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礼类三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内府藏本)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隋书·经籍志》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
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
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
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
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
《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
《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云云,其说不知所本。今考《后汉书·桥玄传》云:
“七世祖仁,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仁即班固所谓小戴授梁
人桥季卿者,成帝时尝官大鸿胪,其时已称四十九篇,无四十六篇之说。又孔
《疏》称《别录》《礼记》四十九篇,《乐记》第十九。四十九篇之首,《疏》
皆引郑《目录》。郑《目录》之末必云此於刘向《别录》属某门。《月令目录》
云:“此於《别录》属《明堂阴阳记》。”《明堂位目录》云:“此於《别录》
属《明堂阴阳记》。”《乐记目录》云:“此於《别录》属《乐记》。”盖十一
篇今为一篇,则三篇皆刘向《别录》所有,安得以为马融所增。《疏》又引玄
《六艺论》曰:“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
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玄为马融弟子,使三篇果融所增,玄不容不知,
岂有以四十九篇属於戴圣之理?况融所传者乃《周礼》,若小戴之学,一授桥仁,
一授杨荣。后传其学者有刘祐、高诱、郑玄、卢植。融绝不预其授受,又何从而
增三篇乎?知今四十九篇实戴圣之原书,《隋志》误也。元延祐中,行科举法,
定《礼记》用郑玄《注》。故元儒说《礼》,率有根据。自明永乐中敕修《礼记
大全》,始废郑《注》,改用陈澔《集说》,《礼》学遂荒。然研思古义之士,
好之者终不绝也。为之疏义者,唐初尚存皇侃、熊安生二家(案明北监本以皇侃
为皇甫侃,以熊安生为熊安,二人姓名并误,足征校刊之疏。谨附订於此)。贞
观中,敕孔颖达等修《正义》,乃以皇氏为本,以熊氏补所未备。颖达《序》称:
“熊则违背本经,多引外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疾而去愈远。又欲释经文,惟
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皇氏虽章句详正,微稍繁广。又既
遵郑氏,乃时乖郑义。此是木落不归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此皆二家之弊,未为
得也。”故其书务伸郑《注》,未免有附会之处。然采摭旧文,词富理博,说
《礼》之家,钻研莫尽,譬诸依山铸铜,煮海为盐。即卫湜之书尚不能窥其涯涘,
陈澔之流益如莛与楹矣。
△《月令解》·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张虙撰。虙,慈溪人。庆元丙辰进士,官至国子祭酒。是编乃虙端平初入
讲幄时所纂。未及竟,以病归。家居时乃续完之,表进於朝。十二月各自为卷。
奏称每一月改,则令以此一月进於御前,可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虽
未免过胶古义,不尽可见诸施行,然辞义晓畅,於顺时出政之际,皆三致意焉,
其用心有足取者。《月令》於刘向《别录》属《明堂阴阳记》,当即《汉书·艺
文志》所云古明堂之遗事,在《明堂阴阳》三十三篇之内者。《吕氏春秋》录以
分冠十二《纪》。马融、贾逵、蔡邕、王肃、孔晁、张华皆以为周公作。郑康成、
高诱以为即不韦作。论者据《汉百官表》言太尉为秦官,或又据《国语》晋有元
尉、舆尉之文,谓尉之名不必起於秦。然究不得因元尉、舆尉遂断三代必有太尉
也。意不韦采集旧文,或傅益以秦制欤?今考其书,古帝王发政施令之大端,皆
彰彰具存,得其意而变通之,未尝非通经适用之一助。至其言误某令则致某灾,
殆因《洪范》庶徵而推衍之,遂为汉儒阴阳五行之滥觞,虙解皆未能驳正。然列
在《礼经》,相沿已久,亦不能独为虙咎也。原书因随月进御,故凡解见孟月者,
仲月、季月皆重见。《永乐大典》所载,合为一编,多删其复,於例为协。间有
删之不尽者,今并汰除,以归画一焉。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卫湜撰。湜字正叔,吴郡人。其书始作於开禧、嘉定间。《自序》言日编
月削,几二十馀载而后成。宝庆二年官武进令时,表上於朝,得擢直秘阁。后终
於朝散大夫,直宝谟阁,知袁州。绍定辛卯,赵善湘为鋟版於江东漕院。越九年,
湜复加核订,定为此本。自作《前序》、《后序》,又自作《跋尾》,述其始末
甚详。盖首尾阅三十馀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自郑《注》
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於《礼记》者,所采录不在此数焉。今
自郑《注》、孔《疏》而外,原书无一存者。朱彝尊《经义考》采摭最为繁富,
而不知其书与不知其人者,凡四十九家,皆赖此书以传,亦可云《礼》家之渊海
矣。明初定制,乃以陈澔注立於学官,而湜注在若隐若显间。今圣朝钦定《礼
记义疏》,取於湜书者特多,岂非是非之公,久必论定乎。又湜《后序》有云:
“他人著书,惟恐不出於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於人。后有达者,毋袭此编所
已言,没前人之善也。”其后慈谿黄震《读礼记日抄》、新安陈栎《礼记集义详
解》,皆取湜书删节,附以己见。黄氏融汇诸家,犹出姓名於下方(案此见黄氏
《日钞》)。陈氏则不复标出(案栎书今不传,此见定宇集中栎所作《自叙》)。
即此一节,非惟其书可贵,其用心之厚,亦非诸家所及矣。
△《礼记纂言》·三十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案危素作澄《年谱》,载至顺三年澄
年八十四,留抚州郡学,《礼记纂言》成。而虞集《行状》则称成於至顺四年,
即澄卒之岁。其言颇不相合。然要为澄晚年手定之本也。其书每一卷为一篇。大
旨以《戴记》经文庞杂,疑多错简,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类相从,俾上下意义
联属贯通,而识其章句於左。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类相从。凡《通礼》九篇、
《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通论》十一篇,各为标目。如《通礼》首
《曲礼》,则以《少仪》、《玉藻》等篇附之,皆非小戴之旧。他如《大学》、
《中庸》依程朱别为一书,《投壶》、《奔丧》归於《仪礼》,《冠义》等六篇
别辑为《仪礼传》,亦并与古不同。虞集称其“始终先后,最为精密。先王之遗
制,圣贤之格言,其仅存可考得,既表而存之,各有所附。而其纠纷固泥於专门
名家之手者,一旦各有条理,无复馀蕴”,其推重甚至。考《汉书·艺文志》,
《礼记》本一百三十一篇,戴德删为八十五,戴圣删为四十九。与《易》、《书》、
《诗》、《春秋》经圣人手定者固殊。然《旧唐书·元行冲传》,载行冲上《类
礼义疏》,张说驳奏曰“今之《礼记》,历代传习,著为经教,不可刊削。魏孙
炎始改旧本,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贞观中,魏徵因孙炎所修更加整比,兼为之
注,其书竟亦不行。今行冲等解徵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
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云云,则古人屡经修缉,迄不能变汉儒旧本。唐以前儒风
淳实,不摇惑於新说,此亦一徵。澄复改并旧文,俨然删述,恐亦不免亻朁圣之
议。以其排比贯串,颇有伦次,所解亦时有发明,较诸王柏删《诗》,尚为有间,
故录存之,而附论其失如右。
△《云庄礼记集说》·十卷(通行本)
元陈澔撰。澔字可大,都昌人。云庄其号也。是书成於至治壬戌。朱彝
尊《经义考》作三十卷。今本十卷,坊贾所合并也。初,延祐科举之制,《易》、
《书》、《诗》、《春秋》皆以宋儒新说与古注疏相参,惟《礼记》则专用古注
疏。盖其时老师宿儒,犹有存者,知《礼》不可以空言解也。澔成是书,又在
延祐之后,亦未为儒者所称。明初,始定《礼记》用澔注。胡广等修《五经大
全》,《礼记》亦以澔注为主,用以取士。遂诵习相沿。盖说《礼记》者,汉
唐莫善於郑、孔,而郑《注》简奥,孔《疏》典赡,皆不似澔注之浅显。宋代
莫善於卫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澔注之简便。又南宋宝庆以后,朱子之学大
行。而澔父大猷师饶鲁,鲁师黄榦,榦为朱子之壻。遂藉考亭之馀荫,得独
列学官。其注《学记》“术有序”句,引《周礼·乡大夫》“春秋以礼会民而射
於州序”,《周礼·乡大夫》实无此文。注《檀弓》“五十以伯仲”句,引贾公
彦《仪礼疏》,乃孔颖达《礼记疏》文,正与贾说相反。颇为论者所讥。然朱子
注《诗》“騋牝三千”引《礼记》“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礼记》无此
文。注《孟子》“神农之言”引史迁“所谓农家者流”,《史记》无此文。蔡沈
注《书》“厘降二女於妫汭”引《尔雅》“水北曰汭”,《尔雅》无此文。又注
《西伯戡黎》引《史记》“纣使胶鬲观兵”,注“星有好雨”引《汉志》“轸星
好雨”,《史记》、《汉书》亦均无此文。是皆偶然笔误,未足以累全书。且何
休汉代通儒,号为学海,而注《公羊传》“舟中之指可掬”句,引“天子造舟,
诸侯维舟,卿大夫方舟,士特舟”语,尚误记《尔雅》为《礼》文,又何有於
澔?澔所短者,在不知礼制当有证据,礼意当有发明,而笺释文句,一如注
《孝经》、《论语》之法。故用为蒙训则有馀,求以经术则不足。朱彝尊《经义
考》以“兔园册子”诋之,固为已甚,要其说亦必有由矣。特《礼》文奥赜,骤
读为难。因其疏解,得知门径,以渐进而求於古。於初学之士,固亦不为无益。
