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礼二(吉礼二)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仪注 祈谷 大雩 大飨 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
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周礼·大司乐》:“冬
日至,礼天神,夏日至,礼地祇。”《礼》曰:“享帝于郊,祀社于国。”又曰:
“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按古者
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则皆对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礼,而释
经之正说。自秦立四时,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复增北畤,兼祀黑帝。
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举行,魏、
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者,以为天体惟一,安得
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自汉武用祠官宽
舒议,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如祀天。而后世因于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
郑玄惑于纬书,谓夏至于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祇,七月于泰折之坛祭神州之祇,析
而为二。后世又因之一岁二祭。元始间,王莽奏罢甘泉泰畤,复长安南北郊。以
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由汉历唐,千余年间,皆因之合祭。其
亲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丰中,议罢合
祭。绍圣、政和间,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后,惟用合祭之礼。元成宗始合祭天
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专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顺以后,惟祀昊天上
帝。今当遵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
星辰、太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祇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太祖如其议行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三年,增祀风云雷
雨于圜丘,天下山川之神于方丘。七年,增设天下神祇坛于南北郊。九年,定郊
社之礼,虽有三年丧,不废。十年秋,太祖感斋居阴雨,览京房灾异之说,谓分
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于南郊。是岁冬至,以殿工未成,乃合祀于奉天
殿,而亲制祝文,意谓人君事天地犹父母,不宜异处。遂定每岁合祀于孟春,为
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于大祀殿,太祖亲作《大祀文》并歌九章。永乐十八
年,京都大祀殿成,规制如南京。南京旧郊坛,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
嘉靖九年,世宗既定《明伦大典》,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庙百神,咸欲斟酌
古法,厘正旧章。乃问大学士张璁:“《书》称燔柴祭天,又曰‘类于上帝’,
《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以形体主宰之异
言也。朱子谓,祭之于坛谓之天,祭之屋下谓之帝。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帝
耳,未见有祭天之礼也。况上帝皇地祇合祭一处,亦非专祭上帝。”璁言:“国
初遵古礼,分祭天地,后又合祀。说者谓大祀殿下坛上屋,屋即明堂,坛即圜丘,
列圣相承,亦孔子从周之意。”帝复谕璁:“二至分祀,万代不易之礼。今大祀
殿拟周明堂或近矣,以为即圜丘,实无谓也。”璁乃备述《周礼》及宋陈襄、苏
轼、刘安世、程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欲定郊制,
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銮具述因革以对。复问礼部尚书李
时,时请少需日月,博选儒臣,议复古制。帝复卜之太祖,不吉,议且寝。
会给事中夏言请举亲蚕礼。帝以古者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适与所
议郊祀相表里,因令璁谕言陈郊议。言乃上疏言:“国家合祀天地,及太祖、太
宗之并配,诸坛之从祀,举行不于长至而于孟春,俱不应古典。宜令群臣博考《
诗》、《书》、《礼经》所载郊祀之文,及汉、宋诸儒匡衡、刘安世、朱熹等之
定论,以及太祖国初分祀之旧制,陛下称制而裁定之。此中兴大业也。”礼科给
事中王汝梅等诋言说非是,帝切责之。乃敕礼部令群臣各陈所见。且言:“汝梅
等举《召诰》中郊用二牛,谓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
各一牛也。又或谓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拟之夫妇同牢。此等言论,亵
慢已甚。又或谓郊为祀天,社稷为祭地。古无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犹言五
方帝耳,非皇地祇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随所在而祭之。故《礼》
有‘亲地’之说,非谓祭社即方泽祭地也。”璁因录上《郊祀考议》一册。
时詹事霍韬深非郊议,且言分祀之说,惟见《周礼》,莽贼伪书,不足引据,
于是言复上疏言:
《周礼》一书,于祭祀为详。《大宗伯》以祀天神,则有禋祀、实柴、槱
燎之礼,以祀地祇,则有血祭、{艹貍}沈、趯辜之礼。《大司乐》冬至日,地上
圜丘之制,则曰礼天神,夏至日,泽中方丘之制,则曰礼地祇。天地分祀,从来
久矣。故宋儒叶时之言曰:“郊丘分合之说,当以《周礼》为定。”今议者既以
大社为祭地,则南郊自不当祭皇地祇,何又以分祭为不可也?合祭之说,实自莽
始,汉之前皆主分祭,而汉之后亦间有之。宋元丰一议,元祐再议,绍圣三议,
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赉之费,每倾府藏,故省约安简便耳,亦未尝以
分祭为礼也。今之议者,往往以太祖之制为嫌为惧。然知合祭乃太祖之定制,为
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祖之初制,为可复。知《大祀文》乃太祖之明训,为不
可背,而不知《存心录》固太祖之著典,为可遵。且皆太祖之制也,从其礼之是
者而已。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周礼》一书,朱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
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诬以莽之伪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实自莽始。莽既伪为
是书,何不削去圜丘、方丘之制,天神地祇之祭,而自为一说耶?
