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小学类存目二
△《韵经》·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梁吴兴沈约撰类,宋会稽夏竦集古,明宏农杨慎转注,江夏郭正域
校”。前有正域《自序》曰:“近体诗惟宗沈韵。今所传韵非沈也,唐礼部韵也,
故唐诗宗之。沈韵《上平》有《九咍》、《十八痕》,《下平》有《二十二凡》。
上有《十六混》、《十九豏》。《去》有《八祭》、《十代》、《十七焮》。
《入》有《十六昔》。而今韵无之。”其《凡例》又称家藏有《四声韵》及约故
本。案《梁书》、《南史》、《沈约传》,并载约撰《四声谱》。《隋志》载其
书一卷,而《唐志》已不著录。观陆法言《切韵序》,历述吕静、夏侯该、阳休之、
周思言、李季节、杜台卿六家之韵,独不及约书,是隋开皇时其书已不显。唐李
涪作《刊误》,但诟陆韵而不及沈书,则僖宗时已佚矣。正域何由於数百年后得
其故本?且沈韵虽不可见,而其集犹存。今以所用之韵一一排比钩稽之,惟《东》、
《冬》、《锺》三韵同用,《鱼》、《虞》、《模》三韵同用,《庚》、《耕》、
《清》、《青》四韵同用,而《蒸》、《登》两韵各独用,与《广韵》异。馀则
四声并同,又安得如正域所云“九咍”之类。其为赝托,殆不足辨。至夏竦《古
文四声》五卷,本采钟鼎奇字分韵编次,以便检寻,乃字书,非韵书,乃古文,
非今文。正域乃称夏竦集古,尤为乖迕。观其首列徐蒇所作吴棫《韵补序》、
杨慎《转注古音略自序》,而不及竦《序》,知并未见其书,而但以名剿说也。
王宏撰《山志》乃指此为沈约真本,讥屠隆未见《韵经》,误指《平水韵》为约
书,不亦傎乎?又朱彝尊《重刊广韵序》曰:“近有岭外妄男子,伪撰沈约之
书,信而不疑者有焉。”考王士祯《居易录》,记康熙庚午,广东香山县监生杨
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谱》古本於庐山僧今帾。因合吴棫《韵补》而详考
音义,博徵载籍,为《古今诗韵注》凡二百六十一卷,赴通政司疏上之。奉旨付
内阁,与毛奇龄所进《古今通韵》订其同异。彝尊所指,当即其人。今内府书目
但有奇龄之书,而锡震之书不录,未知其门目何如。疑其所据,即正域此本也。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杨桓撰。桓既著《六书统》、《六书溯原》,又依韵编次是书。兼以字母
等韵各分标一、二、三、四,以辨其声之高下。然或有或阙,体例不一。所列之
字,兼存篆、隶二体,逐字之xia6*注云“统指、统形、统声、统意、统注”者,见
於《六书统》者也。注云“原指、原形、原声、原意、原注”者,见於《六书溯
原》者也。指即指事,形即象形,声即谐声,意即会意,注即转注,省其文耳。
其所分韵目,大概因《集韵》之旧而稍有订改。如《真韵》三等合口呼“麔、
囷、奫、筠”等字,移入於《谆》。《谆韵》四等开口呼逡字,移入於《真》。
则《真》与《谆》一为开口呼,一为合口呼,两不相杂。陆法言以《魂》、《痕》
次《元》后,许敬宗等遂注三韵同用。是书移《魂》、《痕》於前,与《真》、
《谆》、《文》、《欣》为一类。移《元》於后,与《寒》、《桓》、《删》、
《山》、《先》、《仙》为一类。於古音以侈敛分二部者,亦各从其类。然一以
今读移旧部,一以古音移今韵。虽言之有故,执之成理,究不免变乱之嫌。至於
平声并《臻》於《真》,少一韵目,而入声不并《栉》於《质》。且《隐韵》、
《焮韵》内二等开口呼“{角秦}、龀”等字,不知其即《臻》、《栉》之上去声。
是四声一贯之故犹未尽知,其亦好为解事矣。
△《蒙古字韵》·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前有刘更《序》,又称为朱巴颜。盖宗
文尝充蒙古字学弟子,故别以蒙古语命名也。按《元史·释老传》,元初本用威
乌尔字111111111111111
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其字仅千馀,其母凡
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
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字成,诏颁行天下。又於州县各设蒙古字学教
授,以教习之。故当时颇有知其义者。宗文以《蒙古字韵》,字与声合,而诸家
汉韵率多讹误,莫知取舍,因重为校正。首列各本误字及重入汉字。次列总括变
化之图。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则以各蒙古字分韵排列,始
《一东》,迄《十五麻》,皆上冠蒙古文,xia6*注汉文对音。先平声而附以上、去、
入声。每一蒙古字,以汉字音注,自四、五字至二、三十字,末附回避字样一百
六十馀字。盖文移案牍通行备检之本也。元代国书、国语,音译久已传讹。宗文
生於至正间,虽自谓能通音译,而以南人隔膜之见,比附推寻,实多不能吻合。
即如陶宗仪《辍耕录》载元国字以可侯字为首,而是书又依《韵会》以见经坚訇
字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称首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而此书
乃用直对,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数字以释一音。清浊重轻,毫无分别。又字皆对
音,而不能翻译成语。观《元史》及诸书所载蒙古字诏旨行移,皆能以国语联属
成文。是当日必别有翻译之法,而是书概未之及,遂致湮没而不可复考。盖其时
朝廷既无颁行定式,官司胥史,辗转传习,舛谬相仍。观於国姓之“却特”而讹
作“奇渥温”,载之史册,则其他错互,大概可知。且刊本久佚,今所存者惟写
本。其点画既非钞胥所能知,其舛误亦非文士所能校。不过彷佛钩摹,依稀形似,
尤不可据为典要。我国家同文盛治,迈越古今,《钦定元史蒙古国语解》,考订
精确。凡相沿之踳谬,尽已阐剔无遗。传讹之本,竟付覆瓿可矣。
△《正韵笺》·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时伟撰。时伟有《春秋编年举要》,已著录。是书前有崇祯辛未《自序》,
大旨以《洪武正韵》不行於当代,故因其原本,增注於下,谓之“补笺”。又取
吴棫《韵补》、陈第《古音考》诸书所据古书之音,附於各韵之后,谓之“古
音”。又取熊忠《韵会举要》、杨慎《丹铅录》诸书所收字,增附於韵后,谓之
“逸字”。其用意颇勤。然《洪武正韵》分合舛误,窒碍难通。虽以天子之尊,
传国十馀世,悬是书为令甲,而终不能使行於天下。二百六七十年之中,若存若
亡,无人置议。时伟乃於举世不用之中,出奇立异,冀以匹夫之力颠倒千古之是
非,抑亦难矣。且所注古音,杂取吴棫、陈第二家,不知其体例各别。所收逸
字,不能究《广韵》、《集韵》之源,仅据杨慎等之书,尤为疏略。所补笺亦皆
辗转裨贩,如日在木中为东,此许慎所引官溥说,明载於《说文》,而乃引郑樵
《通志》,足知非根本之学矣。
△《声音文字通》·三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赵捴谦撰。捴谦有《六书本义》,已著录。是书乃所定韵谱也。考《皇极
经世声音唱和图》,日、月、星、辰凡一百六十声为体数。去太阴、少阴、太柔、
少柔之体数四十八,得一百一十二为日、月、星、辰之用数。水、火、土、石凡
一百九十二音为体数,去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四十,得一百五十二为
水、火、土、石之用数。捴谦此书则取音为字母,声为切韵,各自相配,而注所
切之字於上。凡有一音,和以十声。盖因邵子之图而错综引伸之。然以一卦配一
音,又以一卦配十声,使音与声为唱和,卦与卦为唱和,欲於邵子《经世图》之
外增成新义,而不知於声音之道,弥滋穿凿,殊无足取。焦竑《笔乘》载捴谦殁
后,其门人柴广敬以是书进於朝,未及版行。《明史·艺文志》载是书为一百卷。
此本尚存三十二卷,盖别本之流传者。然卷首起自一之四,亦残阙之书,不足取
证。以败楮视之可矣。
△《韵学集成》·十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章黼撰。黼字道常,嘉定人。是书分部,一准《洪武正韵》。每部之中,
以平仄相从。四声具者九部,三声无人者十一部。其隶字先后则从《韵会举要》
之例,以字母为序。其分配五音,以影、晓二母从《玉篇》旧图属宫,不从《韵
会》属羽。匣、喻二母从《韵会》属羽,不从《玉篇》图属宫,帮、滂、并、明
四母从《玉篇》属宫,不从《韵会》属羽。非、敷二母则以旧谱均误属宫,而改
为属徵。其字多收《篇海》、《龙龛手鉴》之怪体。其音兼载《中原音韵》之北
声。凡四万三千馀字。《自记》称始於宣德壬子,成於天顺庚辰。计其用力凡二
十九年,可谓专精於是。然以《正韵》为主,根本先谬,其他不足言矣。
△《韵略易通》·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兰廷秀撰。廷秀字止庵,正统中人。爵里未详。其书并平声为二十部,三
声随而隶之。以《东洪》、《江阳》、《真文》、《山寒》、《端桓》、《先全》、
《庚晴》、《侵寻》、《缄咸》、《廉纤》有入声者十部为上卷,以《支辞》、
《西微》、《居鱼》、《呼模》、《皆来》、《萧豪》、《戈何》、《家麻》、
《遮蛇》、《幽楼》无入声者十部为下卷。又并字母为二十摄,以“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二十字,尽变古法以就方音。其《凡例》
称:“惟以应用便俗字样收入,读经史者当取正於本文音释,不可泥此。”则亦
自知其陋矣。
△《韵学大成》·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濮阳涞撰。涞字贞庵,广德人。嘉靖丁酉举人,官南昌府通判。是书大抵
本之《中原音韵》,而不取其入声隶三声之说,又广其十九部为二十,如《鱼模》
之分为《须鱼》、《苏模》,《江阳》之分为《江黄》、《姜阳》是也。其字母
则专以新鲜、仁然等立法,稍增益之为三十母,而不用见、溪、群、疑四等门法,
意在简捷。然新鲜等母仍即字母之变,不识字母,又乌从而识之?其所分各部,
亦无义例。既云“宏萌”不宜入《东钟》,又不附之《庚青》,且分《庚青》为
庚生、京青二部,真所谓进退失据者也。
△《读易韵考》·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张献翼撰。献翼有《读易纪闻》,已著录。此书专考《易》中之韵。案
《易·象传》实有韵,至於《彖词》、《系词》之类则无常格,亦如《淮南子》
诸书偶然叶读耳。献翼一举而韵之,非惟汉、魏以下之音杂然并陈,甚至释氏之
偈言、道家之章咒,亦泛引以证圣经,殊伤芜杂。即如《爻词》“潜龙”“龙”
字,忽以为“勿用”之“用”音庸,是从本音也。《文言传》则谓“龙”当音性,
与“遯世无闷”叶。又曰“龙”当音庞,与“不成乎名”叶。颠倒瞀乱,岂复有
体例乎?此真不知而作也。
△《古今韵分注撮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甘雨撰,陈士元注。雨字子开,永新人。万历丁丑进士,由翰林院检讨谪
德安府推官,迁南京刑部郎中。士元有《易象钩解》,已著录。是书首列今韵,
而以古韵附后。今韵误称沈约,足见其茫无根据。古韵又误执通转之说,既云
《东》通《冬》转《江》、《阳》,则四韵为一部矣。而《东韵》后所列之古韵
与《冬韵》、《江韵》、《阳韵》后所列之古韵乃各有其字,是其随叶取读,知
有通而不知所以通。徵引愈繁愈乱,似治丝而棼之矣。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五卷、附《难字直音》·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登撰。登有《六书指南》,已著录。此书刻於万历丁亥,前有姚汝循、
焦竑、王兆云《序》并登《自序》及《例论》。其部分既不合於古法,又不尽合
於《洪武正韵》。如《灰》、《皆》既分,《支》、《微》、《齐》反不分。
《庚》、《青》既分,《江》、《阳》反不分。而且《真》之兼《侵》,《寒》
之兼《覃》,《咸》、《先》之兼《鉴》,尤错乱无绪矣。至於三十六母中,知、
彻、澄、娘非五母之复出,前人亦有疑之者。然竟去之,而又改并母为平母,定
母为廷母,则未免勇於师心。若如其说,即敷、奉二母,端、定、穿、床四母,
心、邪二母,亦皆归并矣,而何以仍不并乎?又字之平仄虽分,而纽之从来无二;
入声部分虽少,而上、去转轴则同。今谓平则三十一母,仄则二十一母,以臆改
创,谁其信之?其谓仄声纯用清母,似为直截。然清浊相配,犹阴阳律吕之义,
六律可该六吕,而不容尽删六吕之名。如平声之清浊既分,则四声依转,自可从
流溯源,如叶从枝,枝从幹,不可以平声而废仄也。所论殊为偏枯。又其每韵所
收古字,多沿篆籀之体。虽其例创自《集韵》,然亦不怪僻至此。登尝作《摭古
遗文》,捃摭庞杂,加以杜撰。以为字书尚不可,以为韵书,益以傎矣。其难
字直音,尤为舛漏。如“佟”音同、“侦”音称之类,皆参杂方言,岂可以注韵
书乎?
△《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明万历二年会稽陶承学得此书於吴中,属其同邑毛曾删除繁
冗,以成是编。承学自为之序。其书并上、下平为二十二部,以上、去、入三声
分隶平声之下,并略为笺释字义。前列《切字要法》,删去群、疑、透、床、禅、
知、彻、娘、邪、非、微、匣十二母,又增入勤、逸、叹三母。盖以勤当群,以
逸当疑,以叹当透,而省并其九母,又无说以申明之,殊为师心自用。承学《序》
乃拟为徐锴《说文韵谱》与李焘《说文五音谱》。作者、删者与刻者,均可谓漫
无考证矣。
△《交泰韵》·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明吕坤撰。坤有《四礼疑》,已著录。是编乃所立切韵简要之法,仅有序文、
凡例、总目,而未及成书,然书之体要则已具括于是。其法於平声之字各以阴阳
相切。如“同”字旧用“徒红切”,“通”字旧用“他红切”。坤则以为“他红”
二字仍切“同”字,不切“通”字,改“通”字为“他翁切”。又上、去二声各
以本声为母。如“宠”字用“楚陇切”、“送”字用“素瓮切”之类。平、入二
声则互相为母。如“空”字用“酷翁切”、“酷”字用“空屋切”之类。其“交
泰韵”之名,即以平入互为终始之义也。盖因古来合声之法,更加以辨别。故不
用字母摄法,而於字母摄法相辅而不相碍。其论定首领一条,谓“东、董、冻、
笃”何等明白,乃旧谱相沿,领韵则以“东、董、送、屋”,领声则以“公、孔、
贡、穀”,殊为淆乱。其说亦极有理。惟其分部纯用河南土音,并《盐》於《先》,
并《侵》於《真》、并《覃》於《山》,《支》、《微》、《齐》、《佳》、
《灰》五部俱割裂分隶,则太趋简易。於无入之部强配入声,复以强配之入声转
而离合平声之字,则太涉纠缠。未免变乱古法,不足立训矣。
△《音声ji6*元》·六卷(通行本)
明吴继仕撰。继仕有《六经图》,已著录。是书大旨以沈约以来诸韵书但论
四声、七音而不以律吕风气为本未为尽善,惟邵子《皇极经世书》、李文利《律
吕元声》为能穷天地之原而正律吕之误,於是根据二家,作为此书。综以五音,
合以八风。加以十二律,应以二十四气。有图有表,有论有述,而以《风雅十二
诗》附焉。然所见未精,得失参半。如八风之配八卦,本之服虔《左传注》。十
二律之配十二支,八风之分为十二风,以及十二支、十二律之配二十四气,本之
郑康成《周礼注》,其说尚有根据。至於黄锺律长九寸,历代相传,初无异说。
惟李文利独据《吕氏春秋》谓黄锺之长三寸九分,而以司马迁九寸之说为误。又
即其三寸九分之说推之,以为黄锺极清,而以宫声极浊之说为误。单文孤证,乖
谬难凭。而此书独以之为本,遂致宫羽舛错,清浊逆施。以是审音,未睹其可。
又论与表自相矛盾,亦为例不纯。他如以《风雅十二诗谱》为传自汉儒,以《礼
部韵》为毛晃作,以《平水韵》为《韵会》,以《礼部韵略》为《唐韵》,又云
是今所传诗韵,失於考据之处,不一而足,更不必论矣。
△《字学元元》·十卷(内府藏本)
明袁子让撰。子让字仔肩,郴州人。万历辛丑进士,官眉州知州。是编因刘
鉴《切韵指南》所载音和、类隔二十门,出切行韵,参差不一,其取字有凭切者,
有凭韵者,学者多所轇轕,因为疏明,使有条理。又广等子门法为四十八类,
较《玉钥匙》、《贯珠集》诸书颇为分明。名曰“元元”,盖取班固“元元本本”
语也。然惟凭唇吻,未见古书,至谓《礼部韵略》为陆明德作,故分《元魂》为
二,而合《东冬》、《清青》为一。又忽论七音,忽论六书,体例糅杂,茫无端
绪。所论六书,亦纯以臆测,不考许、顾以来之旧义。所谓聪明过於学问者,其
子让之谓乎?
