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未央宫骨签刻文(4)
作者:不详 书体:隶书 2016-04-11 12:48:37
标签:西汉,未央宫,骨签刻文
二、骨签刻文探析
1、骨上契刻微字。
所有骨签未见朱墨书痕,均为直接锲刻,这与甲骨文常常书而后刻有所不同。刻文一般位于骨签的上部,骨签正面上部约2×3.5厘米的骨面刻字,每件刻文一至数行,每行两三字至七八字不等,文字细小,近于“微雕”,最小的1平方厘米内刻两行10多字,每个字甚至不到2毫米见方(如13358号骨签)。这样小的字径与尹湾牍上部分微字相近,但仍不及周人早期刻辞字径小。
2、方直笔势主导。
骨质难刻,受书面又小,文字点线、结构体势只能弃曲而用直,方直笔势成为骨签刻文的主旋律。虽然如此,骨签刻文也有一些直与曲的变化。比如“第”的“弓”大多刻为数个直折状,而00161、08450等签则刻成曲圆弧转;“官”的“冖”部除直折外,也有作右部弧转的;又如13355号骨签3行30余字多为圆笔曲线字形,大体依手书简牍体、草体结构契字。刻文曲与直的变化大抵因刻手不同而有差别。
只须刻出字形即达到契刻目的,美感与修饰并不是首要选择,如此,隶书波磔类刻画、点线的粗细差别等就显得多余或力所不及。骨签文字没有磔角、波势,只有结体的诡异变化和线条的直曲对比。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西汉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猜你喜欢:
- 东汉《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金石萃编》载:石高八丈三寸,宽二尺二寸,字共
- 《公羊传砖》东汉元和二年(85年)刻 砖长33.6cm 宽12.5cm释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 东汉隶书碑刻。阴文篆额题《白石神君碑》。有碑阴题名。光和六年(183)立。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之苏庄白石神
- 汉隶珍品《汉故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亦称《鲜于璜碑》,延熹八年(165)十一月立。1973年5月,天津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农民发现于村东苏家坟。
- 《肥致碑》全称《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建于东汉建宁二年(一六九)五月,碑高九十七点三厘米,宽四十七点五厘米,隶书十九行,满行二十九字,有界格
- 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即五凤二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
-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内容为记述曹全(字景完)的功业。
- 瓦当,俗称瓦头,是施于房椽的瓦的垂下以遮档椽头的部分。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以下介绍几件故宫博物
- 此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纵125厘米,横54厘米。四周残损,存12行,行23字,共229
- 延光残碑又称“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刻,康熙六十年(1721)山东诸城超然台故址出土。书体篆隶结合,风格茂密朴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