于是礼部集上群臣所议郊礼,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
主分祭而以慎重成宪及时未可为言者,大学士张璁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
坛为方丘者,尚书李瓒等二十六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为非者,尚书方献夫等二
百六人,无可否者,英国公张仑等一百九十八人。臣等祗奉敕谕,折衷众论。分
祀之义,合于古礼,但坛壝一建,工役浩繁。《礼》,屋祭曰帝,夫既称昊天上
帝,则当屋祭。宜仍于大祀殿专祀上帝,改山川坛为地坛,以专祀皇地祇。既无
创建之劳,行礼亦便。”帝复谕当遵皇祖旧制,露祭于坛,分南北郊,以二至日
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祀,循袭已久,朱子所谓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而陛
下独破千古之谬,一理举行,诚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也。”
已而命户、礼、工三部偕言等诣南郊相择。南天门外有自然之丘,咸谓旧丘
地位偏东,不宜袭用。礼臣欲于具服殿少南为圜丘。言复奏曰:“圜丘祀天,宜
即高敞,以展对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閟,以尽昭事之诚。二祭时义不同,
则坛殿相去,亦宜有所区别。乞于具服殿稍南为大祀殿,而圜丘更移于前,体势
峻极,可与大祀殿等。”制曰“可”。于是作圜丘,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北
郊及东、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等辑《
郊祀新旧图考》进呈。旧礼者,太祖所定。新礼者,世宗所定也。
○郊祀配位
洪武元年,始有事于南郊。有司议配祀。太祖谦让不许,亲为文告太庙曰:
“历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臣独不敢者,以臣功业有未就,政治有阙失。去
年上天垂戒,有声东南,雷火焚舟击殿吻,早暮兢惕,恐无以承上帝好生之德,
故不敢辄奉以配。惟祖神与天通,上帝有问,愿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恶无隐。候
南郊竣事,臣率百司恭诣庙廷,告成大礼,以共享上帝之锡福。”明年夏至,将
祀方丘,群臣复请。乃奉皇考仁祖淳皇帝配天于圜丘。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
文元年,改奉太祖配。洪熙改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兴
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荐上帝,以配祖考’。
朕崇敬祖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天地神祇,奉皇祖、皇考以配。”遂
于郊祀前告太庙及几筵,请太祖、太宗并配。
嘉靖九年,给事中夏言上疏言:“太祖、太宗并配,父子同列,稽之经旨,
未能无疑。臣谓周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太祖足当之。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太宗足当之。”礼臣集议,以为二祖配享,百有余年,不宜一旦轻改。帝降敕谕,
欲于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岁首奉太宗配上帝于大祀殿。于是大学士张璁、
翟銮等言,二祖分配,于义未协,且录仁宗年撰敕谕并告庙文以进。帝复命集议
于东阁,皆以为:“太庙之祀,列圣昭穆相向,无嫌并列。况太祖、太宗,功德
并隆,圜丘、大祀殿所祀,均之为天,则配天之祖,不宜阙一。臣等窃议南、北
郊及大祀殿,每祭皆宜二祖并配。”帝终以并配非礼,谕阁臣讲求。璁等言:“
《礼》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凡祭尽然,况祖宗配享大典?且古者郊与
明堂异地,故可分配。今圜丘、大祀殿同兆南郊,冬至礼行于报而太宗不与,孟
春礼行于祈而太祖不与,心实有所不安。”帝复报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报天之祀,止当以高皇帝配。文皇帝功德,岂不可
配天?但开天立极,本高皇帝肇之耳。如周之王业,武王实成之,而配天止以后
稷,配上帝止以文王,当时未闻争辨功德也。”因命寝其议。已而夏言复疏言:
“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后儒穿凿,分郊丘为二,及误解《大易》配
考、《孝经》严父之义。以致唐、宋变古,乃有二祖并侑,三帝并配之事。望断
自宸衷,依前敕旨。”帝报曰:“礼臣前引太庙不嫌一堂。夫祀帝与享先不同,
此说无当。”仍命申议。于是礼臣复上议:“南北郊虽曰祖制,实今日新创。请
如圣谕,俱奉太祖独配。至大祀殿则太祖所创,今乃不得侑享于中,恐太宗未安,
宜仍奉二祖并配。”遂依拟行之。
○郊祀仪注
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期,皇帝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前祀
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陈设。祭之日,清晨车驾至大
次,太常卿奏中严,皇帝服衮冕。奏外办,皇帝入就位,赞礼唱迎神。协律郎举
麾奏《中和之曲》。赞礼唱燔柴,郊社令升烟,燔全犊于燎坛。赞礼唱请行礼,
太常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奠玉帛,
皇帝诣盥洗位。太常卿赞曰:“前期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洁,以对神明。”
皇帝搢圭,盥手,帨手。出圭,升坛。太常卿赞曰:“神明在上,整肃威仪。”
升自午陛。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
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复位。赞礼唱进俎,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
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复位。赞礼唱行初献礼。皇帝诣爵洗位,搢圭,涤
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圭。诣酒尊年,搢圭,执爵,受泛齐,以爵授执事
者,出圭。协律郎举麾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诣神位前跪,搢圭,
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捧祝跪读讫,皇帝俯伏,兴,再拜,复位。亚
献,酌醴齐,乐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终献,酌盎齐,乐奏《熙和之
曲》、《文德之舞》。仪并同初献,但不用祝。赞礼唱饮福受胙,皇帝升坛,至
饮福位,再拜,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进,太常卿赞曰:“惟此酒肴,神之
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沾。”皇帝受爵,祭酒,饮福酒,以爵置于坫。奉胙官
奉胙跪进,皇帝受胙,以授执事者,出圭,俯伏,兴,再拜,复位。皇太子以下
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彻豆,协律郎举麾奏《雍和之曲》,掌祭官彻豆。赞礼唱
送神,协律郎举麾奏《安和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
唱读祝官奉祝,奉币官奉币,掌祭官取馔及爵酒,各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
燎位。半燎,太常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解严。
二年夏至,祀皇地祇于方丘,其仪并同。惟迎神后瘗毛血,祭毕,奉牲帛祝
馔而埋之,与郊天异。其冬,奉仁祖配天于南郊,仪同元年。其奠玉帛、进俎、
三献,皆先诣上帝前,次诣仁祖神位前,行礼亦如之,惟不用玉。四年定,先祭
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诣奉天殿丹墀,受誓戒。丞相以祀期遍告百
神,后诣各祠庙行香三日。次日,驾诣仁祖庙,告请配享。礼毕,还斋宫。七年,
