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孝经类
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
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骙、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
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
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
录者又分章标目,自名一经。后儒遂以不类《系辞》、《论语》绳之,亦有由矣。
中间孔、郑两本,互相胜负。始以开元《御注》用今文,遵制者从郑;后以朱子
《刊误》用古文,讲学者又转而从孔。要其文句小异,义理不殊,当以黄震之言
为定论(语见黄氏《日钞》)。故今之所录,惟取其词达理明,有裨来学,不复
以今文、古文区分门户,徒酿水火之争。盖注经者明道之事,非分朋角胜之事也。
△《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光禄寺卿陆锡
熊家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据卷末乾隆丙申歙县鲍廷博
《新刊跋》,称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於彼国之长崎澳。核其纪岁干支,
乃康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於中夏、存於日本者颇多。
昔僧奝然适宋,献郑注《孝经》一本。今去其世七百馀年,古书之散逸者亦
不少,而孔传《古文孝经》全然尚存。惟是经国人相传之久,不知历几人书写,
是以文字讹谬,鱼鲁不辨。纯既以数本校雠,且旁采他书所引。苟有足徵者,莫
不参考。十更裘葛,乃成定本。其《经》文与宋人所谓古文者亦不全同,今不敢
从彼改此。《传》中间有不成语,虽疑其有误,然诸本皆同,无所取正,故姑传
疑以俟君子。今文唐陆元朗尝音之,古文则否。今因依陆氏音例,并音《经》、
《传》,庶乎令读者不误其音”云云。考世传海外之本,别有所谓《七经孟子考
文》者亦日本人所刊,称“西条掌书记山井鼎辑,东都讲官物观补遗”。中有
《古文孝经》一卷,亦云古文《孔传》,中华所不传,而其邦独存。又云“其真
伪不可辨,末学微浅,不敢辄议”云云。则日本相传,原有是书,非鲍氏新刊赝
造。此本核其文句,与山井鼎等所考大抵相应。惟山井鼎等称每章题下有刘炫
《直解》,其字极细,写之与《注》文粗细弗类。又有引及邢昺《正义》者,为
后人附录。此本无之,为少异耳。其《传》文虽证以《论衡》、《经典释文》、
《唐会要》所引,亦颇相合。然浅陋冗漫,不类汉儒释经之体,并不类唐、宋、
元以前人语。殆市舶流通,颇得中国书籍,有桀黠知文义者摭诸书所引《孔传》,
影附为之,以自夸图籍之富欤?考元王惲《中堂事纪》有曰:“中统二年,高丽
世子植来朝,宴於中书省。问曰:传闻汝邦有《古文尚书》及海外异书。答曰:
与中国书不殊。”高丽、日本比邻相接,海东经典,大概可知。使果有之,何以
奝然不与郑《注》并献,至今日而乃出?足徵彼国之本出自宋元以后。观山
井鼎亦疑之,则其事固可知矣。特以海外秘文,人所乐睹。使不实见其书,终不
知所谓《古文孝经孔传》不过如此,转为好古者之所惜。故特录存之,而具列其
始末如右。
△《孝经正义》·三卷(内府藏本)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案《唐会要》:“开元十年六月,上注《孝
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二月,上重注,亦颁天下。”《旧唐书·经籍
志》《孝经》一卷,玄宗注。《唐书·艺文志》“今上《孝经制旨》一卷”,注
曰“玄宗”。其称“制旨”者,犹梁武帝《中庸义》之称“制旨”,实一书也。
赵明诚《金石录》载《明皇注孝经》四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称家有此刻,
为四大轴。盖天宝四载九月,以《御注》刻石於太学,谓之《石台孝经》。今尚
存西安府学中,为碑凡四,故拓本称四卷耳。玄宗《御制序》末称:“一章之中
凡有数句,一句之内义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则义阙。今存於《疏》,用广
发挥。”《唐书·元行冲传》称:“玄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疏》,立於
学官。”《唐会要》又载:“天宝五载诏,《孝经书疏》虽粗发明,未能该备,
今更敷畅以广阙文,令集贤院写颁中外。是《注》凡再修,《疏》亦再修。”其
《疏》《唐志》作二卷,宋《志》则作三卷,殆续增一卷欤?宋咸平中,邢昺所
修之《疏》,即据行冲书为蓝本。然孰为旧文,孰为新说,今已不可辨别矣。
《孝经》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称郑玄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
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书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至唐开元七年三月,
诏令群儒质定。右庶子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国子祭酒司马贞主今文,
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裂旧文,妄加“子曰”字及《注》中“脱
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元熊禾作
董鼎《孝经大义序》,遂谓贞去《闺门》一章,卒启玄宗无礼无度之祸。明孙本
作《孝经辨疑》,并谓唐宫闱不肃,贞削《闺门》一章乃为国讳。夫削《闺门》
一章,遂启幸蜀之衅,使当时行用古文,果无天宝之乱乎?唐宫闱不肃诚有之,
至於《闺门章》二十四字,则绝与武、韦不相涉。指为避讳,不知所避何讳也?
