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臧僖伯谏观鱼》文言文赏析

《臧僖伯谏观鱼》文言文赏析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9-09 07:15:03 

标签:

《臧僖伯谏观鱼》文言文赏析

《臧僖伯谏观鱼》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即国君不能把游玩逸乐看作小节。故臧僖伯认为国君的一举一动与国家的“政治”有关,所以极力劝阻鲁僖公去“观鱼”。从臧僖伯的话中,也能看出古时候的等级森严。


【原文】

《臧僖伯谏观鱼》

出处:《左传》隐公五年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1)

臧(zāng)僖(xī)伯(2)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3),其材(4)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5)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6)。故讲事以度(7)(duó)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qì)(8)行,所以败也。故春蒐(9)(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10),入而振旅(11)。归而饮至(12),以数(shǔ)军实。昭文章(13),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14)于俎(zǔ),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15)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16)焉。”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17)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1.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公:指鲁隐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如:往。棠:也写作唐,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鱼:通“渔”,动词,捕鱼。

2.臧僖伯: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 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臧哀伯或臧孙达),达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孙。

3.物:物品,这里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一类的东西。讲:讲习。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

4.材:材料,原料。

5.举:指行动。

6.纳民:使人民...... 轨物:法度礼制。

7.度(duó):动词,衡量。

8.亟(qì):屡次。

9.蒐(sōu):同搜,“蒐”和下文的“苗”、“狝”(xiǎn)、“狩”,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搜,搜索,猎取没有怀胎的禽兽;苗,猎取残害庄稼的禽兽;狝,秋猎,可杀伤禽兽;狩,围猎,不加区分,都可猎取。

10.治兵:外出整治训练军队。

11.振旅:整顿部队。

12.饮至:诸侯朝拜、会盟、征伐完毕,在宗庙饮酒庆贺的一种仪式。

13.昭:表明。文章:服饰、旌旗等的颜色花纹。

14.登:装入,陈列。俎:祭祀用的礼器。

15.皂隶;古代对贱役的称呼,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16.略地:巡视边境。

17.矢:通“施”,实施,陈设。全句为《春秋·隐公元年》首句。

【白话翻译】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

臧僖伯进谏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够用来演习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做器用,那么,国君就不要去理会它。国君的职责,就是使人民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的规定。所以,用讲习大事的行动来检验法度的差等,就称为法度;用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礼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这就称为乱政。乱政屡次出现,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因此,春猎称蒐,夏猎称苗,秋猎称狝,冬猎称狩,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间用这些方式来讲习大事的。每隔三年,还要出兵演习,(并借此来检验成果)演习完毕,再整治队伍回来,到庙堂里饮酒庆贺,祭祀祖宗,清点军用器物。彰显器物车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第伦次,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顺序,这都是为了熟悉这种表示1威仪的礼制的。如果鸟兽之肉不是用于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是用于军用器物,国君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但那是贱役的小事,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要亲自过问的。

鲁隐公说:“我要去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在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加以观赏。

臧僖伯托病,没有随从前往。

史官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捕鱼器具。”意思是说,鲁隐公这一行动不合礼法,并且讥讽他跑到远离国都的棠邑去。

【讲解】

读罢此文,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鲁隐公作为一国之君,到棠地看看渔民怎样捕鱼,有什么了不得,也值得这位臧大夫大惊小怪,还要苦口婆心、掰开揉碎地讲那么多大道理?难道国君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吗?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考察和认识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必须把该历史现象放回到产生它的历史环境中去。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到棠地观鱼,是因为隐公这一活动,不符合那个时代一个国君应该遵循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不符合,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况且,隐公远离国都,到棠地观鱼,并非为了体察民情,更不是与民同乐,而仅仅是他本人的一种游乐活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敢对臧僖伯的谏言说一个“不”字,最后不得不以“吾将略地焉”为借口,坚持到那里寻乐去。

这篇谏辞的最大特点,是紧紧围绕着一个“礼”字展开劝谏,从观点到为阐明观点所举述的诸多理由及作为论据的事物和行为,都没有稍稍离开这个“礼”字。也就是说,没有稍稍离开制约当时国君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另一个也很明显的特点是,劝谏的缘起虽然是“公将如棠观鱼”,劝谏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隐公“如棠观鱼”,但谏辞中对此事却不着一语。这不单单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法反映出进谏者进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隐公“如棠观鱼”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当时的整个礼制。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1. 用介词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
  •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前:进士得第叫做前进士。乡贡:唐朝取士的一种
  • 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原文: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译文/翻译: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
  •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文言文阅读祭公谏穆王征犬戎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是故周文
  • 周容寓言故事原文: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
  • 文言文名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名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NO.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NO.2得道者多助,失道
  • 高中重点文言文译文【文章导读】文言文翻译是高中必不可少的功课,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 高中重点文言文翻译 ,供您参考和借鉴。《荆轲刺秦王》1
  • 明史原文: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
  • 《王猛字景略》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分)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
  •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 卞望之,济阴人也。望之断裁切直,有名誉。成帝即位,行登基大典,司徒王导以疾不至。望之正色于朝曰:“王公岂社稷之臣邪!大典之际,宁是人臣辞疾之
  •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的总结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
  • 《晏子辞谢更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①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kǎi)者。”辞曰:“君之先臣容
  • 三国志原文: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梁帅;群聚相随.扶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往依刘表,
  • 清史稿原文:刘衡,字廉舫,江西南丰人。嘉庆五年副榜贡生,充官学教习。十八年,以知县发广东。奉檄巡河,日夜坐卧舟中,与兵役同劳苦,俾不得通盗,
  •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
  •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
  • 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并州文水人。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其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喜谈经济。景泰元年,疏劝帝亲经筵,勤听政,因陈时务十二事。
  • 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