去中严、外办及赞唱上香之缛节,定十二拜礼。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进
俎、三献,俱先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祇,次仁祖,馀悉仍旧仪。
嘉靖八年,罢各庙焚香礼。九年,复分祀之制,礼部上大祀圆丘仪注:前期
十日,太常寺题请视牲。次请命大臣三员看牲,四员分献。前期五日,锦衣卫备
随朝驾,帝诣牺牲所视牲。其前一日,常服告于庙。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
寺进铜人如常仪。太常博士请太祖祝版于文华殿,候帝亲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
帝具祭服,以脯醢酒果诣太庙,请太祖配。帝还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受誓
戒。前期二日,太常光禄卿奏省牲,帝至奉天殿亲填祝版。前期一日免朝,锦衣
卫备法驾,设版舆于奉天门。常服告庙,乘舆诣南郊,由西天门入,至昭亨门外
降舆。礼部太常官导由左门入,至内壝。太常卿导至圜丘,恭视坛位,次至神库
视笾豆,至神厨视牲毕,仍由左门出,升舆,至斋宫。分献陪祀官叩首,礼部太
常官诣皇穹宇,请皇天上帝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祭之日,三
鼓,帝自斋宫乘舆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舆至神路东大次。礼部、太常寺捧神位官
复命讫,退。百官分列神路东西以候。帝具祭服出,导引官导由左灵星门入内。
赞对引官导行至内壝,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
柴、迎神至礼毕,其仪悉如旧。至大次易服,礼部太常官奉神位安于皇穹宇。还
斋宫,少憩。驾还,诣庙参拜毕。回宫。诏如拟。
明年,定方泽仪:先期一日,太常卿请太祖配位,奉安皇祇室。至期,礼部
太常官同请皇地祇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祀毕,太常奉神版、
神牌安皇祇室,奉神主还庙寝。馀皆如圜丘仪。
是年十月,帝将郊祀,谕礼部尚书夏言欲亲行奉安礼。言乃拟仪注以闻:先
期择捧主执事官十一员,分献配殿大臣二员,撰祝文,备脯醢、酒果、制帛、香
烛。前一日行告庙礼,设神舆香案于奉天殿,神案二于泰神殿,神案二于东西配
殿,香案一于丹墀正中,设大次于圜丘左门外。是日质明,帝常服诣奉天殿,行
一拜三叩头礼。执事官先后捧昊天上帝、太祖高皇帝及从祀神主,各奉安舆中,
至圜丘泰神殿门外。帝乘辂至昭亨门,礼官导至泰神殿丹墀。执事官就神舆捧神
主升石座,奉安于龛中。帝乃诣香案前,行三献礼如仪。礼毕,出至大次升座,
百官行一拜三叩头礼毕,还宫。帝从之,而命行礼用祭服,导引用太常寺官一员,
合礼部堂上官四员。十一年冬至,尚书言,前此有事南郊,风寒莫备。乃采《礼
书》天子祀天张大次、小次之说,请“作黄毡御幄为小次。每大祭,所司以随。
值风雪,则设于圜丘下,帝就幄中对越,而陟降奠献以太常执事官代之”。命著
为令。
○祈谷
明初末尝行。世宗时,更定二祖分配礼。因诸臣固请,乃许于大祀殿祈谷,
奉二祖配。嘉靖十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礼于大祀殿。礼毕,帝心终以为未
当,谕张璁曰:“自古惟以祖配天,今二祖并配,决不可法后世。嗣后大报与祈
谷,但奉太祖配。”寻亲制祝文,更定仪注,改用惊蛰节,礼视大祀少杀。帛减
十一,不设从坛,不燔柴,著为定式。十一年惊蛰节,帝疾,不能亲,乃命武定
侯郭勋代。给事中叶洪言:“祈谷、大报,祀名不同,郊天一也。祖宗无不亲郊。
成化、弘治间,或有故,宁展至三月。盖以郊祀礼重,不宜摄以人臣,请俟圣躬
痊,改卜吉日行礼。”不从。十八年,改行于大内之玄极宝殿,不奉配,遂为定
制。隆庆元年,礼臣言:“先农亲祭,遂耕耤田,即祈谷遗意。今二祀并行于春,
未免烦数。且玄极宝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宜罢祈谷,止先农坛行事。”
从之。
○大雩
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
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
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坛。次日,祀社稷坛。冠服浅色,卤簿不陈,驰道不除,
皆不设配,不奏乐。九年,帝欲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夏言言:“按《左传》
‘龙见而雩’。盖巳月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为百谷祈膏雨也。《月令》:
‘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通典》
曰:‘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坛名雩,禜于南郊之傍。’先臣丘浚亦谓:‘天子于
郊天之外,别为坛以祈雨者也。后世此礼不传,遇有旱,辄假异端之人为祈祷
之事,不务以诚意感格,而以法术劫制,诬亦甚矣。’浚意欲于郊傍择地为雩坛,
孟夏后行礼。臣以为孟春既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昜时若,则大雩之祭,
可遣官摄行。如雨泽愆期,则陛下躬行祷祝。”乃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
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
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
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歌之。盖《云门》
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
教舞童百人,青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仪,视
祈谷礼。又言:“大雩乃祀天祷雨之祭。凡遇亢旱,则礼部于春末请行之。”帝
从其议。十七年,躬祷于坛,青服。用一牛,熟荐。
○大飨礼
明初无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
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
上帝。”下礼部会议。尚书严嵩等言:
昔羲、农肇祀上帝,或为明堂。嗣是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之
制,视夏、殷加详焉。盖圣王事天,如子事父,体尊而情亲。故制为一岁享祀之
礼,冬至圜丘,孟春祈谷,孟夏雩坛,季秋明堂,皆所以尊之也。明堂帝而享之,
又以亲之也。今日创制,古法难寻,要在师先王之意。明堂圜丘,皆所以事天,
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东西,正应古之方位。明堂秋享,即以大祀殿行之为
当。至配侑之礼,昔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诗传以为物成形于帝,犹人成形于父。
故季秋祀帝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物之时也。汉孝武明堂之享,以景帝配,孝
章以光武配,唐中宗以高宗配,明皇以睿宗配,代宗以肃宗配,宋真宗以太宗配,
仁宗以真宗配,英宗以仁宗配,皆世以递配,此主于亲亲也。宋钱公辅曰:“郊
之祭,以始封之祖,有圣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继体之君,有圣人之德者
配焉。”当时司马光、孙抃诸臣执辨于朝,程、朱大贤倡议于下,此主于祖宗之
功德也。今复古明堂大享之制,其所当配之帝,亦惟二说而已。若以功德论,则
太宗再造家邦,功符太祖,当配以太宗。若以亲亲论,则献皇帝陛下之所自出,
陛下之功德,即皇考之功德,当配以献皇帝。至称宗之说,则臣等不敢妄议。
帝降旨:“明堂秋报大礼,于奉天殿行,其配帝务求画一之说。皇考称宗,
何为不可?再会议以闻。”于是户部左侍郎唐胄抗疏言:
三代之礼,莫备于周。《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又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说者谓周公有圣人之德,
制作礼乐,而文王适其父,故引以证圣人之孝,答曾子问而已。非谓有天下者皆
必以父配天,然后为孝。不然,周公辅成王践阼,其礼盖为成王而制,于周公为
严父,于成王则为严祖矣。然周公归政之后,未闻成王以严父之故,废文王配天
之祭,而移于武王也。后世祀明堂者,皆配以父,此乃误《孝经》之义,而违先
王之礼。昔有问于朱熹曰:“周公之后,当以文王配耶,当以时王之父配耶?”