况知几与贞两议并上,《会要》载当时之诏,乃郑依旧行用。孔《注》传习者稀,
亦存继绝之典。是未因知几而废郑,亦未因贞而废孔。迨时阅三年,乃有御注太
学刻石,署名者三十六人,贞不预列。《御注》既行,孔、郑两家遂并废,亦未
闻贞更建议废孔也。禾等徒以朱子《刊误》偶用古文,遂以不用古文为大罪。又
不能知唐时典故,徒闻《中兴书目》有“议者排毁,古文遂废”之语,遂沿其误
说,愦愦然归罪於贞。不知以《注》而论,则孔佚郑亦佚。孔佚罪贞,郑佚又罪
谁乎?以《经》而论,则郑存孔亦存,古文并未因贞一议亡也,贞又何罪焉?今
详考源流,明今文之立,自玄宗此《注》始。玄宗此《注》之立,自宋诏邢昺等
修此《疏》始。众说喧呶,皆揣摩影响之谈,置之不论不议可矣。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内府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以宋司马光、范祖禹之说合为一书。案宋《中兴艺文志》
曰:“自唐明皇时议者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按此说
舛误、辨已见《孝经正义》条下)。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又范祖禹
《进孝经说札子》曰:“仁宗朝司马光在馆阁,为《古文指解》表上之。臣妄以
所见,又为之说。”《书录解题》载光书、祖禹书各一卷。此本殆以二书相因而
作,故合编也。王应麟《玉海》载光书进於至和元年,时为殿中丞,直秘阁,与
祖禹说小异。然《光集》所载《进表》,称“尝撰《古文孝经指解》,皇祐中献
於仁宗皇帝,窃虑岁久不存,今缮写为一卷上进”云云,则祖禹所说者初进之本,
应麟所说者重进之本耳。《孝经》今文、古文,自《隋志》所载王劭、刘炫以来,
即纷纷聚讼。至唐而刘知几主古文,司马贞主今文。其彼此驳议,《唐会要》具
载其词,至今说经之家亦多递相左右,然所争者不过字句之间。观光从古文而句
下乃备载唐元宗今文之注。使二本南辕北辙,可移今文之注以注古文乎?宋黄震
《日钞》有曰:“按《孝经》一尔,古文、今文特所传微有不同。如首章今文云:
‘仲尼居,曾子侍。’古文则云:‘仲尼闲居,曾子侍坐。’今文云:‘子曰先
王有至德要道。’古文则曰:‘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今文云:‘夫孝,德
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文则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文之或
增或减,不过如此,於大义固无不同。至於分章之多寡,今文《三才章》‘其政
不严而治’与‘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通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今文《圣治
章》第九‘其所因者本也’与‘父子之道天性’通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古文又分为一章。章句之分合,率不过如此,於大义
亦无不同。古文又云:‘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
也。’此二十二字,今文全无之,而古文自为一章,与前之分章者三,共增为二
十二。所异者又不过如是。非今文与古文各为一书也。”其说可为持平。光所解
及祖禹所说,读者观其宏旨以求天经地义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争,直谓贤
者之过可也。胡爌《拾遗录》尝讥祖禹所说以光注“言之不通也”句误为《经》
文。今证以朱子《刊误》,爌说信然。然亦非大义所系,今姑仍原本录之,而
附载爌说,以纠其失焉。(按:注《孝经》者驳今文而遵古文,自此书始;五
六百年门户相持,则自朱子用此本作《刊误》始:皆逐其末而遗其本也。今特全
录黄震之言,发其大凡,以著诟争之无谓。馀一切纷纭之说,后不复载,亦不复
辨焉。)
△《孝经刊误》·一卷(通行本)
宋朱子撰。书成於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
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后有《自
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案胡宏高宗时为礼部侍郎,居衡州,故
曰衡山,所著有《五峰论语指南》一卷),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
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
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按可久,程迥之字也)。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案
汪应辰,孝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於是乃知前辈读书精
审,其论固已及此。窃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凿空妄言之罪”云云。今以《朱子语
录》考之,黄记云:“《孝经》除了后人所添前面‘子曰’及后面引《诗》,
便有首尾。”又云:“‘以顺则逆,民无则焉’,是季文子之词。‘言斯可道,
行斯可乐’一段,是北宫文子论令尹之威仪,在《左传》中自有首尾。载入《孝
经》,都不接续,全无意思。”又叶贺孙记云:“古文《孝经》有不似今文顺者。
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又著一个‘子曰’字,方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此本是一段,以‘子曰’分为二,恐不是。”又辅广记云:“‘孝
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岂不害理?如此则须是如武王、周公方能尽孝
道,寻常人都无分,岂不启人亻朁乱之心?”是朱子诋毁此书,已非一日,特不
欲自居於改经,故托之胡宏、汪应辰耳。欧阳修《诗本义》曰:“删《诗》云者,
非止全篇删去也,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引《唐棣》、《君
子偕老》、《节南山》三诗为证。朱子盖阴用是例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
书,注其下曰:“抱遗经於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
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斯言允矣。南宋以后,作
《注》者多用此本。故今特著於录,见诸儒渊源之所自与门户之所以分焉。
△《孝经大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董鼎撰。鼎有《尚书辑录纂注》,已著录。初,朱子作《孝经刊误》,但
为厘定《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之训释。鼎乃因朱子改本,为之诠
解。凡改本圈记之字,悉为芟除。改本辨正之语,仍存於各章之末。所谓“右传
之几章释某义”者,一一顺文衍出,无所出入。第十三章、十四章所谓不解《经》
而别发一义者,亦即以《经》外之义说之,无所辨诘。惟增注今文异同为鼎所加
耳。其注稍参以方言,如云“今有一个道理”,又云“至此方言出一孝字之类”,
略如《语录》之例。其敷衍语气,则全为口义之体。虽遣词未免稍冗,而发挥明
畅,颇能反覆以尽其意,於初学亦不为无益也。前有熊禾《序》,盖大德九年鼎
子真卿从胡一桂访禾於云谷山中,以此书质禾,禾因属其族兄熊敬刊行,而自序
其首。《序》称朱子为“桓桓文公”。按《书》曰:“勖哉夫子,尚桓桓。”孔
《传》曰:“桓桓,武貌。”《尔雅》曰:“桓桓、烈烈,威也。”均与著书明
道之旨无关,颇为杜撰。又“文公”字跳行示敬,而“孔子”、“曾子”字乃均
不跳行,亦殊颠倒。以原本所有,姑仍其旧录之焉。
△《孝经定本》·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此书以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子
《刊误》之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
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至朱子所删一百七十二字(案朱子《刊误》
凡删二百二十三字,中有句删其字者。此惟栽所删之句,故止一百七十二字),
与古文《闺门章》二十四字,并附录於后。后有大德癸卯澄门人河南张恒《跋》,
称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
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不欲传之,未尝示人”云云。盖心亦有所不安也。其
