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论语二十五
《朱子语类》 作者:宋·黎靖德编
◎子路篇
△子路问政章
问:"'先之,劳之','劳'字既有两音,有两说否?"曰:"劳之以身,勤之以事,亦须是自家吃些辛苦,方能令得他。诗所谓'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古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必是自耐劳苦,方能说得人。欲民之亲其亲,我必先之以孝;欲民之事其长,我必先之以弟。子路请益,圣人告之'无倦'。盖劳苦亦人之难事,故以'无倦'勉之。"〔宇〕
问:"'劳之'恐是以言语劝勉他?"曰:"如此说,不尽得为政之理。若以言语劝勉它,亦不甚要紧,亦是浅近事。圣人自不用说,亦不见得无倦底意。劳是勤於事,勤於事时,便有倦底意,所以教它劳。东坡下'行'字与'事'字,最好。"或问:"'爱之能勿劳乎',有两个劳字?"曰:"这个'劳',是使它劳。"〔谦之〕
文振问:"注云:'凡民之事,以身先之,则虽劳不怨。'如何?"曰:"凡是以劳苦之事役使人,自家须一面与它做,方可率得它。如劝课农桑等事,也须是自家不惮勤劳,亲履畎亩,广录作"循行阡陌"。与他勾当,方得。"〔贺孙〕集注。
问:"苏说'劳'字未甚明。"曰:"先,是率他;劳,是为他勤劳。"〔铢〕
问:"'先之,劳之',诸说孰长?"曰:"横渠云。'必身为之倡,且不爱其劳,而又益之以不倦。'此说好。"又问:"以身为之倡者果劳乎?"曰:"非是之谓也。既以身为之倡,又更不爱其劳,而终之以无倦,此是三节事。"去伪。集义。
仲弓为季氏宰章
潘立之问"先有司"。曰:"凡为政,随其大小,各自有有司。须先责他理会,自家方可要其成。且如钱穀之事,其出入盈缩之数,须是教它自逐一具来,自家方可考其虚实之成。且如今做太守,人皆以为不可使吏人批朱。某看来,不批不得。如词诉反覆,或经已断,或彼处未结绝,或见在催追,他埋头又来下状;这若不批出,自家如何与它判得?只是要防其弊。若既如此后,或有人词诉,或自点检一两项,有批得不实,即须痛治,以防其弊。"〔贺孙〕
问:"程子曰:'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所谓公私者,岂非仲弓必欲人材皆由己举,圣人则使人各得而举之否?"曰:"仲弓只是见不到。才见不到,便陷於私。学者见程子说'兴邦、丧邦',说得甚险,故多疑於此,然程子亦曰推其义尔。"〔必大〕集注。
问:"程子谓:'观仲弓与圣人,便见其用心之小大。'以此知'乐取诸人以为善',所以为舜之圣,而凡事必欲出乎己者,真成小人之私矣。"曰:"於此可见圣贤用心之大小。仲弓只缘见识未极其开阔,故如此。人之心量本自大,缘私故小。蔽固之极,则可以丧邦矣。"〔广〕
问:"'先有司,赦小饼,举贤才',各是一事。苏氏杨氏乃相须而言之。"曰:"论语中有一二处,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虽各是一事,然有相须之理。"〔必大〕集义。
子路曰卫君待子章
亚夫问"卫君待子为政"章。曰:"其初只是一个'名不正',便事事都做不得。'礼乐不兴,刑罚不中',便是个大底'事不成'。"问:"'礼乐不兴',疑在'刑罚不中'之后,今何故却云礼乐不兴而后刑罚不中?"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礼乐既不兴,则刑罚宜其不中。"又曰:"礼是有序,乐是和乐。既事不成,如何得有礼乐耶? "〔时举〕
文振问:"何以谓之'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曰:"'事不成',以事言;'礼乐不兴',以理言。盖事不成,则事上都无道理了,说甚礼乐!"亚夫问:"此是礼乐之实,还是礼乐之文?"曰:"实与文原相离不得。譬如影便有形,要离那形说影不得。"〔时举〕
"事不成",是粗说那事做不成。"礼乐不兴",是和这理也没了。事,只是说他做出底;礼乐,却是那事底理。礼乐只是一件物事。安顿得齐齐整整,有次序,便是礼;无那乖争底意思,便是乐。〔植〕
或问:"如何是事不成后礼乐便不兴?礼乐不兴后却如何便刑罚不中?"曰:"大凡事须要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事若不成,则礼乐无安顿处。礼乐不兴,则无序不和。如此,则用刑罚者安得不颠倒错乱?诸家说各有所长,可会而观之。"去伪。
杨问:"注谓:'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此句未晓。"曰:"实,即事也。"又问:"言与事,似乎不相涉。"曰:"如何是不相涉?如一人被火,急讨水来救始得,却教它讨火来,此便是'言不顺',如何济得事。又如人捉贼,走东去,合从东去捉,却教它走从西去,如何捉得。皆言不顺做事不成。若就卫论之,辄,子也,蒯聩是父。今也,以兵拒父,是以父为贼,多少不顺!其何以为国,何以临民?事既不成,则颠沛乖乱,礼乐如何会兴,刑罚如何会中?明道所谓'一事苟,其馀皆苟',正谓此也。"又问:"子路之死於卫,其义如何?"曰:"子路只见得下一截道理,不见上一截道理。孔悝之事,它知道是'食焉不避其难',却不知食出公之食为不义。东坡尝论及此。"问:"如此,是它当初仕卫便不是?"曰:"然。"〔宇〕集注。总论。
问:"卫君欲召孔子为政,而孔子欲先正名。孔子既为之臣,复欲去出公,亦岂人情?"曰:"惟孔子而后可。"问:"灵公既逐蒯聩,公子郢辞不立,卫人立辄以拒蒯聩。论理,辄合下便不当立,不待拒蒯聩而后为不当立也。"曰:"固是。辄既立,蒯聩来争必矣。"〔僩〕
"'必也正名乎'!孔子若仕卫,必先正其君臣父子之名。如蒯聩不当立,辄亦不当立,当去辄而别立君以拒蒯聩。晋赵鞅欲立蒯聩。圣人出时,必须大与他剖判一番,教它知个是与不是。"亚夫问:"论道理,固是去辄,使国人自拒蒯聩。以事情论之,晋人正主蒯聩,势足以压卫,圣人如何请于天子,请于方伯?天子既自不奈何,方伯又是晋自做,如何得?"曰:"道理自是合如此了。圣人出来,须自能使晋不为蒯聩。"贺孙因问:"如请讨陈常之事,也只是据道理,不论事情。"曰:"如这一两件大事,可惜圣人做不透。若做得透,使三纲五常既坏而复兴,千条万目自此而更新。圣人年七八十岁,拳拳之心,终做不成。"〔贺孙〕
吴伯英问:"若使夫子为卫政,不知果能使出公出从蒯聩否?"曰:"圣人行事,只问义之合与不合,不问其能与不能也。若使每事只管计较其能与不能,则岂不惑於常情利害之私乎?此在学者尤宜用力,而况圣人乎!"〔壮祖〕