是以国家定制,亦姑仍旧贯,以便童蒙。然复钦定《礼记义疏》,博采汉唐遗文,
以考证先王制作之旨,并退澔说於诸家之中,与《易》、《诗》、《书》三经
异例。是则圣人御宇,经籍道昌,视明代《大全》抱残守匮,执一乡塾课册以锢
天下之耳目者,盛衰之相去,盖不可以道里计矣。
△《礼记大全》·三十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以陈澔《集说》为宗,所采掇诸儒之说,凡四十二家。
朱彝尊《经义考》引陆元辅之言,谓“当日诸经《大全》,皆攘窃成书以罔其上。
此亦必元人之成书,非诸臣所排纂”云云,虽颇涉邻人窃鈇之疑。然空穴来风,
桐乳来巢,以他经之蹈袭例之,或亦未必无因欤?诸经之作,皆以明理,非虚悬
而无薄。故《易》之理丽於象数,《书》之理丽於政事,《诗》之理丽於美刺,
《春秋》之理丽於褒贬,《礼》之理丽於节文,皆不可以空言说,而《礼》为尤
甚。陈澔《集说》,略度数而推义理,疏於考证,舛误相仍。纳喇性德至专作
一书以攻之,凡所驳诘,多中其失。广等乃据以为主,根柢先失。其所援引,亦
不过笺释文句,与澔说相发明。顾炎武《日知录》曰:“自八股行而古学弃,
《大全》出而经说亡。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诚深见其陋也。
特欲全录明代《五经》,以见一朝之制度,姑并存之云尔。
△《月令明义》·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崇祯十一年,道周官少詹事,注
《礼记》五篇以进,此其一也。其说以二至、二分、四立皆归於中央之土为取则
於《洛书》之中五,而五气於以分布。此岁功所由成,政事所从出,故作《月令
气候生合总图》。又以《月令》载昏旦中星,故有《十二月中星图》,并细载中
星距极远近度数及寅泰、卯大壮等十二卦彖象,以为此圣人敷治之原。每一月分
为一章,其日躔星度则各列原本於前,而别列授时历新测於后。考《尧典》中星
与《月令》不同,故《大衍历议》曰:“颛顼历即夏历。汤作殷历,更以十一月
甲子合朔冬至为上元,周人因之,距羲和所记昏明中星,俱差半次。是不韦更考
中星,断取近距。”然先儒论说,大抵推求差分,而不追改《经》文。至唐明皇
始黜《月令》旧文,更附益时事,名《御删定月令》,改置《礼记》第一。故
《开成石经》於昏旦中星悉改从唐历。宋延祐二年,仍复旧本《月令》,而唐
《月令》别行,以其变乱古经,不足垂训故也。道周乃别立《经》文曰“孟春之
月,日在危,昏昴中,旦房中。仲春之月,日在东壁,昏参中,旦箕中”云云,
是又道周自为《月令》,蹈唐人之失,殊为未协。特其所注杂采《易象》、《夏
小正》、《逸周书》、《管子》、《国语》,参稽考证,於《经》义颇有阐发。
其胪举史传,亦皆意存规戒,非漫为推衍禨祥。则改《经》虽谬,而其因事纳
诲之忱,则固无悖於《经》义也。
△《表记集传》·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二。《自序》以为古者窥测天地
日月,皆先立表,为《表记》之所由名。考《说文解字》,表里字皆从衣。此篇
名《表记》者,盖谓人之言行,犹衣之章身,故郑康成云“以其记君子之德,见
於仪表者也”。先儒旧义,本无可疑,道周乃谓取於八尺之表,殊为附会。又是
篇古注分九节,《正义》曰“称子言之,凡有八所。皇氏云:皆是发端起义,记
者详之,故称子言之。若於子言之下更广开其事,或曲说其理,则直称子曰。今
检上xia6*体例,或如皇氏之言,今依用之”云云,故《疏》文於诸节脉络相承处,
必详记之。如云“此经又广明恭敬之事”,又云“此一节总明仁义之事”,又云
“自此以下至某句更广明仁义之道”。前儒说经,於章段离合之间,其慎如此。
陈澔《集说》,不用注疏次第,强分四十馀章,已乖违古义。道周乃约为三十
六章,并强立篇名,随心标目,尤为自我作古,无所师承。其说则全引《春秋》
解之,谓《坊》、《表》二记不专为《春秋》,而以《春秋》发其条理,则百世
而下,有所稽测,得其晷影。夫《坊记》一篇,如曰“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又云“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又云“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其通于《春秋》,初无事强合。至《表记篇》则多言君子恭敬仁义之德,而必以
《春秋》证之,於《经》旨亦为牵合。然其借《春秋》之义,互证旁通,颇有发
明。犹之胡安国《春秋传》,虽未必尽得《经》意,而议论正大,发挥深切,往
往有关於世教,遂亦不可废焉。
△《坊记集传》·二卷、附《春秋问业》·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三。《自序》以为圣人之坊乱,
莫大於《春秋》。故是书之体,以《坊记》为经,而每章之下皆胪举《春秋》事
迹以证。但《国语》所载,若内史过之论虢亡,近於语怪,而以为借神怪以防欲,
义涉荒忽。《隐公元年》“郑伯克段於鄢”,而以为为三桓而发。夫三桓之事,
《春秋》著之详矣,乃谓寓其意於郑伯之克段,是舍形而论其影也。又《戴记》
本为一篇,而分为三十章,章各创为之目,其臆断亦与《表记集传》等。第其意
存鉴戒,於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原其乱之所自生,究其祸之所终极,颇为
剀切。且《坊记》之文,如曰“治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
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是隐为《春秋》书大夫之强起例。又云“《春秋》
不称楚越之王丧”,亦明著《春秋》之法。则道周此书,固非漫无根据,尽出附
会矣。
△《缁衣集传》·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四。分二十三章,亦各创立名目。
案郑康成云:“《缁衣篇》善其好贤者之原,故述其所称之诗以为其名。”是本
有辨别善恶之义。故道周因而推衍其说,证以史事。於爱憎之公私,人才之邪正,
莫不详明剀切,再三致意。《自序》云:“是《传》略采经史关於好恶、刑赏、
治道之大者,凡二百馀条,以系於篇。其於经济庶务条目之间,虽有未悉,而於
君心好恶纲领之原,以至三代而下治乱盛衰之故,亦略云备。”盖庄烈帝锐於求
治,而暗於知人,轻信轻疑,漫无鉴别。十七年内,易阁臣者五十,贤奸淆杂,
卒至於亡。贺逢圣致仕之时,断以“振作无绪”一语,可云先见。道周此书,意
主於格正君心,以权衡进退。所重在君子小人消长之间,不必尽以章句训诂绳也。
△《儒行集传》·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五。虽亦有强分篇目之失,然
《记》文称“其自立有如此者”、“其刚毅有如此者”云云,则章旨本《经》中
所有。道周分一十七章,较《表记》、《坊记》、《缁衣》之目尚近於自然。其
所集之《传》,亦杂引历代史传,以某某为能自立,某某为刚毅,意在上之取士,
执此为则,以定取舍之衡。故其《自序》云:“仲尼恐后世不学,不知先王之道
存於儒者,故并举以明之。使后之天子循名考实,知人善任,为天下得人。”盖
《经》为儒者言,道周之《传》则为用儒者言也。大抵道周於诸经,其用力最深
者莫如《易》学。观其与及门朱朝瑛、何瑞图、刘履丁辈往复商榷,至再至三,
所谓一生精力尽在此书者也。其《孝经集传》,亦历六年而成,故推衍亦为深至。
若《礼记》五篇,则借以纳谏,意原不主於解《经》,且一年之中,辑书五种,
亦成之太速,故考证或不免有疏。然赋诗断章,义各有取;郢书燕说,国以大治。
苟其切於实用,则亦不失圣人垂教之心。故虽非解经之正轨,而不能不列之《经
部》焉。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
谨案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所讲,皆经御定,而未及编次成帙。皇上御极之
初,乃命取繙书房旧稿,校刊颁行。礼为治世之大经。《周礼》具其政典,
《仪礼》陈其节文。《礼记》一书,朱子以为《仪礼》之传,然特《冠义》等六
篇及《丧服》诸篇与《仪礼》相发明耳,至於他篇,则多整躬范俗之道,别嫌明
微之防,不尽与《仪礼》相比附。盖《仪礼》皆古经,《礼记》则多志其变;
《仪礼》皆大纲,《礼记》则多谨於细;《仪礼》皆度数,《礼记》则多明其义。
故圣贤之微言精意,杂见其中,敛之可以正心修身,推之可以齐家、治国、平天
下。自天子以至庶人,莫不於是取裁焉。是编推绎《经》文,发挥畅远,而大旨
归於谨小慎微,皇自敬德以纳民於轨物。卫湜所集一百四十四家之说,镕铸翦裁,
一一薈其精要,信乎圣人制作之意,惟圣人能知之矣。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
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三部也。《经》文四十九篇,釐为七十七
卷,附载图五卷。其诠释七例,亦与《周官义疏》同。三《礼》以郑氏为专门,
王肃亦一代通儒,博观典籍,百计难之,弗胜也。后儒所见,曾不逮肃之弃馀,
乃以一知半解,譁然诋郑氏不闻道。韩愈所谓不自量者,其是类欤?然《周官》、
《仪礼》皆言礼制,《礼记》则兼言礼意。礼制非考证不明,礼意则可推求以义
理,故宋儒之所阐发,亦往往得别嫌明微之旨。此编广摭群言,於郊社、乐舞、
裘冕、车旗、尊彝、圭鬯、燕饮、飨食以及《月令》、《内则》诸名物,皆一一
辨订。即诸子轶闻、百家杂说可以参考古制者,亦详徵博引,曲证旁通。而辩说
则颇采宋儒,以补郑《注》所未备。其《中庸》、《大学》二篇,陈澔《集说》
以朱子编入《四书》,遂删除不载,殊为妄削古经。今仍录前文,以存旧本。惟
章句改从朱子,不立异同,以消门户之争。盖言各有当,义各有取,不拘守於一
端,而后见衡鉴之至精也。至於御纂诸经,《易》不全用程《传》、《本义》,
而仍以程《传》、《本义》居先。《书》不全用蔡《传》,而仍以蔡《传》居先;
《诗》不全用朱《传》,而仍以朱《传》居先;《春秋》於胡《传》尤多所驳正
刊除,而尚以胡《传》标题,列三《传》之次。惟《礼记》一经,於陈澔《集
说》仅弃瑕录瑜,杂列诸儒之中,不以冠首。仰见睿裁精审,务协是非之公。尤
足正胡广等《礼记大全》依附门墙,随声标榜之谬矣。
△《深衣考》·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宗羲撰。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是书前列己说,后附《深
衣》经文,并列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而各辟其谬。其
说大抵排斥前人,务生新义。如谓衣二幅,各二尺二寸。屈之为前后四幅,自掖
而下杀之,各留一尺二寸。加衽二幅,内衽连於前右之衣,外衽连於前左之衣,