谓汉初诸儒始见此书,盖未考魏文侯尝为作《传》,见於蔡邕《明堂论》中。至
其据许氏《说文》所引古文《孝经》“仲尼居”无“闲”字,知古文之“仲尼闲
居”为刘炫所妄增。又据桓谭《新论》称古文千八百七十二字,与今文异者四百
馀字。今刘炫本止有千八百七十字,多於今文八字。除增《闺门》一章二十四字
外,与今文异字仅二十馀字。则较司马贞之攻古文但泛称文句鄙俗者,特有根据。
所定篇第虽多分裂旧文,而铨解简明,亦秩然成理。朱子《刊误》既不可废,则
澄此书亦不能不存。盖至是而《孝经》有二改本矣。
△《孝经述注》·一卷(永乐大典本)
明项霦撰。霦始末无可考。惟《江西志》载:“项霦,浙江临海人。洪武间
为按察司佥事。”与黄昭《原序》所言合,当即其人也。是编用古文《孝经》本。
其所诠释,不务为深奥之论,而循文衍义,案章标旨,词意颇为简明,犹说经家
之不支蔓者。《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亦不载其名。惟《永
乐大典》仅存此本,然编次佚脱,以第七章《注》文入第六章《经》文下,遂使
六章无《注》,七章无《经》。今以所佚《经》文案古文原本补入。所佚《注》
文,则世无别本,无从葺完矣。以其沉埋蠹简之内三百馀年,世无能举其名者,
今幸际昌期,发其光耀,亦万世一时之遭际。故特采掇出之,俾闻於后,不以残
阙而废焉。
△《孝经集传》·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是书作於廷杖下狱之时。其作书
之旨,见於门人所笔记者,曰:“《孝经》有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
人知非孝无教,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於礼,约礼於敬,敬以
致中,孝以导和,为帝王致治渊源,二也。则天因地,常以地道自处,履顺行让,
使天下销其戾心,觉五刑、五兵无得力处,为古今治乱渊源,三也。反文尚质,
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杨诛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乱常,五也。”以是五
者,别其章分,然后以《礼记》诸篇条贯丽之。其《自序》中所谓“五微义”、
“十二著义”者,不出於此,实其著书之纲领也。然其初说以引《诗》数处各属
下章,如《中庸·尚絅章》例,今则仍附於各章之后,盖亦自知其说之不安。
又其初欲先明篇章,次论孝敬渊源,三论反文归质。似欲自立名目,如《大学衍
义》之体。今本则仍依《经》文次第,而杂引经记以证之,亦与初例不同。昔朱
子作《刊误后序》曰:“欲掇取他书之言可发此《经》之旨者别为《外传》,顾
未敢耳。”道周此书,盖与之暗合。其推阐颇为详洽,盖起草於崇祯戊寅,卒业
於癸未,屡变其例而后成,故较所注《礼记》五篇成於一岁之中者为精密云。
△《御注孝经》·一卷
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孝经》词近而旨远,等而次之,自天子以至
於庶人;推而广之,自闺门可放诸四海;专而致之,即愚夫、愚妇可通於神明。
故语其平易,则人人可知可行;语其精微,则圣人亦覃思於阐绎。是编《御注》
约一万馀言,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文、古文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
《刊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隐,期家喻户晓也。考历代帝
王注是《经》者,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经讲义》,梁武
帝有《孝经义疏》,今皆不存。惟唐玄宗御注列《十三经注疏》中,流传於世。
司马光、范祖禹以下悉不能出其范围。今更得圣制表章,使孔、曾遗训,无一义
之不彰,无一人之不喻。回视玄宗所注,度而越之,又不啻万倍矣。
△《御纂孝经集注》·一卷
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定。《孝经》书止一卷,而虞淳熙称作传注者自魏文
侯而下至唐宋,有名可纪者,几九十九部,二百二卷,元明两代不预焉。其书虽
岁久多佚,近时曹庭栋《孝经通释》所引,尚於唐得五家,宋得十七家,元得四
家,明得二十六家,国朝得十家。然宋以前遗文绪论,传者寥寥。宋以后之所说,
大抵执古文以攻今文,又执朱子《刊误》以攻古文,於孔、曾大义微言,反视为
馀事,注愈多而去《经》愈远。世宗宪皇帝以诸注或病庸肤,或伤芜杂,不足阐
天经地义之理,爰指授儒臣,精为简汰,刊其糟粕,存其菁华,仿朱子《论语·
孟子集注》之体,纂辑此编。凡斧藻群言,皆亲为鉴定,与世祖章皇帝《御注》
并发明圣教,齐曜仪璘。盖我世祖章皇帝四海会同,道光缵绪。我世宗宪皇帝九
重问视,礼备承颜。孝治覃敷,胪驩万国。以圣契圣,实深造至德要道之原。故
能衡鉴众论,得所折衷,於以建皇极而立人纪,固非儒生义疏所能比拟万一矣。
△《孝经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编皆驳诘朱子《孝经刊误》
及吴澄《孝经定本》二书。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凡十条。一曰《孝经》非
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孝经》事,四曰《孝经》分章所
始,五曰朱氏分合《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
不是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氏极论改文之弊。
然其第十条乃论明人敢诟刘炫,不敢诟朱吴,附及朱子之尊二程过於孔子,与所
标之目不相应。盖目为门人所加,非奇龄所自定,故或失其本旨也。汉儒说经以
师传,师所不言,则一字不敢更。宋儒说经以理断,理有可据,则《六经》亦可
改。然守师传者其弊不过失之拘,凭理断者其弊或至於横决而不可制。王柏诸人
点窜《尚书》,删削二《南》,悍然欲出孔子上,其所由来者渐矣。奇龄此书,
负气叫嚣,诚不免失之过当。而意主谨守旧文,不欲启变乱古经之习,其持论则
不能谓之不正也。
──右“孝经类”十一部,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孝经》文义显明,篇帙简少,注释者最易成书。然陈陈相因,亦由
于此。今择其稍有精义者,略录数家,以见梗概,故所存独少。)
○孝经类存目
△《孝经句解》·一卷(内府藏本)
元朱申撰。申有《周礼句解》,已著录。是编注释极浅陋。如“仲尼闲居”
句xia6*注曰:“孔子名某,字仲尼。闲居谓闲暇居处之时。”“曾子侍”句xia6*注曰: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侍孔子坐。”“子曰”句xia6*注曰“孔子言曰”。
“参”字xia6*注曰:“呼其名而告之。”盖乡塾课蒙之本,不足以言诂经者也。卷
首题《晦菴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而书中以今文章次标列其间,其字句又不
从朱子《刊误》本,亦殊糅杂无绪。《通志堂经解》刻之,盖姑以备数而已。
△《孝经正误》·一卷、《附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潘府撰。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太常寺卿。事迹具《明
史·儒林传》。府以《孝经》皆孔子语,不应强分《经》、《传》。因旧本而校
正之,或数章而合为一章,或一章而分作数章,一节之内,前后互移,数节之中
上下变置,定为一十三章。其注则兼采诸儒之说。附录《曾子孝实》一卷。卷首
有府《自序》,并载《总说》六条。自谓幸复圣经之旧,然亦孰见圣经之旧本而
证其能复否乎?
△《孝经宗旨》·一卷(通行本)
明罗汝芳撰。汝芳字维德,南城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布政使参政。《明
史·儒林传》附见《王畿传》中。此书皆发明《孝经》之大旨,用问答以畅己说,
与依文诠释者不同。汝芳讲良知之学,书中专明此旨,故以“宗旨”二字标题。
朱彝尊《经义考》以为“未见”,而陈继儒《秘笈》中实有此本,彝尊殆偶然失
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又别引一说,以为罗洪先撰,亦非也。
△《孝经疑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书以《孝经》语意联贯,不
应分章,尤不宜立章名。如首章之《开宗明义》、七章之《三才》、十七章之
《事君》,无所取义,因悉为删去。其所诠释,则皆老生常谈也。又谓《经》文
多出汉儒附会。如“则天之经,因地之利,以顺天下”等语,似类汉儒之言。
“父子之道天性也”以下,义不接续,并宜删去。又病其各章皆引《诗》、《书》
为结,与《韩诗外传》、《天禄阁外史》相类。夫《孝经》今文、古文虽至今聚
讼,然自汉以来即分章,无合为一篇者也。其字句异同,虽以朱子之学,因古文
而作《刊误》,终不能厌儒者之心也。舜牧何人,乃更变乱古籍乎?况惟圣人能
知圣人,舜牧何所依据而能一一分别此为孔子之语,此非孔子之语,若亲见圣人
之原本耶?