问:"夫子得政於卫,须有所废立否?"曰:"亦只是说与他,令自为去就,亦难为迫逐之。"〔必大〕
胡文定说辄事,极看得好。〔可学〕
问:"胡氏之说,只是论孔子为政正名,事理合如此。设若卫君用孔子,孔子既为之臣而为政,则此说亦可通否?"曰:"圣人必不肯北面无父之人。若辄有意改过迁善,则孔子须先与断约,如此方与他做。以姚崇犹先以十事与明皇约,然后为之相,而况孔子乎!若辄不能然,则孔子决不为之臣矣。"〔淳〕
问:"胡氏云云。使孔子得政,则是出公用之也,如何做得此等事?"曰:"据事理言之,合当如此做耳。使孔子仕卫,亦必以此事告之出公。若其不听,则去之耳。"〔广〕
"蒯聩与辄,若有一人识道理,各相避就去了。今蒯聩欲入卫,辄不动,则所以处其事者当如何?后世议者皆以为当立郢,不知郢不肯做。郢之不立,盖知其必有纷争也。若使夫子为政,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拔郢而立之,斯为得正。然夫子固不欲与其事也。"或谓:"春秋书'晋赵鞅纳世子蒯聩于戚'。称'世子'者,谓其当立。"曰:"若不如此书,当如何书之?说春秋者多穿凿,往往类此。"〔人杰〕
叔器问:"子郢不肯立,也似不是。"曰:"只立辄时,只是蒯聩一个来争。若立它时,则又添一个来争,愈见事多。人以千乘之国让之而不肯受,它毕竟是看得来惹手难做后,不敢做。"〔义刚〕
樊迟请学稼章
樊迟学稼,当时须自有一种说话,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君民并耕'之说之类。〔炎〕
诵诗三百章
亚夫问:"'诵诗三百',何以见其必达於政?"曰:"其中所载可见。如小夫贱隶闾党之间,至鄙俚之事,君子平日耳目所不曾闻见者,其情状皆可因此而知之。而圣人所以修德於己,施於事业者,莫不悉备。於其间所载之美恶,读诵而讽咏之,如是而为善,如是而为恶;吾之所以自修於身者,如是是合做底事,如是是不合做底事。待得施以治人,如是而当赏,如是而当罚,莫不备见,如何於政不达。若读诗而不达於政,则是不曾读也。"又问:"如何使於四方必能专对?"曰:"於诗有得,必是於应对言语之间,委曲和平。"〔贺孙〕
子谓卫公子荆章
问:"'公子荆善居室',也无甚高处,圣人称善,何也?"曰:"公子荆所为正合道理恰好处。常人为屋室,不是极其华丽,则墙崩壁倒,全不理会。子荆自合而完,完而美,循循有序,而又皆曰苟而已,初不以此累其心。在圣人德盛,此等事皆能化了,不足言。在公子荆能如此,故圣人称之。"谦之。时举录小异。
问:"卫公子荆,夫子止称其居室之善,如何?"曰:"此亦姑举其一事之善而称之,又安知其他无所长乎?"〔必大〕
子適卫章
宜久说'子適卫'一章。先生因言:"古者教人有礼乐,动容周旋,皆要合他节奏,使性急底要快也不得,性宽底要慢也不得,所以养得人情性。如今教人既无礼乐,只得把两册文字教他读。然而今未论人会学,吃紧自无人会教。所以明道欲得招致天下名儒,使讲明教人之方,选其德行最高者,留以为大学师,却以次分布天下,令教学者。须是如此,然后学校方成次第也。"〔时举〕
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於禽兽,故既富而教之。〔焘〕
苟有用我章
立之说'苟有用我者'一章。曰:"圣人为政,一年之间,想见以前不好底事都革得尽。到三年,便财足兵强,教行民服。"〔时举〕
"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圣人做时,须一切将许多不好底撤换了,方做自家底。所以伊川云,纪纲布置,必三年方可有成也。〔贺孙〕
善人为邦章
安卿问:"集注云:'民化於善,可以不用刑杀。'恐善人只是使风俗醇朴。若化於善,恐是圣君之事?"曰:"大概论功效是如此。其深浅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说。不成说圣人便得如此,善人便不得如此!不必恁地分别。善人是他做百年工夫,积累到此,自是能使人兴善,人自是不陷於刑辟。如文景恁地,后来海内富庶,岂不是'胜残去杀'。如汉循吏,许多人才循良,也便有效。如陈太丘卓茂鲁恭只是县令,也能如此。不成说你便不是圣人,如何做得这个!只看他功效处,又何必较量道圣人之效是如此,善人之效是如彼?圣人比善人自是不同。且如'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善人定是未能到这田地。但是有这般见识,有这般心胸,积累做将去,亦须有效。且如而今宽刑薄俺,民亦自能兴起而不陷於刑。圣人论功效亦是大概如此。只思量他所以致此效处如何便了,何必较他优劣。便理会得,也无甚切己处。"〔义刚〕
问:"'善人为邦百年',又'教民七年',又'必世后仁',与'可也,三年有成'之义,如何?"曰:"此须有圣人作用,方得如此。今大概亦自可见。惟明道文集中一策答得甚详,与今人答策专是谩策题者甚别。试读之,可见。"去伪。
如有王者章
或问:"'三年有成','必世后仁',迟速不同,何也?"曰:"伊川曰:'三年,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於肌肤,沦於骨髓,天下变化,风移俗易,民归於仁,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又曰:"自一身之仁而言之,这个道理浸灌透彻;自天下言之,举一世之仁,皆是这个道理浸灌透彻。"〔植〕
苟正其身章
问:"范氏以先正其身,为王者以德行仁之事;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为以力假仁之事。"曰:"王者霸者,只是指王霸之道。范氏之说,缓而不切。"〔必大〕
定公问一言兴邦章
圣人说话,无不子细,磨棱合缝,盛水不漏。如说"以德报怨",如说"一言兴邦"。其他人便只说"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便可以丧邦,只此一句便了。圣人则须是恁地子细说,方休。如孟子说得便粗,如"今之乐犹古之乐",大王公刘好色好货之类。故横渠说:"孟子比圣人自是粗。颜子所以未到圣人,亦只是心尚粗。"〔义刚〕
叶公问政章
曾问:"'近者悦,远者来。'夫子答叶公之问政者,专言其效,与答季康子子夏等不同,如何?"曰:"此须有施为之次第。叶公老成,必能晓解也。"〔人杰〕
近者悦而远者来,则大小强弱,非所论矣。〔焘〕
樊迟问仁章
孔门教人,多以数语能使人自存其心。如"居处恭",才恭,则心不放也。如此之类。
问"虽之夷狄不可弃"。曰:"上三句散著,下一句方闩得紧。"〔谦之〕