亦各一尺二寸。其要缝与裳同七尺二寸。盖衣每一幅属裳狭头二幅也。今以其说
推之,前后四幅下属裳八幅外,右衽及内左衽亦各下属裳一幅,则裳之属乎外右
衽者势必掩前右裳,裳之属乎内左衽者势必受掩於前左裳。故其图止画裳四幅。
盖其后四幅统於前图,其内掩之四幅,则不能画也。考深衣之裳十二幅,前后各
六,自汉唐诸儒沿为定说。宗羲忽改创四幅之图,殊为臆撰。其释“衽,当旁也”,
谓“衽,衣襟也。以其在左右,故曰当旁”。考郑《注》:“衽,裳幅所交裂也。”
郭璞《方言注》及《玉篇注》俱云:“衽,裳际也。”云“裳际”,则为裳旁明
矣,故《释名》曰:“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盖裳十二幅,前名襟,后名
裾,惟在旁者始名衽。今宗羲误袭孔《疏》以裳十二幅皆名衽,不明《经》文
“当旁”二字之义,遂别以衣左右衽当之。是不特不知衽之为裳旁,而并不以衽
为裳幅。二字全迕,益踵孔《疏》而加误矣。其释“续衽”也,谓“裳与衣相属,
衣通袂长八尺。裳下齐一丈四尺。衣裳相属处乃七尺二寸。则上下俱阔而中狭,
象小要之形,故名续衽”,其说尤为穿凿。其释“袂圆以应规”也,谓:“衣长
二尺二寸,袂属之亦如其长。掖下裁入一尺,留其一尺二寸,可以运肘,以渐还
之至於袂末,仍得二尺二寸。《玉藻》言袪尺二寸,乃袂口之不缝者,非谓袂止
一尺二寸。”今考《说文》:“袪,袂也。”《礼·玉藻》郑《注》谓:“袪,
袂口也。”盖袂末统名曰袪。今谓袂口半不缝者乃名袪,则袂口之半缝者岂遂不
得名袪乎?且袂口半缝之制,《经》无明文,又不知宗羲何所据也。宗羲经学淹
贯,著述多有可传。而此书则变乱旧诂,多所乖谬。以其名颇重,恐或贻误后来,
故摘其误而存录之,庶读者知所决择焉。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内府藏本)
国朝纳喇性德撰。性德有《删补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已著录。是编因陈
澔《礼记集说》疏舛太甚,乃为条析而辨之。凡澔所遗者谓之“补”,澔
所误者谓之“正”。皆先列《经》文,次列澔说,而援引考证以著其失。其无
所补正者,则《经》文与澔说并不载焉。颇采宋元明人之论,於郑《注》、孔
《疏》亦时立异同。大抵考训诂名物者十之三四,辨义理是非者十之六七。以
澔注多主义理,故随文驳诘者亦多也。凡澔之说皆一一溯其本自何人,颇为
详核,而爱博嗜奇,亦往往泛采异说。如《曲礼》“席间函丈”,澔以两席并
中间为一丈。性德引《文王世子》席之制三尺三寸三分寸之一驳之,是也。而又
引王肃本文作“杖”,谓可容执杖以指挥,则更谬於《集说》矣。《月令》“群
鸟养羞”,性德既云《集说》未为不是,而又引《夏小正》“丹鸟羞白鸟”及项
安世“人以鸟为羞”之说,云足广异闻。则明知《集说》之不误,而强缀此二条
矣。《曾子问》鲁昭公慈母一条,既用郑《注》、孔《疏》以补澔注,又引陆
佃之谬解,蔓延於《集说》之外。是正陆氏,非正《集说》矣。凡斯之类,皆徵
引繁富,爱不能割之故。然综核众论,原委分明,凡所指摘,切中者十之ba6*九。
即其据理推求者,如《曲礼》“很毋求胜,分毋求多”,澔注称“况求胜者未
必能胜,求多者未必能多”,性德则谓“此乃不忮不求,惩忿窒欲之事。陈氏所
云,不免计较得失。若是则可以必胜,可以必多,将不难於为之矣”。是虽立
澔於旁,恐亦无以复应也。然则读澔注者,又何可废是编与?
△《礼记述注》·二十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坡撰。光坡有《周礼述注》,已著录。是编成於康熙戊子。前有
《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
诚。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
莫过於《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郑二说,
各为胪列。其他自五礼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注疏中最为详核,何
妄诋欤?又《礼器篇》斥后代封禅为郑祖纬启之。秦皇汉武,前郑数百年,亦郑
《注》启之乎?又多约注疏而成,鲜有新意,而指《注》、《疏》为旧说。凡此
之类,抵冒前人,即欺负后人,何以示诚乎?抑讥汉唐儒者说理如梦,此程朱进
人以知本,吾侪非其分也。今於《礼运》则轻其出於老氏,《乐记》则少其言理
而不及数。其他多指为汉儒之附会,逐节不往复其文义,通章不钩贯其脉络。而
训《礼运》之本仁以聚,亦曰万殊一本,一本万殊;《仲尼燕居》之仁鬼神、仁
昭穆,亦曰克去己私,以全心德。欲以方轶前人,恐未能使退舍也。”其论可谓
持是非之公心,扫门户之私见。虽义取简明,不及郑、孔之赅博。至其精要,则
亦略备矣。
△《礼记析疑》·四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著录。是书亦融会旧说,断以己意。如
《文王世子》以大司成即大司乐,辨《注》、《疏》以《周官》大乐正为大司乐、
师氏为大司成之非。於《郊特牲》郊血、大飨腥序荐璧用乐、荐血实柴之次一条,
谓凡经传中言郊礼而有献荐者,皆为祭稷之事。其论至为明晰。於飨禘有乐而食
尝无乐一条,取荆南冯氏之言,引《楚茨》之诗,以为尝当有乐。於《内则》天
子之阁一条,谓《疏》以阁为庖厨非是,盖阁所以置果蔬饴饵也。又付豚一条,
《注》、《疏》解为豚全而羊析,不知是豚牂共鼎,羊以羔耳。於《丧服小记》
慈母与妾母不世祭一条,谓庶子之子立祢庙,则可以祭父之生母。於士不摄大夫、
士摄大夫惟宗子一条,谓大夫以公事出,而家人摄祭,则义当使亲子弟,虽无爵
者可摄,无摄以宗子之义也。于《祭统》祭之日一献一条,谓祭礼献酬交错,所
以和通神人,不宜献饮未终而爵命群臣以间之。惟特假於庙,故简其礼而用一献。
今《注》谓一献一酳尸,《疏》谓其节当在后,编者误列於前。皆具有所见,足
备礼家一解。他如谓执雁、奠雁皆为舒雁,而非雁鸿之雁。不知礼用雁贽,取其
不失时,能守节也。若舒雁,则何守节之有?又谓《深衣》“纯袂,缘,纯边”,
纯即缘也,缘字疑衍。其意盖谓当作纯袂纯边。按郑《注》曰:“缘,緆也。”
孔《疏》云:“《既夕礼》郑《注》:在幅曰綼,在下曰緆。”方氏悫曰:
“褎口谓之袂,裳下谓之缘,衣侧谓之边,其纯皆半寸。”缘字自有典,则非衍
字也。凡斯之类,未免武断,然无伤於宏旨。其最不可训者,莫如别为《考定文
王世子》一篇,删“文王有疾”至“武王九十三而终”一段,又删“不能涖阼,
践阼而治”八字及“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一段、“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
一段、“成王幼”至“不可不慎也”一段、末“世子之记”一段。夫《礼记》糅
杂,先儒言之者不一。然删定《六经》,维圣人能之。《孟子》疑《武成》不可
信,然未闻奋笔删削也。朱子改《大学》、刊《孝经》,后儒且有异同。王柏、
吴澄窜乱古经,则至今为世诟厉矣。苞在近时,号为学者,此书亦颇有可采。惟
此一节,则不效宋儒之所长,而效其所短,殊病乖方。今录存其书,而附辨其谬
於此,为后来之炯戒焉。
△《檀弓疑问》·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邵泰衢撰。泰衢字鹤亭,钱塘人。明於算术,雍正初以荐授钦天监左监
副。其书以《礼记》出自汉儒,而《檀弓》一篇尤多附会,乃摘其可疑者,条列
而论辨之。如以脱骖旧馆人为失礼之正;以夫子梦奠之事为杳冥渺茫,皆非圣人
所宜出;又亲丧哭无常声,不应以孺子泣为难继;居雠者不反兵而斗为启乱端;
曾点之狂乃志大而有所不为,非狂肆之狂;倚门而歌,断无此事;以王姬为齐襄
公妻,非鲁庄公之外祖母:大都皆明白正大,深中理解,非刘知几之横生臆解,
惑古疑经者可比。惟“师及齐师战於郎”一条,泰衢以郎字为郊字之误,盖据
《春秋》“战於郊”之文。不知鲁有二郎,《隐公元年》费伯所城之郎,在今废
鱼台县地。《哀公十一年》与齐战之郎,则为鲁近郊地(案说详江永《春秋地理
考实》)。谓郎即郊则可,谓郎为误则不可。又“乘丘之战”一条,泰衢疑鲁庄
公败绩之误。不知古人军溃曰败绩,车覆亦曰败绩,《左传》所云败绩覆压者是
也。概以战衄为疑,亦疏於考据。然偶然疏舛,固亦不害其大旨也。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书自《檀弓》至《杂记》,
於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注颇有出入,然持论多为精核。
如《檀弓》“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吕氏谓祔祭即以其主祔藏於祖庙,既除
丧而后迁於新庙。永据《左氏传》特祀於主,烝尝禘於庙,谓祔后主反殡宫,至
丧毕乃迁新庙。引《大戴礼·诸侯迁庙礼》奉衣服由庙而迁於新庙,此庙实为殡
宫。今考《顾命》:“诸侯出庙门俟。”孔《传》曰:“殡之所处曰庙。”又
《仪礼·士丧礼》曰:“巫止於庙门外。”《注》曰:“凡宫中有鬼神曰庙。”
贾《疏》曰:“庙门者,士死於適室,以鬼神所在,则曰庙,故名適寝曰庙。”
然则《大戴礼》所云由庙者,实由殡宫,非由祖庙。永说有据,可以解程、张诸
儒之异同。又如《玉藻》曰:“袭裘不入公门。”《疏》云:“裘上有裼衣,裼
衣之上有袭衣,袭衣之上有正服。”据《曲礼疏》,袭衣即所谓中衣。永谓裼衣
上即谓正服,不得更有中衣。今考《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注》曰:“锦衣复有上衣。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皮弁即为锦衣之上服,
而裼衣之上不复有中衣可知。虽孔《疏》所说据《玉藻》有长中继掩尺之文,然
继掩尺之中衣,不袭裼衣。《后汉·舆服志》:“宗庙诸祀,冠长冠,服袀玄,
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纟末”《汉书·万石君传注》:“中帬若今中衣。”
《释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小衣即亵衣也。然则中衣但得袭亵衣,不
得袭裼衣也。孔《疏》显误,亦以永说为确。又《杂记》曰:“如三年之丧,则
既顈,其练祥皆行。”《注》曰:“言今之丧既服顈,乃为前三年者变除,而
练祥祭也。此主谓先有父母之服,今又丧长子者。其先有长子之服,今又丧父
母,其礼亦然。”永谓:“玩《注》既字、乃字之意,本谓未顈以前,值练祥
不得行。正如《纂言》附论后丧变麻可补行之说,非谓既顈而值前丧一期再期
也。”今考上节曰:“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
卒事,反丧服。”《疏》曰:“谓母死既葬,后值父应大祥,除服以行祥事。”