△《韵表》(无卷数,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叶秉敬撰。秉敬有《字孪》,已著录。是编凡《韵表》三十,又《声表》
三十。其《韵表》用刘渊旧部,而以《东》、《冬》、《江》、《阳》、《鱼》、
《虞》、《佳》、《灰》、《支》、《微》、《齐》、《寒》、《删》、《先》、
《萧》、《肴》、《豪》、《歌》、《麻》、《尤》二十部为居中开口音,谓之
“中韵”;以《庚》、《青》、《蒸》三部为向内开口音,谓之“内韵”;以
《真》、《文》、《元》三部为向外开口音,谓之“外韵”;以《侵》、《覃》、
《鉴》、《咸》四部为向外合口音,谓之“合韵”。故颠倒其次序,不与旧同。
其《声表》於三十六字母中删除知、彻、澄、娘、敷、疑六母,仅存三十。其法
以轻清为阴,重浊为阳,以腭、舌、唇、齿、喉、半舌、半齿七音为经,以纳口、
出口、半出口三阴声,半出口、出口、半纳口三阳声为纬。改旧谱四等为二等,
而以粗大、细尖、圆满、圆尖分庚干、经坚、觥官、扃涓四纽为四派祖宗以管摄
之。又以《真》、《文》、《元》诸部向外之韵非四祖宗所能统,又於庚干派中
附以根干一派,经坚派中附以巾坚一派,觥官派中附以昆官一派,扃涓派中附以
君涓一派。其用法不为不密,然亦自为叶氏之法而已。乃自云“圣人复起,不易
吾言”,谈何容易乎?旧称无入十三部分配入声自章黼始,然考黼《韵学集成》
皆仍旧谱,其以意分配实始自秉敬此书,说者误以为黼也。
△《音韵日月灯》·七十卷(问南巡抚采进本)
明吕维祺撰。维祺有《四礼约言》,已著录。是书凡《韵母》五卷、《同文
铎》三十卷、《韵钥》三十五卷。其说讥沈约知纵有四声而不知衡有七音,司马
光知衡有七音而不知纵有四等,故作此三书以正其谬。总名《音韵日月灯》,象
三光也。亦名《正韵通》,以遵用《洪武正韵》及续刊《洪武通韵》二书也。其
韵母以一百六韵为经,以三十六母四等为纬,而以开口、合口标於部上,独音、
众音注於字旁。其《同文铎》举一百六部之字,以三十六母易其先后。大致本之
《韵会》,而注则稍减,盖《通韵》即孙吾与《韵会定正》之改名也。所注古韵
通转,则吴棫《韵补》之绪馀耳。其《韵钥》则仍以《同文铎》所收之字,删
其细注,但互注其字共几音几叶,以便检寻,故名曰“钥”。《自序》称《同文
铎》如编年、此如纪传是也。维祺於等韵之学颇有所见,而今韵、古韵之源流未
能深考。观其称古韵二百六部沈约并为一百六部,则其他可知矣。
△《律古词曲赋叶韵》·十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程元初撰。元初字全之,歙县人。是编成於万历甲寅,首有《自序》及
《凡例》。大旨以古韵、律韵、词韵、曲韵、赋韵、叶韵合为一书。其例每部以
四声相从而纬以三十六母,诸通转之法则冠於各部之首。体例冗杂,持论亦无根
据。其《凡例》称沈休文因律诗分四声作诗韵。夫齐、梁时安有律诗,又安有诗
韵乎?
△《韵谱本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茅溱撰。溱字平甫,丹徒人。其书成於万历间。就世所通行韵书每字下作
一篆文,略采《说文》原注列於其下,故云“本义”。然《说文》所有之篆文,
此书或取或否,皆无义例。又每韵后附以通叶,不标出典,亦茫无根据也。
△《韵总持》·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朱简撰。简字修能,万历中人。其书一卷为《古韵》。以干、葛、该等十
四字标全韵,使各归其类。又取安、干、丁等三十八字为阴、阳平之准,分注於
各类中。与陈第、顾炎武所考古韵未尝有一字之合,不知其何以称“古韵”也。
二卷为《唐韵》。乃世传《平水韵》本,以为《唐韵》尤误。三卷为《元韵》。
即周德清《中原音韵》也。其《前例》谓古人有上平、入、下平三声,而无上、
去,举《诗》、《离骚》上、去之读为平者作证。不知此乃四声通用,非必无上、
去二音也。《释文》一字数读,多兼四声,《类篇》、《集韵》说同,简未之详
考耳。
△《韵会小补》·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方日升撰。日升字子谦,永嘉人。万历间馆於京山李维桢家,成此书。维
桢门人周士显令建阳时刻之。《韵会》原收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二字,是书一从其
旧,无所增减。惟每字考其某音为本音,某义为本义。其馀音义,次第附后。注
文多所增益。凡一字有数音者列於前,如止有一音者则云“独音”列於后。若字
在他韵而可读入此韵者则云“古读”,可叶入此韵者则云“古叶”,亦并附於后。
其搜讨颇勤,於原书之外多有援引辩正,然亦时有讹误。如《一东》“曈”字、
“犝”字、昽字之类皆引《说文》,不知为徐铉新附字,实《说文》本书所无。
又如《韵会》“稷”字注引《周礼》注“四秉曰筥,十筥曰稷,十稷曰秅”,
不知此《仪礼·聘礼》之文。“鍐”字注引《后汉舆服志》“金鍐”,不知
《舆服志》本作“”,音“亡范切”。凡此之类,多未能驳正。其他古音
古读,舛谬尤多。顾炎武《音论》诋其劳唇吻、费简册有甚於前人者,亦非无故
云然矣。
△《篇韵贯珠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释真空撰。真空号清泉,万历中京师慈仁寺僧也。是书分为八门,编成歌
诀。一曰《五音篇首歌诀》,二曰《五音借部免疑海底金》,三曰《检五音篇海
捷法总目》,四曰《贴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捷法》、五曰《订四声集韵卷数并韵头
总例》,六曰《贴五音四声集韵捷法总目》,七曰《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
八曰《类聚杂法歌诀》。大旨以《五音集韵》、《篇海》为本。二书卷帙稍繁,
门目亦碎,故立捷法检寻之,无所发明考证。又俗僧不知文义,而强作韵语,读
之十九不可晓。注中语助之词亦多误用,其难通更甚於《篇》、《韵》也。
△《西儒耳目资》(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金尼阁撰。金尼阁字四表,西洋人。其书作於天启乙丑,成於丙寅。以西
洋之音通中国之音。中分三谱:一曰《译引首谱》,二曰《列音韵谱》,皆因声
以隶形。三曰《列边正谱》,则因形以求声。其说谓元音有二十九。自鸣者五,
曰丫、额、依、阿、午。同鸣者二十,曰则、测、者、撦、格、克、百、魄、
德、忒、日、物、弗、额、勒、麦、搦、色、石、黑。无字者四。自鸣者为万音
之始,无字者为中国所不用也。故惟以则、测至石、黑二十字为“字父”。其列
音分一丫、二额、三衣、四阿、五午、六爱、七澳、八盎、九安、十欧、十一硬、
十二恩、十三鸦、十四叶、十五药、十六鱼、十七应、十八音、十九阿答切、二
十阿德切、二十一瓦、二十二五石切、二十三尾、二十四屋、二十五而、二十六
翁。二十七至二十九非中国所有之声,皆标西字而无切。三十隘、三十一尧、三
十二阳、三十三有、三十四烟、三十五月、三十六用、三十七云、三十八阿盖切、
三十九无切、四十阿刚切、四十一阿干切、四十二阿根切、四十三歪、四十四威、
四十五王、四十六弯、四十七五庚切、四十八温、四十九碗、五十远。皆谓之
“字母”。其辗转切出之字则曰子,曰孙,曰曾孙,皆分清、浊、上、去、入五
声,而五声又各有甚、次,与本声为三。大抵所谓“字父”,即中国之字母。所
谓“字母”,即中国之韵部。所谓“清浊”,即中国之阴平、阳平。所谓“甚次”,
即中国之轻重等子。其三合、四合、五合成音者,则西域之法,非中国韵书所有
矣。考句渎为穀、丁宁为钲,见《左氏传》;弥牟为木,见於《檀弓》。相切成
音,盖声气自然之理。故华严字母出自梵经,而其法普行於中国。后来虽小有增
损,而大端终不可易。由文字异而声气同也。郑樵《七音略》称:“七音之韵出
自西域,虽重百译之远,一字不通之处,而音义可传。所以瞿昙之书能入诸夏,
而宣尼之书不能至跋提河,声音之道有障碍耳。”是或一说欤?欧逻巴地接西荒,
故亦讲於声音之学。其国俗好语精微,凡事皆刻意研求,故体例颇涉繁碎,然亦
自成一家之学。我皇上耆定成功,拓地葱岭,《钦定西域同文志》,兼括诸体,
巨细兼收。欧逻巴验海占风,久修职贡,固应存录是书,以备象胥之掌。惟此本
残阙颇多,《列音韵谱》惟存第一摄至十七摄,自十八摄至五十摄皆佚,已非完
书,故附存其目焉。
△《元韵谱》·五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乔中和撰。中和有《说易》,已著录。是书以上平为阳,下平为阴,上声
为阴,去声为阳,人声则阴极而阳生。删三十六母为十有九,四重之为七十六。
去蒙音四,得七十有二。而七十二母之中又析之为柔律、柔吕、刚律、刚吕。又
据律法十二宫分十有二佸,以佸统母,以母统各韵之字。凡始《英》终《穀》
五十有四韵,条分缕析,似乎穷极要眇,而实则纯用俗音。沈、陆以来之旧法,
荡然俱尽。如以《东冬》并入《英韵》、《岑林》并入《寅韵》之类,虽《洪武
正韵》之乖谬,尚未至是也。
△《皇极图韵》·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陈荩谟撰。荩谟字献可,嘉兴人。黄道周之门人也。是书本邵子《皇极经
世》声音倡和之说而推衍之,专以经纬子母为说,实即邵子之言阴阳刚柔也。其
说以为天数九,地数十二。平、上、去、入为四声,每声各有辟辟辟、翕翕翕、
辟之翕、翕之辟四等,每等九声,得三十六声,则四天九也。开、发、收、闭为
四音,每音有纯清、次清、纯浊、次浊四等,每等十二音,共得四十八音,则四
地十二也。又推其数合於九宫、八卦、九畴,虽理有相通,然声气之原实不在於
是也。
△《元音统韵》·二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荩谟撰,其门人胡邵瑛增修。凡《通释》二卷、《类音》六卷、《统韵》
十卷、《古韵疏》二卷、《唐韵疏》二卷,共二十二卷。其后六卷为《字汇补》,
则国朝吴任臣所撰,范廷瑚补入者也。其《通释》详论七音三十六母,本邵子
《皇极经世》天声地音之法推为《四声经纬图》,以标举条贯。其《类音》取梅
膺祚《字汇》诸部,删其训释而各注以韵部音纽,以便检核。其《统韵》平、上、
去三声各分三十六部,入声分二十部,每部之字各以三十六母为序。其部母改用
《一弓》、《二枵》、《三乩》、《四居》之属,分合易置,全改《广韵》以来
之旧。其《古韵疏》,用吴棫叶音之说,实非古韵。《唐韵疏》,用近韵《一
东》、《二冬》、《三江》之部,而以字母颠倒之,亦非《唐韵》。盖於辨别等
韵或偶有所得,而於音学源流则未之有考也。其《字汇补》六卷,多收俗字,未
为精核。既附此书以见,今亦不别著录焉。
△《青郊杂著》·一卷、《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明桑绍良撰。绍良字遂叔,零陵人。是编前列《青郊杂著》一卷,发凡起例,
并旧韵为《东》、《江》、《侵》、《覃》、《庚》、《阳》、《真》、《元》、
《歌》、《麻》、《遮》、《皆》、《灰》、《支》、《模》、《鱼》、《尤》、
《萧》十八部。又以重、次重、轻、次轻分为四科。以喉、舌、腭、齿、唇分为
五位。以启、承、进、止、衍分为五品。以浮平、沉平、上仄、去仄、浅入、深
入分为六声。以“国开王向德,天乃赉祯昌。仁寿增千岁,苞盘民弗忘”分为二
十母,又衍为三十母,七十二母之说。皆支离破碎,凭臆而谈。观其尊兰廷秀
《韵略易通》而诋徐铉兄弟为《说文》之蟊贼,韩道昭父子为《集韵》之虫蠹,
既是非颠倒,轻肆讥弹;又称《广韵》每声分五十馀部,《唐韵》约为三十,则
於韵书沿革尚未详考矣。
△《古叶读》·五卷(通行本)
明龚黄撰。黄爵里无考。是书考究古韵,自屈原离骚及汉、晋以后词赋,皆
徵引参证,而大抵以吴棫《韵补》为指归。其纰缪在於根柢,其馀不必深诘矣。
△《诗韵辩略》·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杨贞一撰。贞一字孟公,新都人。是书以朱子《毛诗》叶韵未为尽善,因
取吴棫《韵补》、熊忠《韵会举要》之说,参考成书。其实皆以《洪武正韵》
为准,於音韵源流,固未能博考也。
△《重订马氏等音外集》·一卷、《内集》·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此本为康熙戊子宣城梅建所刊。内自称“槃什马氏自援”。建《序》惟称得
自霑益州明经张圣功,亦不知自援何许人。今考其书,引梅膺祚《字汇》,则当
在明末。又自称籍本秦而生於滇,则云南人。得自霑益,盖其乡里也。又称所学
得自江右杨夫子、嘉兴李夫子,不著名字,则莫知为谁矣。其书自立新意,并三
十六母为见、溪、疑、端、透、泥、邦、滂、明、精、清、心、照、穿、审、晓、
影、非、微、来、日二十一母,而纬以光、官、公、裩、囗、垂、口、规、戈、
国、孤、骨、瓜十三韵。以旧谱四声为未备,增为五声,曰平、上、去、入、全。
又谓旧谱有无入之韵,皆为错误,立借入之法以通之。其删并字母,即兰廷秀
《韵略易通》括以《早梅诗》之说也。其四声外增一全声,即周德清《中原音韵》
阴平、阳平之说也。其借用入声,即叶秉敬《韵表》之说也。其末附《传响射字
法》矜为神妙者,即宋赵与时《宾退录》“击鼓射字”法也。而实皆未见诸书。
观其谓《礼部韵》为沈约作,其陋可想。检所引证,不过据《洪武正韵》及《字
汇》“韵法横直二图”,私心揣测,以成是编。其中惟平分阴阳,稍合古法。米
芾《画史》尝明此义,而晋李登《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当即
其源。然以全声列入声后,如通桶痛突同、滩坦炭忒坛,则究非先发后敛之序。
总之一知半解,自生妄见而已矣。
△《古韵通》·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柴绍炳撰。绍炳字虎臣,仁和人。其书大旨即今韵部分立三法以求古韵
之通。一曰全通,《东》、《冬》、《江》之类是也。二曰半通,《元》入《寒》、
《删》、《先》,《魂》、《痕》入《真》、《文》之类是也。三曰旁通,则俗
所谓叶韵是也。分平、上、去为十一部,分入声为七部。其引据甚繁,其考证亦
甚辨。然今韵以今音读之,则一部之内字字相谐。如以古音读之,则字字各归本
音,难复齐以今部。如《支部》之“仪”字古实音俄,《齐部》之“西”字古实
音先,概曰《支》与《齐》通,是已使“俄”与“先”叶。则绍炳所谓全通、半
通者,与古韵皆不免牴牾。又今韵固与古殊,古韵亦自与古别。如《东》、《冬》、
《江》自为部,至汉而《东》已通《阳》。《鱼》、《虞》、《尤》自为部,至
魏、晋而虞兼通《灰》。辗转渐移,各随时代。绍炳乃上薄《风》、《雅》,下
迄晋、宋,凡未定四声以前,总名之曰“古韵”,杂然并编。此读甫谐,彼音已
碍。条例益广,蹊径滋繁。所谓“旁通”者,淆乱古音尤甚。至於以许敬宗之所
定指为忱约,以陈彭年之所音指为孙愐,又其小节矣。
△《古韵叶音》·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庆撰。庆字宪伯,秦州人。前明诸生。是书首为《类从》,注部分之
通转。次为《审音》,列每部相叶之字。次为《集引》,则杂采古书以证之。其
《凡例》称《类从》仿之焦弱侯、陈季立、吴才老、周伯温。不知四家之中,惟
焦竑、陈第其论相合,馀则南辕北辙。庆合而一之,自不得不棼如乱丝。又分上
平《东》至《山》二十三部、下平《仙》至《严》二十三部、上声《董》至《范》
四十四部、去声《送》至《梵》四十八部、入声《屋》至《乏》二十六部,共一
百六十四部,与《广韵》之二百六部、《壬子礼部韵略》之一百七部俱不相符,
亦不知其所据也。
△《佐同录》·五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庆撰。是编据其《自序》,当有四集,共百馀卷。此本题曰“潜斋更
删补释佐同录类要集”。冠以《五音图》,次为《更删补释举要》,则皆论六书
偏旁,欲改隶从篆。次为《释略》,次为《发例》,次为《俚噡》,体例庞杂,
无自寻其端绪。次乃为《新定等韵》,考原等子旧法,自果字至流字十六摄,分
开合为二十四。有通、广、狭、局、内、外六门,各有四声。每等分四层,秩然
不紊。庆则统以如是观三字,分为前后六摄。其字母敷、奉二字改为凡、铉二字,
凡敷母诸字归之非母,而以奉母诸字收入凡母。铉母下止收“弦、威、磈、
橚、碗、汪、盎”七字。至《分韵辑呼合图》共分四十三转,前二十八转皆平、
上、去三声,后十五转皆入声。未免好事新奇,转滋淆乱。盖有志於小学,而既
无师授。又未多见古书,徒率臆以为之者也。
△《声韵丛说》·一卷、《韵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木)
国朝毛先舒撰。先舒字稚黄,一名骙,字驰黄,仁和人。是编杂论三百篇
及古来有韵之文凡四十条,所见略与柴绍炳《古韵通》同。其《韵问》一卷则设
