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语文 课文 发布时间:2022-09-14 21:29:59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前言】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课文赏析】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诗到穷形极相处陡转笔锋:“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痛楚的悲吟化作深情的倾诉和激情的颂歌,一发而不可收地吐露出赤子的衷肠:“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时刻,“我”的整个身心全部通过手掌紧“贴”在那“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了。当人随着越来越快的节奏,一口气读完整章最后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愉——那是作者渴望光明、追求一种悲喜交加的欢悦真理的赤心在震颤。
在强烈的对比中,作者歌颂了gong6*产6*党领导的解放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从控诉日寇残害中国的罪行中对比出解放区的光明。这首诗的深厚内涵和鲜明、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反映出经过狱中磨难的戴望舒,思想和诗风产生了何等的巨变。他以“残损”者的心灵推想“残损”的祖国,于是心心相印,同命运,共患难,倍感亲切。深刻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铸成了这首诗的感人的生命。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rou6*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正是通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审美距离。当“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时,当“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时,当“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时,都仿佛是一个灵魂从更高的地方观照,审视着这种苦难、依恋和信念。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的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者;另一个自我是中华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出希望和力量。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
诗人谙练的现代派的写诗手法,仍然在这一首诗中得到体现。诗人以触觉代视觉,进而代替整个感觉,代替最细微的情感体验。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贴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残损的手掌”成为他描绘自我深刻体验的最佳方式,成为获得这首诗的残缺美、悲剧美、崇高美的独特机缘。戴望舒的这首名作,可以说整个是以超感的方法写成的。
至于诗中两句一韵的不断变化,可以分明地体会出它是如何使感情的流动产生着跌宕,一步一折地加深着感情的力度。戴望舒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戴望舒诗集·论诗零札》)他还说过似乎与此相矛盾的话:“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结合《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来看,他所追求的不是字面音调曲线所形成的音乐美,而是一种内在情绪的情随意迁的律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课文《b p m f》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一、教材简说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b、p、m、f,每个声母配有
- 课文《白头翁的故事》出自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从前有一只美丽的小鸟,想学点本领。一天,它看见喜鹊在大树上搭窝,觉得很有意
- 课文《昨天今天和明天》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学会4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学会偏旁“日字旁”。2、会读7个词
- 课文《种鱼》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农民把玉米种子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
- 课文《聪明的小包拯》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喜欢动脑筋想问题。一
- 课文《在山的那边》出自七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其原文如下:【原文】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
- 课文《诸葛亮和小皮匠》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⒈借助拼音认读本课“卖、店、而、沉、救、命、失、珍、贵”等9个生字
- 课文《短文两篇》出自九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练习册答案,其原文如下:【原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
- 课文《昙花》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昙花原来生长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家。那里气候特别干热,白天的太阳就像烈火一样。
- 课文《组歌》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浪之歌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
- 课文《水妈妈的孩子们》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一天,风伯伯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人去找水妈妈的一个孩子来,但不能找泉水
- 课文《少年闰土》出自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
- 课文《多有趣的地方》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牛字旁;读写8个词语,能用“有趣”“活泼”“
- 课文《借镜子》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一百多年前,美国有个名叫汤姆的孩子。一天晚上,他的妈妈患了急性阑尾炎,肚子痛得
- 课文《国庆节的晚上》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真热闹。各色各样的焰火,把天空照得如同
- 课文《下雪的声音》出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你听过雷声、雨声,你听过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
-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
- 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出自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使
- 课文《上中下大小》出自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儿歌,2.能看懂图意,通过看图读儿歌,初
- 课文《秋天的雨》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原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