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
《清史稿》 作者:赵尔巽等
○张勋 康有为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预法越之战,累保至参
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世凯练兵小站,充管带。拳匪乱作,统巡防
营防剿,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授建昌
镇总兵,擢云南提督,改甘肃,皆不赴。日俄战后,调奉天,充行营翼长,节制
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
武昌变起,苏州独立,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方与众筹战守,有持异议者,
勋直斥之。翌日,新军变,勋与战於雨花台,大破之。江、浙军合来攻,粮援胥
绝,乃转战,退而屯徐州,完所部。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江苏巡抚,摄两
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世凯遣使劳问,勋答曰:“袁公之知不可负,
君臣之义不能忘。袁公不负朝廷,勋安敢负袁公?”世凯历假勋定武上将军、江
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及建号,勋首起抗阻,并请优待
皇室,保卫宫廷。
世凯卒,各省有所谋,群集徐州,推勋主盟。勋於是提兵北上,叩谒宫门,
遂复辟。连下诏令,首颁复政谕云:“朕不幸以冲龄继承大业,茕茕在疚,未堪
多难。辛亥变起,我孝定景皇后至德深仁,不忍生民涂炭,毅然以祖宗创垂之重,
亿兆生灵之命,付讬前阁臣袁世凯,设临时政府,推让政权,公诸天下,冀以息
争弭乱,民得安居。乃国体自改共和以来,纷争无已,迭起干戈,强劫暴敛,贿
赂公行,岁入增至四万万而仍患不足,外债增出十馀万万而有加无已。海内嚣然,
丧其乐生之气,使我孝定景皇后不得已逊政恤民之举,转以重苦吾民。此诚我孝
定景皇后初衷所不及料,在天之灵,恻痛难安;而朕深居宫禁,日夜祷天,徬徨
饮泣,不知所出者也。今者复以党争激成兵祸,天下汹汹,久莫能定,共和解体,
补救已穷。据张勋等以‘国本动摇,人心思旧,合词奏请复辟,以拯生灵’,各
等语。览奏,情词恳切,实深痛惧。既不敢以天下存亡之大责,遂轻任於眇躬;
又不忍以一姓祸福之讆言,置兆民於不顾。权衡重轻,天人交迫,不得已允
如所奏,於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自今以往,以
纲常名教为精神之宪法,以礼义廉耻收溃决之人心。上下以至诚相感,不徒恃法
守为维系之资;政令以惩毖为心,不得以国本为尝试之具。况当此万象虚耗,元
气垂竭,存亡绝续之交,朕临深履薄,固不敢有乐为君,稍有纵逸。尔大小臣工,
尤当精白乃心,涤除旧染,息息以民瘼为念。为民生留一分元气,即为国家延一
息命脉,庶几危亡可救,感召天庥。所有兴复初政亟应兴革诸大端,条举如下:
一,钦遵德宗景皇帝谕旨,大权统於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定为大清帝国君主立
xian6*政体。一,皇室经费,仍照所定每年四百万元数目,按年拨用,不得丝毫增加。
一,懔遵本朝祖制,亲贵不得干预政事。一,实行融化满、汉畛域,所有以前一
切满、蒙官缺已经裁撤者,概不复设。至通婚易俗等事,并著所司条议具奏。一,
自宣统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与东西各国正式签定条约,及已付债款合同,一律
继续有效。一,民国所行印花税一项,应即废止,以纾民困;其馀苛细杂捐,并
著各省督抚查明,奏请分别裁撤。一,民国刑律不適国情,应即废除,暂以宣统
初年颁定现行刑律为准。一,禁除党派恶习,其从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傥有
自弃於民而扰乱治安者,朕不敢赦。一,凡我臣民,无论已否剪发,应遵照宣统
三年九月谕旨,悉听其便。凡此九条,誓共遵守。皇天后土,实鉴临之!”次谕
议立宪,设内阁;京、外官暂照宣统初年官制办理;其现任文武大小官员,均照
常供职。
先后命官以勋及陈宝琛、刘廷琛等为内阁议政大臣,次则内阁阁丞万绳栻、
胡嗣瑗,大学士为瞿鸿禨、升允,顾问大臣赵尔巽、陈夔龙、张英麟、冯煦等,
各部尚书梁敦彦、张镇芳、雷震春、沈曾植、劳乃宣等,侍郎李经迈、李瑞清、
陈曾寿、王乃徵、陈毅、顾瑗等,丞参辜汤生、章梫、黎湛枝、梁用弧等,都
御史张曾易攵,副都御史胡思敬、温肃;并召郑孝胥、吴庆坻、赵启霖及陈邦瑞、
朱益藩等均来京。又以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京。各省督、抚、提、镇,