亚夫问:"如何'虽之夷狄不可弃'?"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须是无间断方得。若有间断,此心便死了。在中国是这个道理,在夷狄也只是这个道理。"子善云:"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时,私心更无著处。"曰:"若无私心,当体便是道理。"〔南升〕
或问:"'樊迟问仁'一段,圣人以是告之,不知樊迟果能尽此否?"曰:"此段须反求诸己,方有工夫。若去樊迟身上讨,则与我不相干矣。必当思之曰,居处恭乎?执事敬乎?与人忠乎?不必求诸樊迟能尽此与否也。又须思'居处恭'时如何,不恭时如何;'执事敬'时如何,不敬时如何;'与人忠'时如何,不忠时如何,方知须用恭敬与忠也。今人处於中国,饱食暖衣,未至於夷狄,犹且与之相忘,而不知其不可弃,而况之夷狄,临之以bai6*刃,而能不自弃者乎!"〔履孙〕
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著力,方可。且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与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此二事须是日日粘放心头,不可有些亏欠处。此最是为人日下急切处,切宜体之!〔椿〕
亚夫问"居处恭,执事敬"一章。曰:"这个道理,须要到处皆在,使生意无少间断,方好。譬之木然,一枝一叶,无非生意。才有一毫间断,便枝叶有不茂处。"时举云:"看来此三句,动静出处,待人接物,无所不该,便私意自无容处。"因兼"仲弓问仁"一章说曰:"大抵学问只要得个门户子入。若入得门了,便只要理会个仁。其初入底门户,不必只说道如何如何。若才得个门户子入,须便要入去。若只在外面说道如何,也不济事。"〔时举〕
或问:"胡氏谓:'樊迟问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何以知其然?"曰:"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若未尝告之以恭敬忠之说,则所谓'先难'者,将从何下手?至於'爱人',则又以发於外者言之矣。"〔广〕
子贡问士章
问:"'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两句似不连缀。恐是'行己有耻',则足以成其身;推是心以及职分,则'不辱君命',又可以成其职分之所当为。"曰:"'行己有耻',则不辱其身;'使於四方',能尽其职,则'不辱君命'。"〔广〕
"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是能守一夫之私行,而不能广其固有之良心。〔贺孙〕
文振举程子曰:"子贡欲为皎皎之行闻於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谓子贡发问节次正如此。曰:"子贡平日虽有此意思,然这一章却是他大段平实了。盖渠见'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是些小事,故又问其次。至'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他亦未敢自信,故又问其次。凡此节次,皆是他要放平实去做工夫,故每问皆下。到下面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却是问错了。圣人便云'何足算也',乃是为他截断了也。此处更宜细看。"〔时举〕
子贡问士,都是退后说。子贡看见都不是易事,又问其次。子贡是著实见得那说底也难,故所以再问其次。这便是伊川所谓"子贡欲为皎皎之行,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底意。〔植〕
或说某人可奉使。云:"子贡问士,孔子告之云云。伊川云'笃实自得之事'。谓如有耻不辱,其次常行,又其次虽小人亦可,只是退步意思。如'使乎使乎'意,则是深厚足有为者。又如行三军,'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此八字极有意。然言之谦谦气象,正如出军之'忧心悄悄'也。若轩然自表於众人之上,安可为将!如孔明用兵如此,然未尝谓精。又如曹公赏谏乌桓者。至如徐禧云'左萦右拂,直前刺之,一步三人',则其死可见矣。狄青杀伐,败之而已。'至於太原',出境而止。段颖则不然。"〔方〕
不得中行而与之章
狂者,知之过;狷者,行之过。〔僩〕
问"不得中行而与之"一段。曰:"谨厚者虽是好人,无益於事,故有取於狂狷。然狂狷者又各堕於一偏。中道之人,有狂者之志,而所为精密;有狷者之节,又不至於过激;此极难得。"〔时举〕
人须是气魄大,刚健有立底人,方做得事成。而今见面前人都恁地衰,做善都做不力;便做恶,也做不得那大恶,所以事事不成。故孔子叹"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人须有些狂狷,方可望。〔僩〕
圣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求狂狷者,以狂狷者尚可为。若乡原,则无说矣。今之人,才说这人不识时之类,便须有些好处;才说这人圆熟识体之类,便无可观矣。杨。
问"狂狷"集注,云:"善人胡为亦不及狷者?"曰:"善人只循循自守,据见定,不会勇猛精进;循规蹈矩则有馀,责之以任道则不足。淳录下云:"故无可望。"狷者虽非中道,然这般人终是有筋骨。淳录作"骨肋"。其志孤介,知善之可为而为之,知不善之不可为而不为,直是有节操。狂者志气激昂。圣人本欲得中道而与之,晚年磨来磨去,难得这般恰好底人,如狂狷,尚可因其有为之资,裁而归之中道。道夫录云:"得圣人裁抑之,则狂者不狂,狷者不狷矣。"淳录云:"末年无柰何,方思得此等人,可见道之穷矣。问:'何谓狷?'曰:'介然有守也。'"且如孔门只一个颜子如此纯粹。道夫录作:"合下天资纯粹。"到曾子,道夫录有"气质"字。便过於刚,与孟子相似。世衰道微,人欲横流,若不是刚介有脚跟底人,定立不住。汉文帝谓之善人,武帝却有狂气象。陆子静省试策:'世谓文帝过武帝,愚谓武帝胜文帝。'其论虽偏,容有此理。文帝天资虽美,然止此而已。道夫录云:"若责之以行圣人之道,则必不能,盖他自安於此。观其言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武帝多有病痛,然天资高,足以有为。使合下得真儒辅佐它,岂不大可观!惜乎辅非其人,不能胜其多欲之私,做从那边去了。末年天下虚耗,其去亡秦无几。然它自追悔,亦其天资高也。如与卫青言:'若后世又为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太子厚重好静,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於太子者乎!'见得它知过处。胡氏谓:'武帝能以仲舒为相,汲黯为御史大夫,岂不善乎?'"〔宇〕道夫录、淳录同。