为问答以自畅其说也。
△《韵学通指》·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国朝毛先舒撰。是编与柴绍炳《古韵通》、沈谦《词韵》同时而出。三人本
相友善,故兼举二家之说。其得失离合亦略相等。如谓“风”字可以入《侵韵》,
非《东韵》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韵,非《鱼韵》之字全可入支。
谓古韵之差等有三,今韵之差等有四。所见皆视前人为确。惟所称沈约韵、孙
愐韵及唐人韵入声表、孙愐二百六部、唐人一百七部之说,则多无依据,以
意为之。夫沈约四声久佚,不必言矣(语详《韵经》条下)。孙愐《唐韵》惟
《广韵》之首仅存其《序》。徐铉校正《说文》,仅存其反切。书则久佚,又安
得以宋人韵目为司法本书。且二百六部之分,据其末则陈彭年等之书,有《广韵》
可考。原其初则沈约之旧,有约集诸诗赋可考。孙愐但增加其字,补缀其注,
并无分部之说。忽举而归之於愐,古无典记也。至其同用、独用之注,在唐则
许敬宗所定,见封演《闻见记》。在宋则贾昌朝移并窄韵十三部,见《东斋记事》,
亦见《玉海》。自昌朝以前,无一百七部之说也。又唐人程试则用官韵,自为咏
歌则多用私韵。如《东》与《冬》、《锺》为二部,官韵也。其他如孟浩然《田
家元日》诗、杜甫《雨晴》诗、魏兼恕《送张兵曹赴营田》诗之类,皆近体律诗、
以《东》、《冬》、《锺》通押,则私韵也。《萧》、《宵》、《肴》、《豪》
为三部,官韵也。李商隐《送从翁赴东川尚书幕》诗之类,亦五言长律,以《萧》、
《宵》、《肴》、《豪》通押,则私韵也。“画”字在《卦部》,官韵也,李商
隐《无题》诗与“衩”同押;“妇”字在《有部》,官韵也,白居易《琵琶行》
与“故”同押:亦皆私韵也。是其时自程试以外,韵原不一,安有所谓遍考唐人
无不合於一百七部者哉?尤可异者,上、下平声五十七部,有入者三十四,无入
者二十三,自唐以来,绝无异说,至明叶秉敬作《韵表》,始以后世方音割裂分
配,使部部有入。先舒祖其说而小损益之,乃标曰《唐人韵入声表》,则不但考
之不详,并依托古人,如郭正域之沈约《韵经》矣。
△《韵白》·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国朝毛先舒撰。皆杂论古韵、今韵、词韵、曲韵,盖其《韵学通指》之绪馀
也。其中“驳古诗三声相通”一条,最为失考。古无四声,声近者即可谐读,诸
书不一而足。即以习见者而论,古诗《上山采蘼芜》一首,素、馀同押。刘琨
《握中有玄璧》一首,璆、叟并用。岂亦未检耶?驳苏轼《屈原庙赋》,谓《东
部》本不与《阳》合。此拘於三百篇之例。不知《易·象传》固“中”谐“当”,
《老子》固“盲”谐“聋”也。又谓宋人填词韵,始《江》与《阳》合,是又泥
魏晋以前之例。不知沈演之《嘉禾颂》、徐陵《鸳鸯赋》,《江》已通《阳》久
矣。大抵审定今韵之功多,而考证古韵之力少,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焉。
△《韵统图说》(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耿人龙撰。人龙字书升,号岵云,江阴人。是书於三十六母删知、彻、
澄、娘、敷、微六母,定为三十位。以呼、呵、嘻、嘘四声分配宫、商、角、羽。
一声之中,兼摄平、上、去、入,而又分清针、浊针,别为十二通,析为四十八
韵。又於十二通之中别为三转。其图有横、直二母,以直母统三十位,横母统四
十八韵,故名“韵统”。其苦思密审,亦竭一生之功。然千古之音,随时而异;
一时之音,随地而异;一地之音,随人而异;一人之音,随年而异。故周公以圣
人之才行天子之事,而《周礼》“保氏以六书教国子”,“小史掌达书名於四方”,
皆以同天下之文,而不能同天下之音。三百篇中,今有不能得其韵者,非本无韵,
韵不同也。历代韵书,大抵守其大纲以存古,通其小节以随时。以渐而变,莫知
其然,未有能毅然决裂,尽改前代旧法者。知声音万变,不可以一人之私意定也。
人龙乃欲以一人之口吻,强天下万世而从我。其自谓穷极精妙者,以叩他人则扞
格矣,岂能行之事乎?其不用见、溪、群、疑等字为字母,而以一英轩、二英烟
至三十焚烦为声母,不过改头换面,其用实同。其所论反切之法,以为切密於反,
切可通反,而反不可通切。反为翻读,其途易泛。切为疾读,其用尤的。不知自
孙炎以来,但称某字某反,唐人讳反,乃皆称切,唐玄度《九经字样》具有明文。
其后乃兼称反切,不必穿凿字义,横生分别。其谓徵音不立专部,寄之角部转音
唏韵之中,而宫、商各部皆杂入正徵、变徵诸音,此即徵音为事,散见於君臣民
物之理,亦殊为附会。至论今韵无入十三部古皆有入,今韵有入之部古皆无入,
此即回互通转之所由生。则又故示颠倒,冀耸俗听者矣。
△《韵蕞》·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世溥撰。世溥有《夏小正解》,已著录。此其所著韵书。前有《自序》,
其所谓华严字母如曲涧泉行,诸韵递及如九历重阶,四声顺次如司天刻漏,经世
交切如机中织锦。后复为图以释之,所见未尝不合。至其论韵,则以《洪武正韵》
为主,而於《广韵》似未寓目,第执今所行《平水韵》以上下古今之韵学,隘矣。
又欲於三十六母影、喻之外增以乌、汪等母,与其辨上、下平之说,大抵皆师心
自用之学也。
△《诗韵更定》·五卷(内府藏本)
国朝吴国缙编。国缙字玉林,全椒人。顺治壬辰进士。韵书之作,所以辨别
声音,不专为诗而设。流俗名曰“诗韵”,莫知所本。毛奇龄《古今通韵》,以
为诗韵者试韵之讹,然唐宋以来,并无试韵之名,奇龄不免於臆说。考吴澄《支
言集》,有张寿翁《事韵撷英序》曰“荆国、东坡、山谷,始以用韵奇险为工。
盖其胸中蟠万卷书,随取随有。傥记览之博不及前贤,则不能免於检阅,於是乎
有诗韵等书。然其中往往陈腐,用之不能起人意”云云。然则其始以《韵府》之
类便於作诗押用,遂谓之诗韵。其后但收韵字,不载词藻者,亦遂沿用其名耳。
国缙此本,以“诗韵”为名,已失於不考。又每部之字分一选、二选、三选、汰
字四类,大抵以最熟易押者为上选,稍难用者次之,不常用者则汰除。如《一东》
汰“潼”字,《二冬》汰“淞”字,是并临潼、吴淞亦为僻字禁用也。其诗当作
何等语耶?
△《声韵源流考》(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万斯同撰。斯同有《庙制图考》,已著录。其作此编,盖欲详考声韵之
沿革。首列历代韵书之可考者,次列历代韵书之无考者,而采摭其序文、凡例、
目录,以存梗概。上起魏李登《声类》,下迄国朝顾炎武、毛奇龄、邵长蘅之书,
无不采录。而草创未终,略无端绪;匡廓粗具,挂漏宏多。如首列李登、吕静、
周颙、沈约、萧该、阳休之、陆法言、唐玄宗、孙愐、颜元孙、颜真卿、李舟、
李涪、徐锴、陈彭年、丁度、吴棫、毛晃、刘渊、周德清、韩道昭、黄公绍、
阴时夫、宋濂(案此书以乐韶凤为首,其《序》则濂所撰,专归之濂,殊误)、
孙吾与、杨黼(案《韵学集成》著者章黼,此杨黼亦误)、张之象、潘恩之书,
已为不备。而李涪《刊误》不过偶论韵一条,并非韵书,尤为循名失实。续列历
代韵书总目,自周研至张贵谟,凡三十二家,皆宋以前人,注云“已见前篇者不
录”。然其中有名可考者,如唐僧智猷《辨体加字切韵》五卷见於《唐志》、
《宋志》,宋僧《鉴聿韵总》五篇见於欧阳修集,皆前篇所遗,竟漏不载。又载
李启《声类》十卷,注曰“魏校书令”。隋、唐二《志》俱无,知斯同何所本。
殆辗转裨贩,误左校令为校书令,误李登为李启,而未能考正耶?所列诸韵目录,
仅《广韵》、《平水韵》、《韵会》、《正韵》、《韵经》五家,其他即姑勿论。
《广韵》繁、简二本,有《殷》、《文》独用,《欣》、《文》同用之分,《集
韵》与《唐韵》有改并窄韵十二部之别,乃韵书沿革之大者,亦竟遗之。至於论
古韵,则吴棫、陈第、顾炎武、毛奇龄、邵长蘅诸说,南辕北辙,互相攻击,
而并全录其文,无一字之考订。知为杂抄之本,不过储著书之材,而尚未能著书。
后人以其名重,遂录传之,故触处罅漏如是也。
△《谐声品字笺》(无卷数,内府藏本)
国朝虞德升撰。德升字闻子,钱塘人。其书以字韵之学向来每分为二,不相
统摄,因取六书谐声之义品列字数。其法总五十七声,分三十九字,合九十六音,
共千六百母,而六万有奇之字毕归之,使学者可因声以检字。盖本其父咸熙草创
之本,而复为续成之者也。不知谐声仅六书之一,不能综括其全。故自来字书、
韵书,截然两途。德升必强合而一之,其破碎支离,固亦宜矣。
△《类音》·八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国朝潘耒撰。耒字次耕,号稼堂,吴江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
院检讨。耒受业於顾炎武。炎武之韵学,欲复古人之遗。耒之韵学,则务穷后世
之变。其法增三十六母为五十母,每母之字横播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
四呼之字各纵转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之中各以四呼分之。惟入声十类,
馀三声皆二十四类。凡有字之类二十二,有声无字之类二。以有字者排为韵谱,
平声得四十九部,上声得三十四部,去声得三十八部,入声得二十六部,共为一
百四十七部。盖因等韵之法而又推求以己意,於古不必合,於今不必可施用,亦
独成一家之言而已。李光地《榕村语录》曰:“潘次耕若肯将其师所著《音学五
书》撮总纂订,令其精当,岂不大快?却自出意见,欲驾亭林之上,反成破绽。
以自己土音,影响意揣,便欲武断从来相传之绪言,岂可乎?”是亦此书之定评
也。
△《韵学要指》·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先是,奇龄撰《古今通韵》十
二卷,进呈御览,久经刊版单行。因其卷帙繁重,乃隐括其议论之尤要者,以为
此书。李天馥序之。然较《通韵》特削去各部所收之字,而存其条例及考证耳。
意在简径易明,而韵字不存,等於有断而无案。欲究其说,弥费检阅。编《西河
合集》者,废《通韵》而存此书,非其韵学之全矣。
△《韵雅》·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施何牧撰。何牧,苏州人。康熙戊辰进士。其书仍用刘渊之部分,以收
字必从经典,故以“雅”为名。所载《古通》,不甚谬误,而引据皆非其根柢。
其《杂论》十条,则语多影响。至谓元之取士,不以诗而以曲,无稽实甚。又末
附《识馀》数十条,每韵下杂采古事,挂一漏万。似乎欲为韵府而不成者,益无
体例矣。
△《古音正义》·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熊士伯撰。士伯字西牧,南昌人。官广昌县教谕。是书成於康熙丙子,
又重订於戊寅。版心书首皆题“卷一”,似乎尚有别卷。而核其目录,已首尾完
具,且附录三篇亦在焉,则刊版误也。是书所论,大抵以《说文》谐声为古音之
原,以后世方言为古音之转,而以等韵经纬於其间。言之似乎成理,而其实不然。
夫韵始谐声,其来古矣。然许慎《说文》主於解字,不主於辨声。所谓某字某声,
不过约略近似。如“年阝”今音“奴颠切”,而云“读若宁”,宁、年双声之转
也。“虔”今音“渠焉切”,而云“读若矜”,矜、鳏古字之通也。此本不可据
以定韵。且以今韵、古韵互相参考,其间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江、杠”,
工声,此谐声之字已变,而所谐之字未变者也。“阄”,龟声;“波”,皮声:
此谐声之字未变,而所谐之字已变者也(龟古音邱,皮古音婆)。仪、议,义声。
此谐声之字与所谐之字俱变者也(义仪议古并音俄)。祖,且声;姐,亦且声:
此谐声之字与所谐之字俱半变半不变者也(且字入虞韵,又入马韵)。“诸、渚”,
者声;“奢”,亦者声:此所谐之字全变,而谐声之字半变半不变者也(者古音
主,今韵诸、渚谐此声,而奢字则入麻韵)。风、凤,凡声;泛,亦凡声:此所
谐之字不变,而谐声之字半变半不变者也。皆与今说古韵者绝不相异。又如“
<木咎>”,咎声,读若皓,此《萧》、《肴》、《豪》、《尤》之通用也。“魔”,
麻声。此《歌》、《麻》之通用也。“哇”,圭声,读若医,此《支》、《佳》、
《齐》之通用也。“魂”,云声,此《文》、《元》之通用也。“茜”,西声;
“移”,多声:此古今音别、一字之通用者也(西古音先、多古音夷)。“槐”,
鬼声;“遗”,贵声:此古无平仄、三声之通用者也。亦与今说古韵者绝不相异。
凡此可以解者,何必待《说文》谐声而后知。若夫“衮”,公声;“辂、赂、路”,
各声;“讦”,干声;“莙”,君声,而云读若威;“挚”,执声,而云读若晋:
此已难解。至於“熊”为炎省声,“訇”为匀省声,“杏”为可省声,更茫不知
其所云。甚至如“萆、椑”,卑声,“卑”又甲声,则“萆、椑”皆当读若
甲。“{需鬼}”,需声,“需”又而声,则“{需鬼}”当读若而({需鬼}奴豆切,
去而音绝远。)更辗转至於不可通。凡此不可解者,或为传写讹误,或为汉时方
音,均不可知,又岂可据以定古音哉?况经典初皆古文,许慎所说乃小篆,字体
转变,或相同或不相同。如“慎”,真声,而古文作昚;“津”,声,而
古文作{舟淮};“续”,卖声,而古文作赓;“虹”,工声,而古文作<虫申>;
“囿”,有声,而古文作:皆无可谐之声。即《说文》所载,已不可枚举,
而欲据小篆偏旁以究三代之音,其亦左矣。至方言则唇吻之间,随时渐变,亦随
地顿殊。其时同者其地未必同。刘熙《释名》所载天坦、天显之别,五方异呼之
证也。其地同者其时又未必同。《左传》称楚谓乳“穀”、谓虎曰“於菟”,
《穀梁传》称吴谓善“伊”、谓稻曰“缓”,狄谓贲泉曰“失台”。今验诸士俗,
皆无一合。是古今异语之证也。偶执其一字、二字援以为证,则曾慥《类说》
载真宗时闽人作赋,以“何”、“高”相叶,岭南人作诗,以《先》、《添》并
押者,亦将曰宋韵如是乎?若夫等韵之辨,尤似是而非。考《隋书·经籍志》曰:
“自后汉佛法行於中国,又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
婆罗门书,与八体六字之义殊别。”是等韵久入中国,而审音者弗之用,唐以前
无取以定韵者。自宋以后,其说渐行,乃以字母入韵书。实因韵而分等,非因等
而定韵。古书所载,源委甚明。以等韵核今韵,已言人人殊。至以等韵定古韵,
益本末倒置,全迷端绪矣。乃诋陈第《古音考》不知等韵,是犹怪断汉狱者不能
引唐律也。大抵三代去今数千年,当日音声,但可以据经典有韵之文约其大略,
犹之考地理者,可以据名山大川知某省当为古冀州、某省当为古扬州耳。必以今
之州、县、村、堡犬牙相错之处定古某州之疆界,则万无是事矣。故士伯此书,
引证愈博,辨驳愈巧,而不合於古法乃愈甚。总由於不揣其本故也。至谓经典皆
北人所作,即屈、宋亦北学於中国,是以古无入声,如周德清之《中原音韵》摊
入三声,则益为臆断之谈矣。
△《等切元声》·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熊士伯撰。是编成於康熙癸未,又其讲明今韵之书也。案等韵之法,约
三十六母为二十三行,排端精於一、四,知照於二、三。是以出切行韵,彼此
轇轕。元刘鉴以类隔、交互等二十门法取字,后人咸遵其说。是书於等子门
法颇有驳正。至内外八转、通广侷狭之类,辨论尤为详悉。然等韵之学,唯凭
唇吻,虽精究此事者,不能不杂以方音,故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左右佩剑,
相笑不休。自以为豪发无憾,而听之又未尝不别有说也。即如此书,内外以照二
为限。内门二等,惟照有字,俱切入三等,所谓内转切三也。外门则牙、舌、唇、
齿、喉二等俱有字,仍切二等,所谓外转切二也。内三外二门法,不过如此。然
《臻》之开合二摄,二等止照有字,何以谓之外转耶?通广侷狭,等子明列四
门,而切法以三等切及第四为“通广”一门,四等切及第三为“侷狭”一门。
此外又有“小通广侷狭”门,又有“通广侷狭不定”门。是门法与等子互异
也。又谓知、彻、澄同照、穿、床,泥同娘,敷同非,皆可省。按照、穿、床系
齿音,知、彻、澄系舌音。士伯云庄之与章,是照与照别,非与知有异。不知章
与张自别,惟《中原音韵》中钟、追锥之类,皆不分别,不可以律等子也。然则
泥、娘以上下等为别,非、敷以清浊之次为别,又安可废乎?独其於双声、叠韵
及《五音九弄反纽图》,剖析微至,足证前人之误,为不可没耳。
△《古今韵表新编》·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仇廷模撰。廷模字季亭,宁波人。康熙辛卯举人,官知县。其书每韵分
舌、齿、喉、唇、牙声。至其末卷论古韵,则多遵毛奇龄两界五通之说。奇龄
《古今通韵》,欲以博辨胜顾炎武,已不免汗漫支离。廷模沿其绪论,又造为经
通、纬通、变通、正叶、变叶、外叶诸例,尤为支蔓。古人用韵之法,轨辙可寻,
又安有是纷纷也?
