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唐代权德舆的《送别沅泛》
全文:
念尔强学殖,非贯早从师。
温温禀义方,慥慥习书诗。
计偕来上国,宴喜方怡怡。
经术既修明,艺文亦葳蕤。
伊予谅无取,琐质荷洪慈。
偶来贰仪曹,量力何可支。
废业固相受,避嫌诚自私。
徇吾刺促心,婉尔康庄姿。
古人贵直道,内讼乖坦夷。
用兹处大官,无乃玷清时。
羸车出门去,怅望交涕洟。
琢磨贵分阴,岁月若飙驰。
千里起足下,丰年系镃钅基。
苟令志气坚,伫见缨珮随。
斑斓五彩服,前路春物熙。
旧游忆江南,环堵留蓬茨。
湖水白于练,莼羹细若丝。
别来十三年,梦寐时见之。
宠荣忽逾量,荏苒不自知。
晨兴愧华簪,止足为灵龟。
遐路各自爱,大来行可期。
青冥在目前,努力调羽仪。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计偕
《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司马贞 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 唐 柳宗元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开元 中,举 汝州 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礼部侍郎 韦陟 异而目之,一举上第。” 元 余阙 《李克复总管赴赣州诗序》:“ 元统 初,余忝论荐,计偕如京师。” 清 方苞 《杨千木墓志铭》:“余以 戴名世 《南山集》牵连,始识君於刑部狱中。君, 名世 友也,以计偕抵京,会狱起,即止不去。”参阅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计偕》。
上国
(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 ,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3).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布达拉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 ,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4).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红楼梦》第四回:“ 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宴喜
安乐。 元 王恽 《乐全老人说》:“岁时讌喜,朋簪四盍,儿孙满前,奉觴拜寿,乐融融也。”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把年月守,只怕你清癯替不的他行瘦,讌喜倒能消彼处忧。”
怡怡
形容喜悦欢乐的样子
融融怡怡。——唐· 李朝威《柳毅传》
权德舆名句,送别沅泛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