南人有言章
问"不占而已矣"。曰:"如只是不读书之意。"〔〈螢,中"虫改田"〉〕
或问"或承之羞"。曰:"承,如奉承之'承',如人送羞辱与之也。"〔焘〕
君子和而不同章
问:"诸说皆以'和'如'和羹'为义,如何?"曰:"不必专指对人说。只君子平常自处亦自和,自然不同。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间。淳录云:"君子小人只是这一个事,而心有公私不同。孔子论君子小人,皆然。"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如'周而不比',亦然。周是公底比,比是私底周,同一事而有公私。五峰云:'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以'同行异情',却是。所谓同体者,却只是言同一事。但既犯了'体用'字,却成是体中亦有人欲。五峰只缘错认了性无善恶,便做出无限病痛。知言中节节如此。"〔〈螢,中"虫改田"〉〕
立之问:"'君子和而不同',如温公与范蜀公议论不相下之类。不知'小人同而不和',却如谁之类?"曰:"如吕吉甫王荆公是也。盖君子之心,是大家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小人是做个私意,故虽相与阿比,然两人相聚也便分个彼己了;故有些小利害,便至纷争而不和也。"〔时举〕
君子易事而难说章
问"君子易事而难说"。曰:"君子无许多劳攘,故易事。小人便爱些便宜,人便从那罅缝去取奉他,故易说。"〔焘〕
君子泰而不骄章
问"君子泰而不骄"。曰:"泰是从容自在底意思,骄便有私意。欺负他无,欺负他理会不得,是靠我这些子,皆骄之谓也。如汉高祖有个粗底泰而不骄。他虽如此胡乱骂人之属,却无许多私意。唐太宗好作聪明与人辩,便有骄底意思。"〔焘〕
刚毅木讷近仁章
问:"'刚毅木讷近仁',刚与毅如何分别?"曰:"刚是体质坚强,如一个硬物一般,不软不屈;毅却是有奋发作兴底气象。"〔宇〕
仁之为物难说,只是个恻隐、羞恶未发处。这个物事,能为恻隐、羞恶,能为恭敬、是非。刚毅木讷,只是质朴厚重,守得此物,故曰"近仁"。〔震〕
子路问士章
问"何如斯可谓之士"一段。曰:"圣人见子路有粗暴底气象,故告之以'切偲怡怡'。又恐子路一向和说去了,又告之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则怡怡'。圣人之言是恁地密。"〔谦之〕
问:"胡氏说:'切切,恳到也;偲偲,详勉也。'如何是恳到详勉意思?"曰:"古人多下联字去形容那事,亦难大段解说,想当时人必是晓得这般字。今人只是想像其声音,度其意是如此耳。'切切偲偲',胡氏说为当。恳到,有苦切之意。然一向如此苦切,而无浸灌意思,亦不可。又须著详细相勉,方有相亲之意。"〔宇〕
善人教民七年章
问:"'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如何恰限七年?"曰:"如此等,他须有个分明界限。如古人谓'三十年制国用,则有九年之食',至班固,则推得出那三十年果可以有九年食处。料得七年之类亦如此。"〔广〕
问:"孔子云:'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晋文公自始入国至僖公二十七年,教民以信,以义,以礼,仅得四年,遂能一战而霸。此岂文公加善人一等也耶?"曰:"大抵霸者尚权谲,要功利,此与圣人教民不同。若圣人教民,则须是七年。"〔谟〕
问:"集注先只云:'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后又添入'务农讲武之法'。"曰:"古人政事,大率本末兼具。"因说,向来此间有盗贼之害,尝与储宰议起保伍,彼时也商量做一个计画。后来贼散,亦不成行。后来思之,若成行,亦有害。盖才行此,便著教他习武事。然这里人已是sha6*人底,莫更教得他会越要sha6*人。如司马温公尝行保伍之法,春秋教习,以民为兵。后来所教之人归,更不去理会农务生事之属,只管在家作闹,要酒物吃,其害亦不浅。古人兵出於民,却是先教之以孝悌忠信,而后驱之於此,所以无后来之害。〔焘〕
以不教民战章
或疑:"'不教民战。'善人教民也七年,固是教之以孝悌忠信,不须兼战法而教之否?"曰:"然,战法自不用了。孔子却是为见春秋时忒会战,故特说用教之以孝悌忠信之意。"〔伯羽〕
《朱子语类》 宋·朱熹
△子路问政章
问:"'先之,劳之','劳'字既有两音,有两说否?"曰:"劳之以身,勤之以事,亦须是自家吃些辛苦,方能令得他。诗所谓'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古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必是自耐劳苦,方能说得人。欲民之亲其亲,我必先之以孝;欲民之事其长,我必先之以弟。子路请益,圣人告之'无倦'。盖劳苦亦人之难事,故以'无倦'勉之。"〔宇〕
问:"'劳之'恐是以言语劝勉他?"曰:"如此说,不尽得为政之理。若以言语劝勉它,亦不甚要紧,亦是浅近事。圣人自不用说,亦不见得无倦底意。劳是勤於事,勤於事时,便有倦底意,所以教它劳。东坡下'行'字与'事'字,最好。"或问:"'爱之能勿劳乎',有两个劳字?"曰:"这个'劳',是使它劳。"〔谦之〕
文振问:"注云:'凡民之事,以身先之,则虽劳不怨。'如何?"曰:"凡是以劳苦之事役使人,自家须一面与它做,方可率得它。如劝课农桑等事,也须是自家不惮勤劳,亲履畎亩,广录作"循行阡陌"。与他勾当,方得。"〔贺孙〕集注。
问:"苏说'劳'字未甚明。"曰:"先,是率他;劳,是为他勤劳。"〔铢〕
问:"'先之,劳之',诸说孰长?"曰:"横渠云。'必身为之倡,且不爱其劳,而又益之以不倦。'此说好。"又问:"以身为之倡者果劳乎?"曰:"非是之谓也。既以身为之倡,又更不爱其劳,而终之以无倦,此是三节事。"去伪。集义。
仲弓为季氏宰章
潘立之问"先有司"。曰:"凡为政,随其大小,各自有有司。须先责他理会,自家方可要其成。且如钱穀之事,其出入盈缩之数,须是教它自逐一具来,自家方可考其虚实之成。且如今做太守,人皆以为不可使吏人批朱。某看来,不批不得。如词诉反覆,或经已断,或彼处未结绝,或见在催追,他埋头又来下状;这若不批出,自家如何与它判得?只是要防其弊。若既如此后,或有人词诉,或自点检一两项,有批得不实,即须痛治,以防其弊。"〔贺孙〕