然则母未葬而值父大祥,亦不可行,必待既葬然后补行明矣。永於下节既字、乃
字之义,疏解明确,即上下二节之义,亦俱可贯通。其他若辨程大昌袒为免冠及
皇氏髽衰为露紒髽之误,尤为精凿不磨。至《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
弟,而父税丧,己则否”,王肃谓计己之生不及此亲之存,则不税。永特宗其说,
而於《经》文之弟字,虽不敢如刘知、蔡谟直以为衍文,乃谓言弟者因昆连及之。
则其说臆度,终不如郑《注》为得。然全书持义多允,非深於古义者不能也。
△《深衣考误》·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深衣之制,众说纠纷。永据《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
衽当旁”云:“如裳前后当中者,为襟为裾,皆不名衽。惟当旁而斜杀者乃名衽。”
今以永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有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考《说文》
曰:“衽,衣衤金也。”衤金即襟,永以裳之前为襟,而旁为衽。《说文》乃以
衣襟为衽,则不独裳为衽矣。又《尔雅》曰:“执衽谓之袺,扱衽谓之襭。”
李巡曰:“衽者,裳之下也。”云下则裳之下皆名衽,不独旁矣。然《方言》曰:
“褛谓之衽。”郭璞《注》曰:“衣襟也。”与《说文》前襟名衽义正同。而郭
《注》又云:“或曰衽,裳际也。”云裳际则据两旁矣。永之所考,盖据璞《注》
后说也。又刘熙《释名》云:“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风寒也。裾,倨也,
倨倨然直,亦言在后当见倨也。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证以永说,谓裳前
襟后裾,皆直幅不交裂,则即《释名》所云“倨倨然直”也。谓在旁者乃名衽,
则即《释名》“在旁襜襜”之义也。其释《经》文“衽,在旁”三字实非孔《疏》
所能及。其后辨续衽钩边一条,谓续衽在左,前后相属,钩边在右,前后不相属。
钩边在汉时谓之曲裾,乃别以裳之一幅斜裁之,缀於右后衽之上,使钩而前。孔
《疏》误合续衽、钩边为一。其说亦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
○附录
△《大戴礼记》·十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汉戴德撰。《隋书·经籍志》曰:“《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
德撰。”《崇文总目》云:“《大戴礼记》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
《中兴书目》云:“今所存止四十篇。”晁公武《读书志》云:“篇目自三十九
篇始,无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有两七十四。”而韩元吉、熊
朋来、黄佐、吴澄并云两七十三,陈振孙云两七十二。盖后人於《盛德》第六十
六别出《明堂》一篇为六十七。其馀篇第,或至《文王官人》第七十一改为七十
二。或至《诸侯迁庙》第七十二改为七十三。或至《诸侯衅庙》第七十三改为七
十四。故诸家所见不同。盖有新析一篇,则与旧有之一篇篇数重出也。汉许慎
《五经异义》论明堂称《礼》戴说、《礼·盛德记》,即《明堂篇》语。《魏书
·李谧传》、《隋书·牛宏传》俱称《盛德篇》,或称《泰山盛德记》。知析
《盛德篇》为《明堂篇》者,出於隋唐之后。又郑康成《六艺论》曰:“戴德传
《记》八十五篇。”司马贞曰:“《大戴礼》合八十五篇,其四十七篇亡,存三
十八篇。”盖《夏小正》一篇多别行。隋唐间录《大戴礼》者,或阙其篇,是以
司马贞云然。原书不别出《夏小正篇》,实阙四十六篇,存者宜为三十九篇。
《中兴书目》乃言存四十篇,则窜入《明堂》篇题,自宋人始矣。书中《夏小正
篇》最古。其《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皆《礼》古经
遗文。又《艺文志》《曾子》十八篇,久逸。是书犹存其十篇,自《立事》至
《天圆篇》,题上悉冠以“曾子”者是也。书有《注》者八卷,馀五卷无《注》,
疑阙逸,非完本。朱子引《明堂篇》郑氏《注》云:“法龟文。”殆以《注》归
之康成。考《注》内徵引康成、谯周、孙炎、宋均、王肃、范宁、郭象诸人,下
逮魏晋之儒。王应麟《困学纪闻》指为卢辩注。据《周书》,辩字景宣,官尚书
右仆射。以《大戴礼》未有解诂,乃注之。其兄景裕谓曰:“昔侍中注小戴,今
尔注大戴,庶缵前修矣。”王氏之言,信而有徵。是书正文并《注》,讹舛几不
可读,而《永乐大典》内散见仅十六篇。今以各本及古籍中摭引《大戴礼记》之
文,参互校订,附案语於下方。史绳祖《学斋佔毕》言《大戴记》列之十四经
中,其说今不可考。然先王旧制,时有徵焉,固亦《礼经》之羽翼尔。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傅崧卿撰。崧卿字子骏,山阴人。官至给事中。《夏小正》本《大戴礼记》
之一篇。《隋书·经籍志》始於《大戴礼记》外,别出《夏小正》一卷,注云:
“戴德撰。”崧卿《序》谓隋重赏以求逸书,进书者遂多以邀赏帛,故离析篇目
而为此。有司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复考。是於理亦或然。然考吴陆玑
《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曰:“《大戴礼·夏小正传》云:蘩,由胡。由胡,旁勃
也。”则三国时已有《传》名。疑《大戴礼记》旧本但有《夏小正》之文,而无
其《传》。戴德为之作《传》别行,遂自为一卷,故《隋志》分著於录。后卢辩
作《大戴礼记注》,始采其《传》编入书中,故《唐志》遂不著录耳。又《隋志》
根据《七录》,最为精核,不容不知《夏小正》为三代之书,漫题德撰。疑《夏
小正》下当有“传”字,或“戴德撰”字当作“戴德传”字。今本讹脱一字,亦
未可定。观《小尔雅》亦《孔丛》之一篇,因有李轨之《注》,遂别著录。是亦
旁证矣。崧卿以为隋代误分,似不然也。惟是篇屡经传写,《传》与本文混淆为
一。崧卿始仿杜预编次《左氏春秋》之例,列正文於前,而列《传》於下。每月
各为一篇,而附以注释。又以关浍藏本与集贤所藏《大戴礼记》本参校异同,注
於下方。其关本注释二十三处,亦亻并附录,题曰“旧注”以别之。盖是书之分
经传,自崧卿始。朱子作《仪礼经传通解》,以《夏小正》分析经传,实沿其例。
其诠释之详,亦自崧卿始。金履祥《通鉴前编》所注,实无以胜之。於是书可谓
有功。儒者盛称朱子考定之本,与履祥续作之注,而不以创始称崧卿。盖讲学家
各尊所闻,非公论也。其中如正月之“斗柄县在下”、五月之“菽糜将闲诸则”、
九月之“辰系於日”、十一月之“於时月也,万物不通”,皆宜为《经》文,而
误列於《传》。其正月之“始用畅”,乃以解初岁祭耒,明用畅以祭自此始。宜
为《传》文,而误列於《经》。皆为未允。然大戴之学,治之者稀。《小正》文
句简奥,尤不易读。崧卿独稽核旧文,得其端绪,俾读者有径之可循,固考古者
之所必资矣。
──右“礼类”《礼记》之属二十部,五百九十四卷;《附录》二部,十七
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训释《大学》、《中庸》者,《千顷堂书目》仍入礼类,今并移入《四
书》。以所解者《四书》之《大学》、《中庸》,非《礼记》之《大学》、《中
庸》。学问各有渊源,不必强合也。《大戴礼记》旧附於经,史绳祖《学斋佔
毕》亦有《大戴礼记》宋列为十四经之说。然绳祖所云,别无佐证。且其书古不
立博士,今不列学官,未可臆加以经号。今以二戴同源,附录於《礼记》之末,
从其类也。)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内府藏本)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隋书·经籍志》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
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
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
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
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
《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
《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云云,其说不知所本。今考《后汉书·桥玄传》云:
“七世祖仁,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仁即班固所谓小戴授梁
人桥季卿者,成帝时尝官大鸿胪,其时已称四十九篇,无四十六篇之说。又孔
《疏》称《别录》《礼记》四十九篇,《乐记》第十九。四十九篇之首,《疏》
皆引郑《目录》。郑《目录》之末必云此於刘向《别录》属某门。《月令目录》
云:“此於《别录》属《明堂阴阳记》。”《明堂位目录》云:“此於《别录》
属《明堂阴阳记》。”《乐记目录》云:“此於《别录》属《乐记》。”盖十一
篇今为一篇,则三篇皆刘向《别录》所有,安得以为马融所增。《疏》又引玄
《六艺论》曰:“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
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玄为马融弟子,使三篇果融所增,玄不容不知,
岂有以四十九篇属於戴圣之理?况融所传者乃《周礼》,若小戴之学,一授桥仁,
一授杨荣。后传其学者有刘祐、高诱、郑玄、卢植。融绝不预其授受,又何从而
增三篇乎?知今四十九篇实戴圣之原书,《隋志》误也。元延祐中,行科举法,
定《礼记》用郑玄《注》。故元儒说《礼》,率有根据。自明永乐中敕修《礼记
大全》,始废郑《注》,改用陈澔《集说》,《礼》学遂荒。然研思古义之士,
好之者终不绝也。为之疏义者,唐初尚存皇侃、熊安生二家(案明北监本以皇侃
为皇甫侃,以熊安生为熊安,二人姓名并误,足征校刊之疏。谨附订於此)。贞
观中,敕孔颖达等修《正义》,乃以皇氏为本,以熊氏补所未备。颖达《序》称:
“熊则违背本经,多引外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疾而去愈远。又欲释经文,惟
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皇氏虽章句详正,微稍繁广。又既