△《孝经集讲》·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原本首题“直隶扬州府泰州端本社学教读后学草茅臣熊兆集讲”,又有“直
隶扬州府知府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再呈看过收受”字。盖乡曲陋儒投献干进之书也。
其训释皆词旨鄙陋,一无可观。前列一图,以圈内为五品人伦之正,圈外为万物
之偏邪。又以元为天、父、君,亨为长男、中男、少男,利为长女、中女、少女,
贞为地、母、后。又演为《天经地义人行之图》、《修学致用推孝为忠之图》,
皆迂谬穿凿,毫无义理。盖无知妄作之尤者也。
△《孝经注义》·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魏裔介撰。裔介字石生,号贞菴,柏乡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保和殿
大学士。乾隆元年追谥文毅。是书以《孝经》分章诠释。其训诂字义者,标题曰
“注”。其敷衍语意者,标题曰“义”。词旨浅近,盖课蒙之作也。
△《孝经集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蒋永修撰。永修字慎斋,宜兴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平越府知府。是
编顺文诠释,以训童蒙,乃其官给事中督学湖广时所作。本与《小学》合刊,名
曰《孝经小学集解大全》。以宋儒杂纂之本与圣经并为一编,拟不於伦,难於著
录。今分为二书,各存其目焉。
△《读孝经》·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应是撰。是字敬非,号敬斋,宜黄人。康熙己酉举人。是书以唐宋注疏
为主,参以陈选《集注》及各家之说。其自为之注者,称“愚案”。多循文摘句,
无所发明。
△《孝经类解》·十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之騄撰。之騄字耳公,歙县人。康熙壬子举人,官绩溪县教谕,迁镇
江府教授。是书多引经、史、子、集以证《经》文。然释经在发挥微意,不当旁
引后代故实,牵合比附。若释中於“事君”句所引之经,则《曲礼》“四十曰强
而仕,五十曰服官政”等语;所引之史,则文天祥起兵入卫等事:是每句之下皆
可成类书一门。典籍浩博,岂复胜载乎?
△《孝经正文》·一卷、《内传》·一卷、《外传》·三卷(湖北巡抚采进
本)
国朝李之素撰。之素字定菴,麻城人。是书成於康熙丙辰。以朱子《古文孝
经刊误》为本。首为《正文》一卷,《经》文每章之后,缀以注释数语,词旨颇
为浅略。次为《内传》一卷,杂引经、史、子、集之言与《孝经》相证佐者。次
为《外传》三卷,则大舜以下迄於明末孝子行实也。
△《孝经详说》·二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有《易经详说》,已著录。是书遵用今文,全载唐玄宗
之《注》,节录邢昺之《疏》,兼采元董鼎、明瞿罕、陈士贤诸家之说,末附以
朱子《刊误》。而大旨则在辨定吕维祺所著《孝经本义》、《大全》、《或问》
三书。所附《吕氏或问摘录》一篇,既逐条阐发其义,复附《馀义》一篇,以纠
其误。盖维祺之学兼入陆王,觐祖则恪守程朱,故所论有合有不合也。顾所载维
祺《表章孝经疏》后附录拟题数目,有单句题、双句题、连句题、摘段题、搭截
题、全章合章搭章题诸名,非诂经之体,亦非讲学之道。觐祖顾深取之何耶?
△《孝经》·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轼注。轼有《周易传义合订》,已著录。是编用吴澄考定之本,而略
为推衍其义。凡不题姓名者,皆澄原文。凡称“轼按”者,皆所加也。前有《自
序》,又有梁份、殷元福二《序》。份《序》称“其书不标目第,自称曰朱某学。
公,大儒也,大臣也,而捴谦若是”云云。按汉儒传经如梁邱氏《易》、夏侯氏
《尚书》之类,多不立名目,轼盖从此例。又何休注《公羊传》,称“何休学”,
亦非轼所自创也。
△《孝经三本管窥》·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隆元撰。隆元有《易宫》,已著录。是编首为《孝经今古文考》,次
为《古文本》,次为《今文本》,次为《朱子刊误本》。其大旨以古文为是,盖
以朱子《刊误》用古文本云。
△《孝经集解》·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星徽撰。星徽号北山,永城人。自朱子作《孝经刊误》,始删削字句,
分别《经》、《传》,定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后儒已不能无疑。至国朝蔡
衍鎤又合为《经》一章,《传》十章,以合於朱子更定《大学》之本。夫圣
《经》贤《传》,其垂训之意并同,而文章体例则非有一定。今《大学》一《经》
十《传》,《孝经》亦必一《经》十《传》以相配合,是孔、曾著作竟如时文程
式,必限以八比矣。有如是之圣贤乎?衍鎤所见殊误,星徽乃遵而用之,即所
解可知矣。
△《孝经章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任启运撰。启运有《周易洗心》,已著录。是书一遵朱子《刊误》本,
而於《传》之十章增“君子无不敬也”云云一百一十二字。其文与《礼记》小有
异同,而今本《孝经》皆无之。启运《自序》称得之山西佛寺中,疑为熊安生所
传之本。又云:“王肃於《家语》言本文有见《戴记》者,后人辄於《家语》除
其文。此章之阙,亦必因本文见《戴记》而后人於此除其文也。”按熊安生为北
齐人,其传本安得至今犹在?其说无徵。且马昭以《家语》为王肃伪作,其说今
载《礼记疏》中,言之凿凿。启运乃又引以为证,恐此章亦王肃《家语》之类矣。
△《孝经通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华玉淳撰。玉淳有《禹贡约义》,已著录。是书成於雍正甲寅。大旨谓
《孝经》一篇,首尾通贯,不必分《经》与《传》。其间字句删削,则从朱子
《刊误》。简文错误,则从吴澄所考定。盖《孝经》至玉淳而又变一本矣。
△《孝经本义》·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有《周易本义述蕴》,已著录。是书随文诠释,别无考
订,仅塾师课蒙之本。
△《孝经通释》·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庭栋撰。庭栋有《易准》,已著录。此书力主古文,而以今文附载於
下。其辑注则徵引颇备,所录凡唐五家、宋十七家、元四家、明二十六家、国朝
十家,旁证诸说者又十有二家。然《孝经》词义显明,不比他经之深隐,诸说大
同小异,特多出名氏而已。
──右“孝经类”十八部,五十三卷,皆附《存目》。
(案:虞淳熙《孝经集灵》,旧列经部。然侈陈神怪,更纬书之不若。今退列
於《小说家》。黄榦《孝经本旨》、江直方《孝经外传》、李长桂《孝经纲目》、
朱鸿《经书孝语》,绝不笺释《经》文,今别列於《儒家》。若李之素《孝经内、
外传》犹列《孝经正文》后,则姑附存焉。)
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
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骙、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
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
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
录者又分章标目,自名一经。后儒遂以不类《系辞》、《论语》绳之,亦有由矣。
中间孔、郑两本,互相胜负。始以开元《御注》用今文,遵制者从郑;后以朱子
《刊误》用古文,讲学者又转而从孔。要其文句小异,义理不殊,当以黄震之言
为定论(语见黄氏《日钞》)。故今之所录,惟取其词达理明,有裨来学,不复
以今文、古文区分门户,徒酿水火之争。盖注经者明道之事,非分朋角胜之事也。
△《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光禄寺卿陆锡
熊家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据卷末乾隆丙申歙县鲍廷博
《新刊跋》,称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於彼国之长崎澳。核其纪岁干支,
