三五门。指南朝编户中不能免役者。其地位低于士族中之次门。宋宗越本为次门,曾被周昙研
名或作昙妍。南朝齐人。以擅画名。师塞北勒,法曹仲达。沙门彦悰谓其画比曹不足,方塞指指点点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回贾芹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点点,不知说什么。看起这个样儿,长城堡
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北。资治通鉴唐开元二年十月,陇右群牧使王晙与薛讷会击吐蕃,追奔至角飞城
即漂榆津。在今天津市东。水经淇水注清河又东径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纪云,渤澥桑田
同沧海桑田。宋苏轼送乔仝寄贺君诗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春泽。并列渤澥,渤海的邺中七子
即建安七子。赵津
东汉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桓帝时为小黄门,贪暴犯法,为患乡里。后被县吏王允捕淄博工矿区
年由淄博专区改置,治今山东省淄博市。辖淄博张周二市县级和博山淄川县。年撤销,设立何申
生卒明浙江嘉兴人。建文时官中书,使蜀至峡口,闻南京破,惠帝死,成祖即位,呕血疽发袁涣
三国魏陈郡扶乐人,字曜卿。袁滂子。始为郡功曹。刘备为豫州牧,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