熹曰:“只当以文王为配。”又曰:“继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
后来第为严父说所惑乱耳。”由此观之,明堂之配,不专于父明矣。今礼臣不能
辨严父之非,不举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滥引汉、唐、宋不足法之事为言,
谓之何哉!虽然,丰坊明堂之议,虽未可从,而明堂之礼,则不可废。今南、北
两郊皆主尊尊,必季秋一大享帝,而亲亲之义始备。自三代以来,郊与明堂各立
所配之帝。太祖、大宗功德并盛,比之于周,太祖则后稷也,太宗则文王也。今
两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独未有配。甚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
必奉配太宗,而后我朝之典礼始备。
帝怒,下胄诏狱。嵩乃再会廷臣,先议配帝之礼,言:“考季秋成物之指,
严父配天之文,宜奉献皇帝配帝侑食。”因请奉文皇帝配祀于孟春祈谷。帝从献
皇配帝之请,而却文皇议不行。已复以称宗之礼,集文武大臣于东阁议,言:“
《礼》称:‘祖有功,宗有德。’释者曰:‘祖,始也。宗,尊也。’《汉书注》
曰:‘祖之称始,始受命也。宗之称尊,有德可尊也。’《孝经》曰:‘宗祀文
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王肃注曰:‘周公于文王,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说
也。古者天子七庙。刘歆曰:“七者zheng6*法,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宗
不在数中,宗变也。’朱熹亦以歆之说为然。陈氏《礼书》曰:‘父昭子穆,而
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者,义也。’此宗无数之说,礼以义起者。
今援据古义,推缘人情,皇考至德昭闻,密佑穹旻,宗以其德可。圣子神孙,传
授无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为有德
不迁之庙。”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乃设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
以示辅臣。大略言:“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
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
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
宗号曰成祖。时未建明堂,迫季秋。遂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配。
殿在宫右乾隅,旧名钦安殿。礼成,礼部请帝升殿,百官表贺,如郊祀庆成仪。
帝以大享初举,命赐宴群臣于谨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群臣勿行贺礼。礼
官以表闻,并罢宴,令光禄寺分给。
二十一年,敕谕礼部:“季秋大享明堂,成周礼典,与郊祀并行。曩以享地
未定,特祭于玄极宝殿,朕诚未尽。南郊旧殿,原为大祀所,昨岁已令有司撤之。
朕自作制象,立为殿,恭荐名曰泰享,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岁以秋季大享
上帝,奉皇考睿宗配享。行礼如南郊,陈设如祈谷。明年,礼部尚书费寀以大享
殿工将竣,请帝定殿门名,门曰大享,殿曰皇乾。及殿成,而大享仍于玄极宝殿,
遣官行礼以为常。隆庆元年,礼臣言:“我朝大享之礼,自皇考举行,追崇睿宗,
以昭严父配天之孝。自皇上视之,则睿宗为皇祖,非周人宗祀文王于明堂之义。”
于是帝从其请,罢大享礼,命玄极宝殿仍为钦安殿。
○令节拜天
嘉靖初,沿先朝旧仪,每日宫中行拜天礼。后以为渎,罢之。遇正旦、冬至、
圣诞节,于奉天殿丹陛上行礼。既定郊祀,遂罢冬至之礼。惟正旦、圣诞节行礼
于玄极宝殿。隆庆元年正旦,命宫中拜天,不用在外执事,祭品亦不取供于太常。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仪注 祈谷 大雩 大飨 令节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言: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
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周礼·大司乐》:“冬
日至,礼天神,夏日至,礼地祇。”《礼》曰:“享帝于郊,祀社于国。”又曰:
“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按古者
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则皆对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礼,而释
经之正说。自秦立四时,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复增北畤,兼祀黑帝。
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举行,魏、
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者,以为天体惟一,安得
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自汉武用祠官宽
舒议,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礼如祀天。而后世因于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
郑玄惑于纬书,谓夏至于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祇,七月于泰折之坛祭神州之祇,析
而为二。后世又因之一岁二祭。元始间,王莽奏罢甘泉泰畤,复长安南北郊。以
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由汉历唐,千余年间,皆因之合祭。其
亲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丰中,议罢合
祭。绍圣、政和间,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后,惟用合祭之礼。元成宗始合祭天
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专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顺以后,惟祀昊天上
帝。今当遵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
星辰、太岁从祀。夏至则祀皇地祇于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太祖如其议行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三年,增祀风云雷