问:"程子曰:'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所谓公私者,岂非仲弓必欲人材皆由己举,圣人则使人各得而举之否?"曰:"仲弓只是见不到。才见不到,便陷於私。学者见程子说'兴邦、丧邦',说得甚险,故多疑於此,然程子亦曰推其义尔。"〔必大〕集注。
问:"程子谓:'观仲弓与圣人,便见其用心之小大。'以此知'乐取诸人以为善',所以为舜之圣,而凡事必欲出乎己者,真成小人之私矣。"曰:"於此可见圣贤用心之大小。仲弓只缘见识未极其开阔,故如此。人之心量本自大,缘私故小。蔽固之极,则可以丧邦矣。"〔广〕
问:"'先有司,赦小饼,举贤才',各是一事。苏氏杨氏乃相须而言之。"曰:"论语中有一二处,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虽各是一事,然有相须之理。"〔必大〕集义。
子路曰卫君待子章
亚夫问"卫君待子为政"章。曰:"其初只是一个'名不正',便事事都做不得。'礼乐不兴,刑罚不中',便是个大底'事不成'。"问:"'礼乐不兴',疑在'刑罚不中'之后,今何故却云礼乐不兴而后刑罚不中?"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礼乐既不兴,则刑罚宜其不中。"又曰:"礼是有序,乐是和乐。既事不成,如何得有礼乐耶? "〔时举〕
文振问:"何以谓之'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曰:"'事不成',以事言;'礼乐不兴',以理言。盖事不成,则事上都无道理了,说甚礼乐!"亚夫问:"此是礼乐之实,还是礼乐之文?"曰:"实与文原相离不得。譬如影便有形,要离那形说影不得。"〔时举〕
"事不成",是粗说那事做不成。"礼乐不兴",是和这理也没了。事,只是说他做出底;礼乐,却是那事底理。礼乐只是一件物事。安顿得齐齐整整,有次序,便是礼;无那乖争底意思,便是乐。〔植〕
或问:"如何是事不成后礼乐便不兴?礼乐不兴后却如何便刑罚不中?"曰:"大凡事须要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事若不成,则礼乐无安顿处。礼乐不兴,则无序不和。如此,则用刑罚者安得不颠倒错乱?诸家说各有所长,可会而观之。"去伪。
杨问:"注谓:'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此句未晓。"曰:"实,即事也。"又问:"言与事,似乎不相涉。"曰:"如何是不相涉?如一人被火,急讨水来救始得,却教它讨火来,此便是'言不顺',如何济得事。又如人捉贼,走东去,合从东去捉,却教它走从西去,如何捉得。皆言不顺做事不成。若就卫论之,辄,子也,蒯聩是父。今也,以兵拒父,是以父为贼,多少不顺!其何以为国,何以临民?事既不成,则颠沛乖乱,礼乐如何会兴,刑罚如何会中?明道所谓'一事苟,其馀皆苟',正谓此也。"又问:"子路之死於卫,其义如何?"曰:"子路只见得下一截道理,不见上一截道理。孔悝之事,它知道是'食焉不避其难',却不知食出公之食为不义。东坡尝论及此。"问:"如此,是它当初仕卫便不是?"曰:"然。"〔宇〕集注。总论。
问:"卫君欲召孔子为政,而孔子欲先正名。孔子既为之臣,复欲去出公,亦岂人情?"曰:"惟孔子而后可。"问:"灵公既逐蒯聩,公子郢辞不立,卫人立辄以拒蒯聩。论理,辄合下便不当立,不待拒蒯聩而后为不当立也。"曰:"固是。辄既立,蒯聩来争必矣。"〔僩〕
"'必也正名乎'!孔子若仕卫,必先正其君臣父子之名。如蒯聩不当立,辄亦不当立,当去辄而别立君以拒蒯聩。晋赵鞅欲立蒯聩。圣人出时,必须大与他剖判一番,教它知个是与不是。"亚夫问:"论道理,固是去辄,使国人自拒蒯聩。以事情论之,晋人正主蒯聩,势足以压卫,圣人如何请于天子,请于方伯?天子既自不奈何,方伯又是晋自做,如何得?"曰:"道理自是合如此了。圣人出来,须自能使晋不为蒯聩。"贺孙因问:"如请讨陈常之事,也只是据道理,不论事情。"曰:"如这一两件大事,可惜圣人做不透。若做得透,使三纲五常既坏而复兴,千条万目自此而更新。圣人年七八十岁,拳拳之心,终做不成。"〔贺孙〕
吴伯英问:"若使夫子为卫政,不知果能使出公出从蒯聩否?"曰:"圣人行事,只问义之合与不合,不问其能与不能也。若使每事只管计较其能与不能,则岂不惑於常情利害之私乎?此在学者尤宜用力,而况圣人乎!"〔壮祖〕
问:"夫子得政於卫,须有所废立否?"曰:"亦只是说与他,令自为去就,亦难为迫逐之。"〔必大〕
胡文定说辄事,极看得好。〔可学〕
问:"胡氏之说,只是论孔子为政正名,事理合如此。设若卫君用孔子,孔子既为之臣而为政,则此说亦可通否?"曰:"圣人必不肯北面无父之人。若辄有意改过迁善,则孔子须先与断约,如此方与他做。以姚崇犹先以十事与明皇约,然后为之相,而况孔子乎!若辄不能然,则孔子决不为之臣矣。"〔淳〕
问:"胡氏云云。使孔子得政,则是出公用之也,如何做得此等事?"曰:"据事理言之,合当如此做耳。使孔子仕卫,亦必以此事告之出公。若其不听,则去之耳。"〔广〕
"蒯聩与辄,若有一人识道理,各相避就去了。今蒯聩欲入卫,辄不动,则所以处其事者当如何?后世议者皆以为当立郢,不知郢不肯做。郢之不立,盖知其必有纷争也。若使夫子为政,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拔郢而立之,斯为得正。然夫子固不欲与其事也。"或谓:"春秋书'晋赵鞅纳世子蒯聩于戚'。称'世子'者,谓其当立。"曰:"若不如此书,当如何书之?说春秋者多穿凿,往往类此。"〔人杰〕
叔器问:"子郢不肯立,也似不是。"曰:"只立辄时,只是蒯聩一个来争。若立它时,则又添一个来争,愈见事多。人以千乘之国让之而不肯受,它毕竟是看得来惹手难做后,不敢做。"〔义刚〕
樊迟请学稼章
樊迟学稼,当时须自有一种说话,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君民并耕'之说之类。〔炎〕
诵诗三百章
亚夫问:"'诵诗三百',何以见其必达於政?"曰:"其中所载可见。如小夫贱隶闾党之间,至鄙俚之事,君子平日耳目所不曾闻见者,其情状皆可因此而知之。而圣人所以修德於己,施於事业者,莫不悉备。於其间所载之美恶,读诵而讽咏之,如是而为善,如是而为恶;吾之所以自修於身者,如是是合做底事,如是是不合做底事。待得施以治人,如是而当赏,如是而当罚,莫不备见,如何於政不达。若读诗而不达於政,则是不曾读也。"又问:"如何使於四方必能专对?"曰:"於诗有得,必是於应对言语之间,委曲和平。"〔贺孙〕