遵郑氏,乃时乖郑义。此是木落不归其本,狐死不首其丘。此皆二家之弊,未为
得也。”故其书务伸郑《注》,未免有附会之处。然采摭旧文,词富理博,说
《礼》之家,钻研莫尽,譬诸依山铸铜,煮海为盐。即卫湜之书尚不能窥其涯涘,
陈澔之流益如莛与楹矣。
△《月令解》·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张虙撰。虙,慈溪人。庆元丙辰进士,官至国子祭酒。是编乃虙端平初入
讲幄时所纂。未及竟,以病归。家居时乃续完之,表进於朝。十二月各自为卷。
奏称每一月改,则令以此一月进於御前,可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虽
未免过胶古义,不尽可见诸施行,然辞义晓畅,於顺时出政之际,皆三致意焉,
其用心有足取者。《月令》於刘向《别录》属《明堂阴阳记》,当即《汉书·艺
文志》所云古明堂之遗事,在《明堂阴阳》三十三篇之内者。《吕氏春秋》录以
分冠十二《纪》。马融、贾逵、蔡邕、王肃、孔晁、张华皆以为周公作。郑康成、
高诱以为即不韦作。论者据《汉百官表》言太尉为秦官,或又据《国语》晋有元
尉、舆尉之文,谓尉之名不必起於秦。然究不得因元尉、舆尉遂断三代必有太尉
也。意不韦采集旧文,或傅益以秦制欤?今考其书,古帝王发政施令之大端,皆
彰彰具存,得其意而变通之,未尝非通经适用之一助。至其言误某令则致某灾,
殆因《洪范》庶徵而推衍之,遂为汉儒阴阳五行之滥觞,虙解皆未能驳正。然列
在《礼经》,相沿已久,亦不能独为虙咎也。原书因随月进御,故凡解见孟月者,
仲月、季月皆重见。《永乐大典》所载,合为一编,多删其复,於例为协。间有
删之不尽者,今并汰除,以归画一焉。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卫湜撰。湜字正叔,吴郡人。其书始作於开禧、嘉定间。《自序》言日编
月削,几二十馀载而后成。宝庆二年官武进令时,表上於朝,得擢直秘阁。后终
於朝散大夫,直宝谟阁,知袁州。绍定辛卯,赵善湘为鋟版於江东漕院。越九年,
湜复加核订,定为此本。自作《前序》、《后序》,又自作《跋尾》,述其始末
甚详。盖首尾阅三十馀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自郑《注》
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於《礼记》者,所采录不在此数焉。今
自郑《注》、孔《疏》而外,原书无一存者。朱彝尊《经义考》采摭最为繁富,
而不知其书与不知其人者,凡四十九家,皆赖此书以传,亦可云《礼》家之渊海
矣。明初定制,乃以陈澔注立於学官,而湜注在若隐若显间。今圣朝钦定《礼
记义疏》,取於湜书者特多,岂非是非之公,久必论定乎。又湜《后序》有云:
“他人著书,惟恐不出於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於人。后有达者,毋袭此编所
已言,没前人之善也。”其后慈谿黄震《读礼记日抄》、新安陈栎《礼记集义详
解》,皆取湜书删节,附以己见。黄氏融汇诸家,犹出姓名於下方(案此见黄氏
《日钞》)。陈氏则不复标出(案栎书今不传,此见定宇集中栎所作《自叙》)。
即此一节,非惟其书可贵,其用心之厚,亦非诸家所及矣。
△《礼记纂言》·三十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案危素作澄《年谱》,载至顺三年澄
年八十四,留抚州郡学,《礼记纂言》成。而虞集《行状》则称成於至顺四年,
即澄卒之岁。其言颇不相合。然要为澄晚年手定之本也。其书每一卷为一篇。大
旨以《戴记》经文庞杂,疑多错简,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类相从,俾上下意义
联属贯通,而识其章句於左。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类相从。凡《通礼》九篇、
《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通论》十一篇,各为标目。如《通礼》首
《曲礼》,则以《少仪》、《玉藻》等篇附之,皆非小戴之旧。他如《大学》、
《中庸》依程朱别为一书,《投壶》、《奔丧》归於《仪礼》,《冠义》等六篇
别辑为《仪礼传》,亦并与古不同。虞集称其“始终先后,最为精密。先王之遗
制,圣贤之格言,其仅存可考得,既表而存之,各有所附。而其纠纷固泥於专门
名家之手者,一旦各有条理,无复馀蕴”,其推重甚至。考《汉书·艺文志》,
《礼记》本一百三十一篇,戴德删为八十五,戴圣删为四十九。与《易》、《书》、
《诗》、《春秋》经圣人手定者固殊。然《旧唐书·元行冲传》,载行冲上《类
礼义疏》,张说驳奏曰“今之《礼记》,历代传习,著为经教,不可刊削。魏孙
炎始改旧本,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贞观中,魏徵因孙炎所修更加整比,兼为之
注,其书竟亦不行。今行冲等解徵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
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云云,则古人屡经修缉,迄不能变汉儒旧本。唐以前儒风
淳实,不摇惑於新说,此亦一徵。澄复改并旧文,俨然删述,恐亦不免亻朁圣之
议。以其排比贯串,颇有伦次,所解亦时有发明,较诸王柏删《诗》,尚为有间,
故录存之,而附论其失如右。
△《云庄礼记集说》·十卷(通行本)
元陈澔撰。澔字可大,都昌人。云庄其号也。是书成於至治壬戌。朱彝
尊《经义考》作三十卷。今本十卷,坊贾所合并也。初,延祐科举之制,《易》、
《书》、《诗》、《春秋》皆以宋儒新说与古注疏相参,惟《礼记》则专用古注
疏。盖其时老师宿儒,犹有存者,知《礼》不可以空言解也。澔成是书,又在
延祐之后,亦未为儒者所称。明初,始定《礼记》用澔注。胡广等修《五经大
全》,《礼记》亦以澔注为主,用以取士。遂诵习相沿。盖说《礼记》者,汉
唐莫善於郑、孔,而郑《注》简奥,孔《疏》典赡,皆不似澔注之浅显。宋代
莫善於卫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澔注之简便。又南宋宝庆以后,朱子之学大
行。而澔父大猷师饶鲁,鲁师黄榦,榦为朱子之壻。遂藉考亭之馀荫,得独
列学官。其注《学记》“术有序”句,引《周礼·乡大夫》“春秋以礼会民而射
於州序”,《周礼·乡大夫》实无此文。注《檀弓》“五十以伯仲”句,引贾公
彦《仪礼疏》,乃孔颖达《礼记疏》文,正与贾说相反。颇为论者所讥。然朱子
注《诗》“騋牝三千”引《礼记》“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礼记》无此
文。注《孟子》“神农之言”引史迁“所谓农家者流”,《史记》无此文。蔡沈
注《书》“厘降二女於妫汭”引《尔雅》“水北曰汭”,《尔雅》无此文。又注
《西伯戡黎》引《史记》“纣使胶鬲观兵”,注“星有好雨”引《汉志》“轸星
好雨”,《史记》、《汉书》亦均无此文。是皆偶然笔误,未足以累全书。且何
休汉代通儒,号为学海,而注《公羊传》“舟中之指可掬”句,引“天子造舟,
诸侯维舟,卿大夫方舟,士特舟”语,尚误记《尔雅》为《礼》文,又何有於
澔?澔所短者,在不知礼制当有证据,礼意当有发明,而笺释文句,一如注
《孝经》、《论语》之法。故用为蒙训则有馀,求以经术则不足。朱彝尊《经义
考》以“兔园册子”诋之,固为已甚,要其说亦必有由矣。特《礼》文奥赜,骤
读为难。因其疏解,得知门径,以渐进而求於古。於初学之士,固亦不为无益。
是以国家定制,亦姑仍旧贯,以便童蒙。然复钦定《礼记义疏》,博采汉唐遗文,
以考证先王制作之旨,并退澔说於诸家之中,与《易》、《诗》、《书》三经
异例。是则圣人御宇,经籍道昌,视明代《大全》抱残守匮,执一乡塾课册以锢
天下之耳目者,盛衰之相去,盖不可以道里计矣。
△《礼记大全》·三十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以陈澔《集说》为宗,所采掇诸儒之说,凡四十二家。
朱彝尊《经义考》引陆元辅之言,谓“当日诸经《大全》,皆攘窃成书以罔其上。
此亦必元人之成书,非诸臣所排纂”云云,虽颇涉邻人窃鈇之疑。然空穴来风,
桐乳来巢,以他经之蹈袭例之,或亦未必无因欤?诸经之作,皆以明理,非虚悬
而无薄。故《易》之理丽於象数,《书》之理丽於政事,《诗》之理丽於美刺,
《春秋》之理丽於褒贬,《礼》之理丽於节文,皆不可以空言说,而《礼》为尤
甚。陈澔《集说》,略度数而推义理,疏於考证,舛误相仍。纳喇性德至专作
一书以攻之,凡所驳诘,多中其失。广等乃据以为主,根柢先失。其所援引,亦
不过笺释文句,与澔说相发明。顾炎武《日知录》曰:“自八股行而古学弃,
《大全》出而经说亡。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诚深见其陋也。
特欲全录明代《五经》,以见一朝之制度,姑并存之云尔。
△《月令明义》·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崇祯十一年,道周官少詹事,注
《礼记》五篇以进,此其一也。其说以二至、二分、四立皆归於中央之土为取则
於《洛书》之中五,而五气於以分布。此岁功所由成,政事所从出,故作《月令
气候生合总图》。又以《月令》载昏旦中星,故有《十二月中星图》,并细载中
星距极远近度数及寅泰、卯大壮等十二卦彖象,以为此圣人敷治之原。每一月分
为一章,其日躔星度则各列原本於前,而别列授时历新测於后。考《尧典》中星
与《月令》不同,故《大衍历议》曰:“颛顼历即夏历。汤作殷历,更以十一月
甲子合朔冬至为上元,周人因之,距羲和所记昏明中星,俱差半次。是不韦更考
中星,断取近距。”然先儒论说,大抵推求差分,而不追改《经》文。至唐明皇
始黜《月令》旧文,更附益时事,名《御删定月令》,改置《礼记》第一。故
《开成石经》於昏旦中星悉改从唐历。宋延祐二年,仍复旧本《月令》,而唐
《月令》别行,以其变乱古经,不足垂训故也。道周乃别立《经》文曰“孟春之
月,日在危,昏昴中,旦房中。仲春之月,日在东壁,昏参中,旦箕中”云云,
是又道周自为《月令》,蹈唐人之失,殊为未协。特其所注杂采《易象》、《夏
小正》、《逸周书》、《管子》、《国语》,参稽考证,於《经》义颇有阐发。
其胪举史传,亦皆意存规戒,非漫为推衍禨祥。则改《经》虽谬,而其因事纳
诲之忱,则固无悖於《经》义也。
△《表记集传》·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二。《自序》以为古者窥测天地
日月,皆先立表,为《表记》之所由名。考《说文解字》,表里字皆从衣。此篇
名《表记》者,盖谓人之言行,犹衣之章身,故郑康成云“以其记君子之德,见
於仪表者也”。先儒旧义,本无可疑,道周乃谓取於八尺之表,殊为附会。又是
篇古注分九节,《正义》曰“称子言之,凡有八所。皇氏云:皆是发端起义,记