雨于圜丘,天下山川之神于方丘。七年,增设天下神祇坛于南北郊。九年,定郊
社之礼,虽有三年丧,不废。十年秋,太祖感斋居阴雨,览京房灾异之说,谓分
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于南郊。是岁冬至,以殿工未成,乃合祀于奉天
殿,而亲制祝文,意谓人君事天地犹父母,不宜异处。遂定每岁合祀于孟春,为
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于大祀殿,太祖亲作《大祀文》并歌九章。永乐十八
年,京都大祀殿成,规制如南京。南京旧郊坛,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
嘉靖九年,世宗既定《明伦大典》,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庙百神,咸欲斟酌
古法,厘正旧章。乃问大学士张璁:“《书》称燔柴祭天,又曰‘类于上帝’,
《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以形体主宰之异
言也。朱子谓,祭之于坛谓之天,祭之屋下谓之帝。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帝
耳,未见有祭天之礼也。况上帝皇地祇合祭一处,亦非专祭上帝。”璁言:“国
初遵古礼,分祭天地,后又合祀。说者谓大祀殿下坛上屋,屋即明堂,坛即圜丘,
列圣相承,亦孔子从周之意。”帝复谕璁:“二至分祀,万代不易之礼。今大祀
殿拟周明堂或近矣,以为即圜丘,实无谓也。”璁乃备述《周礼》及宋陈襄、苏
轼、刘安世、程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欲定郊制,
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銮具述因革以对。复问礼部尚书李
时,时请少需日月,博选儒臣,议复古制。帝复卜之太祖,不吉,议且寝。
会给事中夏言请举亲蚕礼。帝以古者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适与所
议郊祀相表里,因令璁谕言陈郊议。言乃上疏言:“国家合祀天地,及太祖、太
宗之并配,诸坛之从祀,举行不于长至而于孟春,俱不应古典。宜令群臣博考《
诗》、《书》、《礼经》所载郊祀之文,及汉、宋诸儒匡衡、刘安世、朱熹等之
定论,以及太祖国初分祀之旧制,陛下称制而裁定之。此中兴大业也。”礼科给
事中王汝梅等诋言说非是,帝切责之。乃敕礼部令群臣各陈所见。且言:“汝梅
等举《召诰》中郊用二牛,谓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
各一牛也。又或谓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拟之夫妇同牢。此等言论,亵
慢已甚。又或谓郊为祀天,社稷为祭地。古无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犹言五
方帝耳,非皇地祇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随所在而祭之。故《礼》
有‘亲地’之说,非谓祭社即方泽祭地也。”璁因录上《郊祀考议》一册。
时詹事霍韬深非郊议,且言分祀之说,惟见《周礼》,莽贼伪书,不足引据,
于是言复上疏言:
《周礼》一书,于祭祀为详。《大宗伯》以祀天神,则有禋祀、实柴、槱
燎之礼,以祀地祇,则有血祭、{艹貍}沈、趯辜之礼。《大司乐》冬至日,地上
圜丘之制,则曰礼天神,夏至日,泽中方丘之制,则曰礼地祇。天地分祀,从来
久矣。故宋儒叶时之言曰:“郊丘分合之说,当以《周礼》为定。”今议者既以
大社为祭地,则南郊自不当祭皇地祇,何又以分祭为不可也?合祭之说,实自莽
始,汉之前皆主分祭,而汉之后亦间有之。宋元丰一议,元祐再议,绍圣三议,
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赉之费,每倾府藏,故省约安简便耳,亦未尝以
分祭为礼也。今之议者,往往以太祖之制为嫌为惧。然知合祭乃太祖之定制,为
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祖之初制,为可复。知《大祀文》乃太祖之明训,为不
可背,而不知《存心录》固太祖之著典,为可遵。且皆太祖之制也,从其礼之是
者而已。敬天法祖,无二道也。《周礼》一书,朱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
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诬以莽之伪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实自莽始。莽既伪为
是书,何不削去圜丘、方丘之制,天神地祇之祭,而自为一说耶?
于是礼部集上群臣所议郊礼,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
主分祭而以慎重成宪及时未可为言者,大学士张璁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
坛为方丘者,尚书李瓒等二十六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为非者,尚书方献夫等二
百六人,无可否者,英国公张仑等一百九十八人。臣等祗奉敕谕,折衷众论。分
祀之义,合于古礼,但坛壝一建,工役浩繁。《礼》,屋祭曰帝,夫既称昊天上
帝,则当屋祭。宜仍于大祀殿专祀上帝,改山川坛为地坛,以专祀皇地祇。既无
创建之劳,行礼亦便。”帝复谕当遵皇祖旧制,露祭于坛,分南北郊,以二至日
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祀,循袭已久,朱子所谓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而陛
下独破千古之谬,一理举行,诚可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者也。”
已而命户、礼、工三部偕言等诣南郊相择。南天门外有自然之丘,咸谓旧丘
地位偏东,不宜袭用。礼臣欲于具服殿少南为圜丘。言复奏曰:“圜丘祀天,宜
即高敞,以展对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閟,以尽昭事之诚。二祭时义不同,
则坛殿相去,亦宜有所区别。乞于具服殿稍南为大祀殿,而圜丘更移于前,体势
峻极,可与大祀殿等。”制曰“可”。于是作圜丘,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北
郊及东、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等辑《
郊祀新旧图考》进呈。旧礼者,太祖所定。新礼者,世宗所定也。
○郊祀配位
洪武元年,始有事于南郊。有司议配祀。太祖谦让不许,亲为文告太庙曰:
“历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臣独不敢者,以臣功业有未就,政治有阙失。去
年上天垂戒,有声东南,雷火焚舟击殿吻,早暮兢惕,恐无以承上帝好生之德,
故不敢辄奉以配。惟祖神与天通,上帝有问,愿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恶无隐。候
南郊竣事,臣率百司恭诣庙廷,告成大礼,以共享上帝之锡福。”明年夏至,将
祀方丘,群臣复请。乃奉皇考仁祖淳皇帝配天于圜丘。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
