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晁(Cháo)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颖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三、历史名人
晁 错:西汉颖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景帝即位以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他多次上书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他于是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这时,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先拜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罢兵了吗?”邓先气愤的说:“吴王的阴谋已经计划了十几年了,杀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那里会停止叛乱呢?”景帝这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平反叛乱,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反了叛乱。
晁 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参合,获崇,后乃赦之。太祖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拜太史令,诏崇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迁中书侍郎,令如故。天兴五年,月晕,左角蚀将尽,崇奏曰:“占为角虫将死。”时太祖既克姚平于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诸军焚车而反。牛果大疫,舆驾所乘巨牛害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 懿: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晁 迥:字明远(951-1034),晁说之的高祖父,宋朝文官。当工部尚书的高官时,他儿子举为进士,和父亲同朝执事。而随后晁迥的五个孙子,都为进士,当时人都赞叹不已。而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许多为进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当官的,那时人们夸张说:“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公溯:一写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未知梁山军。孝宗干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干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补之:字无咎(1053-1110),宋朝济州巨野人。原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说之:字以道(1059—1129),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合州(今重庆市合川)、泸州(今四川省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晁端礼:宋代诗人,字次膺(1046-1113),先世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徙居彭门(今江苏省徐州)。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而卒。其词多咏物、颂谀之作,常与晁补之唱和,风格近周邦彦,气魄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及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县一带。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设置,以颖水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县一带的地区。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县。
2、堂号
智囊堂、学书堂:汉代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
【晁姓宗祠通用对联】
〖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
望出颖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章典丽;
法律严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
世掌丝纶。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
世号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兄弟五进士;
父子两尚书。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晁端有、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老去功名意疏转;
独骑瘦马取长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晁福寰少将
晁福寰(1942-——) ,女,原籍湖北省,出生于天津市。1966年8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3年5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因此,她得了两项第一:医科院43年历史上的第一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女性,当时任职的女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多次荣获科技奖,现为博士生导师。
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的晁福寰,原本想当一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生。毕业时,部队到大学招生,时任学生干部的她带头“服从分配”,使之成为4名“幸运生”之一。1966年8月,她正式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报到,成为我军一名女医学科技工作者。幸运的晁福寰跨进研究所的大门,就遇到了幸运事――参加我军第一代饮水细菌检验箱的研究试制。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不怕苦累的工作精神,使得她进步很快。不久,领导又让她参加饮水病毒消毒剂的试制工作。她和同行们研制这种消毒剂,后来配发到边防部队,为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应有作用。
晁福寰主攻杀灭水中病毒的课题。这项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中,仅仅灭杀水里的细菌是不够的,还需要杀灭水中的病毒。但是,水病毒的检验及所具备的条件要求高,一般的卫生学实验室无法完成。因而,晁福寰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为水中病毒的检测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使一些实验条件不高的实验室,也能完成水病毒的检测。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军内外饮水消毒研究中广为应用,受到同行的称赞。部队拉练行军野外驻训,需要一种简便的水检测装置。晁福寰决心从部队实际出发,尽快研制出一种能在基层推广使用的水质细菌学检验设备。经过努力,由检验箱和轻便培养箱组成的部队基层水细菌检验装备终于研制成功。两个箱体的大小分别只有一般抽屉的1/2大小,不足10公斤,在野外使用,可获得与实验室条件下标准方法同样的结果。水质细菌学检验箱为部队基层水质细菌学检验提供了便利手段,解决了边远部队水质细菌学检查的难题,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1986年底她被任命为副所长。任副所长不久的她,在一年多后就被任命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是为适应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建所几十年来,以军队卫生学为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针对平战时部队需要,研究相应的卫生保障措施。她决心在所长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为部队的卫生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军队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下来,晁福寰的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研究所的全面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93年,组织上任命晁福寰为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7月22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1、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晁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颖川(今天的河南省长葛、许昌一带)、京兆(今天的陕西省长安以东)。