乃康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於中夏、存於日本者颇多。
昔僧奝然适宋,献郑注《孝经》一本。今去其世七百馀年,古书之散逸者亦
不少,而孔传《古文孝经》全然尚存。惟是经国人相传之久,不知历几人书写,
是以文字讹谬,鱼鲁不辨。纯既以数本校雠,且旁采他书所引。苟有足徵者,莫
不参考。十更裘葛,乃成定本。其《经》文与宋人所谓古文者亦不全同,今不敢
从彼改此。《传》中间有不成语,虽疑其有误,然诸本皆同,无所取正,故姑传
疑以俟君子。今文唐陆元朗尝音之,古文则否。今因依陆氏音例,并音《经》、
《传》,庶乎令读者不误其音”云云。考世传海外之本,别有所谓《七经孟子考
文》者亦日本人所刊,称“西条掌书记山井鼎辑,东都讲官物观补遗”。中有
《古文孝经》一卷,亦云古文《孔传》,中华所不传,而其邦独存。又云“其真
伪不可辨,末学微浅,不敢辄议”云云。则日本相传,原有是书,非鲍氏新刊赝
造。此本核其文句,与山井鼎等所考大抵相应。惟山井鼎等称每章题下有刘炫
《直解》,其字极细,写之与《注》文粗细弗类。又有引及邢昺《正义》者,为
后人附录。此本无之,为少异耳。其《传》文虽证以《论衡》、《经典释文》、
《唐会要》所引,亦颇相合。然浅陋冗漫,不类汉儒释经之体,并不类唐、宋、
元以前人语。殆市舶流通,颇得中国书籍,有桀黠知文义者摭诸书所引《孔传》,
影附为之,以自夸图籍之富欤?考元王惲《中堂事纪》有曰:“中统二年,高丽
世子植来朝,宴於中书省。问曰:传闻汝邦有《古文尚书》及海外异书。答曰:
与中国书不殊。”高丽、日本比邻相接,海东经典,大概可知。使果有之,何以
奝然不与郑《注》并献,至今日而乃出?足徵彼国之本出自宋元以后。观山
井鼎亦疑之,则其事固可知矣。特以海外秘文,人所乐睹。使不实见其书,终不
知所谓《古文孝经孔传》不过如此,转为好古者之所惜。故特录存之,而具列其
始末如右。
△《孝经正义》·三卷(内府藏本)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案《唐会要》:“开元十年六月,上注《孝
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二月,上重注,亦颁天下。”《旧唐书·经籍
志》《孝经》一卷,玄宗注。《唐书·艺文志》“今上《孝经制旨》一卷”,注
曰“玄宗”。其称“制旨”者,犹梁武帝《中庸义》之称“制旨”,实一书也。
赵明诚《金石录》载《明皇注孝经》四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称家有此刻,
为四大轴。盖天宝四载九月,以《御注》刻石於太学,谓之《石台孝经》。今尚
存西安府学中,为碑凡四,故拓本称四卷耳。玄宗《御制序》末称:“一章之中
凡有数句,一句之内义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则义阙。今存於《疏》,用广
发挥。”《唐书·元行冲传》称:“玄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疏》,立於
学官。”《唐会要》又载:“天宝五载诏,《孝经书疏》虽粗发明,未能该备,
今更敷畅以广阙文,令集贤院写颁中外。是《注》凡再修,《疏》亦再修。”其
《疏》《唐志》作二卷,宋《志》则作三卷,殆续增一卷欤?宋咸平中,邢昺所
修之《疏》,即据行冲书为蓝本。然孰为旧文,孰为新说,今已不可辨别矣。
《孝经》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称郑玄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
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书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至唐开元七年三月,
诏令群儒质定。右庶子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国子祭酒司马贞主今文,
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裂旧文,妄加“子曰”字及《注》中“脱
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元熊禾作
董鼎《孝经大义序》,遂谓贞去《闺门》一章,卒启玄宗无礼无度之祸。明孙本
作《孝经辨疑》,并谓唐宫闱不肃,贞削《闺门》一章乃为国讳。夫削《闺门》
一章,遂启幸蜀之衅,使当时行用古文,果无天宝之乱乎?唐宫闱不肃诚有之,
至於《闺门章》二十四字,则绝与武、韦不相涉。指为避讳,不知所避何讳也?
况知几与贞两议并上,《会要》载当时之诏,乃郑依旧行用。孔《注》传习者稀,
亦存继绝之典。是未因知几而废郑,亦未因贞而废孔。迨时阅三年,乃有御注太
学刻石,署名者三十六人,贞不预列。《御注》既行,孔、郑两家遂并废,亦未
闻贞更建议废孔也。禾等徒以朱子《刊误》偶用古文,遂以不用古文为大罪。又
不能知唐时典故,徒闻《中兴书目》有“议者排毁,古文遂废”之语,遂沿其误
说,愦愦然归罪於贞。不知以《注》而论,则孔佚郑亦佚。孔佚罪贞,郑佚又罪
谁乎?以《经》而论,则郑存孔亦存,古文并未因贞一议亡也,贞又何罪焉?今
详考源流,明今文之立,自玄宗此《注》始。玄宗此《注》之立,自宋诏邢昺等
修此《疏》始。众说喧呶,皆揣摩影响之谈,置之不论不议可矣。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内府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以宋司马光、范祖禹之说合为一书。案宋《中兴艺文志》
曰:“自唐明皇时议者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按此说
舛误、辨已见《孝经正义》条下)。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又范祖禹
《进孝经说札子》曰:“仁宗朝司马光在馆阁,为《古文指解》表上之。臣妄以
所见,又为之说。”《书录解题》载光书、祖禹书各一卷。此本殆以二书相因而
作,故合编也。王应麟《玉海》载光书进於至和元年,时为殿中丞,直秘阁,与
祖禹说小异。然《光集》所载《进表》,称“尝撰《古文孝经指解》,皇祐中献
於仁宗皇帝,窃虑岁久不存,今缮写为一卷上进”云云,则祖禹所说者初进之本,
应麟所说者重进之本耳。《孝经》今文、古文,自《隋志》所载王劭、刘炫以来,
即纷纷聚讼。至唐而刘知几主古文,司马贞主今文。其彼此驳议,《唐会要》具
载其词,至今说经之家亦多递相左右,然所争者不过字句之间。观光从古文而句
下乃备载唐元宗今文之注。使二本南辕北辙,可移今文之注以注古文乎?宋黄震
《日钞》有曰:“按《孝经》一尔,古文、今文特所传微有不同。如首章今文云:
‘仲尼居,曾子侍。’古文则云:‘仲尼闲居,曾子侍坐。’今文云:‘子曰先
王有至德要道。’古文则曰:‘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今文云:‘夫孝,德
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文则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文之或
增或减,不过如此,於大义固无不同。至於分章之多寡,今文《三才章》‘其政
不严而治’与‘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通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今文《圣治
章》第九‘其所因者本也’与‘父子之道天性’通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古文又分为一章。章句之分合,率不过如此,於大义
亦无不同。古文又云:‘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
也。’此二十二字,今文全无之,而古文自为一章,与前之分章者三,共增为二
十二。所异者又不过如是。非今文与古文各为一书也。”其说可为持平。光所解
及祖禹所说,读者观其宏旨以求天经地义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争,直谓贤
者之过可也。胡爌《拾遗录》尝讥祖禹所说以光注“言之不通也”句误为《经》
文。今证以朱子《刊误》,爌说信然。然亦非大义所系,今姑仍原本录之,而