者详之,故称子言之。若於子言之下更广开其事,或曲说其理,则直称子曰。今
检上xia6*体例,或如皇氏之言,今依用之”云云,故《疏》文於诸节脉络相承处,
必详记之。如云“此经又广明恭敬之事”,又云“此一节总明仁义之事”,又云
“自此以下至某句更广明仁义之道”。前儒说经,於章段离合之间,其慎如此。
陈澔《集说》,不用注疏次第,强分四十馀章,已乖违古义。道周乃约为三十
六章,并强立篇名,随心标目,尤为自我作古,无所师承。其说则全引《春秋》
解之,谓《坊》、《表》二记不专为《春秋》,而以《春秋》发其条理,则百世
而下,有所稽测,得其晷影。夫《坊记》一篇,如曰“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又云“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又云“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其通于《春秋》,初无事强合。至《表记篇》则多言君子恭敬仁义之德,而必以
《春秋》证之,於《经》旨亦为牵合。然其借《春秋》之义,互证旁通,颇有发
明。犹之胡安国《春秋传》,虽未必尽得《经》意,而议论正大,发挥深切,往
往有关於世教,遂亦不可废焉。
△《坊记集传》·二卷、附《春秋问业》·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三。《自序》以为圣人之坊乱,
莫大於《春秋》。故是书之体,以《坊记》为经,而每章之下皆胪举《春秋》事
迹以证。但《国语》所载,若内史过之论虢亡,近於语怪,而以为借神怪以防欲,
义涉荒忽。《隐公元年》“郑伯克段於鄢”,而以为为三桓而发。夫三桓之事,
《春秋》著之详矣,乃谓寓其意於郑伯之克段,是舍形而论其影也。又《戴记》
本为一篇,而分为三十章,章各创为之目,其臆断亦与《表记集传》等。第其意
存鉴戒,於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原其乱之所自生,究其祸之所终极,颇为
剀切。且《坊记》之文,如曰“治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
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是隐为《春秋》书大夫之强起例。又云“《春秋》
不称楚越之王丧”,亦明著《春秋》之法。则道周此书,固非漫无根据,尽出附
会矣。
△《缁衣集传》·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四。分二十三章,亦各创立名目。
案郑康成云:“《缁衣篇》善其好贤者之原,故述其所称之诗以为其名。”是本
有辨别善恶之义。故道周因而推衍其说,证以史事。於爱憎之公私,人才之邪正,
莫不详明剀切,再三致意。《自序》云:“是《传》略采经史关於好恶、刑赏、
治道之大者,凡二百馀条,以系於篇。其於经济庶务条目之间,虽有未悉,而於
君心好恶纲领之原,以至三代而下治乱盛衰之故,亦略云备。”盖庄烈帝锐於求
治,而暗於知人,轻信轻疑,漫无鉴别。十七年内,易阁臣者五十,贤奸淆杂,
卒至於亡。贺逢圣致仕之时,断以“振作无绪”一语,可云先见。道周此书,意
主於格正君心,以权衡进退。所重在君子小人消长之间,不必尽以章句训诂绳也。
△《儒行集传》·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是书为所进《礼记解》五篇之五。虽亦有强分篇目之失,然
《记》文称“其自立有如此者”、“其刚毅有如此者”云云,则章旨本《经》中
所有。道周分一十七章,较《表记》、《坊记》、《缁衣》之目尚近於自然。其
所集之《传》,亦杂引历代史传,以某某为能自立,某某为刚毅,意在上之取士,
执此为则,以定取舍之衡。故其《自序》云:“仲尼恐后世不学,不知先王之道
存於儒者,故并举以明之。使后之天子循名考实,知人善任,为天下得人。”盖
《经》为儒者言,道周之《传》则为用儒者言也。大抵道周於诸经,其用力最深
者莫如《易》学。观其与及门朱朝瑛、何瑞图、刘履丁辈往复商榷,至再至三,
所谓一生精力尽在此书者也。其《孝经集传》,亦历六年而成,故推衍亦为深至。
若《礼记》五篇,则借以纳谏,意原不主於解《经》,且一年之中,辑书五种,
亦成之太速,故考证或不免有疏。然赋诗断章,义各有取;郢书燕说,国以大治。
苟其切於实用,则亦不失圣人垂教之心。故虽非解经之正轨,而不能不列之《经
部》焉。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
谨案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所讲,皆经御定,而未及编次成帙。皇上御极之
初,乃命取繙书房旧稿,校刊颁行。礼为治世之大经。《周礼》具其政典,
《仪礼》陈其节文。《礼记》一书,朱子以为《仪礼》之传,然特《冠义》等六
篇及《丧服》诸篇与《仪礼》相发明耳,至於他篇,则多整躬范俗之道,别嫌明
微之防,不尽与《仪礼》相比附。盖《仪礼》皆古经,《礼记》则多志其变;
《仪礼》皆大纲,《礼记》则多谨於细;《仪礼》皆度数,《礼记》则多明其义。
故圣贤之微言精意,杂见其中,敛之可以正心修身,推之可以齐家、治国、平天
下。自天子以至庶人,莫不於是取裁焉。是编推绎《经》文,发挥畅远,而大旨
归於谨小慎微,皇自敬德以纳民於轨物。卫湜所集一百四十四家之说,镕铸翦裁,
一一薈其精要,信乎圣人制作之意,惟圣人能知之矣。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
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三部也。《经》文四十九篇,釐为七十七
卷,附载图五卷。其诠释七例,亦与《周官义疏》同。三《礼》以郑氏为专门,
王肃亦一代通儒,博观典籍,百计难之,弗胜也。后儒所见,曾不逮肃之弃馀,
乃以一知半解,譁然诋郑氏不闻道。韩愈所谓不自量者,其是类欤?然《周官》、
《仪礼》皆言礼制,《礼记》则兼言礼意。礼制非考证不明,礼意则可推求以义
理,故宋儒之所阐发,亦往往得别嫌明微之旨。此编广摭群言,於郊社、乐舞、
裘冕、车旗、尊彝、圭鬯、燕饮、飨食以及《月令》、《内则》诸名物,皆一一
辨订。即诸子轶闻、百家杂说可以参考古制者,亦详徵博引,曲证旁通。而辩说
则颇采宋儒,以补郑《注》所未备。其《中庸》、《大学》二篇,陈澔《集说》
以朱子编入《四书》,遂删除不载,殊为妄削古经。今仍录前文,以存旧本。惟
章句改从朱子,不立异同,以消门户之争。盖言各有当,义各有取,不拘守於一
端,而后见衡鉴之至精也。至於御纂诸经,《易》不全用程《传》、《本义》,
而仍以程《传》、《本义》居先。《书》不全用蔡《传》,而仍以蔡《传》居先;
《诗》不全用朱《传》,而仍以朱《传》居先;《春秋》於胡《传》尤多所驳正
刊除,而尚以胡《传》标题,列三《传》之次。惟《礼记》一经,於陈澔《集
说》仅弃瑕录瑜,杂列诸儒之中,不以冠首。仰见睿裁精审,务协是非之公。尤
足正胡广等《礼记大全》依附门墙,随声标榜之谬矣。
△《深衣考》·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宗羲撰。宗羲有《易学象数论》,已著录。是书前列己说,后附《深
衣》经文,并列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而各辟其谬。其
说大抵排斥前人,务生新义。如谓衣二幅,各二尺二寸。屈之为前后四幅,自掖
而下杀之,各留一尺二寸。加衽二幅,内衽连於前右之衣,外衽连於前左之衣,
亦各一尺二寸。其要缝与裳同七尺二寸。盖衣每一幅属裳狭头二幅也。今以其说
推之,前后四幅下属裳八幅外,右衽及内左衽亦各下属裳一幅,则裳之属乎外右
衽者势必掩前右裳,裳之属乎内左衽者势必受掩於前左裳。故其图止画裳四幅。
盖其后四幅统於前图,其内掩之四幅,则不能画也。考深衣之裳十二幅,前后各
六,自汉唐诸儒沿为定说。宗羲忽改创四幅之图,殊为臆撰。其释“衽,当旁也”,
谓“衽,衣襟也。以其在左右,故曰当旁”。考郑《注》:“衽,裳幅所交裂也。”
郭璞《方言注》及《玉篇注》俱云:“衽,裳际也。”云“裳际”,则为裳旁明
矣,故《释名》曰:“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盖裳十二幅,前名襟,后名
裾,惟在旁者始名衽。今宗羲误袭孔《疏》以裳十二幅皆名衽,不明《经》文
“当旁”二字之义,遂别以衣左右衽当之。是不特不知衽之为裳旁,而并不以衽
为裳幅。二字全迕,益踵孔《疏》而加误矣。其释“续衽”也,谓“裳与衣相属,
衣通袂长八尺。裳下齐一丈四尺。衣裳相属处乃七尺二寸。则上下俱阔而中狭,
象小要之形,故名续衽”,其说尤为穿凿。其释“袂圆以应规”也,谓:“衣长
二尺二寸,袂属之亦如其长。掖下裁入一尺,留其一尺二寸,可以运肘,以渐还
之至於袂末,仍得二尺二寸。《玉藻》言袪尺二寸,乃袂口之不缝者,非谓袂止
一尺二寸。”今考《说文》:“袪,袂也。”《礼·玉藻》郑《注》谓:“袪,
袂口也。”盖袂末统名曰袪。今谓袂口半不缝者乃名袪,则袂口之半缝者岂遂不
得名袪乎?且袂口半缝之制,《经》无明文,又不知宗羲何所据也。宗羲经学淹
贯,著述多有可传。而此书则变乱旧诂,多所乖谬。以其名颇重,恐或贻误后来,
故摘其误而存录之,庶读者知所决择焉。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内府藏本)
国朝纳喇性德撰。性德有《删补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已著录。是编因陈
澔《礼记集说》疏舛太甚,乃为条析而辨之。凡澔所遗者谓之“补”,澔
所误者谓之“正”。皆先列《经》文,次列澔说,而援引考证以著其失。其无
所补正者,则《经》文与澔说并不载焉。颇采宋元明人之论,於郑《注》、孔
《疏》亦时立异同。大抵考训诂名物者十之三四,辨义理是非者十之六七。以
澔注多主义理,故随文驳诘者亦多也。凡澔之说皆一一溯其本自何人,颇为
详核,而爱博嗜奇,亦往往泛采异说。如《曲礼》“席间函丈”,澔以两席并
中间为一丈。性德引《文王世子》席之制三尺三寸三分寸之一驳之,是也。而又
引王肃本文作“杖”,谓可容执杖以指挥,则更谬於《集说》矣。《月令》“群
鸟养羞”,性德既云《集说》未为不是,而又引《夏小正》“丹鸟羞白鸟”及项
安世“人以鸟为羞”之说,云足广异闻。则明知《集说》之不误,而强缀此二条
矣。《曾子问》鲁昭公慈母一条,既用郑《注》、孔《疏》以补澔注,又引陆
佃之谬解,蔓延於《集说》之外。是正陆氏,非正《集说》矣。凡斯之类,皆徵
引繁富,爱不能割之故。然综核众论,原委分明,凡所指摘,切中者十之ba6*九。
即其据理推求者,如《曲礼》“很毋求胜,分毋求多”,澔注称“况求胜者未
必能胜,求多者未必能多”,性德则谓“此乃不忮不求,惩忿窒欲之事。陈氏所
云,不免计较得失。若是则可以必胜,可以必多,将不难於为之矣”。是虽立
澔於旁,恐亦无以复应也。然则读澔注者,又何可废是编与?