△《八矢注字图说》·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顾陈垿撰。陈垿有《钟律陈数》,已著录。是编乃其所定韵书。八
矢者,譬字为的,以八矢注之:一分四声,二经声,三定清浊之界,四审五音,
五分阴阳,六分正变,七分轻重,八分留送,凡八门也。经声分先天九声、后天
九声。凡四声直下为先天。其《二九并入图》,枯苦库酷、伊倚意乙之类是也。
四声旁转为后天。空恐控酷、因引印一之类是也。四声之外又增一下声,则亘古
之所未闻矣。其《纬音清浊正变阴阳轻重留送图》,分宫为浊、商为清,实皆喉
音。角、徵、羽皆分清、浊,而清、浊二徵之外,又增浅、中、深三徵音,其外
又有清闰、浊闰二音,实即非、敷二母之轻唇音也。其所谓正变者,正即开口呼,
变即合口呼。又分轻重留送为三成。皆变幻面目,别立名字,而反谓三十六母为
乱道,过矣。
△《声韵图谱》(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钱人麟撰。人麟字铸庵,武进人。康熙庚子举人,官萧山县知县。是书
即等韵旧法而变通之。以三十五母定声,删徵音四、轻唇音一,析齿头音五母。
以十四摄定韵,并“江”於“宕”,并“曾”於“梗”,剔“蟹”之三等入止。
以四十五韵为图谱,并於光,并黔於兼,并肱於觥,并诸字四等於三等。
首列《诸母阴阳均变之图》及《诸韵正闰内外等第之图》。末为《韵法》八条,
《丛论》十八条,附《翻切古韵转音例》及《词曲韵通转例》。
△《类字本意》(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莫宏勋撰。宏勋字诚斋,钱塘人。前有康熙庚子《自序》。其书取梅膺
祚《字汇》之字,依其卷末所列《韵法横直二图》,一一分隶。平、上、去三声
为一类,入声自为一类。尽改古来韵部之旧,并尽乖古来等韵之旧,不足据为典
要也。
△《韵学臆说》·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植撰。植有《四书参注》,已著录。此书前列《唐韵》目、吴棫古
韵目及所为《臆说》十条。次列光、官、公、昆、高、乖、钩、规、过、皆、孤、
基、瓜等十三字首群字谱。大抵不知韵学因革源流,而惟恃唇吻之间,以等韵辨
别。犹之以近日词曲之工尺而评定夔、旷之乐章。其辨愈精,其说愈密,而愈南
辕北辙,毕世不得其所适。其所引据,不过宋吴棫、近时毛奇龄、马自援之说,
而抗词以攻顾炎武,所见左矣。
△《韵学》·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植撰。音韵之学,自古迄今,变而不常,亦推而愈密。古音数变而为
今韵,历代各殊,此变而不恒者也。今韵既定,又剖析而为等韵,此推而益密者
也。古韵与今韵音读各异,部分亦殊。吴棫不知其故,而以音读之异名为叶,
部分之殊注为通转,而古韵遂乱。今韵之定在前,等韵之分在后,实因韵字而分
等,非因韵等而分字。韩道昭、熊忠不知其故,於是以字母颠倒韵字,而今韵又
变。自明以来,惟陈第、顾炎武及近日江永识其源流。他若马自援之讲今韵,愈
细而旧法愈失;毛奇龄之讲古韵,愈辨而端绪愈淆矣。植作是书,不能从源而分
流,而乃执末以议本。攻所必不能攻,而遵所必不可遵,故用力弥勤,而弥於古
法未合也。
△《五方元音》·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樊腾凤撰。腾凤字凌虚,尧山人。是书论切字之法,以阴平、阳平析四
声为五,犹属旧例。其部分则并为二十:曰《一天》、《二人》、《三龙》、
《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
《十一豺》、《十二地》。字母则并为十二:曰梆、匏、木、风,斗、土、鸟、
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皆纯用方音,不究古
义。如《覃》、《盐》、《咸》之并入天,《庚》、《青》、《蒸》之并入龙,
其变乱韵部,又甚於《洪武正韵》矣。
△《诗经叶音辨讹》·八卷(通行本)
国朝刘维谦撰。维谦字让宗,自号双虹半士,松江人。是书首列《等子图》,
次为《分隶字母总音》,次为《音叶互异汇辨》,次为《叠韵变声》,次为《辨
论顾炎武音学五书毛奇龄古今通韵》,次《发明康熙字典》。其三百五篇之叶音,
则一一逐句详注,考论颇勤。然古音之学,自宋吴棫而晦,自明陈第乃渐明。
国朝顾炎武诸家,阐发其旨,久有定论。维谦欲创为异说以驾乎前人之上,反以
吴棫为是,陈第为非,业已黑白倒置。而又以等韵三十六母牵合古音。夫等韵
所别为今音,而《诗》三百篇则古音。音随世变,截然不同。维谦乃执后以绳前,
是何异以行草之偏旁而释仓颉、史籀之篆文哉?至於双声叠韵,乃永明以来之法,
古人或偶尔相合,实非有意。维谦之牵合经文,亦多附会。充其量之所至,将
“覯闵既多,受侮不少”,亦且谓古诗有对偶乎?
△《诗传叶音考》·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起元撰。起元字复一,震泽人。是书专论三百篇叶音,如《关雎》
“服”古音匐,引《礼记》“扶服救之”为证,亦间有可采。至如“吁嗟乎驺虞”
不知为无韵之句,乃谓“虞”、“乎”相叶。然则《周南》之“吁嗟麟兮”,
《郑风》之“狂童之狂也且”,又以何法叶之乎?大抵其病由於不知古音自有部
分,惟以今韵部分取读;又不知古无四声,更以华严字母分等:故愈辨而愈远也。
△《四声切韵表》·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书前列《凡例》六十二条,
备论分析考定之意,而列表於后。其论古法七音三十六母不可增减移易,凡更定
者皆妄作,最为有见。其论入声尤详,大旨谓顾炎武《古音表》务反旧说之非。
然永亦不遵古法,颇以臆见改变。夫字有数而音无穷,故无无音之字而有无字之
音。永既知《冬韵》无上声字,《臻韵》无上、去二声字,《祭》、《泰》、
《夬》、《废》四韵无平、上二声字,而入声乃必使之备。或一部之字使分入於
数部,或数部之字使合入於一部。自谓穷极精微,其用心不为不至。然如“伐”
之一字,《公羊》自有两呼;“天”之一字,《释名》亦复异读;陆法言亦云
“吴楚时患轻浮,燕赵多伤重浊”。顾炎武至谓孔子传《易》,亦不免於方音,
其说永亦深取之。而乃欲以一人一地之音改古来入声之部分,岂沈、陆诸人惟能
辨三声,不能辨四声乎?至其杂引偏旁谐声以申交互之说,虽有理可通,而牵合
亦甚。永作《古韵标准》,知不以今韵定古韵,独於此书乃以古韵定今韵,亦可
谓不充其类矣。
△《本韵一得》·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龙为霖撰。为霖字雨苍,成都人。由拔贡生官至潮州府知府。是书为所
定新韵。卷首载《答赵国麟论韵书》,有“此道自汉以后,如漆室长夜,千数百
年於兹”之语,其自命甚高,故历代相传之旧法,无一不遭诋斥,亦无一不遭变
乱。大抵以十二律分平声,以七音分入声,又以四声不备五音分阳平、阴平为二,
以合五声之数。骤而观之,以乐律定声音,以声音定部分,端绪井然,言之成理,
似乎得声气之自然。其附会不能遽见,亦不能遽攻。然探其本而论之,律之作也,
应阴阳之气而写之以音,此出乎天者也。至於文字之作,其始用以记载,别而为
形,因而宜诸语言,别而为声,其声由点画而起,不由律吕而起,此定於人者也。
故古人律吕之妙,穷析毫芒,而音则并无平仄。此韵不与律俱生之明证矣。颜之
推《家训·音辞篇》曰:“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
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
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此韵之始
萌,不言配律也。封演《闻见记》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
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此乃渐配五声,然每声之中,尚未析平仄也。
《南齐书·陆厥传》曰:“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
制韵。”《梁书·沈约传》曰:“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此今韵平仄
之始,亦不言叶乐也。自释神珙始作等韵,其图今载宋本《玉篇》之末,相传为
北魏人,而其《自序》中乃称昔梁沈约创纽字之图。又有南阳释处忠撰《元和韵
谱》。元和为唐宪宗年号,则当为晚唐时人。故唐一代诗人未言字母,至宋而其
说乃大行。以韵配律,渐起於是矣。然沈括《梦溪笔谈》曰:“乐家所用,随律
命之,本无定音。常以浊者为宫,稍清为商,最清为角,清浊不常为徵、羽。切
韵家则定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徵、羽,其间又有半徵、半商者,
如来、日二字是也。”是盛谈等韵之时,尚以韵与乐律截然分为两事。今为霖乃
因字母有七音之例,遂更广其例,以十二律为断。举隋陆法言以来上、下平声五
十七部并为十二部。夫乐之有十二律,不犹天之有十二宫乎?古圣人画地分州,
建侯树国,各因其山川之势,初不取象於天。迨其后测验之术兴,乃以列宿分野
隶十二宫之次。声韵之始,随呼吸取读,亦犹分州建国也。及其配以音律,亦犹
列宿分野也。其理不必不相通,而其势不能以彼改此。今以韵通於律,遂并为一
十二部以应律,亦将以地理通於星野,而合并天下之千百郡县,割裂天下之疆界,
合为十二州以应天乎?况自汉以来,有韵之书不一,有韵之文亦不一,一旦尽举
而废之,独标一为霖之书为千古韵学之圣,即其说果通,亦断断难行於天下。况
倒置本末,并其理亦牵合乎?至於入声并十二为七,尤为乖理。声生於口,一呼
皆备四声。字生於六书,非有所取义,则无其字。故二百六部之中无入声者二十
七。此二十七部无平、上二声者又四。非无其声,无其字也。为霖必一一配合,
使无入者皆有入,亦误以字生於声,而不知声生於字,复倒置其本末也。今撮其
大概,略为驳正如右,庶讲韵学者不至以新说改古法焉。
△《音韵源流》·五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潘咸撰。咸有《易蓍图说》,已著录。其书分三部。一曰《仓沮元韵》,
凡三十六卷。分《翁》、《鸯》、《罂》、《安》、《阿》、《丫》、《衣》、
《埃》、《乌》、《隈》、《讴》、《爊》、《谙》、《屋》、《垩》、《
搤》、《遏》、《匼》一十八韵,而以其翕音、辟音谓之谐字,以其本音、转
音谓之分音。一曰《诗骚通韵》,一曰《中都雅韵》,各十卷,亦以十八韵分合
之。《元韵》又有《卷首》二卷,《通韵》、《雅韵》亦各有《卷首》一卷。大
抵皆以意杜撰,戾於古而乖於今。其叙述古韵源流,如魏李登《声类》、周颙
《四声》,《隋志》仅列其名,《唐志》已不著录,而咸云独得见之,其书皆分
《东》、《阳》、《耕》、《真》、《寒》、《侵》、《覃》、《支》、《佳》、
《鱼》、《萧》、《歌》、《尤》十三类。陆法言之《切韵》、孙愐之《唐韵》,
今皆不传,惟愐之音切尚散见徐铉所校《说文》中,而咸亦云独得见之,共二
百六部,为法言所分,其独用、通用为愐所定,多与今不同。韩愈著作,班班
可考,独不闻其有何韵书,而咸云独见韩愈《唐韵》,其同用、独用与今《广韵》
同。又列《礼部韵略》、毛晃《增韵》、刘渊《平水韵》於陈彭年《广韵》之前,
而谓《广韵》比《礼部韵略》多数部,又谓丁度《集韵》分七音,《东部》首
“公”不首“东”。核以诸书,亦不相合。盖乡曲之士,不知古书之存亡,姑以
意说之而已。
△《韵岐》·四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江昱撰。昱有《尚书私学》,已著录。是编於官韵之中,择其一字数音
者,各分别字义异同。盖亦宋人《押韵释疑》之类。
△《音韵清浊鉴》·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祚祯撰。祚祯字楚珍,大兴人。是书以金韩道昭《五音集韵》、元刘
鉴《切字玉钥匙》与周德清《中原音韵》合为一书,而以己意窜改之。夫道昭书
配三十六母,鉴书配内、外十六摄,德清书则北曲之谱,以入声配入三声。祚祯
既狃於方音,并四声为三,混淆古法,而乃屑屑然区分门目,辨别等次。非今非
古,非曲谱非等韵,莫喻其意将安取。其《序》自称博极诸家,如扬雄《训纂》、
许慎《说文》、《玉篇》、《唐韵》、《广韵》、《韵会》、《篇海》、《集韵》、
《正韵》、吕氏《同文铎》、《日月灯》,无不绎其论说,证其异同。《说文》、
《玉篇》以下,其书俱在,不知扬雄《训纂》、孙愐《唐韵》,祚祯何从见之?