附载爌说,以纠其失焉。(按:注《孝经》者驳今文而遵古文,自此书始;五
六百年门户相持,则自朱子用此本作《刊误》始:皆逐其末而遗其本也。今特全
录黄震之言,发其大凡,以著诟争之无谓。馀一切纷纭之说,后不复载,亦不复
辨焉。)
△《孝经刊误》·一卷(通行本)
宋朱子撰。书成於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
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后有《自
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案胡宏高宗时为礼部侍郎,居衡州,故
曰衡山,所著有《五峰论语指南》一卷),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
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
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按可久,程迥之字也)。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案
汪应辰,孝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於是乃知前辈读书精
审,其论固已及此。窃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凿空妄言之罪”云云。今以《朱子语
录》考之,黄记云:“《孝经》除了后人所添前面‘子曰’及后面引《诗》,
便有首尾。”又云:“‘以顺则逆,民无则焉’,是季文子之词。‘言斯可道,
行斯可乐’一段,是北宫文子论令尹之威仪,在《左传》中自有首尾。载入《孝
经》,都不接续,全无意思。”又叶贺孙记云:“古文《孝经》有不似今文顺者。
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又著一个‘子曰’字,方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此本是一段,以‘子曰’分为二,恐不是。”又辅广记云:“‘孝
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岂不害理?如此则须是如武王、周公方能尽孝
道,寻常人都无分,岂不启人亻朁乱之心?”是朱子诋毁此书,已非一日,特不
欲自居於改经,故托之胡宏、汪应辰耳。欧阳修《诗本义》曰:“删《诗》云者,
非止全篇删去也,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引《唐棣》、《君
子偕老》、《节南山》三诗为证。朱子盖阴用是例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
书,注其下曰:“抱遗经於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
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斯言允矣。南宋以后,作
《注》者多用此本。故今特著於录,见诸儒渊源之所自与门户之所以分焉。
△《孝经大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董鼎撰。鼎有《尚书辑录纂注》,已著录。初,朱子作《孝经刊误》,但
为厘定《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之训释。鼎乃因朱子改本,为之诠
解。凡改本圈记之字,悉为芟除。改本辨正之语,仍存於各章之末。所谓“右传
之几章释某义”者,一一顺文衍出,无所出入。第十三章、十四章所谓不解《经》
而别发一义者,亦即以《经》外之义说之,无所辨诘。惟增注今文异同为鼎所加
耳。其注稍参以方言,如云“今有一个道理”,又云“至此方言出一孝字之类”,
略如《语录》之例。其敷衍语气,则全为口义之体。虽遣词未免稍冗,而发挥明
畅,颇能反覆以尽其意,於初学亦不为无益也。前有熊禾《序》,盖大德九年鼎
子真卿从胡一桂访禾於云谷山中,以此书质禾,禾因属其族兄熊敬刊行,而自序
其首。《序》称朱子为“桓桓文公”。按《书》曰:“勖哉夫子,尚桓桓。”孔
《传》曰:“桓桓,武貌。”《尔雅》曰:“桓桓、烈烈,威也。”均与著书明
道之旨无关,颇为杜撰。又“文公”字跳行示敬,而“孔子”、“曾子”字乃均
不跳行,亦殊颠倒。以原本所有,姑仍其旧录之焉。
△《孝经定本》·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此书以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子
《刊误》之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
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至朱子所删一百七十二字(案朱子《刊误》
凡删二百二十三字,中有句删其字者。此惟栽所删之句,故止一百七十二字),
与古文《闺门章》二十四字,并附录於后。后有大德癸卯澄门人河南张恒《跋》,
称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
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不欲传之,未尝示人”云云。盖心亦有所不安也。其
谓汉初诸儒始见此书,盖未考魏文侯尝为作《传》,见於蔡邕《明堂论》中。至
其据许氏《说文》所引古文《孝经》“仲尼居”无“闲”字,知古文之“仲尼闲
居”为刘炫所妄增。又据桓谭《新论》称古文千八百七十二字,与今文异者四百
馀字。今刘炫本止有千八百七十字,多於今文八字。除增《闺门》一章二十四字
外,与今文异字仅二十馀字。则较司马贞之攻古文但泛称文句鄙俗者,特有根据。
所定篇第虽多分裂旧文,而铨解简明,亦秩然成理。朱子《刊误》既不可废,则
澄此书亦不能不存。盖至是而《孝经》有二改本矣。
△《孝经述注》·一卷(永乐大典本)
明项霦撰。霦始末无可考。惟《江西志》载:“项霦,浙江临海人。洪武间
为按察司佥事。”与黄昭《原序》所言合,当即其人也。是编用古文《孝经》本。
其所诠释,不务为深奥之论,而循文衍义,案章标旨,词意颇为简明,犹说经家
之不支蔓者。《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亦不载其名。惟《永
乐大典》仅存此本,然编次佚脱,以第七章《注》文入第六章《经》文下,遂使
六章无《注》,七章无《经》。今以所佚《经》文案古文原本补入。所佚《注》
文,则世无别本,无从葺完矣。以其沉埋蠹简之内三百馀年,世无能举其名者,
今幸际昌期,发其光耀,亦万世一时之遭际。故特采掇出之,俾闻於后,不以残
阙而废焉。
△《孝经集传》·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是书作於廷杖下狱之时。其作书
之旨,见於门人所笔记者,曰:“《孝经》有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
人知非孝无教,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於礼,约礼於敬,敬以
致中,孝以导和,为帝王致治渊源,二也。则天因地,常以地道自处,履顺行让,
使天下销其戾心,觉五刑、五兵无得力处,为古今治乱渊源,三也。反文尚质,
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杨诛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乱常,五也。”以是五
者,别其章分,然后以《礼记》诸篇条贯丽之。其《自序》中所谓“五微义”、
“十二著义”者,不出於此,实其著书之纲领也。然其初说以引《诗》数处各属
下章,如《中庸·尚絅章》例,今则仍附於各章之后,盖亦自知其说之不安。
又其初欲先明篇章,次论孝敬渊源,三论反文归质。似欲自立名目,如《大学衍
义》之体。今本则仍依《经》文次第,而杂引经记以证之,亦与初例不同。昔朱
子作《刊误后序》曰:“欲掇取他书之言可发此《经》之旨者别为《外传》,顾
未敢耳。”道周此书,盖与之暗合。其推阐颇为详洽,盖起草於崇祯戊寅,卒业
於癸未,屡变其例而后成,故较所注《礼记》五篇成於一岁之中者为精密云。
△《御注孝经》·一卷