三、历史名人
晁 错:西汉颖川人,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贤名之学。文帝的时候,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他曾经向文帝建议,不要叫太子读太多的儒家经典,而应该多学一些可用于当今实际的治理国家的术数,通晓法治的学说。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拜晁错为太子家令,让他辅导太子读书。并且称他为“智囊“。景帝即位以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削诸侯封地以尊京师的思想。他研究总结先秦以来的法家思想,称赞秦始皇由于实行法治,“财用足,民利战”,因此能够兼并六国,成为天子。他提出了一条打击奴隶主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法家路线。主张奖励农耕、抗击匈奴、削平藩国。他多次上书景帝,讨论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别指出吴王企图谋乱的阴谋。他劝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讨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对诸侯国进行了一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吴王的恐慌。他于是一方面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等诸侯国,准备提前举行叛乱;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对晁错进行恶毒的攻击。三年正月,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这时,原来吴王的丞相、后来打入汉中央政权的内奸、曾受过晁错打击的袁盎,乘机向景帝挑拨离间,胡说只有杀掉晁错才能平息七国之乱。景帝一时动摇,杀了晁错。这时,从前线回来的校尉邓先拜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罢兵了吗?”邓先气愤的说:“吴王的阴谋已经计划了十几年了,杀晁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他那里会停止叛乱呢?”景帝这才醒悟过来,下定决心平反叛乱,结果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反了叛乱。
晁 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术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参合,获崇,后乃赦之。太祖爱其伎术,甚见亲待。从平中原,拜太史令,诏崇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迁中书侍郎,令如故。天兴五年,月晕,左角蚀将尽,崇奏曰:“占为角虫将死。”时太祖既克姚平于柴壁,以崇言之征,遂命诸军焚车而反。牛果大疫,舆驾所乘巨牛害数百头亦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
晁 懿:晁崇弟,明辩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语内侍左右,为黄门侍郎,兄弟并显。懿好矜容仪被服僭度,言音类太祖。左右每闻其声,莫不惊竦。太祖知而恶之。后其家奴告崇与懿叛,又与亡臣王次多潜通,招引姚兴,太祖衔之。及兴寇平阳,车驾击破之。太祖以奴言为实,还次晋阳执崇兄弟并赐死。
晁 迥:字明远(951-1034),晁说之的高祖父,宋朝文官。当工部尚书的高官时,他儿子举为进士,和父亲同朝执事。而随后晁迥的五个孙子,都为进士,当时人都赞叹不已。而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许多为进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当官的,那时人们夸张说:“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公溯:一写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未知梁山军。孝宗干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干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晁补之:字无咎(1053-1110),宋朝济州巨野人。原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庭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说之:字以道(1059—1129),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合州(今重庆市合川)、泸州(今四川省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晁端礼:宋代诗人,字次膺(1046-1113),先世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徙居彭门(今江苏省徐州)。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而卒。其词多咏物、颂谀之作,常与晁补之唱和,风格近周邦彦,气魄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及国都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京兆,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县一带。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设置,以颖水得名。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县一带的地区。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县。
2、堂号
智囊堂、学书堂:汉代晁错,为太学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学习《尚书》。人称他为智囊。景帝的时候他是御史大夫。
【晁姓宗祠通用对联】
〖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子朝;
望出颖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文章典丽;
法律严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说之,字以道,号景迂,元丰年间进士,因文章典雅秀丽被苏推荐,官至徽猷阁待制。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传》,能诗词,又善画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等。下联典指西汉政论家晁错,颍川人,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学《尚书》。后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几乎都被采纳,后在吴楚七国叛乱中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议论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献;
