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凡四十一条)
《近思录》 作者:朱熹、吕祖谦
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
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
可不慎乎?
濂溪先生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
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
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
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曰:“人有秉彝,
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
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
道,钦哉训辞。”《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
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传》曰:阳,君子之道,
故复为反善之义。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而复也。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
之有?惟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谓其
庶几,乃“无祗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逾
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
至于悔,乃“不远复”也。学问之道无他也,惟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晋》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传》曰:人
之自治,刚极则守道愈固,进极则迁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则虽伤于厉,
而吉且无咎也。严厉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则有功也。虽自治有功,然非中和之
德,故于贞正之道为可吝也。
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
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默武,本于
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
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若心有所比,以义之不可而
决之,虽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盖人心
一有所欲,则离道矣。故《夬》之九五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而《象》
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
方说而止,节之义也。
《节》之九二,不正之节也。以刚中正为节,如惩忿窒欲、损过抑有馀是也。
不正之节,如啬节于用,懦节于行是也。
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难能也,谓之
仁则未可也。此原宪之问,夫子答以知其为难,而不知其为仁。此圣人开示之深
也。
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
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
气反动其心也。”
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
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
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他,尖必不
刺人也,何畏之有?
明道先生曰:责上责下而中自恕己,岂可任职分?
“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
者轻也。
九德最好。
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著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
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
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也。
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
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师。(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自然缓时,便是气
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
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移乙之说,是否?”伊川
先生曰:“是。”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子而后能?”曰:“只被说得粗了,
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
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譬如明镜,好物来
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
且如怒一人,对那人说话能无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
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此莫是甚难?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今见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劳矣。圣人之心如止水。”
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
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圣人责己感也处多,责人应也处少。
谢子与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甚工夫?”谢
曰:“也只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
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者曰:“此人
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思叔诟詈仆夫,伊川曰:“何不动心忍性?”思叔惭谢。
见贤便思齐,有为者亦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盖莫不在己。
横渠先生曰: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
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
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责己者,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有潜心于道,忽忽为他虑引去者,此气也。旧习缠绕,未能脱洒,毕竟无益,
但乐于旧习耳。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
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
矫轻警惰。
“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故
学者要寡欲。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瞻视亦有节,视有上下,视高则
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国君者,不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其客气;其为人刚
行,终不肯进,“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盖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托
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己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
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人之有朋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今之朋友,择
其善柔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际,欲其相下
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与,得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
位也,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欲速成者。”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以进
学。《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盖其所益之多。
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
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
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
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
长。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义理常胜。
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
可不慎乎?
濂溪先生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
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
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
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曰:“人有秉彝,
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
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
道,钦哉训辞。”《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
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传》曰:阳,君子之道,
故复为反善之义。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而复也。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
之有?惟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谓其
庶几,乃“无祗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逾
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
至于悔,乃“不远复”也。学问之道无他也,惟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晋》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传》曰:人
之自治,刚极则守道愈固,进极则迁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则虽伤于厉,
而吉且无咎也。严厉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则有功也。虽自治有功,然非中和之
德,故于贞正之道为可吝也。
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
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默武,本于
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
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若心有所比,以义之不可而
决之,虽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盖人心
一有所欲,则离道矣。故《夬》之九五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而《象》
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
方说而止,节之义也。
《节》之九二,不正之节也。以刚中正为节,如惩忿窒欲、损过抑有馀是也。
不正之节,如啬节于用,懦节于行是也。
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难能也,谓之
仁则未可也。此原宪之问,夫子答以知其为难,而不知其为仁。此圣人开示之深
也。
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
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
气反动其心也。”
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
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
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他,尖必不
刺人也,何畏之有?
明道先生曰:责上责下而中自恕己,岂可任职分?