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孝经》词近而旨远,等而次之,自天子以至
於庶人;推而广之,自闺门可放诸四海;专而致之,即愚夫、愚妇可通於神明。
故语其平易,则人人可知可行;语其精微,则圣人亦覃思於阐绎。是编《御注》
约一万馀言,用石台本,不用孔安国本,息今文、古文门户之争也;亦不用朱子
《刊误》本,杜改经之渐也。义必精粹,而词无深隐,期家喻户晓也。考历代帝
王注是《经》者,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经讲义》,梁武
帝有《孝经义疏》,今皆不存。惟唐玄宗御注列《十三经注疏》中,流传於世。
司马光、范祖禹以下悉不能出其范围。今更得圣制表章,使孔、曾遗训,无一义
之不彰,无一人之不喻。回视玄宗所注,度而越之,又不啻万倍矣。
△《御纂孝经集注》·一卷
雍正五年世宗宪皇帝御定。《孝经》书止一卷,而虞淳熙称作传注者自魏文
侯而下至唐宋,有名可纪者,几九十九部,二百二卷,元明两代不预焉。其书虽
岁久多佚,近时曹庭栋《孝经通释》所引,尚於唐得五家,宋得十七家,元得四
家,明得二十六家,国朝得十家。然宋以前遗文绪论,传者寥寥。宋以后之所说,
大抵执古文以攻今文,又执朱子《刊误》以攻古文,於孔、曾大义微言,反视为
馀事,注愈多而去《经》愈远。世宗宪皇帝以诸注或病庸肤,或伤芜杂,不足阐
天经地义之理,爰指授儒臣,精为简汰,刊其糟粕,存其菁华,仿朱子《论语·
孟子集注》之体,纂辑此编。凡斧藻群言,皆亲为鉴定,与世祖章皇帝《御注》
并发明圣教,齐曜仪璘。盖我世祖章皇帝四海会同,道光缵绪。我世宗宪皇帝九
重问视,礼备承颜。孝治覃敷,胪驩万国。以圣契圣,实深造至德要道之原。故
能衡鉴众论,得所折衷,於以建皇极而立人纪,固非儒生义疏所能比拟万一矣。
△《孝经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编皆驳诘朱子《孝经刊误》
及吴澄《孝经定本》二书。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凡十条。一曰《孝经》非
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孝经》事,四曰《孝经》分章所
始,五曰朱氏分合《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
不是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氏极论改文之弊。
然其第十条乃论明人敢诟刘炫,不敢诟朱吴,附及朱子之尊二程过於孔子,与所
标之目不相应。盖目为门人所加,非奇龄所自定,故或失其本旨也。汉儒说经以
师传,师所不言,则一字不敢更。宋儒说经以理断,理有可据,则《六经》亦可
改。然守师传者其弊不过失之拘,凭理断者其弊或至於横决而不可制。王柏诸人
点窜《尚书》,删削二《南》,悍然欲出孔子上,其所由来者渐矣。奇龄此书,
负气叫嚣,诚不免失之过当。而意主谨守旧文,不欲启变乱古经之习,其持论则
不能谓之不正也。
──右“孝经类”十一部,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孝经》文义显明,篇帙简少,注释者最易成书。然陈陈相因,亦由
于此。今择其稍有精义者,略录数家,以见梗概,故所存独少。)
○孝经类存目
△《孝经句解》·一卷(内府藏本)
元朱申撰。申有《周礼句解》,已著录。是编注释极浅陋。如“仲尼闲居”
句xia6*注曰:“孔子名某,字仲尼。闲居谓闲暇居处之时。”“曾子侍”句xia6*注曰: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侍孔子坐。”“子曰”句xia6*注曰“孔子言曰”。
“参”字xia6*注曰:“呼其名而告之。”盖乡塾课蒙之本,不足以言诂经者也。卷
首题《晦菴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而书中以今文章次标列其间,其字句又不
从朱子《刊误》本,亦殊糅杂无绪。《通志堂经解》刻之,盖姑以备数而已。
△《孝经正误》·一卷、《附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潘府撰。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太常寺卿。事迹具《明
史·儒林传》。府以《孝经》皆孔子语,不应强分《经》、《传》。因旧本而校
正之,或数章而合为一章,或一章而分作数章,一节之内,前后互移,数节之中
上下变置,定为一十三章。其注则兼采诸儒之说。附录《曾子孝实》一卷。卷首
有府《自序》,并载《总说》六条。自谓幸复圣经之旧,然亦孰见圣经之旧本而
证其能复否乎?
△《孝经宗旨》·一卷(通行本)
明罗汝芳撰。汝芳字维德,南城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布政使参政。《明
史·儒林传》附见《王畿传》中。此书皆发明《孝经》之大旨,用问答以畅己说,
与依文诠释者不同。汝芳讲良知之学,书中专明此旨,故以“宗旨”二字标题。
朱彝尊《经义考》以为“未见”,而陈继儒《秘笈》中实有此本,彝尊殆偶然失
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又别引一说,以为罗洪先撰,亦非也。
△《孝经疑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书以《孝经》语意联贯,不
应分章,尤不宜立章名。如首章之《开宗明义》、七章之《三才》、十七章之
《事君》,无所取义,因悉为删去。其所诠释,则皆老生常谈也。又谓《经》文
多出汉儒附会。如“则天之经,因地之利,以顺天下”等语,似类汉儒之言。
“父子之道天性也”以下,义不接续,并宜删去。又病其各章皆引《诗》、《书》
为结,与《韩诗外传》、《天禄阁外史》相类。夫《孝经》今文、古文虽至今聚
讼,然自汉以来即分章,无合为一篇者也。其字句异同,虽以朱子之学,因古文
而作《刊误》,终不能厌儒者之心也。舜牧何人,乃更变乱古籍乎?况惟圣人能
知圣人,舜牧何所依据而能一一分别此为孔子之语,此非孔子之语,若亲见圣人
之原本耶?
△《孝经集讲》·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原本首题“直隶扬州府泰州端本社学教读后学草茅臣熊兆集讲”,又有“直
隶扬州府知府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再呈看过收受”字。盖乡曲陋儒投献干进之书也。
其训释皆词旨鄙陋,一无可观。前列一图,以圈内为五品人伦之正,圈外为万物
之偏邪。又以元为天、父、君,亨为长男、中男、少男,利为长女、中女、少女,
贞为地、母、后。又演为《天经地义人行之图》、《修学致用推孝为忠之图》,
皆迂谬穿凿,毫无义理。盖无知妄作之尤者也。
△《孝经注义》·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魏裔介撰。裔介字石生,号贞菴,柏乡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保和殿
大学士。乾隆元年追谥文毅。是书以《孝经》分章诠释。其训诂字义者,标题曰
“注”。其敷衍语意者,标题曰“义”。词旨浅近,盖课蒙之作也。
△《孝经集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蒋永修撰。永修字慎斋,宜兴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平越府知府。是
编顺文诠释,以训童蒙,乃其官给事中督学湖广时所作。本与《小学》合刊,名
曰《孝经小学集解大全》。以宋儒杂纂之本与圣经并为一编,拟不於伦,难於著
录。今分为二书,各存其目焉。
△《读孝经》·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应是撰。是字敬非,号敬斋,宜黄人。康熙己酉举人。是书以唐宋注疏
为主,参以陈选《集注》及各家之说。其自为之注者,称“愚案”。多循文摘句,
无所发明。
△《孝经类解》·十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之騄撰。之騄字耳公,歙县人。康熙壬子举人,官绩溪县教谕,迁镇
江府教授。是书多引经、史、子、集以证《经》文。然释经在发挥微意,不当旁
引后代故实,牵合比附。若释中於“事君”句所引之经,则《曲礼》“四十曰强
而仕,五十曰服官政”等语;所引之史,则文天祥起兵入卫等事:是每句之下皆
可成类书一门。典籍浩博,岂复胜载乎?