世掌丝纶。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巨野人晁公溯,字子西,绍兴年间进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时,著有《嵩山居士集》。下联典指北宋清丰人晁迥,字明远,晁说之的高祖父。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当时诏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为官正直,从不挟私情而害公务,真宗多次称他为“好学长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余书》等。他儿子晁宗悫,字世良,天圣年间官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曾同时执掌诏诰的起草。“丝纶”,指皇帝的诏书。
风流别驾;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轼称晁补之为“风流别驾”。下联典指宋晁公武为兴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称“昭德先生”。
学精太数;
世号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晁崇精于天文数术。下联典指汉晁错为太子家令,号“智囊”。
〖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兄弟五进士;
父子两尚书。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晁端有、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老去功名意疏转;
独骑瘦马取长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诗人晁冲之《夜行》诗句联。
〖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晁补之事典。下联典指宋代京兆府司录晁说之事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晁福寰少将
晁福寰(1942-——) ,女,原籍湖北省,出生于天津市。1966年8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3年5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因此,她得了两项第一:医科院43年历史上的第一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女性,当时任职的女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位。多次荣获科技奖,现为博士生导师。
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的晁福寰,原本想当一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生。毕业时,部队到大学招生,时任学生干部的她带头“服从分配”,使之成为4名“幸运生”之一。1966年8月,她正式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报到,成为我军一名女医学科技工作者。幸运的晁福寰跨进研究所的大门,就遇到了幸运事――参加我军第一代饮水细菌检验箱的研究试制。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不怕苦累的工作精神,使得她进步很快。不久,领导又让她参加饮水病毒消毒剂的试制工作。她和同行们研制这种消毒剂,后来配发到边防部队,为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应有作用。
晁福寰主攻杀灭水中病毒的课题。这项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中,仅仅灭杀水里的细菌是不够的,还需要杀灭水中的病毒。但是,水病毒的检验及所具备的条件要求高,一般的卫生学实验室无法完成。因而,晁福寰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为水中病毒的检测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使一些实验条件不高的实验室,也能完成水病毒的检测。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军内外饮水消毒研究中广为应用,受到同行的称赞。部队拉练行军野外驻训,需要一种简便的水检测装置。晁福寰决心从部队实际出发,尽快研制出一种能在基层推广使用的水质细菌学检验设备。经过努力,由检验箱和轻便培养箱组成的部队基层水细菌检验装备终于研制成功。两个箱体的大小分别只有一般抽屉的1/2大小,不足10公斤,在野外使用,可获得与实验室条件下标准方法同样的结果。水质细菌学检验箱为部队基层水质细菌学检验提供了便利手段,解决了边远部队水质细菌学检查的难题,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1986年底她被任命为副所长。任副所长不久的她,在一年多后就被任命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是为适应部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建所几十年来,以军队卫生学为方向,以应用研究为主,针对平战时部队需要,研究相应的卫生保障措施。她决心在所长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为部队的卫生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军队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下来,晁福寰的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研究所的全面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93年,组织上任命晁福寰为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7月22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0
纠错
猜你喜欢:
- 尘尘氏家族现大多居住在山东省单县境内,其于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总人数2000左右.此姓绝大多数人都不为所知.
- 一、姓氏源流羊舌(Yáng shé)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晋国晋靖侯的后代,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
- 许姓何来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
- 刘谭刘谭:是湖南攸县一个大家族的姓氏,复姓。
- 一、姓氏源流介(Jiè)姓源出有二:1、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窥之后,以祖名为氏。夏朝末年夏桀在位君主(约公元前1818-公元前1766年)时
- 纥干陕西姓。
- 嫪罕见姓,秦有嫪毒
- 1.公元1115-1234年,女真人完颜旻(阿骨打)及世系十帝在东北建立了金朝,立国120年。因此,完颜为金朝国姓. 根据史书记载,女真人姓
- 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4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朱姓来源 1、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
- 似①通志氏族略:高丽族有似先氏,后改为似氏。 ②魏书官氏志:姒氏改为似氏。 ⑤千家姓:遼西族。
- 一、姓氏源流嵇(Jī)姓源流较纯正,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稽姓所改。上古时候,会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
- 一、姓氏源流栾(Luán 栾)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是用封邑作为姓氏的。西周的时候,州文王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建立晋国,
- 一、姓氏源流双(Shuāng 双)源出有二:1、出自以地名为姓,与蒙姓同出一宗。远古夏朝时期,颛顼帝的裔孙受封与双蒙城,其后代有的以双姓为姓
- 啜剌突厥姓。
- 习(Xí )姓源出有二:1、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有诸侯国习国(今陕西丹凤武关),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习姓。
- 薩回族中的萨姓取自波斯语的回回名译音。如元代著名诗词作家萨都刺之弟萨野芝(元江西建昌路总管)之于萨仲礼(元福建省中书检校)、萨仲明(曾为
- 郊郊 路史:莒后有郊氏,楚亦有郊氏,又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始此。
- 壹明代永乐年间,兴化府经历是壹震昌。
- 一、姓氏源流戚(Q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
- 一、姓氏源流公(Gō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