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隶书《任城王汉墓黄肠石刻》
作者:不详 书体:隶书 2023-01-24 09:47:10
济宁因两汉碑刻遗存丰富,有“中国汉碑半济宁”之誉。这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位于济宁城北的汉任城王墓黄肠石题刻,保存有黄肠石题刻785石,为全国已知汉墓之最。
济宁市城北3公里萧王庄一带,原有9座高大的土冢。群众呼曰“九女堌堆”。据近年考古调查证实,这几个“堌堆”皆为汉代的大型墓葬。由于人为原因和自然破坏,现地面仅存固堆四座,命名为M1—M4号墓,为东汉任城国国王及其配偶的墓葬群。1992年,济宁市文物局对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主人可能是东汉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即光武帝刘秀之孙。这座墓规模宏大、结构形制独特、材料使用考究,对研究汉代诸侯王葬制的发展演变,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墓使用的黄肠题凑刻石。一号汉墓使用石材约4000余块,其中大部分石块上都有字,遍布在回廊及封顶、封门和棺床的黄肠石上。有朱书、书后镌刻和刻后再填朱三种类型。据《东汉任城王陵》一书记载:“黄肠石壁内面、棺床石、封墙石上铭刻和朱书合计782块,为全国已见之最”。这些黄肠石题刻均采用竖刻横放的形式。从所见铭刻和朱书,多者十字,少者仅一字,四到六字居多,内容大多为当时的地名和管理官员、石工、送石者的姓名籍贯以及石块的尺寸、编码等。就是这些简单的铭文中却包含了重要的古代法律制度、陵墓制度、文字发展演变等研究资料。这些刻字所用书体为民间隶书,用笔简洁明快、质朴大方,遒劲挺拔,是东汉时期通俗隶书的典型代表作品,对研究汉字的字体演变和东汉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汉任城王墓题刻众多,黄肠石均来自不同地方,题刻出自50餘位书刻匠之手,故书刻风格的多姿多彩。现依其书法作风,可将题刻作品分为四大类。
1.工整类:这类作品讲究字的笔划、结体和行气的整体统一,字体较规整。如“东平陆tang6*子”、“东平无盐”、“邹祭尊石治章”、“邹石治章”、“鲁武央武”、“鲁柏仲”、“时生”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东汉书法,可方便查询。
猜你喜欢:
- 杨量买山地刻石,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119厘米,横51.5厘米,其中有拓墨处约43厘米见方,上下余纸则为清人徐同柏于道光壬辰年(18
-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刻。原石为清道光年间杨兆璜在当时的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西60里娄山访得,故又名“赵娄
-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
- 全称《李翕折里桥陠阁颂》。东汉隶书摩崖刻石。 传为仇绋书。 熹平元年刻。石在今陕西略阳境内。《金石萃编》载:石高七尺六寸,宽五尺五寸,文
- 东汉隶书碑刻。阴文篆额题《白石神君碑》。有碑阴题名。光和六年(183)立。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之苏庄白石神
- 这是一帧极为珍贵和饶有趣味的陶刻文字拓片,陶盖文曰:“苏解为”。据近人陈邦怀先生考:“苏解乃陶工之姓名,物勒工名,是也。”他认为
- 【释文】: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秦圣临
-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
- 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即五凤二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
- 此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纵253厘米,横123厘米。碑阳20行,行45字,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