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明代申佳允的《上范质公先生·其三》
全文:
倚伏飞潜愿力能,雍雍凤鸟九霄层。
孤臣折槛原无党,众正弹冠赖有朋。
廊庙此时瞻北斗,秦淮久已挂秋罾。
萧萧忧国霜花老,莫向寒烟忆笠僧。
参考注释
孤臣
(1).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 唐 柳宗元 《入黄溪闻猿》诗:“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封赠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连奏同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 清 丘逢甲 《离台诗》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参见“ 孤臣孽子 ”。
(2).孤陋无知的臣子。《文选·张衡<东京赋>》:“ 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宫室。” 薛综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四年》:“ 导 ( 王导 )忠素竭诚,辅大业,不宜听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旧德,以佞伍贤。”
折槛
汉 槐里 令 朱云 朝见 成帝 时,请赐剑以斩佞臣 安昌 侯张禹 。 成帝 大怒,命将 朱云 拉下斩首。 云 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 云 始得免。后修槛时, 成帝 命保留折槛原貌,以表彰直谏之臣。见《汉书·朱云传》。后世殿槛正中一间横槛独不施栏干,谓之折槛,本此。后用为直言谏诤的典故。 唐 李嘉祐 《故燕国相公挽歌》之一:“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元 宇文虚中 《古剑行》:“嶙峋折槛霽天威,将军拜伏姦臣泣。” 清 龚自珍 《癸未十月初七日以言事下狱》诗:“九重容折槛,万死待浮 湘 。”亦作“ 折庭槛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无党
不结党,不徇私。《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左传·僖公九年》:“亡人无党,有党必有讎。” 唐 韩愈 《明水赋》:“足以验圣贤之无党,天地之至公。”
众正
(1).谓为众人表率。《易·师》:“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2).引申为群吏。《书·酒诰》“百僚庶尹” 孔 传:“百官众正及次大夫服事尊官,亦不得逸。”
(3).众多合于正道之事。《汉书·刘向传》:“杜闭羣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
弹冠
(1).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楚辞·渔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庆或敬肃等。 宋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予乃弹冠拭目,拜而窥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内无 金 张 之援,外乏弹冠之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唐 襄阳 孟浩然 ,与 李太白 交游。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謁之。” 王闿运 《上曾总督书》:“故人朝升而良友弹冠,时相夕贬而党与并空。”
(4).指为官。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宋 陆游 《忆昔》诗:“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参见“ 弹冠相庆 ”。
申佳允名句,上范质公先生·其三名句
猜你喜欢:
-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 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文子《文子·卷七·微明》
- 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韩非及后人《韩非子·说林下》
-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三节》
-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