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綦崇礼的《陪观使太尉燕集长句兼简座中诸公》
全文:
绕郭江山四望中,一时共寓接群公。
戚藩位列三司贵,帅阃班分二府崇。
华省名卿踵持橐,廉车宿将久櫜弓。
追游亦有銮坡客,憔悴今先鹤发翁。
人事等闲欣戚异,宾筵聊喜笑言同。
更须结伴春游去,已过催花几信风。
参考注释
戚藩
亦作“ 戚蕃 ”。近亲藩王。 晋 刘琨 《劝进表》:“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属值三季在辰,戚蕃内侮。” 李周翰 注:“戚蕃,谓诸王也。”《南齐书·高帝纪上》:“皇室多难,衅起戚蕃。”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 王頍 文章不足,武艺居多,躬诣戚藩,首阶逆乱。” 宋 苏轼 《赐济阳郡王曹佾罢散兴龙节道场香酒果口宣》:“卿宠冠戚藩,望隆旧德。”
三司
(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 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 :‘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 唐 张说 《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 三公 ”。
(2). 唐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
(3). 唐 宋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 五代 特重其职,至 宋 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4). 宋 代于 广州 、 明州 、 杭州 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宋史·食货志下八》:“﹝ 熙寧 ﹞九年, 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 、 明 州市舶,诸舶皆隶 广州 一司。令 师孟 与三司详议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九七一年, 太宗 灭 南汉 ,即在 广州 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 杭州 、 明州 置市舶司,与 广州 合称‘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对外贸易港。”
(5). 明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穀,其考核则听於府部。”
帅阃
(1).镇抚一方的军事首长。 宋 苏轼 《贺高阳王待制启》:“伏审显奉恩纶,荣更帅閫。”
(2).指帅府。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弃官就辟》:“行行渐欣临帅閫,且把征车顿,忙参上将营。”
二府
(1). 汉 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 敞 行,皆遣主者随之。” 章炳麟 《秦政记》:“ 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
(2). 宋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 宋 初,循 唐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宋 王安石 《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 相者。”
(3). 明 、 清 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 安东 做了两年,又到 四川 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纔陞到这里。”《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里的二府就合 茌平 的这位 胡太爷 是儿女亲家。”
(4).指大肠小肠。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府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为丸,日吞百餘,二府皆平復。”
綦崇礼名句,陪观使太尉燕集长句兼简座中诸公名句
猜你喜欢:
-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佚名《增广贤文·上集》
-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姜子牙《六韬·武韬·发启》
-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一一六则》
-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黄石公《三略·上略》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