“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
者轻也。
九德最好。
饥食渴饮,冬裘夏葛,若著些私吝心在,便是废天职。
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
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也。
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
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师。(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自然缓时,便是气
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
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移乙之说,是否?”伊川
先生曰:“是。”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子而后能?”曰:“只被说得粗了,
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
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譬如明镜,好物来
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
且如怒一人,对那人说话能无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
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此莫是甚难?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今见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劳矣。圣人之心如止水。”
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
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圣人责己感也处多,责人应也处少。
谢子与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甚工夫?”谢
曰:“也只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
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者曰:“此人
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思叔诟詈仆夫,伊川曰:“何不动心忍性?”思叔惭谢。
见贤便思齐,有为者亦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盖莫不在己。
横渠先生曰: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
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是故徒
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责己者,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有潜心于道,忽忽为他虑引去者,此气也。旧习缠绕,未能脱洒,毕竟无益,
但乐于旧习耳。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
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
矫轻警惰。
“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故
学者要寡欲。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瞻视亦有节,视有上下,视高则
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国君者,不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其客气;其为人刚
行,终不肯进,“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盖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托
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己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
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人之有朋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今之朋友,择
其善柔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际,欲其相下
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与,得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
位也,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欲速成者。”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以进
学。《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盖其所益之多。
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
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
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
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
长。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义理常胜。
0
猜你喜欢:
- 《文选》 ◎史论下 【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 ※范蔚宗 论曰: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中兴,谓汉有王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儒家类四 △《御定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 顺治十二年世祖章皇帝御撰。凡三十章,曰君道,曰臣道,曰父道,曰子道
- 《红楼梦》 话说宝玉从潇湘馆出来,连忙问秋纹道:“老爷叫我作什么?”秋纹笑道:“没有叫,袭人姐姐叫我请二爷,我怕你不来,才哄你的。”宝玉听了才把
- 《元史》 ◎顺帝十 二十六年春正月己酉,以崇政院使孛罗沙为御史大夫。壬子,以完者木知枢密院事。是月,以沙蓝答里为中书左丞相。命燕南、河南
- 《裴注三国志》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袁宏汉纪曰:滂字公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
- 《宋史》 ○赵方 贾涉 扈再兴 孟宗政 张威 赵方,字彦直,衡山人。父棠,少从胡宏学,慷慨有大志。尝见张浚于督府,浚雅敬其才,欲
- 《宋史》 ◎礼十三(嘉礼一) ○上尊号仪 高宗内禅仪 上皇太后皇太妃册宝仪 旧史以饮食、婚冠、宾射、飨宴、脤膰、庆贺之礼为嘉礼
- 《元史》 ○吕思诚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六世祖宗礼,金进士,辽州司户。宗礼生仲堪,亦举进士。仲堪生时敏,时敏生钊,为千夫长,死国事
- 《柳宗元集》 ○游黄溪记 (自《游黄溪》至《小石城山》,为记凡九,皆记永州山水之胜。年月或记或不记,皆次第而作耳。) 北之晋,西适豳,
- 《清史稿》 ○蔡毓荣哈占(杭爱鄂善华善) 董卫国(佟国正) 周有德(张德地)伊辟(王继文) 蔡毓荣,字仁庵,汉军正白旗人。父士英,初籍
- 《清史稿》 ○吕贤基 邹鸣鹤 戴熙(汤贻汾) 张芾 黄琮(陶廷杰) 冯培元 孙铭恩 沈炳垣 张锡庚 吕贤基,字鹤田,安徽旌
- 《盐铁论》 ◎地广第十六 大夫曰:“王者包含并覆,普爱无私,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劳佚不齐,独不
-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传呜呼,梁之恶极矣!自其起盗贼,至于亡唐,其遗毒流于天下。天下豪杰,四面并起,孰不欲戡刃于胸,然卒不能少挫其锋以得志。梁之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地理类存目一 △《华阳宫纪事》·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宋僧祖秀撰。祖秀,蜀人。靖康元年闰十一月汴京陷时,随都人避兵
- 《红楼梦》 话说林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
- 《论衡》 【题解】 本篇是为纠正汉儒对儒家经书
- 《周书》 ◎苏绰(弟椿)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
-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
- 《宋史》 ◎奸臣一 ○蔡确(吴处厚附) 邢恕 吕惠卿 章惇 曾布 安惇 《易》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君子虽多,小人
- 《裴注三国志》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评论
发表评论
- 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
-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来俊臣《罗织经·事上卷第二》
- 处颠者危,势丰者亏。王充《论衡·卷一·累害篇》
-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老子·德经·第六十五章》
-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班固《苏武传(节选)》
-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 罪不自招,密而举之则显。来俊臣《罗织经·问罪卷第十》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