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江南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9-10 05:08:54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克商,问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悉言商恶,以存亡国祚告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 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与: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①一举而胜焉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①吾以情得之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3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4分)
参考答案:
9.A(得:中意,适合。)
10.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趁机;②介词,依靠。D①介词,根据;②介词,因。)
11.C
12.D(“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错。)
13.(10分)
(1)(3分)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无罪被杀,这是徐铉隐藏了事实真相罢了。(“信”、“匿”、句意各1分。)
(2))(3分)大抵诽谤由嫉妒产生,嫉妒由不能超过别人产生,这是人的常情。(“毁”“胜”、句意各1分。)
(3)(4分)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并且又以自己的美德比不上潘佑为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义而用其它罪名诬蔑他。(“耻”、“善”、“污”和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can6*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它。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事大大的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标点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
- 《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文言文题目及答案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
- 韩非子原文: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
- 《晋书·王彪之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
- 清史稿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左宗棠。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
- 世说新语选自《 太平广记 》)原文:钟毓、钟会稍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
- 《农桑辑要养蚕收种》文言文翻译《农桑辑要养蚕收种》作者:佚名《齐民要术》:收取种茧,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地则子不生也。《务本新书》:
- 王粲强记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是我们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从古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王粲强记文言文的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作者:徐弘祖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九月二十二日余往崇善寺别静闻,遂下〔太平〕舟。余守行李,复令顾仆往候。是晚泊
- 原文: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 郑人有欲买履者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 春耕时节的文言文春耕时节,田园荒芜。一牛牧于田中,茫然四顾。余路过,听老牛一声长叹。余奇之,乃走近老牛,抚摸牛首,以慰牛心。老牛摇头摆耳,一
- 文言文百家姓贲历史来源「贲」源出:贲氏有两支,一支音(奔),另一支音(肥)。据《元和姓纂》所载,贲(奔)氏为春秋时鲁国县贲父之后,以祖字为氏
- 治国如栽树(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①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②意犹③不足,征求④无已⑤,兼东西征讨,穷⑥兵黩武,百姓不堪⑦,
- 《旧五代史李愚传》文言文训练题文言文阅读(19分)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童龀时,谨重有异常儿。年长方志学,遍阅经史。为文尚气格,有韩
- 初中的文言文通假字知识1、项为之强。 “强”(jiāng)通“僵”。 ——《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
- 文言文《陋室铭》鉴赏《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陋室铭》鉴赏,欢迎大家参考!陋室铭唐
- 娘子军原文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
- 清史稿原文: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
- 东安士人之画 东安一士人善画(1),作鼠一轴(2),献之邑令(3)。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4)。旦而过之(5),轴必坠地(6),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