又称隐侯《四声》、宣城《字汇》、《正字通》,户诵家吟,更不知祚祯何由见
沈约书也。
△《声音发源图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潘遂先撰。遂先,句容人。是书为遂先草创,其子命世续成之。分四声
为六声,曰初平、次平、终平、初仄、次仄、终仄。初平属少阳,出舌根。次平
属阳明,出舌后。终平属太阳,出舌中。初仄属少阴,居舌前。次仄属太阴,属
舌梢。终仄属厥阴,出舌尖。谓五音羽出在下之门牙,徵出在上之门牙,角出上
下之槽牙,商出上下之尽牙,宫出上下之虎牙,而皆通於舌,以成五音。又分舌
根、舌后、舌中、舌前、舌梢、舌尖六舌为十二舌。以黄锺、大吕为一舌、二舌,
则舌根之一后一前也,主冬至以后。太簇、夹锺为三舌、四舌,则舌后之一后一
前也,主雨水以后。以姑洗、仲吕为五舌、六舌,则舌中之一后一前也,主穀雨
以后。以蕤宾、林锺为七舌、八舌,则舌前之一后一前也,主夏至以后。以夷则、
南吕为九舌、十舌,则舌梢之一后一前也,主处暑以后。以无射、应锺为十一舌、
十二舌,则舌尖之一后一前也,主霜降以后。又以宫分五音,音分五位,则二十
五位。以韵五乘之,则一百二十五位。位具六声,则七百五十声。商分五音,音
绕九位,则四十五位。以韵四乘之,则百八十位。位具六声,则千有八十声。角
分五音,音绕八位。以韵三乘之,则百有二十位。位有六声,则七百二十声。徵
分五音,音绕七位。以韵七乘之,为二百四十五位。位具六声,为千四百七十声。
羽分五音,音绕六位。以韵六乘之,为百有八十位。位具六声,为千有八十声。
总计五音之韵,共二十有五。分音百二十有五,位凡八百五十,声凡五千一百,
而皆统之於元宗。今考遂先所称初平,以上声之浊音当之。不知《指南》谓浊上
当读如去,实而有徵。即如《止摄》群母,奇上为技。《蟹摄》匣母,孩上为亥。
《遇摄》旁母,蒲上为部。《咸摄》奉母,凡上为范。《果摄》从母,矬上为坐。
《效摄》澄母,鼌上为肇。上音皆别作去,今读之实有此音。而遂先乃指以
为初平,未见其能合也。惟《皇极经世》多以上为平,如《通摄》泥母,农上为
<多农>,邵以<多农>为平,入乃母。《蟹摄》来母,雷上为磊,邵以磊为平,入
吕母。《臻摄》微母,文上为吻,邵以吻为平,入武母。《宕摄》来母,良上为
两,邵读两为平,入吕母。今遂先以舌根为初平,而上之为平,不必皆舌根,则
亦不得据以为初平明矣。自六声之说既误,而支离穿凿,尽废齿、腭、唇、舌而
专以牙之一音定宫、商、角、徵、羽。又尽废齿、牙、腭、唇而以十二舌定平仄
六声,至以雨水后立夏前中商音,立夏后大暑前中角音,与《月令》、《管子》、
《逸周书》全反,尤无据也。
──右“小学类”韵书之属,六十一部,五百三十七卷,内七部无卷数,皆附
《存目》。
△《韵经》·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梁吴兴沈约撰类,宋会稽夏竦集古,明宏农杨慎转注,江夏郭正域
校”。前有正域《自序》曰:“近体诗惟宗沈韵。今所传韵非沈也,唐礼部韵也,
故唐诗宗之。沈韵《上平》有《九咍》、《十八痕》,《下平》有《二十二凡》。
上有《十六混》、《十九豏》。《去》有《八祭》、《十代》、《十七焮》。
《入》有《十六昔》。而今韵无之。”其《凡例》又称家藏有《四声韵》及约故
本。案《梁书》、《南史》、《沈约传》,并载约撰《四声谱》。《隋志》载其
书一卷,而《唐志》已不著录。观陆法言《切韵序》,历述吕静、夏侯该、阳休之、
周思言、李季节、杜台卿六家之韵,独不及约书,是隋开皇时其书已不显。唐李
涪作《刊误》,但诟陆韵而不及沈书,则僖宗时已佚矣。正域何由於数百年后得
其故本?且沈韵虽不可见,而其集犹存。今以所用之韵一一排比钩稽之,惟《东》、
《冬》、《锺》三韵同用,《鱼》、《虞》、《模》三韵同用,《庚》、《耕》、
《清》、《青》四韵同用,而《蒸》、《登》两韵各独用,与《广韵》异。馀则
四声并同,又安得如正域所云“九咍”之类。其为赝托,殆不足辨。至夏竦《古
文四声》五卷,本采钟鼎奇字分韵编次,以便检寻,乃字书,非韵书,乃古文,
非今文。正域乃称夏竦集古,尤为乖迕。观其首列徐蒇所作吴棫《韵补序》、
杨慎《转注古音略自序》,而不及竦《序》,知并未见其书,而但以名剿说也。
王宏撰《山志》乃指此为沈约真本,讥屠隆未见《韵经》,误指《平水韵》为约
书,不亦傎乎?又朱彝尊《重刊广韵序》曰:“近有岭外妄男子,伪撰沈约之
书,信而不疑者有焉。”考王士祯《居易录》,记康熙庚午,广东香山县监生杨
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谱》古本於庐山僧今帾。因合吴棫《韵补》而详考
音义,博徵载籍,为《古今诗韵注》凡二百六十一卷,赴通政司疏上之。奉旨付
内阁,与毛奇龄所进《古今通韵》订其同异。彝尊所指,当即其人。今内府书目
但有奇龄之书,而锡震之书不录,未知其门目何如。疑其所据,即正域此本也。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杨桓撰。桓既著《六书统》、《六书溯原》,又依韵编次是书。兼以字母
等韵各分标一、二、三、四,以辨其声之高下。然或有或阙,体例不一。所列之
字,兼存篆、隶二体,逐字之xia6*注云“统指、统形、统声、统意、统注”者,见
於《六书统》者也。注云“原指、原形、原声、原意、原注”者,见於《六书溯
原》者也。指即指事,形即象形,声即谐声,意即会意,注即转注,省其文耳。
其所分韵目,大概因《集韵》之旧而稍有订改。如《真韵》三等合口呼“麔、
囷、奫、筠”等字,移入於《谆》。《谆韵》四等开口呼逡字,移入於《真》。
则《真》与《谆》一为开口呼,一为合口呼,两不相杂。陆法言以《魂》、《痕》
次《元》后,许敬宗等遂注三韵同用。是书移《魂》、《痕》於前,与《真》、
《谆》、《文》、《欣》为一类。移《元》於后,与《寒》、《桓》、《删》、
《山》、《先》、《仙》为一类。於古音以侈敛分二部者,亦各从其类。然一以
今读移旧部,一以古音移今韵。虽言之有故,执之成理,究不免变乱之嫌。至於
平声并《臻》於《真》,少一韵目,而入声不并《栉》於《质》。且《隐韵》、
《焮韵》内二等开口呼“{角秦}、龀”等字,不知其即《臻》、《栉》之上去声。
是四声一贯之故犹未尽知,其亦好为解事矣。
△《蒙古字韵》·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前有刘更《序》,又称为朱巴颜。盖宗
文尝充蒙古字学弟子,故别以蒙古语命名也。按《元史·释老传》,元初本用威
乌尔字111111111111111
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其字仅千馀,其母凡
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
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字成,诏颁行天下。又於州县各设蒙古字学教
授,以教习之。故当时颇有知其义者。宗文以《蒙古字韵》,字与声合,而诸家
汉韵率多讹误,莫知取舍,因重为校正。首列各本误字及重入汉字。次列总括变
化之图。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则以各蒙古字分韵排列,始
《一东》,迄《十五麻》,皆上冠蒙古文,xia6*注汉文对音。先平声而附以上、去、
入声。每一蒙古字,以汉字音注,自四、五字至二、三十字,末附回避字样一百
六十馀字。盖文移案牍通行备检之本也。元代国书、国语,音译久已传讹。宗文
生於至正间,虽自谓能通音译,而以南人隔膜之见,比附推寻,实多不能吻合。
即如陶宗仪《辍耕录》载元国字以可侯字为首,而是书又依《韵会》以见经坚訇
字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称首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而此书
乃用直对,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数字以释一音。清浊重轻,毫无分别。又字皆对
音,而不能翻译成语。观《元史》及诸书所载蒙古字诏旨行移,皆能以国语联属
成文。是当日必别有翻译之法,而是书概未之及,遂致湮没而不可复考。盖其时
朝廷既无颁行定式,官司胥史,辗转传习,舛谬相仍。观於国姓之“却特”而讹
作“奇渥温”,载之史册,则其他错互,大概可知。且刊本久佚,今所存者惟写
本。其点画既非钞胥所能知,其舛误亦非文士所能校。不过彷佛钩摹,依稀形似,
尤不可据为典要。我国家同文盛治,迈越古今,《钦定元史蒙古国语解》,考订
精确。凡相沿之踳谬,尽已阐剔无遗。传讹之本,竟付覆瓿可矣。
△《正韵笺》·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时伟撰。时伟有《春秋编年举要》,已著录。是书前有崇祯辛未《自序》,
大旨以《洪武正韵》不行於当代,故因其原本,增注於下,谓之“补笺”。又取
吴棫《韵补》、陈第《古音考》诸书所据古书之音,附於各韵之后,谓之“古
音”。又取熊忠《韵会举要》、杨慎《丹铅录》诸书所收字,增附於韵后,谓之
“逸字”。其用意颇勤。然《洪武正韵》分合舛误,窒碍难通。虽以天子之尊,
传国十馀世,悬是书为令甲,而终不能使行於天下。二百六七十年之中,若存若
亡,无人置议。时伟乃於举世不用之中,出奇立异,冀以匹夫之力颠倒千古之是
非,抑亦难矣。且所注古音,杂取吴棫、陈第二家,不知其体例各别。所收逸
字,不能究《广韵》、《集韵》之源,仅据杨慎等之书,尤为疏略。所补笺亦皆
辗转裨贩,如日在木中为东,此许慎所引官溥说,明载於《说文》,而乃引郑樵
《通志》,足知非根本之学矣。
△《声音文字通》·三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赵捴谦撰。捴谦有《六书本义》,已著录。是书乃所定韵谱也。考《皇极
经世声音唱和图》,日、月、星、辰凡一百六十声为体数。去太阴、少阴、太柔、
少柔之体数四十八,得一百一十二为日、月、星、辰之用数。水、火、土、石凡
一百九十二音为体数,去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四十,得一百五十二为
水、火、土、石之用数。捴谦此书则取音为字母,声为切韵,各自相配,而注所
切之字於上。凡有一音,和以十声。盖因邵子之图而错综引伸之。然以一卦配一
音,又以一卦配十声,使音与声为唱和,卦与卦为唱和,欲於邵子《经世图》之
外增成新义,而不知於声音之道,弥滋穿凿,殊无足取。焦竑《笔乘》载捴谦殁
后,其门人柴广敬以是书进於朝,未及版行。《明史·艺文志》载是书为一百卷。
此本尚存三十二卷,盖别本之流传者。然卷首起自一之四,亦残阙之书,不足取
证。以败楮视之可矣。
△《韵学集成》·十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章黼撰。黼字道常,嘉定人。是书分部,一准《洪武正韵》。每部之中,
以平仄相从。四声具者九部,三声无人者十一部。其隶字先后则从《韵会举要》
之例,以字母为序。其分配五音,以影、晓二母从《玉篇》旧图属宫,不从《韵
会》属羽。匣、喻二母从《韵会》属羽,不从《玉篇》图属宫,帮、滂、并、明
四母从《玉篇》属宫,不从《韵会》属羽。非、敷二母则以旧谱均误属宫,而改
为属徵。其字多收《篇海》、《龙龛手鉴》之怪体。其音兼载《中原音韵》之北
声。凡四万三千馀字。《自记》称始於宣德壬子,成於天顺庚辰。计其用力凡二
十九年,可谓专精於是。然以《正韵》为主,根本先谬,其他不足言矣。
△《韵略易通》·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兰廷秀撰。廷秀字止庵,正统中人。爵里未详。其书并平声为二十部,三
声随而隶之。以《东洪》、《江阳》、《真文》、《山寒》、《端桓》、《先全》、
《庚晴》、《侵寻》、《缄咸》、《廉纤》有入声者十部为上卷,以《支辞》、
《西微》、《居鱼》、《呼模》、《皆来》、《萧豪》、《戈何》、《家麻》、
《遮蛇》、《幽楼》无入声者十部为下卷。又并字母为二十摄,以“东风破早梅,
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二十字,尽变古法以就方音。其《凡例》
称:“惟以应用便俗字样收入,读经史者当取正於本文音释,不可泥此。”则亦
自知其陋矣。
△《韵学大成》·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濮阳涞撰。涞字贞庵,广德人。嘉靖丁酉举人,官南昌府通判。是书大抵
本之《中原音韵》,而不取其入声隶三声之说,又广其十九部为二十,如《鱼模》
之分为《须鱼》、《苏模》,《江阳》之分为《江黄》、《姜阳》是也。其字母
则专以新鲜、仁然等立法,稍增益之为三十母,而不用见、溪、群、疑四等门法,
意在简捷。然新鲜等母仍即字母之变,不识字母,又乌从而识之?其所分各部,
亦无义例。既云“宏萌”不宜入《东钟》,又不附之《庚青》,且分《庚青》为
庚生、京青二部,真所谓进退失据者也。
△《读易韵考》·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张献翼撰。献翼有《读易纪闻》,已著录。此书专考《易》中之韵。案
《易·象传》实有韵,至於《彖词》、《系词》之类则无常格,亦如《淮南子》
诸书偶然叶读耳。献翼一举而韵之,非惟汉、魏以下之音杂然并陈,甚至释氏之
偈言、道家之章咒,亦泛引以证圣经,殊伤芜杂。即如《爻词》“潜龙”“龙”
字,忽以为“勿用”之“用”音庸,是从本音也。《文言传》则谓“龙”当音性,
与“遯世无闷”叶。又曰“龙”当音庞,与“不成乎名”叶。颠倒瞀乱,岂复有
体例乎?此真不知而作也。
△《古今韵分注撮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甘雨撰,陈士元注。雨字子开,永新人。万历丁丑进士,由翰林院检讨谪
德安府推官,迁南京刑部郎中。士元有《易象钩解》,已著录。是书首列今韵,
而以古韵附后。今韵误称沈约,足见其茫无根据。古韵又误执通转之说,既云
《东》通《冬》转《江》、《阳》,则四韵为一部矣。而《东韵》后所列之古韵
与《冬韵》、《江韵》、《阳韵》后所列之古韵乃各有其字,是其随叶取读,知
有通而不知所以通。徵引愈繁愈乱,似治丝而棼之矣。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五卷、附《难字直音》·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李登撰。登有《六书指南》,已著录。此书刻於万历丁亥,前有姚汝循、
焦竑、王兆云《序》并登《自序》及《例论》。其部分既不合於古法,又不尽合
於《洪武正韵》。如《灰》、《皆》既分,《支》、《微》、《齐》反不分。
《庚》、《青》既分,《江》、《阳》反不分。而且《真》之兼《侵》,《寒》
之兼《覃》,《咸》、《先》之兼《鉴》,尤错乱无绪矣。至於三十六母中,知、
彻、澄、娘非五母之复出,前人亦有疑之者。然竟去之,而又改并母为平母,定
母为廷母,则未免勇於师心。若如其说,即敷、奉二母,端、定、穿、床四母,
心、邪二母,亦皆归并矣,而何以仍不并乎?又字之平仄虽分,而纽之从来无二;
入声部分虽少,而上、去转轴则同。今谓平则三十一母,仄则二十一母,以臆改
创,谁其信之?其谓仄声纯用清母,似为直截。然清浊相配,犹阴阳律吕之义,
六律可该六吕,而不容尽删六吕之名。如平声之清浊既分,则四声依转,自可从
流溯源,如叶从枝,枝从幹,不可以平声而废仄也。所论殊为偏枯。又其每韵所
收古字,多沿篆籀之体。虽其例创自《集韵》,然亦不怪僻至此。登尝作《摭古
遗文》,捃摭庞杂,加以杜撰。以为字书尚不可,以为韵书,益以傎矣。其难
字直音,尤为舛漏。如“佟”音同、“侦”音称之类,皆参杂方言,岂可以注韵
书乎?
△《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明万历二年会稽陶承学得此书於吴中,属其同邑毛曾删除繁
冗,以成是编。承学自为之序。其书并上、下平为二十二部,以上、去、入三声
分隶平声之下,并略为笺释字义。前列《切字要法》,删去群、疑、透、床、禅、
知、彻、娘、邪、非、微、匣十二母,又增入勤、逸、叹三母。盖以勤当群,以
逸当疑,以叹当透,而省并其九母,又无说以申明之,殊为师心自用。承学《序》
乃拟为徐锴《说文韵谱》与李焘《说文五音谱》。作者、删者与刻者,均可谓漫
无考证矣。
△《交泰韵》·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明吕坤撰。坤有《四礼疑》,已著录。是编乃所立切韵简要之法,仅有序文、
凡例、总目,而未及成书,然书之体要则已具括于是。其法於平声之字各以阴阳
相切。如“同”字旧用“徒红切”,“通”字旧用“他红切”。坤则以为“他红”
二字仍切“同”字,不切“通”字,改“通”字为“他翁切”。又上、去二声各
以本声为母。如“宠”字用“楚陇切”、“送”字用“素瓮切”之类。平、入二
声则互相为母。如“空”字用“酷翁切”、“酷”字用“空屋切”之类。其“交
泰韵”之名,即以平入互为终始之义也。盖因古来合声之法,更加以辨别。故不
用字母摄法,而於字母摄法相辅而不相碍。其论定首领一条,谓“东、董、冻、
笃”何等明白,乃旧谱相沿,领韵则以“东、董、送、屋”,领声则以“公、孔、
贡、穀”,殊为淆乱。其说亦极有理。惟其分部纯用河南土音,并《盐》於《先》,
并《侵》於《真》、并《覃》於《山》,《支》、《微》、《齐》、《佳》、
《灰》五部俱割裂分隶,则太趋简易。於无入之部强配入声,复以强配之入声转
而离合平声之字,则太涉纠缠。未免变乱古法,不足立训矣。
△《音声ji6*元》·六卷(通行本)
明吴继仕撰。继仕有《六经图》,已著录。是书大旨以沈约以来诸韵书但论
四声、七音而不以律吕风气为本未为尽善,惟邵子《皇极经世书》、李文利《律
吕元声》为能穷天地之原而正律吕之误,於是根据二家,作为此书。综以五音,
合以八风。加以十二律,应以二十四气。有图有表,有论有述,而以《风雅十二
诗》附焉。然所见未精,得失参半。如八风之配八卦,本之服虔《左传注》。十
二律之配十二支,八风之分为十二风,以及十二支、十二律之配二十四气,本之
郑康成《周礼注》,其说尚有根据。至於黄锺律长九寸,历代相传,初无异说。
惟李文利独据《吕氏春秋》谓黄锺之长三寸九分,而以司马迁九寸之说为误。又
即其三寸九分之说推之,以为黄锺极清,而以宫声极浊之说为误。单文孤证,乖
谬难凭。而此书独以之为本,遂致宫羽舛错,清浊逆施。以是审音,未睹其可。
又论与表自相矛盾,亦为例不纯。他如以《风雅十二诗谱》为传自汉儒,以《礼
部韵》为毛晃作,以《平水韵》为《韵会》,以《礼部韵略》为《唐韵》,又云
是今所传诗韵,失於考据之处,不一而足,更不必论矣。
△《字学元元》·十卷(内府藏本)
明袁子让撰。子让字仔肩,郴州人。万历辛丑进士,官眉州知州。是编因刘
鉴《切韵指南》所载音和、类隔二十门,出切行韵,参差不一,其取字有凭切者,
有凭韵者,学者多所轇轕,因为疏明,使有条理。又广等子门法为四十八类,
较《玉钥匙》、《贯珠集》诸书颇为分明。名曰“元元”,盖取班固“元元本本”
语也。然惟凭唇吻,未见古书,至谓《礼部韵略》为陆明德作,故分《元魂》为
二,而合《东冬》、《清青》为一。又忽论七音,忽论六书,体例糅杂,茫无端
绪。所论六书,亦纯以臆测,不考许、顾以来之旧义。所谓聪明过於学问者,其
子让之谓乎?
△《韵表》(无卷数,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叶秉敬撰。秉敬有《字孪》,已著录。是编凡《韵表》三十,又《声表》
三十。其《韵表》用刘渊旧部,而以《东》、《冬》、《江》、《阳》、《鱼》、
《虞》、《佳》、《灰》、《支》、《微》、《齐》、《寒》、《删》、《先》、
《萧》、《肴》、《豪》、《歌》、《麻》、《尤》二十部为居中开口音,谓之
“中韵”;以《庚》、《青》、《蒸》三部为向内开口音,谓之“内韵”;以
《真》、《文》、《元》三部为向外开口音,谓之“外韵”;以《侵》、《覃》、
《鉴》、《咸》四部为向外合口音,谓之“合韵”。故颠倒其次序,不与旧同。
其《声表》於三十六字母中删除知、彻、澄、娘、敷、疑六母,仅存三十。其法
以轻清为阴,重浊为阳,以腭、舌、唇、齿、喉、半舌、半齿七音为经,以纳口、
出口、半出口三阴声,半出口、出口、半纳口三阳声为纬。改旧谱四等为二等,
而以粗大、细尖、圆满、圆尖分庚干、经坚、觥官、扃涓四纽为四派祖宗以管摄
之。又以《真》、《文》、《元》诸部向外之韵非四祖宗所能统,又於庚干派中
附以根干一派,经坚派中附以巾坚一派,觥官派中附以昆官一派,扃涓派中附以
君涓一派。其用法不为不密,然亦自为叶氏之法而已。乃自云“圣人复起,不易
吾言”,谈何容易乎?旧称无入十三部分配入声自章黼始,然考黼《韵学集成》
皆仍旧谱,其以意分配实始自秉敬此书,说者误以为黼也。
△《音韵日月灯》·七十卷(问南巡抚采进本)
明吕维祺撰。维祺有《四礼约言》,已著录。是书凡《韵母》五卷、《同文
铎》三十卷、《韵钥》三十五卷。其说讥沈约知纵有四声而不知衡有七音,司马
光知衡有七音而不知纵有四等,故作此三书以正其谬。总名《音韵日月灯》,象
三光也。亦名《正韵通》,以遵用《洪武正韵》及续刊《洪武通韵》二书也。其
韵母以一百六韵为经,以三十六母四等为纬,而以开口、合口标於部上,独音、
众音注於字旁。其《同文铎》举一百六部之字,以三十六母易其先后。大致本之
《韵会》,而注则稍减,盖《通韵》即孙吾与《韵会定正》之改名也。所注古韵
通转,则吴棫《韵补》之绪馀耳。其《韵钥》则仍以《同文铎》所收之字,删
其细注,但互注其字共几音几叶,以便检寻,故名曰“钥”。《自序》称《同文
铎》如编年、此如纪传是也。维祺於等韵之学颇有所见,而今韵、古韵之源流未
能深考。观其称古韵二百六部沈约并为一百六部,则其他可知矣。
△《律古词曲赋叶韵》·十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程元初撰。元初字全之,歙县人。是编成於万历甲寅,首有《自序》及
《凡例》。大旨以古韵、律韵、词韵、曲韵、赋韵、叶韵合为一书。其例每部以
四声相从而纬以三十六母,诸通转之法则冠於各部之首。体例冗杂,持论亦无根
据。其《凡例》称沈休文因律诗分四声作诗韵。夫齐、梁时安有律诗,又安有诗
韵乎?