文元年,改奉太祖配。洪熙改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兴
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荐上帝,以配祖考’。
朕崇敬祖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天地神祇,奉皇祖、皇考以配。”遂
于郊祀前告太庙及几筵,请太祖、太宗并配。
嘉靖九年,给事中夏言上疏言:“太祖、太宗并配,父子同列,稽之经旨,
未能无疑。臣谓周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太祖足当之。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太宗足当之。”礼臣集议,以为二祖配享,百有余年,不宜一旦轻改。帝降敕谕,
欲于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岁首奉太宗配上帝于大祀殿。于是大学士张璁、
翟銮等言,二祖分配,于义未协,且录仁宗年撰敕谕并告庙文以进。帝复命集议
于东阁,皆以为:“太庙之祀,列圣昭穆相向,无嫌并列。况太祖、太宗,功德
并隆,圜丘、大祀殿所祀,均之为天,则配天之祖,不宜阙一。臣等窃议南、北
郊及大祀殿,每祭皆宜二祖并配。”帝终以并配非礼,谕阁臣讲求。璁等言:“
《礼》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凡祭尽然,况祖宗配享大典?且古者郊与
明堂异地,故可分配。今圜丘、大祀殿同兆南郊,冬至礼行于报而太宗不与,孟
春礼行于祈而太祖不与,心实有所不安。”帝复报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报天之祀,止当以高皇帝配。文皇帝功德,岂不可
配天?但开天立极,本高皇帝肇之耳。如周之王业,武王实成之,而配天止以后
稷,配上帝止以文王,当时未闻争辨功德也。”因命寝其议。已而夏言复疏言:
“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后儒穿凿,分郊丘为二,及误解《大易》配
考、《孝经》严父之义。以致唐、宋变古,乃有二祖并侑,三帝并配之事。望断
自宸衷,依前敕旨。”帝报曰:“礼臣前引太庙不嫌一堂。夫祀帝与享先不同,
此说无当。”仍命申议。于是礼臣复上议:“南北郊虽曰祖制,实今日新创。请
如圣谕,俱奉太祖独配。至大祀殿则太祖所创,今乃不得侑享于中,恐太宗未安,
宜仍奉二祖并配。”遂依拟行之。
○郊祀仪注
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期,皇帝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前祀
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陈设。祭之日,清晨车驾至大
次,太常卿奏中严,皇帝服衮冕。奏外办,皇帝入就位,赞礼唱迎神。协律郎举
麾奏《中和之曲》。赞礼唱燔柴,郊社令升烟,燔全犊于燎坛。赞礼唱请行礼,
太常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奠玉帛,
皇帝诣盥洗位。太常卿赞曰:“前期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洁,以对神明。”
皇帝搢圭,盥手,帨手。出圭,升坛。太常卿赞曰:“神明在上,整肃威仪。”
升自午陛。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
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复位。赞礼唱进俎,协律郎举麾奏《凝和之曲》。皇帝
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复位。赞礼唱行初献礼。皇帝诣爵洗位,搢圭,涤
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出圭。诣酒尊年,搢圭,执爵,受泛齐,以爵授执事
者,出圭。协律郎举麾奏《寿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诣神位前跪,搢圭,
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捧祝跪读讫,皇帝俯伏,兴,再拜,复位。亚
献,酌醴齐,乐奏《豫和之曲》、《文德之舞》。终献,酌盎齐,乐奏《熙和之
曲》、《文德之舞》。仪并同初献,但不用祝。赞礼唱饮福受胙,皇帝升坛,至
饮福位,再拜,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进,太常卿赞曰:“惟此酒肴,神之
所与,赐以福庆,亿兆同沾。”皇帝受爵,祭酒,饮福酒,以爵置于坫。奉胙官
奉胙跪进,皇帝受胙,以授执事者,出圭,俯伏,兴,再拜,复位。皇太子以下
在位官皆再拜。赞礼唱彻豆,协律郎举麾奏《雍和之曲》,掌祭官彻豆。赞礼唱
送神,协律郎举麾奏《安和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赞礼
唱读祝官奉祝,奉币官奉币,掌祭官取馔及爵酒,各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
燎位。半燎,太常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解严。
二年夏至,祀皇地祇于方丘,其仪并同。惟迎神后瘗毛血,祭毕,奉牲帛祝
馔而埋之,与郊天异。其冬,奉仁祖配天于南郊,仪同元年。其奠玉帛、进俎、
三献,皆先诣上帝前,次诣仁祖神位前,行礼亦如之,惟不用玉。四年定,先祭
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诣奉天殿丹墀,受誓戒。丞相以祀期遍告百
神,后诣各祠庙行香三日。次日,驾诣仁祖庙,告请配享。礼毕,还斋宫。七年,
去中严、外办及赞唱上香之缛节,定十二拜礼。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进
俎、三献,俱先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祇,次仁祖,馀悉仍旧仪。
嘉靖八年,罢各庙焚香礼。九年,复分祀之制,礼部上大祀圆丘仪注:前期
十日,太常寺题请视牲。次请命大臣三员看牲,四员分献。前期五日,锦衣卫备
随朝驾,帝诣牺牲所视牲。其前一日,常服告于庙。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
寺进铜人如常仪。太常博士请太祖祝版于文华殿,候帝亲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
帝具祭服,以脯醢酒果诣太庙,请太祖配。帝还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受誓
戒。前期二日,太常光禄卿奏省牲,帝至奉天殿亲填祝版。前期一日免朝,锦衣
卫备法驾,设版舆于奉天门。常服告庙,乘舆诣南郊,由西天门入,至昭亨门外
降舆。礼部太常官导由左门入,至内壝。太常卿导至圜丘,恭视坛位,次至神库
视笾豆,至神厨视牲毕,仍由左门出,升舆,至斋宫。分献陪祀官叩首,礼部太
常官诣皇穹宇,请皇天上帝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祭之日,三