皆就现任者改之。命下,各省多不应,而马厂师起,称讨逆军,传檄讨勋,勋自
请罢斥。及攻都城,勋与战,以兵寡不支,荷兰公使以车迎入使馆。旋赴津,居
久之,卒,年七十,谥忠武。勋亢爽好客,待士卒有恩,所部数万人,无一断发
者,世指为“辫子军”。临战,尽纳家属妻妾子女别室,不听避,盖自{封心}负
国,誓骨肉俱殉。及事亟,外人破户劫之始脱云。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
工部主事。少从朱次琦游,博通经史,好公羊家言,言孔子改制,倡以孔子纪年,
尊孔保教,先聚徒讲学。入都上wan6*言6*书,议变法,给事中余联沅劾以惑世诬民,
非圣无法,请焚所著书。中日议款,有为集各省公车上书,请拒和、迁都、变法,
格不达。复独上书,由都察院代递,上览而善之,命录存备省览。再请誓群臣以
定国是,开制度局以议新制,别设法律等局以行新政,均下总署议。
二十四年,有为立保国会於京师,尚书李端棻,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
中高燮曾等,先后疏荐有为才,至是始召对。有为极陈:“四夷交侵,覆亡无日,
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变法须统筹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叹曰:
“奈掣肘何?”有为曰:“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扼要以图,亦足救国。
唯大臣守旧,当广召小臣,破格擢用;并请下哀痛之诏,收拾人心。”上皆韪之。
自辰入,至日昃始退,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擢言事。旋召侍读杨锐、
中书林旭、主事刘光第、知府谭嗣同参预新政。有为连条议以进,於是诏定科举
新章,罢四书文,改试策论,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兴农学,奖新书新器,改
各省书院为学校,许士民上书言事,谕变法。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
太仆、鸿胪诸寺,及各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盐道,并议开懋
勤殿,定制度,改元易服,南巡迁都。未及行,以抑格言路,首违诏旨,尽夺礼
部尚书、侍郎职。旧臣疑惧,群起指责有为,御史文悌复痛劾之。上先命有为督
办官报,复促出京。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
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
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
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
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复以有为大逆不道,构煽阴谋,颁朱谕宣示,
并籍其家,悬赏购捕。有为已星夜出都航海南下,英国兵舰迎至吴淞。时传上已
幽废,且被弑,有为草遗言,誓以身殉,将蹈海。英人告以讹传,有为始脱走,
亡命日本,流转南洋,遍游欧、美各国。所至以尊皇保国相号召,设会办报,集
赀谋再举,屡遇艰险不少阻。尝结富有会,起事江汉,皆为官兵破获,诛其党。
连诏大索,毁所著书,阅其报章者并罪之。初,太后议废帝,称病徵医,久闭瀛
台,旦夕不测。有为闻之,首发其谋,清议争阻,外人亦起责言,两江总督刘坤
一言“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始罢废立。拳匪起,以灭洋人、杀新党
为号,太后思用以立威,遂肇大乱,凡与有为往还者,辄以康党得奇祸。
宣统三年,鄂变作,始开dang6*禁,戊戌政变获咎者悉原之,於是有为出亡十馀
年矣,始谋归国。时民军决行共和,廷议主立宪,而有为创虚君共和之议,以
“中国帝制行已数千年,不可骤变,而大清得国最正,历朝德泽沦浃人心,存帝
号以统五族,弭乱息争,莫顺於此”。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徇民军请,决改共和,
遂下逊位之诏。有为知空言不足挽阻,思结握兵柄者以自重,颇游说当局,数年
无所就。丁巳,张勋复辟,以有为为弼德院副院长。勋议行君主立宪,有为仍主
虚君共和。事变,有为避美国使馆,旋脱归上海。
甲子,移宫事起,修改优待条件,有为驰电以争,略曰:“优待条件,系大
清皇帝与民国临时政府议定,永久有效,由英使保证,并用正式公文通告各国,
以昭大信,无异国际条约。今政府擅改条文,强令签认,复敢挟兵搜宫,侵犯皇
帝,侮逐后妃,抄没宝器,不顾国信,仓卒要盟,则内而宪法,外而条约,皆可
