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未央宫骨签刻文(2)
作者:不详 书体:隶书 2016-04-11 12:48:37
标签:西汉,未央宫,骨签刻文
骨签刻字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物品、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这类骨签一般为一行字,也有两行字者,字数两三个至七八个不等;第二类为有“河南工官”、“南阳工官”、“颍川工官”内容的骨签,一般刻二至四行字;第三类内容与中央官署等有关,刻字一至四行。
长安骨签的时代上限在西汉初年,下限在西汉末年,以西汉中后期为多;有纪年的骨签,最早者为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始元、元凤时期(昭帝)“三工官”者数量最多,骨签使用延续一百多年,甚至几与西汉时代相始终。[1]
关于骨签的功能,各家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三种意见:档案说,标签说,弓弭说。
档案说。发拙者认为“骨签主要是设在地方的中央工官向皇室和中央上缴各种产品的记录”,具有档案性质,由于骨签出土于都城皇宫,内容与中央、皇室有着直接关系,是西汉中央政府保存备查的重要文字资料,应属中央、皇室档案。[2]
标签说。有人认为骨签是作为物勒工名的器物“标签”或“标牌”,骨签用绳子通过半月形凹槽成对捆放,作为标签或标牌系于器物上,并认为未央宫三号遗址是一座存放武器的“武库”。[3]李学勤先生也认为骨签是附着在一定物品上作为一种标签使用的。日本学者小原俊树称“部分骨签或许有可能由各地工官刻制后作为物品的标签拴缚在物品上送往未央宫保存的”[4]。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西汉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猜你喜欢:
- 《何君阁道碑》《何君阁道碑》|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所刻。这是史有记载,未曾见物的国宝,历朝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史学家、
- 全称《李翕折里桥陠阁颂》。东汉隶书摩崖刻石。 传为仇绋书。 熹平元年刻。石在今陕西略阳境内。《金石萃编》载:石高七尺六寸,宽五尺五寸,文
- 东汉《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金石萃编》载:石高八丈三寸,宽二尺二寸,字共
- 阳陵虎符实物 秦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
- 《甘谷汉简》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在甘肃省甘谷县出土,共有二十三枚,是后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宗 * 卿刘柜关於宗室事务上书给皇帝
- 延光残碑又称“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刻,康熙六十年(1721)山东诸城超然台故址出土。书体篆隶结合,风格茂密朴厚。 
- 东汉 阳嘉二年题记 长95cm 宽50cm 重庆南川市雷劈石崖墓出土 释文:阳嘉二年王师(阝巿)作,直四万
- 河西地区的主体地貌是荒漠戈壁,南面是东西走向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北侧是腾格里大沙漠。祁连山冰川在春、夏、秋季有季
- 《袁敞碑》辽宁博物馆藏石 全称《汉司空袁敞碑》,东汉篆书碑刻。1923年春出土于洛阳。东汉永元四年(117)立。《袁
- 瓦当,俗称瓦头,是施于房椽的瓦的垂下以遮档椽头的部分。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以下介绍几件故宫博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