子谓卫公子荆章
问:"'公子荆善居室',也无甚高处,圣人称善,何也?"曰:"公子荆所为正合道理恰好处。常人为屋室,不是极其华丽,则墙崩壁倒,全不理会。子荆自合而完,完而美,循循有序,而又皆曰苟而已,初不以此累其心。在圣人德盛,此等事皆能化了,不足言。在公子荆能如此,故圣人称之。"谦之。时举录小异。
问:"卫公子荆,夫子止称其居室之善,如何?"曰:"此亦姑举其一事之善而称之,又安知其他无所长乎?"〔必大〕
子適卫章
宜久说'子適卫'一章。先生因言:"古者教人有礼乐,动容周旋,皆要合他节奏,使性急底要快也不得,性宽底要慢也不得,所以养得人情性。如今教人既无礼乐,只得把两册文字教他读。然而今未论人会学,吃紧自无人会教。所以明道欲得招致天下名儒,使讲明教人之方,选其德行最高者,留以为大学师,却以次分布天下,令教学者。须是如此,然后学校方成次第也。"〔时举〕
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於禽兽,故既富而教之。〔焘〕
苟有用我章
立之说'苟有用我者'一章。曰:"圣人为政,一年之间,想见以前不好底事都革得尽。到三年,便财足兵强,教行民服。"〔时举〕
"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圣人做时,须一切将许多不好底撤换了,方做自家底。所以伊川云,纪纲布置,必三年方可有成也。〔贺孙〕
善人为邦章
安卿问:"集注云:'民化於善,可以不用刑杀。'恐善人只是使风俗醇朴。若化於善,恐是圣君之事?"曰:"大概论功效是如此。其深浅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说。不成说圣人便得如此,善人便不得如此!不必恁地分别。善人是他做百年工夫,积累到此,自是能使人兴善,人自是不陷於刑辟。如文景恁地,后来海内富庶,岂不是'胜残去杀'。如汉循吏,许多人才循良,也便有效。如陈太丘卓茂鲁恭只是县令,也能如此。不成说你便不是圣人,如何做得这个!只看他功效处,又何必较量道圣人之效是如此,善人之效是如彼?圣人比善人自是不同。且如'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善人定是未能到这田地。但是有这般见识,有这般心胸,积累做将去,亦须有效。且如而今宽刑薄俺,民亦自能兴起而不陷於刑。圣人论功效亦是大概如此。只思量他所以致此效处如何便了,何必较他优劣。便理会得,也无甚切己处。"〔义刚〕
问:"'善人为邦百年',又'教民七年',又'必世后仁',与'可也,三年有成'之义,如何?"曰:"此须有圣人作用,方得如此。今大概亦自可见。惟明道文集中一策答得甚详,与今人答策专是谩策题者甚别。试读之,可见。"去伪。
如有王者章
或问:"'三年有成','必世后仁',迟速不同,何也?"曰:"伊川曰:'三年,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於肌肤,沦於骨髓,天下变化,风移俗易,民归於仁,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又曰:"自一身之仁而言之,这个道理浸灌透彻;自天下言之,举一世之仁,皆是这个道理浸灌透彻。"〔植〕
苟正其身章
问:"范氏以先正其身,为王者以德行仁之事;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为以力假仁之事。"曰:"王者霸者,只是指王霸之道。范氏之说,缓而不切。"〔必大〕
定公问一言兴邦章
圣人说话,无不子细,磨棱合缝,盛水不漏。如说"以德报怨",如说"一言兴邦"。其他人便只说"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便可以丧邦,只此一句便了。圣人则须是恁地子细说,方休。如孟子说得便粗,如"今之乐犹古之乐",大王公刘好色好货之类。故横渠说:"孟子比圣人自是粗。颜子所以未到圣人,亦只是心尚粗。"〔义刚〕
叶公问政章
曾问:"'近者悦,远者来。'夫子答叶公之问政者,专言其效,与答季康子子夏等不同,如何?"曰:"此须有施为之次第。叶公老成,必能晓解也。"〔人杰〕
近者悦而远者来,则大小强弱,非所论矣。〔焘〕
樊迟问仁章
孔门教人,多以数语能使人自存其心。如"居处恭",才恭,则心不放也。如此之类。
问"虽之夷狄不可弃"。曰:"上三句散著,下一句方闩得紧。"〔谦之〕
亚夫问:"如何'虽之夷狄不可弃'?"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须是无间断方得。若有间断,此心便死了。在中国是这个道理,在夷狄也只是这个道理。"子善云:"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时,私心更无著处。"曰:"若无私心,当体便是道理。"〔南升〕
或问:"'樊迟问仁'一段,圣人以是告之,不知樊迟果能尽此否?"曰:"此段须反求诸己,方有工夫。若去樊迟身上讨,则与我不相干矣。必当思之曰,居处恭乎?执事敬乎?与人忠乎?不必求诸樊迟能尽此与否也。又须思'居处恭'时如何,不恭时如何;'执事敬'时如何,不敬时如何;'与人忠'时如何,不忠时如何,方知须用恭敬与忠也。今人处於中国,饱食暖衣,未至於夷狄,犹且与之相忘,而不知其不可弃,而况之夷狄,临之以bai6*刃,而能不自弃者乎!"〔履孙〕
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著力,方可。且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与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此二事须是日日粘放心头,不可有些亏欠处。此最是为人日下急切处,切宜体之!〔椿〕
亚夫问"居处恭,执事敬"一章。曰:"这个道理,须要到处皆在,使生意无少间断,方好。譬之木然,一枝一叶,无非生意。才有一毫间断,便枝叶有不茂处。"时举云:"看来此三句,动静出处,待人接物,无所不该,便私意自无容处。"因兼"仲弓问仁"一章说曰:"大抵学问只要得个门户子入。若入得门了,便只要理会个仁。其初入底门户,不必只说道如何如何。若才得个门户子入,须便要入去。若只在外面说道如何,也不济事。"〔时举〕
