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欣赏,石鼓文评价(8)
词典网 2016-04-20 12:43:49
标签:石鼓文
附:历代书法评《石鼓文》
唐窦臮《述书赋》:
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离披。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观《石鼓》文字与秦篆不同者无几,王筠所谓其盤灾敢弃,知文同籀法是也。
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体稍方扁,统观蟲籀,气体相近。《石鼓》即为中华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
当代刘恒小评《石鼓文》: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与虢季子白盤及秦公簋等青铜器铭文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代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到象形图画的痕迹,而完全是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石鼓文虽然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已摆脱尽了金文的影响,成为一种崭新的风貌,其用笔、结字和章法,也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那种装饰意味,它的魅力完全体现在用毛笔按照一定的笔法而书写出来的自然流畅的效果之中,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石鼓文的书写者在线条的笔法和字形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石鼓文受到唐以后历代书法家的一致赞赏,特别是清代以来的一些篆书高手如杨沂孙、吴昌硕等皆得力于此,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
后面部分文献摘自书法空间;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石鼓文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猜你喜欢:
- 1.因字赋形灵活多变每个汉字笔画的大小、多少、长短不等,书写时须依据其字的特点和自然形态,决定字的高低、宽窄及字的大小的形状。
- 一、关于草书的临习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
-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 “润笔”之说,始自一句玩笑。《隋书.郑译注》载:上令内使令李德林作诏书,高颖戏谓(郑译)曰:“笔乾(干)。郑译答曰:“不得一钱,何以
- 引首【释文】安晚。少文反所游履,图之于室,此志也。甲戌夏至 退翁先生属书 八大山人【钤】黄竹园(白文方形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形印
-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达到极致。楷书在历代书论中常与“八分”、“隶书”相混,这是因为楷书是从
- 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书家本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外,还依赖于主客观条件的好坏。换句话说,好的书法作品,需要作者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这个属于内因,
- 赵孟頫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
- 近年来,随着书法的兴起,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同时,“书法家”也越来越多。基本功扎实的爱好者,自称书法家也就罢了,关键是“书法家”这三个字被一
- 历代书法家笔下的“父亲”书法欣赏,借字献爹,祝爸爸父亲节快乐![page_break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