△《礼记述注》·二十八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光坡撰。光坡有《周礼述注》,已著录。是编成於康熙戊子。前有
《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
诚。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
莫过於《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郑二说,
各为胪列。其他自五礼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注疏中最为详核,何
妄诋欤?又《礼器篇》斥后代封禅为郑祖纬启之。秦皇汉武,前郑数百年,亦郑
《注》启之乎?又多约注疏而成,鲜有新意,而指《注》、《疏》为旧说。凡此
之类,抵冒前人,即欺负后人,何以示诚乎?抑讥汉唐儒者说理如梦,此程朱进
人以知本,吾侪非其分也。今於《礼运》则轻其出於老氏,《乐记》则少其言理
而不及数。其他多指为汉儒之附会,逐节不往复其文义,通章不钩贯其脉络。而
训《礼运》之本仁以聚,亦曰万殊一本,一本万殊;《仲尼燕居》之仁鬼神、仁
昭穆,亦曰克去己私,以全心德。欲以方轶前人,恐未能使退舍也。”其论可谓
持是非之公心,扫门户之私见。虽义取简明,不及郑、孔之赅博。至其精要,则
亦略备矣。
△《礼记析疑》·四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著录。是书亦融会旧说,断以己意。如
《文王世子》以大司成即大司乐,辨《注》、《疏》以《周官》大乐正为大司乐、
师氏为大司成之非。於《郊特牲》郊血、大飨腥序荐璧用乐、荐血实柴之次一条,
谓凡经传中言郊礼而有献荐者,皆为祭稷之事。其论至为明晰。於飨禘有乐而食
尝无乐一条,取荆南冯氏之言,引《楚茨》之诗,以为尝当有乐。於《内则》天
子之阁一条,谓《疏》以阁为庖厨非是,盖阁所以置果蔬饴饵也。又付豚一条,
《注》、《疏》解为豚全而羊析,不知是豚牂共鼎,羊以羔耳。於《丧服小记》
慈母与妾母不世祭一条,谓庶子之子立祢庙,则可以祭父之生母。於士不摄大夫、
士摄大夫惟宗子一条,谓大夫以公事出,而家人摄祭,则义当使亲子弟,虽无爵
者可摄,无摄以宗子之义也。于《祭统》祭之日一献一条,谓祭礼献酬交错,所
以和通神人,不宜献饮未终而爵命群臣以间之。惟特假於庙,故简其礼而用一献。
今《注》谓一献一酳尸,《疏》谓其节当在后,编者误列於前。皆具有所见,足
备礼家一解。他如谓执雁、奠雁皆为舒雁,而非雁鸿之雁。不知礼用雁贽,取其
不失时,能守节也。若舒雁,则何守节之有?又谓《深衣》“纯袂,缘,纯边”,
纯即缘也,缘字疑衍。其意盖谓当作纯袂纯边。按郑《注》曰:“缘,緆也。”
孔《疏》云:“《既夕礼》郑《注》:在幅曰綼,在下曰緆。”方氏悫曰:
“褎口谓之袂,裳下谓之缘,衣侧谓之边,其纯皆半寸。”缘字自有典,则非衍
字也。凡斯之类,未免武断,然无伤於宏旨。其最不可训者,莫如别为《考定文
王世子》一篇,删“文王有疾”至“武王九十三而终”一段,又删“不能涖阼,
践阼而治”八字及“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一段、“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
一段、“成王幼”至“不可不慎也”一段、末“世子之记”一段。夫《礼记》糅
杂,先儒言之者不一。然删定《六经》,维圣人能之。《孟子》疑《武成》不可
信,然未闻奋笔删削也。朱子改《大学》、刊《孝经》,后儒且有异同。王柏、
吴澄窜乱古经,则至今为世诟厉矣。苞在近时,号为学者,此书亦颇有可采。惟
此一节,则不效宋儒之所长,而效其所短,殊病乖方。今录存其书,而附辨其谬
於此,为后来之炯戒焉。
△《檀弓疑问》·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邵泰衢撰。泰衢字鹤亭,钱塘人。明於算术,雍正初以荐授钦天监左监
副。其书以《礼记》出自汉儒,而《檀弓》一篇尤多附会,乃摘其可疑者,条列
而论辨之。如以脱骖旧馆人为失礼之正;以夫子梦奠之事为杳冥渺茫,皆非圣人
所宜出;又亲丧哭无常声,不应以孺子泣为难继;居雠者不反兵而斗为启乱端;
曾点之狂乃志大而有所不为,非狂肆之狂;倚门而歌,断无此事;以王姬为齐襄
公妻,非鲁庄公之外祖母:大都皆明白正大,深中理解,非刘知几之横生臆解,
惑古疑经者可比。惟“师及齐师战於郎”一条,泰衢以郎字为郊字之误,盖据
《春秋》“战於郊”之文。不知鲁有二郎,《隐公元年》费伯所城之郎,在今废
鱼台县地。《哀公十一年》与齐战之郎,则为鲁近郊地(案说详江永《春秋地理
考实》)。谓郎即郊则可,谓郎为误则不可。又“乘丘之战”一条,泰衢疑鲁庄
公败绩之误。不知古人军溃曰败绩,车覆亦曰败绩,《左传》所云败绩覆压者是
也。概以战衄为疑,亦疏於考据。然偶然疏舛,固亦不害其大旨也。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书自《檀弓》至《杂记》,
於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注颇有出入,然持论多为精核。
如《檀弓》“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吕氏谓祔祭即以其主祔藏於祖庙,既除
丧而后迁於新庙。永据《左氏传》特祀於主,烝尝禘於庙,谓祔后主反殡宫,至
丧毕乃迁新庙。引《大戴礼·诸侯迁庙礼》奉衣服由庙而迁於新庙,此庙实为殡
宫。今考《顾命》:“诸侯出庙门俟。”孔《传》曰:“殡之所处曰庙。”又
《仪礼·士丧礼》曰:“巫止於庙门外。”《注》曰:“凡宫中有鬼神曰庙。”
贾《疏》曰:“庙门者,士死於適室,以鬼神所在,则曰庙,故名適寝曰庙。”
然则《大戴礼》所云由庙者,实由殡宫,非由祖庙。永说有据,可以解程、张诸
儒之异同。又如《玉藻》曰:“袭裘不入公门。”《疏》云:“裘上有裼衣,裼
衣之上有袭衣,袭衣之上有正服。”据《曲礼疏》,袭衣即所谓中衣。永谓裼衣
上即谓正服,不得更有中衣。今考《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注》曰:“锦衣复有上衣。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皮弁即为锦衣之上服,
而裼衣之上不复有中衣可知。虽孔《疏》所说据《玉藻》有长中继掩尺之文,然
继掩尺之中衣,不袭裼衣。《后汉·舆服志》:“宗庙诸祀,冠长冠,服袀玄,
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纟末”《汉书·万石君传注》:“中帬若今中衣。”
《释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小衣即亵衣也。然则中衣但得袭亵衣,不
得袭裼衣也。孔《疏》显误,亦以永说为确。又《杂记》曰:“如三年之丧,则
既顈,其练祥皆行。”《注》曰:“言今之丧既服顈,乃为前三年者变除,而
练祥祭也。此主谓先有父母之服,今又丧长子者。其先有长子之服,今又丧父
母,其礼亦然。”永谓:“玩《注》既字、乃字之意,本谓未顈以前,值练祥
不得行。正如《纂言》附论后丧变麻可补行之说,非谓既顈而值前丧一期再期
也。”今考上节曰:“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
卒事,反丧服。”《疏》曰:“谓母死既葬,后值父应大祥,除服以行祥事。”
然则母未葬而值父大祥,亦不可行,必待既葬然后补行明矣。永於下节既字、乃
字之义,疏解明确,即上下二节之义,亦俱可贯通。其他若辨程大昌袒为免冠及
皇氏髽衰为露紒髽之误,尤为精凿不磨。至《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
弟,而父税丧,己则否”,王肃谓计己之生不及此亲之存,则不税。永特宗其说,
而於《经》文之弟字,虽不敢如刘知、蔡谟直以为衍文,乃谓言弟者因昆连及之。
则其说臆度,终不如郑《注》为得。然全书持义多允,非深於古义者不能也。
△《深衣考误》·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深衣之制,众说纠纷。永据《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
衽当旁”云:“如裳前后当中者,为襟为裾,皆不名衽。惟当旁而斜杀者乃名衽。”
今以永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有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考《说文》
曰:“衽,衣衤金也。”衤金即襟,永以裳之前为襟,而旁为衽。《说文》乃以
衣襟为衽,则不独裳为衽矣。又《尔雅》曰:“执衽谓之袺,扱衽谓之襭。”
李巡曰:“衽者,裳之下也。”云下则裳之下皆名衽,不独旁矣。然《方言》曰:
“褛谓之衽。”郭璞《注》曰:“衣襟也。”与《说文》前襟名衽义正同。而郭
《注》又云:“或曰衽,裳际也。”云裳际则据两旁矣。永之所考,盖据璞《注》
后说也。又刘熙《释名》云:“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风寒也。裾,倨也,
倨倨然直,亦言在后当见倨也。衽,襜也,在旁襜襜然也。”证以永说,谓裳前
襟后裾,皆直幅不交裂,则即《释名》所云“倨倨然直”也。谓在旁者乃名衽,
则即《释名》“在旁襜襜”之义也。其释《经》文“衽,在旁”三字实非孔《疏》
所能及。其后辨续衽钩边一条,谓续衽在左,前后相属,钩边在右,前后不相属。
钩边在汉时谓之曲裾,乃别以裳之一幅斜裁之,缀於右后衽之上,使钩而前。孔
《疏》误合续衽、钩边为一。其说亦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
