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楷书《大唐迴元观钟楼铭》
作者:柳公权 书体:楷书 2016-06-18 12:16:55
柳公权《大唐迴元观钟楼铭》 124×60cm 西安市和平门外出土
《大唐迴元观钟楼铭》,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石横置,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为“大唐迴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铭文共41行,满行20字,共761字,唐开成元年(836)4月20日立,由当时名工邵建和镌刻,刀口清晰,颇近真迹。与碑相距不远,伴出了一截残断的无字棱形经幢,以及直径一米的八角形经幢顶盖,从雕刻风格看,应属唐代遗物。由于长期埋藏地下,碑面和十余字因擦磨或捶击受损外,其余字划基本完整,文可通读。碑文前半部分记叙了唐代迴元观的历史沿革,其中提到迴元观旧址原是唐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以及“安史之乱”历史事件。碑文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唐文宗给迴元观赏赐铜钟的经过,并赞扬钟声的美妙“闻其声者,寢时兴,行斯归。贪淫由是衰息,昏醉以之醒悟。虽三涂六趣之中,亦当汤火沦寒,拲梏解脱。”
根据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唐长安城遗址所获资料,碑的出土地点应是长安城东市的位置,而史载迴元观所在的亲仁坊,应在距此约一公里以外的西南方。从同时出土的物品看,石碑是为道观所立,而经幢却是佛寺物品。据《两京城坊考》记载,在唐大历六年(771)曾在这里修建僧房佛舍,可知此亦为资圣寺遗址。至于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使原在迴元观的石碑,搬到了东市的资圣寺,则是一个难解之谜。
《迴元观钟楼铭》碑是柳公权58岁时所书,也是现存柳碑中最完整的。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未见于历代金石著录。此碑在泯灭千年之后重见天日,堪称一大幸事。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释文附后,高清大图请翻页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柳公权书法,可方便查询。
柳公权书法欣赏:
- 柳公权《蒙诏帖》
- 清拓《兰亭八柱帖》柳公权书兰亭诗
- 柳公权行书《紫丝靸帖》
- 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 柳公权楷书《平西郡王李晟碑》
- 柳公权楷书《刘沔神道碑》
-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 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卷
- 柳公权楷书《皇英曲》拓本
- 柳公权楷书《神策军碑》宋拓彩版
猜你喜欢:
- 张旭楷书《郎官石柱记》,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陕西西安。《郎官石
- 柳公权《金刚经》唐拓,法国巴黎博物院藏《金刚经》刻于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全称《金刚般若波罗
- 行书——青釉褐彩“剑缺那(哪) 长10.4厘米 宽8.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残片应是瓜棱壶的流下部分。釉下褐彩书
- 欧阳询《房彦谦碑》拓本,隶书 贞观五年(631)立 北京论经书诗斋藏“房彦谦碑”全称“唐故都督徐州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
-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
-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命欧阳询临摹,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德光中途病死,石弃于杀虎林。
- 怀素草书《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拓本释文:王献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
- 李邕《晴热帖》墨拓 见于宋拓《淳化阁帖》约书於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手 札。刻本。行书。七行,行九字十字不等。 故宫博物院藏宋
- 【释文】卜商讀書畢,見孔子。孔子問焉,何爲於書。商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
- 【释文】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痛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澈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压频,画夜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