△《韵谱本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茅溱撰。溱字平甫,丹徒人。其书成於万历间。就世所通行韵书每字下作
一篆文,略采《说文》原注列於其下,故云“本义”。然《说文》所有之篆文,
此书或取或否,皆无义例。又每韵后附以通叶,不标出典,亦茫无根据也。
△《韵总持》·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朱简撰。简字修能,万历中人。其书一卷为《古韵》。以干、葛、该等十
四字标全韵,使各归其类。又取安、干、丁等三十八字为阴、阳平之准,分注於
各类中。与陈第、顾炎武所考古韵未尝有一字之合,不知其何以称“古韵”也。
二卷为《唐韵》。乃世传《平水韵》本,以为《唐韵》尤误。三卷为《元韵》。
即周德清《中原音韵》也。其《前例》谓古人有上平、入、下平三声,而无上、
去,举《诗》、《离骚》上、去之读为平者作证。不知此乃四声通用,非必无上、
去二音也。《释文》一字数读,多兼四声,《类篇》、《集韵》说同,简未之详
考耳。
△《韵会小补》·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方日升撰。日升字子谦,永嘉人。万历间馆於京山李维桢家,成此书。维
桢门人周士显令建阳时刻之。《韵会》原收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二字,是书一从其
旧,无所增减。惟每字考其某音为本音,某义为本义。其馀音义,次第附后。注
文多所增益。凡一字有数音者列於前,如止有一音者则云“独音”列於后。若字
在他韵而可读入此韵者则云“古读”,可叶入此韵者则云“古叶”,亦并附於后。
其搜讨颇勤,於原书之外多有援引辩正,然亦时有讹误。如《一东》“曈”字、
“犝”字、昽字之类皆引《说文》,不知为徐铉新附字,实《说文》本书所无。
又如《韵会》“稷”字注引《周礼》注“四秉曰筥,十筥曰稷,十稷曰秅”,
不知此《仪礼·聘礼》之文。“鍐”字注引《后汉舆服志》“金鍐”,不知
《舆服志》本作“”,音“亡范切”。凡此之类,多未能驳正。其他古音
古读,舛谬尤多。顾炎武《音论》诋其劳唇吻、费简册有甚於前人者,亦非无故
云然矣。
△《篇韵贯珠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释真空撰。真空号清泉,万历中京师慈仁寺僧也。是书分为八门,编成歌
诀。一曰《五音篇首歌诀》,二曰《五音借部免疑海底金》,三曰《检五音篇海
捷法总目》,四曰《贴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捷法》、五曰《订四声集韵卷数并韵头
总例》,六曰《贴五音四声集韵捷法总目》,七曰《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
八曰《类聚杂法歌诀》。大旨以《五音集韵》、《篇海》为本。二书卷帙稍繁,
门目亦碎,故立捷法检寻之,无所发明考证。又俗僧不知文义,而强作韵语,读
之十九不可晓。注中语助之词亦多误用,其难通更甚於《篇》、《韵》也。
△《西儒耳目资》(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金尼阁撰。金尼阁字四表,西洋人。其书作於天启乙丑,成於丙寅。以西
洋之音通中国之音。中分三谱:一曰《译引首谱》,二曰《列音韵谱》,皆因声
以隶形。三曰《列边正谱》,则因形以求声。其说谓元音有二十九。自鸣者五,
曰丫、额、依、阿、午。同鸣者二十,曰则、测、者、撦、格、克、百、魄、
德、忒、日、物、弗、额、勒、麦、搦、色、石、黑。无字者四。自鸣者为万音
之始,无字者为中国所不用也。故惟以则、测至石、黑二十字为“字父”。其列
音分一丫、二额、三衣、四阿、五午、六爱、七澳、八盎、九安、十欧、十一硬、
十二恩、十三鸦、十四叶、十五药、十六鱼、十七应、十八音、十九阿答切、二
十阿德切、二十一瓦、二十二五石切、二十三尾、二十四屋、二十五而、二十六
翁。二十七至二十九非中国所有之声,皆标西字而无切。三十隘、三十一尧、三
十二阳、三十三有、三十四烟、三十五月、三十六用、三十七云、三十八阿盖切、
三十九无切、四十阿刚切、四十一阿干切、四十二阿根切、四十三歪、四十四威、
四十五王、四十六弯、四十七五庚切、四十八温、四十九碗、五十远。皆谓之
“字母”。其辗转切出之字则曰子,曰孙,曰曾孙,皆分清、浊、上、去、入五
声,而五声又各有甚、次,与本声为三。大抵所谓“字父”,即中国之字母。所
谓“字母”,即中国之韵部。所谓“清浊”,即中国之阴平、阳平。所谓“甚次”,
即中国之轻重等子。其三合、四合、五合成音者,则西域之法,非中国韵书所有
矣。考句渎为穀、丁宁为钲,见《左氏传》;弥牟为木,见於《檀弓》。相切成
音,盖声气自然之理。故华严字母出自梵经,而其法普行於中国。后来虽小有增
损,而大端终不可易。由文字异而声气同也。郑樵《七音略》称:“七音之韵出
自西域,虽重百译之远,一字不通之处,而音义可传。所以瞿昙之书能入诸夏,
而宣尼之书不能至跋提河,声音之道有障碍耳。”是或一说欤?欧逻巴地接西荒,
故亦讲於声音之学。其国俗好语精微,凡事皆刻意研求,故体例颇涉繁碎,然亦
自成一家之学。我皇上耆定成功,拓地葱岭,《钦定西域同文志》,兼括诸体,
巨细兼收。欧逻巴验海占风,久修职贡,固应存录是书,以备象胥之掌。惟此本
残阙颇多,《列音韵谱》惟存第一摄至十七摄,自十八摄至五十摄皆佚,已非完
书,故附存其目焉。
△《元韵谱》·五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乔中和撰。中和有《说易》,已著录。是书以上平为阳,下平为阴,上声
为阴,去声为阳,人声则阴极而阳生。删三十六母为十有九,四重之为七十六。
去蒙音四,得七十有二。而七十二母之中又析之为柔律、柔吕、刚律、刚吕。又
据律法十二宫分十有二佸,以佸统母,以母统各韵之字。凡始《英》终《穀》
五十有四韵,条分缕析,似乎穷极要眇,而实则纯用俗音。沈、陆以来之旧法,
荡然俱尽。如以《东冬》并入《英韵》、《岑林》并入《寅韵》之类,虽《洪武
正韵》之乖谬,尚未至是也。
△《皇极图韵》·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陈荩谟撰。荩谟字献可,嘉兴人。黄道周之门人也。是书本邵子《皇极经
世》声音倡和之说而推衍之,专以经纬子母为说,实即邵子之言阴阳刚柔也。其
说以为天数九,地数十二。平、上、去、入为四声,每声各有辟辟辟、翕翕翕、
辟之翕、翕之辟四等,每等九声,得三十六声,则四天九也。开、发、收、闭为
四音,每音有纯清、次清、纯浊、次浊四等,每等十二音,共得四十八音,则四
地十二也。又推其数合於九宫、八卦、九畴,虽理有相通,然声气之原实不在於
是也。
△《元音统韵》·二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荩谟撰,其门人胡邵瑛增修。凡《通释》二卷、《类音》六卷、《统韵》
十卷、《古韵疏》二卷、《唐韵疏》二卷,共二十二卷。其后六卷为《字汇补》,
则国朝吴任臣所撰,范廷瑚补入者也。其《通释》详论七音三十六母,本邵子
《皇极经世》天声地音之法推为《四声经纬图》,以标举条贯。其《类音》取梅
膺祚《字汇》诸部,删其训释而各注以韵部音纽,以便检核。其《统韵》平、上、
去三声各分三十六部,入声分二十部,每部之字各以三十六母为序。其部母改用
《一弓》、《二枵》、《三乩》、《四居》之属,分合易置,全改《广韵》以来
之旧。其《古韵疏》,用吴棫叶音之说,实非古韵。《唐韵疏》,用近韵《一
东》、《二冬》、《三江》之部,而以字母颠倒之,亦非《唐韵》。盖於辨别等
韵或偶有所得,而於音学源流则未之有考也。其《字汇补》六卷,多收俗字,未
为精核。既附此书以见,今亦不别著录焉。
△《青郊杂著》·一卷、《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明桑绍良撰。绍良字遂叔,零陵人。是编前列《青郊杂著》一卷,发凡起例,
并旧韵为《东》、《江》、《侵》、《覃》、《庚》、《阳》、《真》、《元》、
《歌》、《麻》、《遮》、《皆》、《灰》、《支》、《模》、《鱼》、《尤》、
《萧》十八部。又以重、次重、轻、次轻分为四科。以喉、舌、腭、齿、唇分为
五位。以启、承、进、止、衍分为五品。以浮平、沉平、上仄、去仄、浅入、深
入分为六声。以“国开王向德,天乃赉祯昌。仁寿增千岁,苞盘民弗忘”分为二
十母,又衍为三十母,七十二母之说。皆支离破碎,凭臆而谈。观其尊兰廷秀
《韵略易通》而诋徐铉兄弟为《说文》之蟊贼,韩道昭父子为《集韵》之虫蠹,
既是非颠倒,轻肆讥弹;又称《广韵》每声分五十馀部,《唐韵》约为三十,则
於韵书沿革尚未详考矣。
△《古叶读》·五卷(通行本)
明龚黄撰。黄爵里无考。是书考究古韵,自屈原离骚及汉、晋以后词赋,皆
徵引参证,而大抵以吴棫《韵补》为指归。其纰缪在於根柢,其馀不必深诘矣。
△《诗韵辩略》·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杨贞一撰。贞一字孟公,新都人。是书以朱子《毛诗》叶韵未为尽善,因
取吴棫《韵补》、熊忠《韵会举要》之说,参考成书。其实皆以《洪武正韵》
为准,於音韵源流,固未能博考也。
△《重订马氏等音外集》·一卷、《内集》·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此本为康熙戊子宣城梅建所刊。内自称“槃什马氏自援”。建《序》惟称得
自霑益州明经张圣功,亦不知自援何许人。今考其书,引梅膺祚《字汇》,则当
在明末。又自称籍本秦而生於滇,则云南人。得自霑益,盖其乡里也。又称所学
得自江右杨夫子、嘉兴李夫子,不著名字,则莫知为谁矣。其书自立新意,并三
十六母为见、溪、疑、端、透、泥、邦、滂、明、精、清、心、照、穿、审、晓、
影、非、微、来、日二十一母,而纬以光、官、公、裩、囗、垂、口、规、戈、
国、孤、骨、瓜十三韵。以旧谱四声为未备,增为五声,曰平、上、去、入、全。
又谓旧谱有无入之韵,皆为错误,立借入之法以通之。其删并字母,即兰廷秀
《韵略易通》括以《早梅诗》之说也。其四声外增一全声,即周德清《中原音韵》
阴平、阳平之说也。其借用入声,即叶秉敬《韵表》之说也。其末附《传响射字
法》矜为神妙者,即宋赵与时《宾退录》“击鼓射字”法也。而实皆未见诸书。
观其谓《礼部韵》为沈约作,其陋可想。检所引证,不过据《洪武正韵》及《字
汇》“韵法横直二图”,私心揣测,以成是编。其中惟平分阴阳,稍合古法。米
芾《画史》尝明此义,而晋李登《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当即
其源。然以全声列入声后,如通桶痛突同、滩坦炭忒坛,则究非先发后敛之序。
总之一知半解,自生妄见而已矣。
△《古韵通》·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柴绍炳撰。绍炳字虎臣,仁和人。其书大旨即今韵部分立三法以求古韵
之通。一曰全通,《东》、《冬》、《江》之类是也。二曰半通,《元》入《寒》、
《删》、《先》,《魂》、《痕》入《真》、《文》之类是也。三曰旁通,则俗
所谓叶韵是也。分平、上、去为十一部,分入声为七部。其引据甚繁,其考证亦
甚辨。然今韵以今音读之,则一部之内字字相谐。如以古音读之,则字字各归本
音,难复齐以今部。如《支部》之“仪”字古实音俄,《齐部》之“西”字古实
音先,概曰《支》与《齐》通,是已使“俄”与“先”叶。则绍炳所谓全通、半
通者,与古韵皆不免牴牾。又今韵固与古殊,古韵亦自与古别。如《东》、《冬》、
《江》自为部,至汉而《东》已通《阳》。《鱼》、《虞》、《尤》自为部,至
魏、晋而虞兼通《灰》。辗转渐移,各随时代。绍炳乃上薄《风》、《雅》,下
迄晋、宋,凡未定四声以前,总名之曰“古韵”,杂然并编。此读甫谐,彼音已
碍。条例益广,蹊径滋繁。所谓“旁通”者,淆乱古音尤甚。至於以许敬宗之所
定指为忱约,以陈彭年之所音指为孙愐,又其小节矣。
△《古韵叶音》·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庆撰。庆字宪伯,秦州人。前明诸生。是书首为《类从》,注部分之
通转。次为《审音》,列每部相叶之字。次为《集引》,则杂采古书以证之。其
《凡例》称《类从》仿之焦弱侯、陈季立、吴才老、周伯温。不知四家之中,惟
焦竑、陈第其论相合,馀则南辕北辙。庆合而一之,自不得不棼如乱丝。又分上
平《东》至《山》二十三部、下平《仙》至《严》二十三部、上声《董》至《范》
四十四部、去声《送》至《梵》四十八部、入声《屋》至《乏》二十六部,共一
百六十四部,与《广韵》之二百六部、《壬子礼部韵略》之一百七部俱不相符,
亦不知其所据也。
△《佐同录》·五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庆撰。是编据其《自序》,当有四集,共百馀卷。此本题曰“潜斋更
删补释佐同录类要集”。冠以《五音图》,次为《更删补释举要》,则皆论六书
偏旁,欲改隶从篆。次为《释略》,次为《发例》,次为《俚噡》,体例庞杂,
无自寻其端绪。次乃为《新定等韵》,考原等子旧法,自果字至流字十六摄,分
开合为二十四。有通、广、狭、局、内、外六门,各有四声。每等分四层,秩然
不紊。庆则统以如是观三字,分为前后六摄。其字母敷、奉二字改为凡、铉二字,
凡敷母诸字归之非母,而以奉母诸字收入凡母。铉母下止收“弦、威、磈、
橚、碗、汪、盎”七字。至《分韵辑呼合图》共分四十三转,前二十八转皆平、
上、去三声,后十五转皆入声。未免好事新奇,转滋淆乱。盖有志於小学,而既
无师授。又未多见古书,徒率臆以为之者也。
△《声韵丛说》·一卷、《韵问》·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木)
国朝毛先舒撰。先舒字稚黄,一名骙,字驰黄,仁和人。是编杂论三百篇
及古来有韵之文凡四十条,所见略与柴绍炳《古韵通》同。其《韵问》一卷则设
为问答以自畅其说也。
△《韵学通指》·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国朝毛先舒撰。是编与柴绍炳《古韵通》、沈谦《词韵》同时而出。三人本
相友善,故兼举二家之说。其得失离合亦略相等。如谓“风”字可以入《侵韵》,
非《东韵》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韵,非《鱼韵》之字全可入支。
谓古韵之差等有三,今韵之差等有四。所见皆视前人为确。惟所称沈约韵、孙
愐韵及唐人韵入声表、孙愐二百六部、唐人一百七部之说,则多无依据,以
意为之。夫沈约四声久佚,不必言矣(语详《韵经》条下)。孙愐《唐韵》惟
《广韵》之首仅存其《序》。徐铉校正《说文》,仅存其反切。书则久佚,又安
得以宋人韵目为司法本书。且二百六部之分,据其末则陈彭年等之书,有《广韵》
可考。原其初则沈约之旧,有约集诸诗赋可考。孙愐但增加其字,补缀其注,
并无分部之说。忽举而归之於愐,古无典记也。至其同用、独用之注,在唐则
许敬宗所定,见封演《闻见记》。在宋则贾昌朝移并窄韵十三部,见《东斋记事》,
亦见《玉海》。自昌朝以前,无一百七部之说也。又唐人程试则用官韵,自为咏
歌则多用私韵。如《东》与《冬》、《锺》为二部,官韵也。其他如孟浩然《田
家元日》诗、杜甫《雨晴》诗、魏兼恕《送张兵曹赴营田》诗之类,皆近体律诗、
以《东》、《冬》、《锺》通押,则私韵也。《萧》、《宵》、《肴》、《豪》
为三部,官韵也。李商隐《送从翁赴东川尚书幕》诗之类,亦五言长律,以《萧》、
《宵》、《肴》、《豪》通押,则私韵也。“画”字在《卦部》,官韵也,李商
隐《无题》诗与“衩”同押;“妇”字在《有部》,官韵也,白居易《琵琶行》
与“故”同押:亦皆私韵也。是其时自程试以外,韵原不一,安有所谓遍考唐人
无不合於一百七部者哉?尤可异者,上、下平声五十七部,有入者三十四,无入
者二十三,自唐以来,绝无异说,至明叶秉敬作《韵表》,始以后世方音割裂分
配,使部部有入。先舒祖其说而小损益之,乃标曰《唐人韵入声表》,则不但考
之不详,并依托古人,如郭正域之沈约《韵经》矣。
△《韵白》·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国朝毛先舒撰。皆杂论古韵、今韵、词韵、曲韵,盖其《韵学通指》之绪馀
也。其中“驳古诗三声相通”一条,最为失考。古无四声,声近者即可谐读,诸
书不一而足。即以习见者而论,古诗《上山采蘼芜》一首,素、馀同押。刘琨
《握中有玄璧》一首,璆、叟并用。岂亦未检耶?驳苏轼《屈原庙赋》,谓《东
部》本不与《阳》合。此拘於三百篇之例。不知《易·象传》固“中”谐“当”,
《老子》固“盲”谐“聋”也。又谓宋人填词韵,始《江》与《阳》合,是又泥
魏晋以前之例。不知沈演之《嘉禾颂》、徐陵《鸳鸯赋》,《江》已通《阳》久
矣。大抵审定今韵之功多,而考证古韵之力少,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焉。
△《韵统图说》(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耿人龙撰。人龙字书升,号岵云,江阴人。是书於三十六母删知、彻、
澄、娘、敷、微六母,定为三十位。以呼、呵、嘻、嘘四声分配宫、商、角、羽。
一声之中,兼摄平、上、去、入,而又分清针、浊针,别为十二通,析为四十八
韵。又於十二通之中别为三转。其图有横、直二母,以直母统三十位,横母统四
十八韵,故名“韵统”。其苦思密审,亦竭一生之功。然千古之音,随时而异;
一时之音,随地而异;一地之音,随人而异;一人之音,随年而异。故周公以圣
人之才行天子之事,而《周礼》“保氏以六书教国子”,“小史掌达书名於四方”,
皆以同天下之文,而不能同天下之音。三百篇中,今有不能得其韵者,非本无韵,
韵不同也。历代韵书,大抵守其大纲以存古,通其小节以随时。以渐而变,莫知
其然,未有能毅然决裂,尽改前代旧法者。知声音万变,不可以一人之私意定也。
人龙乃欲以一人之口吻,强天下万世而从我。其自谓穷极精妙者,以叩他人则扞
格矣,岂能行之事乎?其不用见、溪、群、疑等字为字母,而以一英轩、二英烟
至三十焚烦为声母,不过改头换面,其用实同。其所论反切之法,以为切密於反,
切可通反,而反不可通切。反为翻读,其途易泛。切为疾读,其用尤的。不知自
孙炎以来,但称某字某反,唐人讳反,乃皆称切,唐玄度《九经字样》具有明文。
其后乃兼称反切,不必穿凿字义,横生分别。其谓徵音不立专部,寄之角部转音
唏韵之中,而宫、商各部皆杂入正徵、变徵诸音,此即徵音为事,散见於君臣民
物之理,亦殊为附会。至论今韵无入十三部古皆有入,今韵有入之部古皆无入,
此即回互通转之所由生。则又故示颠倒,冀耸俗听者矣。
△《韵蕞》·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世溥撰。世溥有《夏小正解》,已著录。此其所著韵书。前有《自序》,
其所谓华严字母如曲涧泉行,诸韵递及如九历重阶,四声顺次如司天刻漏,经世
交切如机中织锦。后复为图以释之,所见未尝不合。至其论韵,则以《洪武正韵》
为主,而於《广韵》似未寓目,第执今所行《平水韵》以上下古今之韵学,隘矣。
又欲於三十六母影、喻之外增以乌、汪等母,与其辨上、下平之说,大抵皆师心
自用之学也。
△《诗韵更定》·五卷(内府藏本)
国朝吴国缙编。国缙字玉林,全椒人。顺治壬辰进士。韵书之作,所以辨别
声音,不专为诗而设。流俗名曰“诗韵”,莫知所本。毛奇龄《古今通韵》,以
为诗韵者试韵之讹,然唐宋以来,并无试韵之名,奇龄不免於臆说。考吴澄《支
言集》,有张寿翁《事韵撷英序》曰“荆国、东坡、山谷,始以用韵奇险为工。
盖其胸中蟠万卷书,随取随有。傥记览之博不及前贤,则不能免於检阅,於是乎
有诗韵等书。然其中往往陈腐,用之不能起人意”云云。然则其始以《韵府》之
类便於作诗押用,遂谓之诗韵。其后但收韵字,不载词藻者,亦遂沿用其名耳。
国缙此本,以“诗韵”为名,已失於不考。又每部之字分一选、二选、三选、汰
字四类,大抵以最熟易押者为上选,稍难用者次之,不常用者则汰除。如《一东》
汰“潼”字,《二冬》汰“淞”字,是并临潼、吴淞亦为僻字禁用也。其诗当作
何等语耶?
