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唐代惟劲的《觉地颂·其一》
全文:
略明觉地名同异,起复初终互换生。
性海首建增名号,妙觉还依性觉明。
体觉俱含于明妙,明觉妙觉并双行。
妙觉觉妙元明体,全成无漏一真精。
明觉觉明明所了,或因了相失元明。
明妙二觉宗体决,体觉性觉二同明。
湛觉圆圆无增减,此中无佛与众生。
不觉始终非了了,不闻迷悟岂惺惺。
是称心地如来藏,亦无觉照及无生。
非生非灭真如海,湛然常住名无名。
太虚未觉生霞点,岂闻微尘有漏声。
空沤匪离于觉海,动寂元是一真明。
觉明体尔含灵焰,觉明逐焰致亏盈。
差之不返名无觉,会之复本始觉生。
本觉由因始觉生,正觉还依合觉明。
由地二种成差互,遂令浑作赖邪名。
具含染净双歧路,觉明含处异途萌。
性起无生不动智,不离觉体本圆成。
性起转觉翻生所,遂令有漏堕迷盲。
无明因爱相滋润,名色根本相次生。
七识转处蒙圆镜,五六生时蔽觉明。
触受有取相依起,生老病死继续行。
参考注释
真如
佛教语。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同真如而无尽,与日月而俱悬。”《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明 屠隆 《昙花记·西游净土》:“霞幢被,宝座趺,灵光随处现真如。”《红楼梦》第八七回:“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 范文澜 《唐代佛数·佛教各派》:“事物生灭变化,都不离真如。故真如即万法(事物),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无碍融通。”
湛然
(1).清澈貌。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寺左右杂树疎颁,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颜貌红泽,双瞳湛然。” 明 谢谠 《四喜记·久旱祈神》:“白檀焚献,怪举首青天湛然。”
(2).安然貌。《大戴礼记·四代》:“僉然湛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 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戎 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云笈七籤》卷六二:“譬如婴儿居胎中,湛然不动。”
(3).淡泊。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序:“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 唐 韩偓 《地炉》诗:“禪客钓翁徒自好,那知此际湛然心。”亦指清静。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其上湛然,其下恬然。” 阮逸 注:“湛、恬皆静。”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无有喧争。”
(4).清醒貌。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饮量》:“ 临溪 一一指挥僮僕扶掖登榻,然后从容登舆去。神志湛然,如未饮者。”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然昏厥睯眩中,此心湛然,尚觉可用。”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但现在的自己却是湛然清醒,明白了自己所处的地位。”
常住
(1).佛教语。永存。《法华经》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苏跋陀罗窣堵波》:“勿谓如来毕竟寂灭,法身常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说与楞严经合》:“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復变坏。”
(2).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法身与金刚齐固,常住与至理俱存。”《南齐书·顾欢传》:“此非所归,归在常住。”
(3).僧、道称寺舍、田地、什物等为常住物,简称常住。《云笈七籤》卷一二二:“道士用常住物如子孙用父母物耳,何罪之有?”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太尉 朱崖 出镇 浙 右,有 甘露 知主事者诉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隐用。”《水浒传》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个云游和尚引着一个道人来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没的都毁坏了。” 清 钱谦益 《扬州石塔寺复雷塘田记》:“近寺有雷塘田一千二百五十五亩,寺僧开垦作常住田。”
(4).道观中的主事者。《云笈七籤》卷一二二:“尊师令其家各备香油为之焚香……常住亦为办斋食供养。”
无名
(1) 没有名称或名声
师出无名
(2) 没有缘由或说不清缘由的
无名火
惟劲名句,觉地颂·其一名句
猜你喜欢: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佚名《尚书·虞书·大禹谟》
-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周纪四》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 友人惠山中小诗谢之·其三朱浙〔明代〕
- 山行夕归乾隆〔清代〕
- 闻蝉五绝句奉呈诸幕友曾丰〔宋代〕
- 送清溪郑中舍官满还京张伯玉〔宋代〕
- 次韵王适春雪二首苏辙〔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