鼓,帝自斋宫乘舆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舆至神路东大次。礼部、太常寺捧神位官
复命讫,退。百官分列神路东西以候。帝具祭服出,导引官导由左灵星门入内。
赞对引官导行至内壝,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
柴、迎神至礼毕,其仪悉如旧。至大次易服,礼部太常官奉神位安于皇穹宇。还
斋宫,少憩。驾还,诣庙参拜毕。回宫。诏如拟。
明年,定方泽仪:先期一日,太常卿请太祖配位,奉安皇祇室。至期,礼部
太常官同请皇地祇神版、太祖神主、从祀神牌,奉安坛座。祀毕,太常奉神版、
神牌安皇祇室,奉神主还庙寝。馀皆如圜丘仪。
是年十月,帝将郊祀,谕礼部尚书夏言欲亲行奉安礼。言乃拟仪注以闻:先
期择捧主执事官十一员,分献配殿大臣二员,撰祝文,备脯醢、酒果、制帛、香
烛。前一日行告庙礼,设神舆香案于奉天殿,神案二于泰神殿,神案二于东西配
殿,香案一于丹墀正中,设大次于圜丘左门外。是日质明,帝常服诣奉天殿,行
一拜三叩头礼。执事官先后捧昊天上帝、太祖高皇帝及从祀神主,各奉安舆中,
至圜丘泰神殿门外。帝乘辂至昭亨门,礼官导至泰神殿丹墀。执事官就神舆捧神
主升石座,奉安于龛中。帝乃诣香案前,行三献礼如仪。礼毕,出至大次升座,
百官行一拜三叩头礼毕,还宫。帝从之,而命行礼用祭服,导引用太常寺官一员,
合礼部堂上官四员。十一年冬至,尚书言,前此有事南郊,风寒莫备。乃采《礼
书》天子祀天张大次、小次之说,请“作黄毡御幄为小次。每大祭,所司以随。
值风雪,则设于圜丘下,帝就幄中对越,而陟降奠献以太常执事官代之”。命著
为令。
○祈谷
明初末尝行。世宗时,更定二祖分配礼。因诸臣固请,乃许于大祀殿祈谷,
奉二祖配。嘉靖十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礼于大祀殿。礼毕,帝心终以为未
当,谕张璁曰:“自古惟以祖配天,今二祖并配,决不可法后世。嗣后大报与祈
谷,但奉太祖配。”寻亲制祝文,更定仪注,改用惊蛰节,礼视大祀少杀。帛减
十一,不设从坛,不燔柴,著为定式。十一年惊蛰节,帝疾,不能亲,乃命武定
侯郭勋代。给事中叶洪言:“祈谷、大报,祀名不同,郊天一也。祖宗无不亲郊。
成化、弘治间,或有故,宁展至三月。盖以郊祀礼重,不宜摄以人臣,请俟圣躬
痊,改卜吉日行礼。”不从。十八年,改行于大内之玄极宝殿,不奉配,遂为定
制。隆庆元年,礼臣言:“先农亲祭,遂耕耤田,即祈谷遗意。今二祀并行于春,
未免烦数。且玄极宝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宜罢祈谷,止先农坛行事。”
从之。
○大雩
明初,凡水旱灾伤及非常变异,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或于奉天殿陛,或
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
制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坛。次日,祀社稷坛。冠服浅色,卤簿不陈,驰道不除,
皆不设配,不奏乐。九年,帝欲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夏言言:“按《左传》
‘龙见而雩’。盖巳月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为百谷祈膏雨也。《月令》:
‘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通典》
曰:‘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坛名雩,禜于南郊之傍。’先臣丘浚亦谓:‘天子于
郊天之外,别为坛以祈雨者也。后世此礼不传,遇有旱,辄假异端之人为祈祷
之事,不务以诚意感格,而以法术劫制,诬亦甚矣。’浚意欲于郊傍择地为雩坛,
孟夏后行礼。臣以为孟春既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昜时若,则大雩之祭,
可遣官摄行。如雨泽愆期,则陛下躬行祷祝。”乃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
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
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
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歌之。盖《云门》
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
教舞童百人,青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仪,视
祈谷礼。又言:“大雩乃祀天祷雨之祭。凡遇亢旱,则礼部于春末请行之。”帝
从其议。十七年,躬祷于坛,青服。用一牛,熟荐。
○大飨礼
明初无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
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
上帝。”下礼部会议。尚书严嵩等言:
昔羲、农肇祀上帝,或为明堂。嗣是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之
制,视夏、殷加详焉。盖圣王事天,如子事父,体尊而情亲。故制为一岁享祀之
礼,冬至圜丘,孟春祈谷,孟夏雩坛,季秋明堂,皆所以尊之也。明堂帝而享之,
又以亲之也。今日创制,古法难寻,要在师先王之意。明堂圜丘,皆所以事天,
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东西,正应古之方位。明堂秋享,即以大祀殿行之为
当。至配侑之礼,昔周公宗祀文王于明堂,诗传以为物成形于帝,犹人成形于父。
故季秋祀帝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物之时也。汉孝武明堂之享,以景帝配,孝
章以光武配,唐中宗以高宗配,明皇以睿宗配,代宗以肃宗配,宋真宗以太宗配,
仁宗以真宗配,英宗以仁宗配,皆世以递配,此主于亲亲也。宋钱公辅曰:“郊
之祭,以始封之祖,有圣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继体之君,有圣人之德者
配焉。”当时司马光、孙抃诸臣执辨于朝,程、朱大贤倡议于下,此主于祖宗之
功德也。今复古明堂大享之制,其所当配之帝,亦惟二说而已。若以功德论,则
太宗再造家邦,功符太祖,当配以太宗。若以亲亲论,则献皇帝陛下之所自出,
陛下之功德,即皇考之功德,当配以献皇帝。至称宗之说,则臣等不敢妄议。
帝降旨:“明堂秋报大礼,于奉天殿行,其配帝务求画一之说。皇考称宗,
何为不可?再会议以闻。”于是户部左侍郎唐胄抗疏言:
三代之礼,莫备于周。《孝经》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又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说者谓周公有圣人之德,
制作礼乐,而文王适其父,故引以证圣人之孝,答曾子问而已。非谓有天下者皆
必以父配天,然后为孝。不然,周公辅成王践阼,其礼盖为成王而制,于周公为
严父,于成王则为严祖矣。然周公归政之后,未闻成王以严父之故,废文王配天
之祭,而移于武王也。后世祀明堂者,皆配以父,此乃误《孝经》之义,而违先
王之礼。昔有问于朱熹曰:“周公之后,当以文王配耶,当以时王之父配耶?”