△《声韵源流考》(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万斯同撰。斯同有《庙制图考》,已著录。其作此编,盖欲详考声韵之
沿革。首列历代韵书之可考者,次列历代韵书之无考者,而采摭其序文、凡例、
目录,以存梗概。上起魏李登《声类》,下迄国朝顾炎武、毛奇龄、邵长蘅之书,
无不采录。而草创未终,略无端绪;匡廓粗具,挂漏宏多。如首列李登、吕静、
周颙、沈约、萧该、阳休之、陆法言、唐玄宗、孙愐、颜元孙、颜真卿、李舟、
李涪、徐锴、陈彭年、丁度、吴棫、毛晃、刘渊、周德清、韩道昭、黄公绍、
阴时夫、宋濂(案此书以乐韶凤为首,其《序》则濂所撰,专归之濂,殊误)、
孙吾与、杨黼(案《韵学集成》著者章黼,此杨黼亦误)、张之象、潘恩之书,
已为不备。而李涪《刊误》不过偶论韵一条,并非韵书,尤为循名失实。续列历
代韵书总目,自周研至张贵谟,凡三十二家,皆宋以前人,注云“已见前篇者不
录”。然其中有名可考者,如唐僧智猷《辨体加字切韵》五卷见於《唐志》、
《宋志》,宋僧《鉴聿韵总》五篇见於欧阳修集,皆前篇所遗,竟漏不载。又载
李启《声类》十卷,注曰“魏校书令”。隋、唐二《志》俱无,知斯同何所本。
殆辗转裨贩,误左校令为校书令,误李登为李启,而未能考正耶?所列诸韵目录,
仅《广韵》、《平水韵》、《韵会》、《正韵》、《韵经》五家,其他即姑勿论。
《广韵》繁、简二本,有《殷》、《文》独用,《欣》、《文》同用之分,《集
韵》与《唐韵》有改并窄韵十二部之别,乃韵书沿革之大者,亦竟遗之。至於论
古韵,则吴棫、陈第、顾炎武、毛奇龄、邵长蘅诸说,南辕北辙,互相攻击,
而并全录其文,无一字之考订。知为杂抄之本,不过储著书之材,而尚未能著书。
后人以其名重,遂录传之,故触处罅漏如是也。
△《谐声品字笺》(无卷数,内府藏本)
国朝虞德升撰。德升字闻子,钱塘人。其书以字韵之学向来每分为二,不相
统摄,因取六书谐声之义品列字数。其法总五十七声,分三十九字,合九十六音,
共千六百母,而六万有奇之字毕归之,使学者可因声以检字。盖本其父咸熙草创
之本,而复为续成之者也。不知谐声仅六书之一,不能综括其全。故自来字书、
韵书,截然两途。德升必强合而一之,其破碎支离,固亦宜矣。
△《类音》·八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国朝潘耒撰。耒字次耕,号稼堂,吴江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
院检讨。耒受业於顾炎武。炎武之韵学,欲复古人之遗。耒之韵学,则务穷后世
之变。其法增三十六母为五十母,每母之字横播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
四呼之字各纵转为平、上、去、入四声,四声之中各以四呼分之。惟入声十类,
馀三声皆二十四类。凡有字之类二十二,有声无字之类二。以有字者排为韵谱,
平声得四十九部,上声得三十四部,去声得三十八部,入声得二十六部,共为一
百四十七部。盖因等韵之法而又推求以己意,於古不必合,於今不必可施用,亦
独成一家之言而已。李光地《榕村语录》曰:“潘次耕若肯将其师所著《音学五
书》撮总纂订,令其精当,岂不大快?却自出意见,欲驾亭林之上,反成破绽。
以自己土音,影响意揣,便欲武断从来相传之绪言,岂可乎?”是亦此书之定评
也。
△《韵学要指》·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先是,奇龄撰《古今通韵》十
二卷,进呈御览,久经刊版单行。因其卷帙繁重,乃隐括其议论之尤要者,以为
此书。李天馥序之。然较《通韵》特削去各部所收之字,而存其条例及考证耳。
意在简径易明,而韵字不存,等於有断而无案。欲究其说,弥费检阅。编《西河
合集》者,废《通韵》而存此书,非其韵学之全矣。
△《韵雅》·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施何牧撰。何牧,苏州人。康熙戊辰进士。其书仍用刘渊之部分,以收
字必从经典,故以“雅”为名。所载《古通》,不甚谬误,而引据皆非其根柢。
其《杂论》十条,则语多影响。至谓元之取士,不以诗而以曲,无稽实甚。又末
附《识馀》数十条,每韵下杂采古事,挂一漏万。似乎欲为韵府而不成者,益无
体例矣。
△《古音正义》·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熊士伯撰。士伯字西牧,南昌人。官广昌县教谕。是书成於康熙丙子,
又重订於戊寅。版心书首皆题“卷一”,似乎尚有别卷。而核其目录,已首尾完
具,且附录三篇亦在焉,则刊版误也。是书所论,大抵以《说文》谐声为古音之
原,以后世方言为古音之转,而以等韵经纬於其间。言之似乎成理,而其实不然。
夫韵始谐声,其来古矣。然许慎《说文》主於解字,不主於辨声。所谓某字某声,
不过约略近似。如“年阝”今音“奴颠切”,而云“读若宁”,宁、年双声之转
也。“虔”今音“渠焉切”,而云“读若矜”,矜、鳏古字之通也。此本不可据
以定韵。且以今韵、古韵互相参考,其间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江、杠”,
工声,此谐声之字已变,而所谐之字未变者也。“阄”,龟声;“波”,皮声:
此谐声之字未变,而所谐之字已变者也(龟古音邱,皮古音婆)。仪、议,义声。
此谐声之字与所谐之字俱变者也(义仪议古并音俄)。祖,且声;姐,亦且声:
此谐声之字与所谐之字俱半变半不变者也(且字入虞韵,又入马韵)。“诸、渚”,
者声;“奢”,亦者声:此所谐之字全变,而谐声之字半变半不变者也(者古音
主,今韵诸、渚谐此声,而奢字则入麻韵)。风、凤,凡声;泛,亦凡声:此所
谐之字不变,而谐声之字半变半不变者也。皆与今说古韵者绝不相异。又如“
<木咎>”,咎声,读若皓,此《萧》、《肴》、《豪》、《尤》之通用也。“魔”,
麻声。此《歌》、《麻》之通用也。“哇”,圭声,读若医,此《支》、《佳》、
《齐》之通用也。“魂”,云声,此《文》、《元》之通用也。“茜”,西声;
“移”,多声:此古今音别、一字之通用者也(西古音先、多古音夷)。“槐”,
鬼声;“遗”,贵声:此古无平仄、三声之通用者也。亦与今说古韵者绝不相异。
凡此可以解者,何必待《说文》谐声而后知。若夫“衮”,公声;“辂、赂、路”,
各声;“讦”,干声;“莙”,君声,而云读若威;“挚”,执声,而云读若晋:
此已难解。至於“熊”为炎省声,“訇”为匀省声,“杏”为可省声,更茫不知
其所云。甚至如“萆、椑”,卑声,“卑”又甲声,则“萆、椑”皆当读若
甲。“{需鬼}”,需声,“需”又而声,则“{需鬼}”当读若而({需鬼}奴豆切,
去而音绝远。)更辗转至於不可通。凡此不可解者,或为传写讹误,或为汉时方
音,均不可知,又岂可据以定古音哉?况经典初皆古文,许慎所说乃小篆,字体
转变,或相同或不相同。如“慎”,真声,而古文作昚;“津”,声,而
古文作{舟淮};“续”,卖声,而古文作赓;“虹”,工声,而古文作<虫申>;
“囿”,有声,而古文作:皆无可谐之声。即《说文》所载,已不可枚举,
而欲据小篆偏旁以究三代之音,其亦左矣。至方言则唇吻之间,随时渐变,亦随
地顿殊。其时同者其地未必同。刘熙《释名》所载天坦、天显之别,五方异呼之
证也。其地同者其时又未必同。《左传》称楚谓乳“穀”、谓虎曰“於菟”,
《穀梁传》称吴谓善“伊”、谓稻曰“缓”,狄谓贲泉曰“失台”。今验诸士俗,
皆无一合。是古今异语之证也。偶执其一字、二字援以为证,则曾慥《类说》
载真宗时闽人作赋,以“何”、“高”相叶,岭南人作诗,以《先》、《添》并
押者,亦将曰宋韵如是乎?若夫等韵之辨,尤似是而非。考《隋书·经籍志》曰:
“自后汉佛法行於中国,又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
婆罗门书,与八体六字之义殊别。”是等韵久入中国,而审音者弗之用,唐以前
无取以定韵者。自宋以后,其说渐行,乃以字母入韵书。实因韵而分等,非因等
而定韵。古书所载,源委甚明。以等韵核今韵,已言人人殊。至以等韵定古韵,
益本末倒置,全迷端绪矣。乃诋陈第《古音考》不知等韵,是犹怪断汉狱者不能
引唐律也。大抵三代去今数千年,当日音声,但可以据经典有韵之文约其大略,
犹之考地理者,可以据名山大川知某省当为古冀州、某省当为古扬州耳。必以今
之州、县、村、堡犬牙相错之处定古某州之疆界,则万无是事矣。故士伯此书,
引证愈博,辨驳愈巧,而不合於古法乃愈甚。总由於不揣其本故也。至谓经典皆
北人所作,即屈、宋亦北学於中国,是以古无入声,如周德清之《中原音韵》摊
入三声,则益为臆断之谈矣。
△《等切元声》·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熊士伯撰。是编成於康熙癸未,又其讲明今韵之书也。案等韵之法,约
三十六母为二十三行,排端精於一、四,知照於二、三。是以出切行韵,彼此
轇轕。元刘鉴以类隔、交互等二十门法取字,后人咸遵其说。是书於等子门
法颇有驳正。至内外八转、通广侷狭之类,辨论尤为详悉。然等韵之学,唯凭
唇吻,虽精究此事者,不能不杂以方音,故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左右佩剑,
相笑不休。自以为豪发无憾,而听之又未尝不别有说也。即如此书,内外以照二
为限。内门二等,惟照有字,俱切入三等,所谓内转切三也。外门则牙、舌、唇、
齿、喉二等俱有字,仍切二等,所谓外转切二也。内三外二门法,不过如此。然
《臻》之开合二摄,二等止照有字,何以谓之外转耶?通广侷狭,等子明列四
门,而切法以三等切及第四为“通广”一门,四等切及第三为“侷狭”一门。
此外又有“小通广侷狭”门,又有“通广侷狭不定”门。是门法与等子互异
也。又谓知、彻、澄同照、穿、床,泥同娘,敷同非,皆可省。按照、穿、床系
齿音,知、彻、澄系舌音。士伯云庄之与章,是照与照别,非与知有异。不知章
与张自别,惟《中原音韵》中钟、追锥之类,皆不分别,不可以律等子也。然则
泥、娘以上下等为别,非、敷以清浊之次为别,又安可废乎?独其於双声、叠韵
及《五音九弄反纽图》,剖析微至,足证前人之误,为不可没耳。
△《古今韵表新编》·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仇廷模撰。廷模字季亭,宁波人。康熙辛卯举人,官知县。其书每韵分
舌、齿、喉、唇、牙声。至其末卷论古韵,则多遵毛奇龄两界五通之说。奇龄
《古今通韵》,欲以博辨胜顾炎武,已不免汗漫支离。廷模沿其绪论,又造为经
通、纬通、变通、正叶、变叶、外叶诸例,尤为支蔓。古人用韵之法,轨辙可寻,
又安有是纷纷也?