○附录
△《大戴礼记》·十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汉戴德撰。《隋书·经籍志》曰:“《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
德撰。”《崇文总目》云:“《大戴礼记》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
《中兴书目》云:“今所存止四十篇。”晁公武《读书志》云:“篇目自三十九
篇始,无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有两七十四。”而韩元吉、熊
朋来、黄佐、吴澄并云两七十三,陈振孙云两七十二。盖后人於《盛德》第六十
六别出《明堂》一篇为六十七。其馀篇第,或至《文王官人》第七十一改为七十
二。或至《诸侯迁庙》第七十二改为七十三。或至《诸侯衅庙》第七十三改为七
十四。故诸家所见不同。盖有新析一篇,则与旧有之一篇篇数重出也。汉许慎
《五经异义》论明堂称《礼》戴说、《礼·盛德记》,即《明堂篇》语。《魏书
·李谧传》、《隋书·牛宏传》俱称《盛德篇》,或称《泰山盛德记》。知析
《盛德篇》为《明堂篇》者,出於隋唐之后。又郑康成《六艺论》曰:“戴德传
《记》八十五篇。”司马贞曰:“《大戴礼》合八十五篇,其四十七篇亡,存三
十八篇。”盖《夏小正》一篇多别行。隋唐间录《大戴礼》者,或阙其篇,是以
司马贞云然。原书不别出《夏小正篇》,实阙四十六篇,存者宜为三十九篇。
《中兴书目》乃言存四十篇,则窜入《明堂》篇题,自宋人始矣。书中《夏小正
篇》最古。其《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皆《礼》古经
遗文。又《艺文志》《曾子》十八篇,久逸。是书犹存其十篇,自《立事》至
《天圆篇》,题上悉冠以“曾子”者是也。书有《注》者八卷,馀五卷无《注》,
疑阙逸,非完本。朱子引《明堂篇》郑氏《注》云:“法龟文。”殆以《注》归
之康成。考《注》内徵引康成、谯周、孙炎、宋均、王肃、范宁、郭象诸人,下
逮魏晋之儒。王应麟《困学纪闻》指为卢辩注。据《周书》,辩字景宣,官尚书
右仆射。以《大戴礼》未有解诂,乃注之。其兄景裕谓曰:“昔侍中注小戴,今
尔注大戴,庶缵前修矣。”王氏之言,信而有徵。是书正文并《注》,讹舛几不
可读,而《永乐大典》内散见仅十六篇。今以各本及古籍中摭引《大戴礼记》之
文,参互校订,附案语於下方。史绳祖《学斋佔毕》言《大戴记》列之十四经
中,其说今不可考。然先王旧制,时有徵焉,固亦《礼经》之羽翼尔。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傅崧卿撰。崧卿字子骏,山阴人。官至给事中。《夏小正》本《大戴礼记》
之一篇。《隋书·经籍志》始於《大戴礼记》外,别出《夏小正》一卷,注云:
“戴德撰。”崧卿《序》谓隋重赏以求逸书,进书者遂多以邀赏帛,故离析篇目
而为此。有司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复考。是於理亦或然。然考吴陆玑
《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曰:“《大戴礼·夏小正传》云:蘩,由胡。由胡,旁勃
也。”则三国时已有《传》名。疑《大戴礼记》旧本但有《夏小正》之文,而无
其《传》。戴德为之作《传》别行,遂自为一卷,故《隋志》分著於录。后卢辩
作《大戴礼记注》,始采其《传》编入书中,故《唐志》遂不著录耳。又《隋志》
根据《七录》,最为精核,不容不知《夏小正》为三代之书,漫题德撰。疑《夏
小正》下当有“传”字,或“戴德撰”字当作“戴德传”字。今本讹脱一字,亦
未可定。观《小尔雅》亦《孔丛》之一篇,因有李轨之《注》,遂别著录。是亦
旁证矣。崧卿以为隋代误分,似不然也。惟是篇屡经传写,《传》与本文混淆为
一。崧卿始仿杜预编次《左氏春秋》之例,列正文於前,而列《传》於下。每月
各为一篇,而附以注释。又以关浍藏本与集贤所藏《大戴礼记》本参校异同,注
於下方。其关本注释二十三处,亦亻并附录,题曰“旧注”以别之。盖是书之分
经传,自崧卿始。朱子作《仪礼经传通解》,以《夏小正》分析经传,实沿其例。
其诠释之详,亦自崧卿始。金履祥《通鉴前编》所注,实无以胜之。於是书可谓
有功。儒者盛称朱子考定之本,与履祥续作之注,而不以创始称崧卿。盖讲学家
各尊所闻,非公论也。其中如正月之“斗柄县在下”、五月之“菽糜将闲诸则”、
九月之“辰系於日”、十一月之“於时月也,万物不通”,皆宜为《经》文,而
误列於《传》。其正月之“始用畅”,乃以解初岁祭耒,明用畅以祭自此始。宜
为《传》文,而误列於《经》。皆为未允。然大戴之学,治之者稀。《小正》文
句简奥,尤不易读。崧卿独稽核旧文,得其端绪,俾读者有径之可循,固考古者
之所必资矣。
──右“礼类”《礼记》之属二十部,五百九十四卷;《附录》二部,十七
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训释《大学》、《中庸》者,《千顷堂书目》仍入礼类,今并移入《四
书》。以所解者《四书》之《大学》、《中庸》,非《礼记》之《大学》、《中
庸》。学问各有渊源,不必强合也。《大戴礼记》旧附於经,史绳祖《学斋佔
毕》亦有《大戴礼记》宋列为十四经之说。然绳祖所云,别无佐证。且其书古不
立博士,今不列学官,未可臆加以经号。今以二戴同源,附录於《礼记》之末,
从其类也。)
0
猜你喜欢:
- 《水经注》 ○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
- 《清史稿》 ○程学启(何安泰 郑国魁) 刘铭传 张树珊(弟树屏) 周盛波 程学启,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初陷贼中,陈玉成奇其勇,使佐
- 《裴注三国志》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袁宏汉纪曰:滂字公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
- 《百战奇略》【解析】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阐述深入敌国作战时如何解决后勤供应以防止部队因缺粮而失败的问题。它认为,在出兵进入敌国的情况下作战,只有分兵
- 《论衡》 【题解】 传书上认为,恶人有过错,一
- 《明史》 ○周洪谟 杨守陈(弟守阯 子茂元 茂仁) 张元祯(陈音) 傅瀚张昇 吴宽 傅珪 刘春 吴俨 顾清 刘瑞
- 《说唐全传》 却说山后朔州 * 县,有一人姓尉迟.名恭,字敬德.生得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面如锅底,一双虎眼,两道粗眉,腮边一排虎须.善使雌雄两条竹节鞭,
- 《文选》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首】 〔吴书曰:孙策初与魏武俱事汉,薨。周瑜、鲁肃谏权曰: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何区区而受
- 《新书》 ○礼 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太公曰:“礼,鲍鱼不登於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之
- 《复活》 聂赫留朵夫一到法院,在走廊里遇见昨天那个民事执行吏,就向他打听已判决的犯人关在哪里,要同这类犯人见面须
- 《儒林外史》 话说沈大脚问定了王太太的话,回家向丈夫说了。
- 《明史》 ◎河渠六 ○直省水利 三代疆理水土之制甚详。自井田废,沟遂堙,水常不得其治,於是穿凿渠塘井陂,以资灌溉。明初,太祖诏所在
- 《菜根谭》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办公白山表、
- 《沉船》 卡玛娜的学校在节日前几天就要放假,但哈梅西已和学校的女校长商量好,让她在假期中仍留在学校里. 
- 《白鲸》 船长室后窗边,亚哈独自坐在那里,向外凝望. 我驶到哪里,那里就留下
- 《清史稿》 ◎选举四 △制科荐擢 制科者,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唐、宋设科最多,视为优选。清代科目取士,垂为定制。其特诏举行者,曰博
- 《红楼梦》 话说贾琏自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贾母唤了他去,吩咐不许送往家庙中。贾琏无法,只得又和时觉说了,就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
- 《宋史》 ○石普 张孜 许怀德 李允则 张亢(兄奎) 刘文质(子涣 沪) 赵滋 石普,其先幽州人,自言唐河中节度雄之后,徙
- 《宝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好奇心远远超过了恐惧,因为我没能呆在原地,而是又匍匐着爬回了岸上,在那儿,我把脑袋隐蔽到一丛金雀花后面,可以俯视到我
- 《旧唐书》 ◎良吏上 ○韦仁寿 陈君宾 张允济 李桐客 李素立 (孙至远 至远子畬)薛大鼎 贾敦颐 (弟敦实) 李君球
评论
发表评论
-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阴铿《渡青草湖》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安危》
-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