熹曰:“只当以文王为配。”又曰:“继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
后来第为严父说所惑乱耳。”由此观之,明堂之配,不专于父明矣。今礼臣不能
辨严父之非,不举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滥引汉、唐、宋不足法之事为言,
谓之何哉!虽然,丰坊明堂之议,虽未可从,而明堂之礼,则不可废。今南、北
两郊皆主尊尊,必季秋一大享帝,而亲亲之义始备。自三代以来,郊与明堂各立
所配之帝。太祖、大宗功德并盛,比之于周,太祖则后稷也,太宗则文王也。今
两郊及祈谷,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独未有配。甚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
必奉配太宗,而后我朝之典礼始备。
帝怒,下胄诏狱。嵩乃再会廷臣,先议配帝之礼,言:“考季秋成物之指,
严父配天之文,宜奉献皇帝配帝侑食。”因请奉文皇帝配祀于孟春祈谷。帝从献
皇配帝之请,而却文皇议不行。已复以称宗之礼,集文武大臣于东阁议,言:“
《礼》称:‘祖有功,宗有德。’释者曰:‘祖,始也。宗,尊也。’《汉书注》
曰:‘祖之称始,始受命也。宗之称尊,有德可尊也。’《孝经》曰:‘宗祀文
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王肃注曰:‘周公于文王,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说
也。古者天子七庙。刘歆曰:“七者zheng6*法,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宗
不在数中,宗变也。’朱熹亦以歆之说为然。陈氏《礼书》曰:‘父昭子穆,而
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者,义也。’此宗无数之说,礼以义起者。
今援据古义,推缘人情,皇考至德昭闻,密佑穹旻,宗以其德可。圣子神孙,传
授无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为有德
不迁之庙。”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乃设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
以示辅臣。大略言:“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
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
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
宗号曰成祖。时未建明堂,迫季秋。遂大享上帝于玄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配。
殿在宫右乾隅,旧名钦安殿。礼成,礼部请帝升殿,百官表贺,如郊祀庆成仪。
帝以大享初举,命赐宴群臣于谨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群臣勿行贺礼。礼
官以表闻,并罢宴,令光禄寺分给。
二十一年,敕谕礼部:“季秋大享明堂,成周礼典,与郊祀并行。曩以享地
未定,特祭于玄极宝殿,朕诚未尽。南郊旧殿,原为大祀所,昨岁已令有司撤之。
朕自作制象,立为殿,恭荐名曰泰享,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岁以秋季大享
上帝,奉皇考睿宗配享。行礼如南郊,陈设如祈谷。明年,礼部尚书费寀以大享
殿工将竣,请帝定殿门名,门曰大享,殿曰皇乾。及殿成,而大享仍于玄极宝殿,
遣官行礼以为常。隆庆元年,礼臣言:“我朝大享之礼,自皇考举行,追崇睿宗,
以昭严父配天之孝。自皇上视之,则睿宗为皇祖,非周人宗祀文王于明堂之义。”
于是帝从其请,罢大享礼,命玄极宝殿仍为钦安殿。
○令节拜天
嘉靖初,沿先朝旧仪,每日宫中行拜天礼。后以为渎,罢之。遇正旦、冬至、
圣诞节,于奉天殿丹陛上行礼。既定郊祀,遂罢冬至之礼。惟正旦、圣诞节行礼
于玄极宝殿。隆庆元年正旦,命宫中拜天,不用在外执事,祭品亦不取供于太常。
0
猜你喜欢:
- 《六韬》豹韬·林战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候之地,遇大林,与敌人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便兵所处
- 《陈书》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 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也。父孝穆,梁候官令。知礼涉猎文史,善隶书。高祖之讨元景仲也,
- 《魏书》 ◎私署凉州牧张实 鲜卑乞伏国仁 鲜卑秃发乌孤 私署凉王李暠 卢水胡沮渠蒙逊 张实,字安逊,安定乌氏人。父轨,安士彦,散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礼类三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内府藏本)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隋书·经籍志》曰:“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
- 《德伯家的苔丝》 爱姆寺牧师公馆里,已经是傍晚的时候了.牧师的书房里,照规矩必有的那两支蜡烛,正在绿色的蜡烛罩下面点着,
- 《周书》 ◎窦炽(兄子毅) 于翼(李穆) 窦炽,字光成,扶风平陵人也。汉大鸿胪章十一世孙。章子统,灵帝时,为雁门太守,避窦武之难,亡奔
- 《元史》 ◎世祖五 十年春正月乙卯朔,高丽国王王禃遣其世子愖来朝。戊午,敕自今并以国字书宣命。命忻都、郑温、洪茶丘征耽罗。宿州万户爱先不
- 《旧唐书》 ○尉迟敬德 秦叔宝 程知节 段志玄 张公谨(子大素 大安)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
- 《第六病室》 第二天早晨他头痛,耳鸣,感到周身不舒服.他想起昨天自己的软弱,并不觉得害臊.他昨天胆怯,甚至怕月亮,而
- 《水浒传》 诗曰: 闲来乘兴入江楼,渺渺烟波接素秋。呼酒谩浇千古恨,吟诗欲泻百重愁。 赝书不遂英雄志,失脚翻成狴犴囚。搔动梁山诸义士
- 《朱子语类》 ◎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章 或问:"阳货矙亡以馈孔子,孔子矙亡而往拜之。阳货之矙亡,此不足责。如孔子亦矙亡而往,则不几於不诚乎?
- 《苏轼集》 ◎诗六十九首 【刘丑厮诗】 刘生望都民,病羸寄空窑。有子曰丑厮,十二行操瓢。墦间得馀粒,雪中拾堕樵。饥饱共生死,水火同焚
- 《鶡冠子》庞子问鹖冠子曰:「圣人学问服师也,亦有终始乎,抑其拾诵记辞阖棺而止乎?」鹖冠子曰:「始于初问,终于九道。若不闻九道之解,拾诵记辞,阖棺而止,
- 《三十六计》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原典】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注释】 ①借局布势,力小
- 《尉缭子》《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意见:《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
- 《乐府杂录》 舜时调八音,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计用八百般乐器。至周时,改用宫、商、角、徵、羽,用制五音,减乐器至五百般。至唐朝,又减
- 《水浒传》 诗曰: 幸短亏心只是贫,休生奸计害他人。 天公自有安排处,失却便宜损自身。 十分惺惺使五分,留取五分兴儿孙。
- 《茶花女》 我觉得火车开得太慢,好像不在走一样. 十一点钟我回到了布吉瓦尔.&
- 《欧阳修集》 【太祖皇帝忌辰道场斋文〈至和元年九月八日〉】 维至和元年岁次甲午九月辛酉朔十九日己卯,皇帝遣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勾当太平兴国寺
- 《史记》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