△《八矢注字图说》·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顾陈垿撰。陈垿有《钟律陈数》,已著录。是编乃其所定韵书。八
矢者,譬字为的,以八矢注之:一分四声,二经声,三定清浊之界,四审五音,
五分阴阳,六分正变,七分轻重,八分留送,凡八门也。经声分先天九声、后天
九声。凡四声直下为先天。其《二九并入图》,枯苦库酷、伊倚意乙之类是也。
四声旁转为后天。空恐控酷、因引印一之类是也。四声之外又增一下声,则亘古
之所未闻矣。其《纬音清浊正变阴阳轻重留送图》,分宫为浊、商为清,实皆喉
音。角、徵、羽皆分清、浊,而清、浊二徵之外,又增浅、中、深三徵音,其外
又有清闰、浊闰二音,实即非、敷二母之轻唇音也。其所谓正变者,正即开口呼,
变即合口呼。又分轻重留送为三成。皆变幻面目,别立名字,而反谓三十六母为
乱道,过矣。
△《声韵图谱》(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钱人麟撰。人麟字铸庵,武进人。康熙庚子举人,官萧山县知县。是书
即等韵旧法而变通之。以三十五母定声,删徵音四、轻唇音一,析齿头音五母。
以十四摄定韵,并“江”於“宕”,并“曾”於“梗”,剔“蟹”之三等入止。
以四十五韵为图谱,并於光,并黔於兼,并肱於觥,并诸字四等於三等。
首列《诸母阴阳均变之图》及《诸韵正闰内外等第之图》。末为《韵法》八条,
《丛论》十八条,附《翻切古韵转音例》及《词曲韵通转例》。
△《类字本意》(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莫宏勋撰。宏勋字诚斋,钱塘人。前有康熙庚子《自序》。其书取梅膺
祚《字汇》之字,依其卷末所列《韵法横直二图》,一一分隶。平、上、去三声
为一类,入声自为一类。尽改古来韵部之旧,并尽乖古来等韵之旧,不足据为典
要也。
△《韵学臆说》·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植撰。植有《四书参注》,已著录。此书前列《唐韵》目、吴棫古
韵目及所为《臆说》十条。次列光、官、公、昆、高、乖、钩、规、过、皆、孤、
基、瓜等十三字首群字谱。大抵不知韵学因革源流,而惟恃唇吻之间,以等韵辨
别。犹之以近日词曲之工尺而评定夔、旷之乐章。其辨愈精,其说愈密,而愈南
辕北辙,毕世不得其所适。其所引据,不过宋吴棫、近时毛奇龄、马自援之说,
而抗词以攻顾炎武,所见左矣。
△《韵学》·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植撰。音韵之学,自古迄今,变而不常,亦推而愈密。古音数变而为
今韵,历代各殊,此变而不恒者也。今韵既定,又剖析而为等韵,此推而益密者
也。古韵与今韵音读各异,部分亦殊。吴棫不知其故,而以音读之异名为叶,
部分之殊注为通转,而古韵遂乱。今韵之定在前,等韵之分在后,实因韵字而分
等,非因韵等而分字。韩道昭、熊忠不知其故,於是以字母颠倒韵字,而今韵又
变。自明以来,惟陈第、顾炎武及近日江永识其源流。他若马自援之讲今韵,愈
细而旧法愈失;毛奇龄之讲古韵,愈辨而端绪愈淆矣。植作是书,不能从源而分
流,而乃执末以议本。攻所必不能攻,而遵所必不可遵,故用力弥勤,而弥於古
法未合也。
△《五方元音》·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樊腾凤撰。腾凤字凌虚,尧山人。是书论切字之法,以阴平、阳平析四
声为五,犹属旧例。其部分则并为二十:曰《一天》、《二人》、《三龙》、
《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
《十一豺》、《十二地》。字母则并为十二:曰梆、匏、木、风,斗、土、鸟、
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皆纯用方音,不究古
义。如《覃》、《盐》、《咸》之并入天,《庚》、《青》、《蒸》之并入龙,
其变乱韵部,又甚於《洪武正韵》矣。
△《诗经叶音辨讹》·八卷(通行本)
国朝刘维谦撰。维谦字让宗,自号双虹半士,松江人。是书首列《等子图》,
次为《分隶字母总音》,次为《音叶互异汇辨》,次为《叠韵变声》,次为《辨
论顾炎武音学五书毛奇龄古今通韵》,次《发明康熙字典》。其三百五篇之叶音,
则一一逐句详注,考论颇勤。然古音之学,自宋吴棫而晦,自明陈第乃渐明。
国朝顾炎武诸家,阐发其旨,久有定论。维谦欲创为异说以驾乎前人之上,反以
吴棫为是,陈第为非,业已黑白倒置。而又以等韵三十六母牵合古音。夫等韵
所别为今音,而《诗》三百篇则古音。音随世变,截然不同。维谦乃执后以绳前,
是何异以行草之偏旁而释仓颉、史籀之篆文哉?至於双声叠韵,乃永明以来之法,
古人或偶尔相合,实非有意。维谦之牵合经文,亦多附会。充其量之所至,将
“覯闵既多,受侮不少”,亦且谓古诗有对偶乎?
△《诗传叶音考》·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起元撰。起元字复一,震泽人。是书专论三百篇叶音,如《关雎》
“服”古音匐,引《礼记》“扶服救之”为证,亦间有可采。至如“吁嗟乎驺虞”
不知为无韵之句,乃谓“虞”、“乎”相叶。然则《周南》之“吁嗟麟兮”,
《郑风》之“狂童之狂也且”,又以何法叶之乎?大抵其病由於不知古音自有部
分,惟以今韵部分取读;又不知古无四声,更以华严字母分等:故愈辨而愈远也。
△《四声切韵表》·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书前列《凡例》六十二条,
备论分析考定之意,而列表於后。其论古法七音三十六母不可增减移易,凡更定
者皆妄作,最为有见。其论入声尤详,大旨谓顾炎武《古音表》务反旧说之非。
然永亦不遵古法,颇以臆见改变。夫字有数而音无穷,故无无音之字而有无字之
音。永既知《冬韵》无上声字,《臻韵》无上、去二声字,《祭》、《泰》、
《夬》、《废》四韵无平、上二声字,而入声乃必使之备。或一部之字使分入於
数部,或数部之字使合入於一部。自谓穷极精微,其用心不为不至。然如“伐”
之一字,《公羊》自有两呼;“天”之一字,《释名》亦复异读;陆法言亦云
“吴楚时患轻浮,燕赵多伤重浊”。顾炎武至谓孔子传《易》,亦不免於方音,
其说永亦深取之。而乃欲以一人一地之音改古来入声之部分,岂沈、陆诸人惟能
辨三声,不能辨四声乎?至其杂引偏旁谐声以申交互之说,虽有理可通,而牵合
亦甚。永作《古韵标准》,知不以今韵定古韵,独於此书乃以古韵定今韵,亦可
谓不充其类矣。
△《本韵一得》·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龙为霖撰。为霖字雨苍,成都人。由拔贡生官至潮州府知府。是书为所
定新韵。卷首载《答赵国麟论韵书》,有“此道自汉以后,如漆室长夜,千数百
年於兹”之语,其自命甚高,故历代相传之旧法,无一不遭诋斥,亦无一不遭变
乱。大抵以十二律分平声,以七音分入声,又以四声不备五音分阳平、阴平为二,
以合五声之数。骤而观之,以乐律定声音,以声音定部分,端绪井然,言之成理,
似乎得声气之自然。其附会不能遽见,亦不能遽攻。然探其本而论之,律之作也,
应阴阳之气而写之以音,此出乎天者也。至於文字之作,其始用以记载,别而为
形,因而宜诸语言,别而为声,其声由点画而起,不由律吕而起,此定於人者也。
故古人律吕之妙,穷析毫芒,而音则并无平仄。此韵不与律俱生之明证矣。颜之
推《家训·音辞篇》曰:“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
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
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此韵之始
萌,不言配律也。封演《闻见记》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
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此乃渐配五声,然每声之中,尚未析平仄也。
《南齐书·陆厥传》曰:“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
制韵。”《梁书·沈约传》曰:“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此今韵平仄
之始,亦不言叶乐也。自释神珙始作等韵,其图今载宋本《玉篇》之末,相传为
北魏人,而其《自序》中乃称昔梁沈约创纽字之图。又有南阳释处忠撰《元和韵
谱》。元和为唐宪宗年号,则当为晚唐时人。故唐一代诗人未言字母,至宋而其
说乃大行。以韵配律,渐起於是矣。然沈括《梦溪笔谈》曰:“乐家所用,随律
命之,本无定音。常以浊者为宫,稍清为商,最清为角,清浊不常为徵、羽。切
韵家则定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徵、羽,其间又有半徵、半商者,
如来、日二字是也。”是盛谈等韵之时,尚以韵与乐律截然分为两事。今为霖乃
因字母有七音之例,遂更广其例,以十二律为断。举隋陆法言以来上、下平声五
十七部并为十二部。夫乐之有十二律,不犹天之有十二宫乎?古圣人画地分州,
建侯树国,各因其山川之势,初不取象於天。迨其后测验之术兴,乃以列宿分野
隶十二宫之次。声韵之始,随呼吸取读,亦犹分州建国也。及其配以音律,亦犹
列宿分野也。其理不必不相通,而其势不能以彼改此。今以韵通於律,遂并为一
十二部以应律,亦将以地理通於星野,而合并天下之千百郡县,割裂天下之疆界,
合为十二州以应天乎?况自汉以来,有韵之书不一,有韵之文亦不一,一旦尽举
而废之,独标一为霖之书为千古韵学之圣,即其说果通,亦断断难行於天下。况
倒置本末,并其理亦牵合乎?至於入声并十二为七,尤为乖理。声生於口,一呼
皆备四声。字生於六书,非有所取义,则无其字。故二百六部之中无入声者二十
七。此二十七部无平、上二声者又四。非无其声,无其字也。为霖必一一配合,
使无入者皆有入,亦误以字生於声,而不知声生於字,复倒置其本末也。今撮其
大概,略为驳正如右,庶讲韵学者不至以新说改古法焉。
△《音韵源流》·五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潘咸撰。咸有《易蓍图说》,已著录。其书分三部。一曰《仓沮元韵》,
凡三十六卷。分《翁》、《鸯》、《罂》、《安》、《阿》、《丫》、《衣》、
《埃》、《乌》、《隈》、《讴》、《爊》、《谙》、《屋》、《垩》、《
搤》、《遏》、《匼》一十八韵,而以其翕音、辟音谓之谐字,以其本音、转
音谓之分音。一曰《诗骚通韵》,一曰《中都雅韵》,各十卷,亦以十八韵分合
之。《元韵》又有《卷首》二卷,《通韵》、《雅韵》亦各有《卷首》一卷。大
抵皆以意杜撰,戾於古而乖於今。其叙述古韵源流,如魏李登《声类》、周颙
《四声》,《隋志》仅列其名,《唐志》已不著录,而咸云独得见之,其书皆分
《东》、《阳》、《耕》、《真》、《寒》、《侵》、《覃》、《支》、《佳》、
《鱼》、《萧》、《歌》、《尤》十三类。陆法言之《切韵》、孙愐之《唐韵》,
今皆不传,惟愐之音切尚散见徐铉所校《说文》中,而咸亦云独得见之,共二
百六部,为法言所分,其独用、通用为愐所定,多与今不同。韩愈著作,班班
可考,独不闻其有何韵书,而咸云独见韩愈《唐韵》,其同用、独用与今《广韵》
同。又列《礼部韵略》、毛晃《增韵》、刘渊《平水韵》於陈彭年《广韵》之前,
而谓《广韵》比《礼部韵略》多数部,又谓丁度《集韵》分七音,《东部》首
“公”不首“东”。核以诸书,亦不相合。盖乡曲之士,不知古书之存亡,姑以
意说之而已。
△《韵岐》·四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江昱撰。昱有《尚书私学》,已著录。是编於官韵之中,择其一字数音
者,各分别字义异同。盖亦宋人《押韵释疑》之类。
△《音韵清浊鉴》·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祚祯撰。祚祯字楚珍,大兴人。是书以金韩道昭《五音集韵》、元刘
鉴《切字玉钥匙》与周德清《中原音韵》合为一书,而以己意窜改之。夫道昭书
配三十六母,鉴书配内、外十六摄,德清书则北曲之谱,以入声配入三声。祚祯
既狃於方音,并四声为三,混淆古法,而乃屑屑然区分门目,辨别等次。非今非
古,非曲谱非等韵,莫喻其意将安取。其《序》自称博极诸家,如扬雄《训纂》、
许慎《说文》、《玉篇》、《唐韵》、《广韵》、《韵会》、《篇海》、《集韵》、
《正韵》、吕氏《同文铎》、《日月灯》,无不绎其论说,证其异同。《说文》、
《玉篇》以下,其书俱在,不知扬雄《训纂》、孙愐《唐韵》,祚祯何从见之?
又称隐侯《四声》、宣城《字汇》、《正字通》,户诵家吟,更不知祚祯何由见
沈约书也。
△《声音发源图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潘遂先撰。遂先,句容人。是书为遂先草创,其子命世续成之。分四声
为六声,曰初平、次平、终平、初仄、次仄、终仄。初平属少阳,出舌根。次平
属阳明,出舌后。终平属太阳,出舌中。初仄属少阴,居舌前。次仄属太阴,属
舌梢。终仄属厥阴,出舌尖。谓五音羽出在下之门牙,徵出在上之门牙,角出上
下之槽牙,商出上下之尽牙,宫出上下之虎牙,而皆通於舌,以成五音。又分舌
根、舌后、舌中、舌前、舌梢、舌尖六舌为十二舌。以黄锺、大吕为一舌、二舌,
则舌根之一后一前也,主冬至以后。太簇、夹锺为三舌、四舌,则舌后之一后一
前也,主雨水以后。以姑洗、仲吕为五舌、六舌,则舌中之一后一前也,主穀雨
以后。以蕤宾、林锺为七舌、八舌,则舌前之一后一前也,主夏至以后。以夷则、
南吕为九舌、十舌,则舌梢之一后一前也,主处暑以后。以无射、应锺为十一舌、
十二舌,则舌尖之一后一前也,主霜降以后。又以宫分五音,音分五位,则二十
五位。以韵五乘之,则一百二十五位。位具六声,则七百五十声。商分五音,音
绕九位,则四十五位。以韵四乘之,则百八十位。位具六声,则千有八十声。角
分五音,音绕八位。以韵三乘之,则百有二十位。位有六声,则七百二十声。徵
分五音,音绕七位。以韵七乘之,为二百四十五位。位具六声,为千四百七十声。
羽分五音,音绕六位。以韵六乘之,为百有八十位。位具六声,为千有八十声。
总计五音之韵,共二十有五。分音百二十有五,位凡八百五十,声凡五千一百,
而皆统之於元宗。今考遂先所称初平,以上声之浊音当之。不知《指南》谓浊上
当读如去,实而有徵。即如《止摄》群母,奇上为技。《蟹摄》匣母,孩上为亥。
《遇摄》旁母,蒲上为部。《咸摄》奉母,凡上为范。《果摄》从母,矬上为坐。
《效摄》澄母,鼌上为肇。上音皆别作去,今读之实有此音。而遂先乃指以
为初平,未见其能合也。惟《皇极经世》多以上为平,如《通摄》泥母,农上为
<多农>,邵以<多农>为平,入乃母。《蟹摄》来母,雷上为磊,邵以磊为平,入
吕母。《臻摄》微母,文上为吻,邵以吻为平,入武母。《宕摄》来母,良上为
两,邵读两为平,入吕母。今遂先以舌根为初平,而上之为平,不必皆舌根,则
亦不得据以为初平明矣。自六声之说既误,而支离穿凿,尽废齿、腭、唇、舌而
专以牙之一音定宫、商、角、徵、羽。又尽废齿、牙、腭、唇而以十二舌定平仄
六声,至以雨水后立夏前中商音,立夏后大暑前中角音,与《月令》、《管子》、
《逸周书》全反,尤无据也。
──右“小学类”韵书之属,六十一部,五百三十七卷,内七部无卷数,皆附
《存目》。
0
猜你喜欢:
- 《安娜·卡列尼娜》 列文顺着大路迈开大步走着,他所注意的与其说是他的想法(他还不能清理出个头绪),毋宁说是那种他以前从来没
- 《清史稿》 ○王茂荫 宋晋 袁希祖 文瑞(毓禄) 徐继畬 王发桂 廉兆纶 雷以諴 陶樑 吴存义 殷兆镛 王茂荫,字椿年
- 《论衡》 【题解】 在本篇中,王充用有关黄帝、
- 《鬼谷子》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
- 《金史》 ○熙宗二子 斜卯阿里 突合速 乌延蒲卢浑 赤盏晖 大抃(本名挞不野)磐(本名蒲速越) 阿离补(子方) 熙宗诸子:悼
- 《新唐书》 ◎艺文四 丁部集录,其类三:一曰《楚辞》类,二曰别集类,三曰总集类。凡著录八百一十八家,八百五十六部,一万一千九百二十三卷;不
- 《新唐书》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崔光远,系出博陵,后徙灵昌。祖敬嗣,嗜酒摴博。中宗在房州,吏多肆慢不为礼,敬嗣为刺史,独尽诚推奉,储给丰衍
- 《朱子语类》 ◎纲领 至之问:"书断自唐虞以下,须是孔子意?"曰:"也不可知。且如三皇之书言大道,有何不可!便删去。五帝之书言常道,有何不可!便删
- 《菜根谭》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译
- 《旧唐书》 ○韦挺(子待价 弟万石) 杨纂(族子弘礼 弘武 武子元亨 元禧 元祎)刘德威(子审礼 孙易从 审礼从弟延嗣) 阎立
- 《世说新语》 1.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
- 《辽史》 ○天祚皇帝三 保大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肆赦。初,金人兴兵,郡县所失几半。上有四子:长赵王,母赵昭容;次晋王,母文妃;次秦王
- 《明史》 ◎河渠五 ○淮河 泇河 卫河 漳河 沁河 滹沱河 桑乾河 胶莱河 淮河,出河南平氏胎簪山。经桐伯,其流始大
- 《傲慢与偏见》 "哎呀,利齐,你们散步散到哪去了?"伊丽莎白刚进房门,简劈面就问.到大家坐下吃饭时
- 《后汉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
- 《悲惨世界》 $$$$一 在重新见到一棵钉有锌皮的树的地方 在我们叙述的事件不久
- 《明史》 ◎礼十(嘉礼四 宾礼) 巡狩 东宫监国 皇长孙监国 颁诏仪 迎接诏赦仪 进书仪 进表笺仪乡饮酒礼 蕃王朝贡礼
- 《红楼梦》 话说鲍二家的打他一下子,笑道:“原有些真的,叫你又编了这混话,越发没了捆儿。你倒不像跟二爷的人,这些混话倒像是宝玉那边的了。”尤二姐
- 《旧唐书》 ○潘孟阳 李翛 王遂 曹华 韦绶 郑权 卢士玫 韩全义 高霞寓 高瑀 崔戎 陆亘 张正甫(子毅夫 毅夫子祎
- 《清史稿》 ◎河渠一 △黄河 中国河患,历代详矣。有清首重治河,探河源以穷水患。圣祖初,命侍卫拉锡往穷河源,至鄂敦塔拉,即星宿海。高
评论
发表评论
-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佚名《伯牙鼓琴/伯牙绝弦》
- 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李冠《蝶恋花·春暮》
-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钱福《明日歌》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