或问:"胡氏谓:'樊迟问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何以知其然?"曰:"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若未尝告之以恭敬忠之说,则所谓'先难'者,将从何下手?至於'爱人',则又以发於外者言之矣。"〔广〕
子贡问士章
问:"'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两句似不连缀。恐是'行己有耻',则足以成其身;推是心以及职分,则'不辱君命',又可以成其职分之所当为。"曰:"'行己有耻',则不辱其身;'使於四方',能尽其职,则'不辱君命'。"〔广〕
"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是能守一夫之私行,而不能广其固有之良心。〔贺孙〕
文振举程子曰:"子贡欲为皎皎之行闻於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谓子贡发问节次正如此。曰:"子贡平日虽有此意思,然这一章却是他大段平实了。盖渠见'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是些小事,故又问其次。至'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他亦未敢自信,故又问其次。凡此节次,皆是他要放平实去做工夫,故每问皆下。到下面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却是问错了。圣人便云'何足算也',乃是为他截断了也。此处更宜细看。"〔时举〕
子贡问士,都是退后说。子贡看见都不是易事,又问其次。子贡是著实见得那说底也难,故所以再问其次。这便是伊川所谓"子贡欲为皎皎之行,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底意。〔植〕
或说某人可奉使。云:"子贡问士,孔子告之云云。伊川云'笃实自得之事'。谓如有耻不辱,其次常行,又其次虽小人亦可,只是退步意思。如'使乎使乎'意,则是深厚足有为者。又如行三军,'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此八字极有意。然言之谦谦气象,正如出军之'忧心悄悄'也。若轩然自表於众人之上,安可为将!如孔明用兵如此,然未尝谓精。又如曹公赏谏乌桓者。至如徐禧云'左萦右拂,直前刺之,一步三人',则其死可见矣。狄青杀伐,败之而已。'至於太原',出境而止。段颖则不然。"〔方〕
不得中行而与之章
狂者,知之过;狷者,行之过。〔僩〕
问"不得中行而与之"一段。曰:"谨厚者虽是好人,无益於事,故有取於狂狷。然狂狷者又各堕於一偏。中道之人,有狂者之志,而所为精密;有狷者之节,又不至於过激;此极难得。"〔时举〕
人须是气魄大,刚健有立底人,方做得事成。而今见面前人都恁地衰,做善都做不力;便做恶,也做不得那大恶,所以事事不成。故孔子叹"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人须有些狂狷,方可望。〔僩〕
圣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求狂狷者,以狂狷者尚可为。若乡原,则无说矣。今之人,才说这人不识时之类,便须有些好处;才说这人圆熟识体之类,便无可观矣。杨。
问"狂狷"集注,云:"善人胡为亦不及狷者?"曰:"善人只循循自守,据见定,不会勇猛精进;循规蹈矩则有馀,责之以任道则不足。淳录下云:"故无可望。"狷者虽非中道,然这般人终是有筋骨。淳录作"骨肋"。其志孤介,知善之可为而为之,知不善之不可为而不为,直是有节操。狂者志气激昂。圣人本欲得中道而与之,晚年磨来磨去,难得这般恰好底人,如狂狷,尚可因其有为之资,裁而归之中道。道夫录云:"得圣人裁抑之,则狂者不狂,狷者不狷矣。"淳录云:"末年无柰何,方思得此等人,可见道之穷矣。问:'何谓狷?'曰:'介然有守也。'"且如孔门只一个颜子如此纯粹。道夫录作:"合下天资纯粹。"到曾子,道夫录有"气质"字。便过於刚,与孟子相似。世衰道微,人欲横流,若不是刚介有脚跟底人,定立不住。汉文帝谓之善人,武帝却有狂气象。陆子静省试策:'世谓文帝过武帝,愚谓武帝胜文帝。'其论虽偏,容有此理。文帝天资虽美,然止此而已。道夫录云:"若责之以行圣人之道,则必不能,盖他自安於此。观其言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武帝多有病痛,然天资高,足以有为。使合下得真儒辅佐它,岂不大可观!惜乎辅非其人,不能胜其多欲之私,做从那边去了。末年天下虚耗,其去亡秦无几。然它自追悔,亦其天资高也。如与卫青言:'若后世又为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太子厚重好静,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於太子者乎!'见得它知过处。胡氏谓:'武帝能以仲舒为相,汲黯为御史大夫,岂不善乎?'"〔宇〕道夫录、淳录同。
南人有言章
问"不占而已矣"。曰:"如只是不读书之意。"〔〈螢,中"虫改田"〉〕
或问"或承之羞"。曰:"承,如奉承之'承',如人送羞辱与之也。"〔焘〕
君子和而不同章
问:"诸说皆以'和'如'和羹'为义,如何?"曰:"不必专指对人说。只君子平常自处亦自和,自然不同。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间。淳录云:"君子小人只是这一个事,而心有公私不同。孔子论君子小人,皆然。"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如'周而不比',亦然。周是公底比,比是私底周,同一事而有公私。五峰云:'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以'同行异情',却是。所谓同体者,却只是言同一事。但既犯了'体用'字,却成是体中亦有人欲。五峰只缘错认了性无善恶,便做出无限病痛。知言中节节如此。"〔〈螢,中"虫改田"〉〕
立之问:"'君子和而不同',如温公与范蜀公议论不相下之类。不知'小人同而不和',却如谁之类?"曰:"如吕吉甫王荆公是也。盖君子之心,是大家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小人是做个私意,故虽相与阿比,然两人相聚也便分个彼己了;故有些小利害,便至纷争而不和也。"〔时举〕
君子易事而难说章