△《孝经正文》·一卷、《内传》·一卷、《外传》·三卷(湖北巡抚采进
本)
国朝李之素撰。之素字定菴,麻城人。是书成於康熙丙辰。以朱子《古文孝
经刊误》为本。首为《正文》一卷,《经》文每章之后,缀以注释数语,词旨颇
为浅略。次为《内传》一卷,杂引经、史、子、集之言与《孝经》相证佐者。次
为《外传》三卷,则大舜以下迄於明末孝子行实也。
△《孝经详说》·二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有《易经详说》,已著录。是书遵用今文,全载唐玄宗
之《注》,节录邢昺之《疏》,兼采元董鼎、明瞿罕、陈士贤诸家之说,末附以
朱子《刊误》。而大旨则在辨定吕维祺所著《孝经本义》、《大全》、《或问》
三书。所附《吕氏或问摘录》一篇,既逐条阐发其义,复附《馀义》一篇,以纠
其误。盖维祺之学兼入陆王,觐祖则恪守程朱,故所论有合有不合也。顾所载维
祺《表章孝经疏》后附录拟题数目,有单句题、双句题、连句题、摘段题、搭截
题、全章合章搭章题诸名,非诂经之体,亦非讲学之道。觐祖顾深取之何耶?
△《孝经》·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轼注。轼有《周易传义合订》,已著录。是编用吴澄考定之本,而略
为推衍其义。凡不题姓名者,皆澄原文。凡称“轼按”者,皆所加也。前有《自
序》,又有梁份、殷元福二《序》。份《序》称“其书不标目第,自称曰朱某学。
公,大儒也,大臣也,而捴谦若是”云云。按汉儒传经如梁邱氏《易》、夏侯氏
《尚书》之类,多不立名目,轼盖从此例。又何休注《公羊传》,称“何休学”,
亦非轼所自创也。
△《孝经三本管窥》·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隆元撰。隆元有《易宫》,已著录。是编首为《孝经今古文考》,次
为《古文本》,次为《今文本》,次为《朱子刊误本》。其大旨以古文为是,盖
以朱子《刊误》用古文本云。
△《孝经集解》·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星徽撰。星徽号北山,永城人。自朱子作《孝经刊误》,始删削字句,
分别《经》、《传》,定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后儒已不能无疑。至国朝蔡
衍鎤又合为《经》一章,《传》十章,以合於朱子更定《大学》之本。夫圣
《经》贤《传》,其垂训之意并同,而文章体例则非有一定。今《大学》一《经》
十《传》,《孝经》亦必一《经》十《传》以相配合,是孔、曾著作竟如时文程
式,必限以八比矣。有如是之圣贤乎?衍鎤所见殊误,星徽乃遵而用之,即所
解可知矣。
△《孝经章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任启运撰。启运有《周易洗心》,已著录。是书一遵朱子《刊误》本,
而於《传》之十章增“君子无不敬也”云云一百一十二字。其文与《礼记》小有
异同,而今本《孝经》皆无之。启运《自序》称得之山西佛寺中,疑为熊安生所
传之本。又云:“王肃於《家语》言本文有见《戴记》者,后人辄於《家语》除
其文。此章之阙,亦必因本文见《戴记》而后人於此除其文也。”按熊安生为北
齐人,其传本安得至今犹在?其说无徵。且马昭以《家语》为王肃伪作,其说今
载《礼记疏》中,言之凿凿。启运乃又引以为证,恐此章亦王肃《家语》之类矣。
△《孝经通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华玉淳撰。玉淳有《禹贡约义》,已著录。是书成於雍正甲寅。大旨谓
《孝经》一篇,首尾通贯,不必分《经》与《传》。其间字句删削,则从朱子
《刊误》。简文错误,则从吴澄所考定。盖《孝经》至玉淳而又变一本矣。
△《孝经本义》·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有《周易本义述蕴》,已著录。是书随文诠释,别无考
订,仅塾师课蒙之本。
△《孝经通释》·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庭栋撰。庭栋有《易准》,已著录。此书力主古文,而以今文附载於
下。其辑注则徵引颇备,所录凡唐五家、宋十七家、元四家、明二十六家、国朝
十家,旁证诸说者又十有二家。然《孝经》词义显明,不比他经之深隐,诸说大
同小异,特多出名氏而已。
──右“孝经类”十八部,五十三卷,皆附《存目》。
(案:虞淳熙《孝经集灵》,旧列经部。然侈陈神怪,更纬书之不若。今退列
於《小说家》。黄榦《孝经本旨》、江直方《孝经外传》、李长桂《孝经纲目》、
朱鸿《经书孝语》,绝不笺释《经》文,今别列於《儒家》。若李之素《孝经内、
外传》犹列《孝经正文》后,则姑附存焉。)
0
猜你喜欢:
- 《呼啸山庄》 夏天结束了,秋节已经过了,但是那年收成晚,我们的田有些还没有清除完毕.林敦先生和他的女儿常常走到收割者
- 《后汉书》 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勃海王,徙封陈留王。 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
- 《明史》 ◎西域三 ○乌斯藏大宝法王 大乘法王 大慈法王 阐化王 赞善王 护教王 阐教王 辅教王 西天阿难功德国 西天
- 《清史稿》 ○左宝贵(弟宝贤等) 永山 邓世昌 刘步蟾(林泰曾等) 戴宗骞 左宝贵,字冠廷,山东费人。咸丰初,隶江南军。尝令当前敌
- 《史记》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於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
- 《韩非子》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
- 《宋史》 ○韩琦(子忠彦) 曾公亮(子孝宽 孝广 孝蕴) 陈升之 吴充 王珪(从父罕 从兄琪)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 《文心雕龙》 《周书》论士,方之梓材,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是以朴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而近代词人,务华弃实。故魏文以为:“古今文人,类不护
- 《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 《旧唐书》 ○张镒(冯河清附) 刘从一 萧复 柳浑 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荫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以
- 《明史》 ○邹缉(郑维桓 柯暹 )弋谦(黄骥) 黄泽(孔友谅 )范济 聊让(郭佑 胡仲伦 华敏 贾斌) 左鼎(练纲 )
- 《幻灭》 第二天,吕西安早上醒来,受着柯拉莉的抚慰,十分快活.女演员对他格外
- 《史通》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
- 《北史》 ○氐 吐谷浑 宕昌 邓至 白兰 党项 附国 稽胡 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
- 《梁书》 ◎侯景 侯景,字万景,朔方人,或云雁门人。少而不羁,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以选为北镇戍兵,稍立功效。魏孝昌元年,
- 《论衡》 【题解】 王充在本篇驳斥了行善可以得
- 《辽史》 ◎历象志中 ○闰考 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余,是为气盈。盈虚相悬,岁月乃牉,积牉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
- 《格列佛游记》 作者对祖国的爱......他提出一项对国王极为有利的建议,却遭拒绝......国王对政治一无所知...
- 《六祖坛经》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二十馀人、僧尼道俗
- 《菜根谭》 农服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厅卓异非至人,
评论
发表评论
-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王通《中说·卷四·事君篇》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 作人无一点真恳的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洪应明《菜根谭·概论》
-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