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考点《曹刿论战》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3-15 07:49:46
中考文言文重点考点《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fan6*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夫大国--伏焉目的:判断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
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
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答:不设统一答案。(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
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
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答:不设统一答案。(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汉书原文: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坐法免归。武兄弟五人,
- 宋史原文:张秉,字孟节,歙州新安人。父谔,字昌言,南唐秘书丞、通判鄂州。宋师南伐,与州将许昌裔叶议归款,太祖召见,劳赐良厚,授右赞善大夫。蜀
- 智囊·语智部·总序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语智部·总序作者:冯梦龙【原文】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
- 世祖文言文考题文言文,完成10~13题世祖,讳劾里钵。景祖卒,世祖继之。世祖,辽重熙八年己卯岁生。辽咸雍十年,袭节度使。景祖异母弟跋黑有异志
- 赵普文言文字词句翻译《赵普》主要写了宋初名相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荐举人才.借以表现赵普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中心,分享了《赵普》的字词句翻译
- 宋史原文: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义门。嘉奉二年,举进士。调莆田尉,会守令阙,台阃委以县事。时岁凶,部卒并饥民作乱,仲微立
-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
- 《百家姓能》文言文《百家姓?能》作者:佚名历史来源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王族熊姓。周成王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熊绎的,因为有功,以子男爵受封,这就
-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
-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
- 初中语文之文言文语气词的应用1.(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2)此庸
- 宋史陈执中传原文:陈执中,字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
- 儆舟文言文【原文】儆舟刘禹锡刘子浮于汴,涉淮而东。亦既释绋纚,榜人告予曰:“方今湍悍而舟盬,宜谨其具以虞焉。”予闻言若厉,由是袽以窒之,灰以
- 戴表元敷山记文言文阅读及翻译敷山记(元)戴表元昔予尝读晋人《绝交书》、《誓墓文》,心诚怪之。以为诸公酣咏山林,沉溷乡井,亦云过矣。久之叹曰:
- 学习的文言文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
- 溪渔子传方孝孺溪渔子,金陵江宁人。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邀,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
- 郁离子原文: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
-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一、原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
- 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属,人物本源
- 《旧唐书·薛收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