问"君子易事而难说"。曰:"君子无许多劳攘,故易事。小人便爱些便宜,人便从那罅缝去取奉他,故易说。"〔焘〕
君子泰而不骄章
问"君子泰而不骄"。曰:"泰是从容自在底意思,骄便有私意。欺负他无,欺负他理会不得,是靠我这些子,皆骄之谓也。如汉高祖有个粗底泰而不骄。他虽如此胡乱骂人之属,却无许多私意。唐太宗好作聪明与人辩,便有骄底意思。"〔焘〕
刚毅木讷近仁章
问:"'刚毅木讷近仁',刚与毅如何分别?"曰:"刚是体质坚强,如一个硬物一般,不软不屈;毅却是有奋发作兴底气象。"〔宇〕
仁之为物难说,只是个恻隐、羞恶未发处。这个物事,能为恻隐、羞恶,能为恭敬、是非。刚毅木讷,只是质朴厚重,守得此物,故曰"近仁"。〔震〕
子路问士章
问"何如斯可谓之士"一段。曰:"圣人见子路有粗暴底气象,故告之以'切偲怡怡'。又恐子路一向和说去了,又告之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则怡怡'。圣人之言是恁地密。"〔谦之〕
问:"胡氏说:'切切,恳到也;偲偲,详勉也。'如何是恳到详勉意思?"曰:"古人多下联字去形容那事,亦难大段解说,想当时人必是晓得这般字。今人只是想像其声音,度其意是如此耳。'切切偲偲',胡氏说为当。恳到,有苦切之意。然一向如此苦切,而无浸灌意思,亦不可。又须著详细相勉,方有相亲之意。"〔宇〕
善人教民七年章
问:"'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如何恰限七年?"曰:"如此等,他须有个分明界限。如古人谓'三十年制国用,则有九年之食',至班固,则推得出那三十年果可以有九年食处。料得七年之类亦如此。"〔广〕
问:"孔子云:'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晋文公自始入国至僖公二十七年,教民以信,以义,以礼,仅得四年,遂能一战而霸。此岂文公加善人一等也耶?"曰:"大抵霸者尚权谲,要功利,此与圣人教民不同。若圣人教民,则须是七年。"〔谟〕
问:"集注先只云:'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后又添入'务农讲武之法'。"曰:"古人政事,大率本末兼具。"因说,向来此间有盗贼之害,尝与储宰议起保伍,彼时也商量做一个计画。后来贼散,亦不成行。后来思之,若成行,亦有害。盖才行此,便著教他习武事。然这里人已是sha6*人底,莫更教得他会越要sha6*人。如司马温公尝行保伍之法,春秋教习,以民为兵。后来所教之人归,更不去理会农务生事之属,只管在家作闹,要酒物吃,其害亦不浅。古人兵出於民,却是先教之以孝悌忠信,而后驱之於此,所以无后来之害。〔焘〕
以不教民战章
或疑:"'不教民战。'善人教民也七年,固是教之以孝悌忠信,不须兼战法而教之否?"曰:"然,战法自不用了。孔子却是为见春秋时忒会战,故特说用教之以孝悌忠信之意。"〔伯羽〕
《朱子语类》 宋·朱熹
0
猜你喜欢:
- 《明史》 ◎礼四(吉礼四) 历代帝王陵庙 三皇 圣师 国先师孔子 旗纛 五祀 国马神南京神庙 功臣庙 京师九庙 诸神祠
- 《贝姨》 到了七点,看见大哥.儿子.太太.女儿坐下来玩惠斯特(一种类似桥牌的牌戏.),男爵便动身到歌剧院给情妇捧
- 《安娜·卡列尼娜》 这古老荒芜的"帕拉佐",它有塑造装饰的.高高的天花板和各种壁画,它那镶花的地板,它
- 《安娜·卡列尼娜》 在午前音乐会里,演奏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曲目. 第一支是《荒野里的李尔
- 《水浒传》 诗曰: 罡星杀曜奔江东,举足妖氛一扫空。 鞭指毗陵如拉朽,旗飘宁国似摧蓬。 一心直欲尊中国,众力那堪揖下风。
- 《上尉的女儿》 开始生活,而不仅是活着. 摘自德米特里耶夫《旅行杂记》 彼得大帝派
- 《悲惨世界》 $$$$一 旗......第一幕 还没有发生什么事.圣美里的钟已经
- 《明史》 ◎诸王二 ○太祖诸子二 蜀王椿 湘王柏 代王桂(襄垣王逊燂 灵丘王逊烇 成钅具 廷鄣) 肃王楧 辽王植
- 《新唐书》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
- 《墨子》 ○经上第四十 故,所得而后成也。 止,以久也。 体,分于兼也。 必,不已也。 知,材也。 平,同
- 《包法利夫人》 一天夜里,大约十一点钟,笃笃的马蹄声惊醒了他们,马就停在门口.女佣人打开阁楼的天窗,盘问一个停在街上的
- 《清史稿》 ○莫洛陈福王之鼎(费雅达)李兴元陈启泰(吴万福) 陈丹赤(马)閟叶映榴 莫洛,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呼纳赫鲁。
- 《安娜·卡列尼娜》 斯捷潘.阿尔卡季感觉得自己完全被他听到的新奇古怪的言论搞得莫名其妙了.一般地说,彼得堡生活的千变万化对
- 《西游记》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话表
- 《新唐书》 ◎历三下 其八《日躔盈缩略例》曰: 北齐张子信积候合蚀加时,觉日行有入气差,然损益未得其正。至刘焯,立盈缩躔衰术,与四象
- 《旧五代史》 张承业,字继元,本姓康,同州人。咸通中,内常侍张泰畜为假子。光启中,主郃阳军事,赐紫,入为内供奉。武皇之讨王行瑜,承业累奉使渭北,因
- 《元史》 ◎舆服二 ○仪仗 皂纛,(国语读如秃。)建缨于素漆竿。凡行幸,则先驱建纛,夹以马鼓,居则置纛于月华门西之隅室。 绛
- 《复活》 聂赫留朵夫走出大门,遇见一个身穿花花绿绿的围裙,耳朵上挂着绒球的农家姑娘.她正迅速地迈动两只厚实的光脚
- 《南齐书》 ◎良政 傅琰 虞愿 刘怀慰 裴昭明 沈宪 李圭 孔琇之 太祖承宋氏奢纵,风移百城,辅立幼主,思振民瘼。为政未
- 《宋书》 ◎自序 昔少暤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四国
评论
发表评论
-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荀子《荀子·大略》
-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 有兼听之明,而无矜奋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荀子·正名》
-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荀子《荀子·性恶》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