立废,尚能立国乎?皇上天下为公,中外共仰,岂屑与争,实为民国羞也!”明
年,移跸天津,有为来觐谒,以进德、修业、亲贤、远佞为言。丁卯,有为年七
十,赐“寿”,手疏泣谢,历叙恩遇及一生艰险状,悲愤动人。时有为怀今感旧,
伤痛已甚,哭笑无端。自知将不起,遂草遗书,病卒於青岛。
有为天资瑰异,古今学术无所不通,坚於自信,每有创论,常开风气之先。
初言改制,次论大同,谓太平世必可坐致,终悟天人一体之理。述作甚多,其著
者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大同书、物
质救国论、电通,及康子内外篇,长兴学舍、万木草堂、天游庐讲学记,各国游
记,暨文诗集。
论曰:光、宣两朝,世变迭起,中国可谓多故矣。其事皆分见於纪、传。断
代为史,辛亥以后,例不能详。唯丁巳复辟,甲子移官,实为逊位后两大案,而
勋与有为又与清室相终始,亦不可遂没其人。明末三王及诸遗臣,史皆勿讳,今
仿其体,并详著於篇,庶几考有清一代之本末者,有所鉴焉。 按:
关内本此卷是上卷移来的劳乃宣传、沈曾植传,无张勋传、康有为传。传后有论,
其文是:“论曰:乃宣、曾植皆学有远识,本其所学,使获竟其所施,其治绩当
更有远到者。乃朝局迁移,挂冠神武,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时敢
或忘者。卒至憔悴忧伤,赉志以没。悲夫!”关外一次本於张勋传后附有张彪传,
全文如下:
张彪,字虎臣,山西榆次人。以武生归抚标,巡抚张之洞器赏之,擢外委,
随调粤、鄂至两江。时新练陆军,充管带,监修江阴江防炮台。复还湖北,充护
军管带。光绪二十三年,奏派赴日本考查军政,归,督修汉口后湖堤工,创汉阳
兵工厂。累保副将,赏壮勇巴图鲁勇号,兼常备军镇统,授松潘总兵,留充陆军
第八军镇统制官。南北新军会操於彰德,赏花翎;再会操太湖,更勇号曰奇穆钦。
宣统二年,擢湖北提督,加陆军副都统。三年,新军变,总督瑞澂弃城走,彪率
卫队巷战,自夜至日午,不能支,退召水师。瑞澂劾以构变潜逃,诏革职,图后
效。复充湘豫鄂援军总司令,率残军保汉口。禁卫军及北洋军南下,督队先驱,
屡有克捷。既复汉阳,还原官。官军请改共和,要彪署名,力欲之,遂称病去。
东渡日本,归寓津,筑张园自隐。乙丑,迎跸驻园,供张服用,夙夜唯勤。丁卯
秋,病笃,见驾临视,已不能起,强启目含泪而逝,年六十八。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预法越之战,累保至参
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世凯练兵小站,充管带。拳匪乱作,统巡防
营防剿,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授建昌
镇总兵,擢云南提督,改甘肃,皆不赴。日俄战后,调奉天,充行营翼长,节制
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
武昌变起,苏州独立,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方与众筹战守,有持异议者,
勋直斥之。翌日,新军变,勋与战於雨花台,大破之。江、浙军合来攻,粮援胥
绝,乃转战,退而屯徐州,完所部。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江苏巡抚,摄两
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世凯遣使劳问,勋答曰:“袁公之知不可负,
君臣之义不能忘。袁公不负朝廷,勋安敢负袁公?”世凯历假勋定武上将军、江
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及建号,勋首起抗阻,并请优待
皇室,保卫宫廷。
世凯卒,各省有所谋,群集徐州,推勋主盟。勋於是提兵北上,叩谒宫门,
遂复辟。连下诏令,首颁复政谕云:“朕不幸以冲龄继承大业,茕茕在疚,未堪
多难。辛亥变起,我孝定景皇后至德深仁,不忍生民涂炭,毅然以祖宗创垂之重,
亿兆生灵之命,付讬前阁臣袁世凯,设临时政府,推让政权,公诸天下,冀以息
争弭乱,民得安居。乃国体自改共和以来,纷争无已,迭起干戈,强劫暴敛,贿
赂公行,岁入增至四万万而仍患不足,外债增出十馀万万而有加无已。海内嚣然,
丧其乐生之气,使我孝定景皇后不得已逊政恤民之举,转以重苦吾民。此诚我孝
定景皇后初衷所不及料,在天之灵,恻痛难安;而朕深居宫禁,日夜祷天,徬徨
饮泣,不知所出者也。今者复以党争激成兵祸,天下汹汹,久莫能定,共和解体,
补救已穷。据张勋等以‘国本动摇,人心思旧,合词奏请复辟,以拯生灵’,各
等语。览奏,情词恳切,实深痛惧。既不敢以天下存亡之大责,遂轻任於眇躬;
又不忍以一姓祸福之讆言,置兆民於不顾。权衡重轻,天人交迫,不得已允
如所奏,於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自今以往,以
纲常名教为精神之宪法,以礼义廉耻收溃决之人心。上下以至诚相感,不徒恃法
守为维系之资;政令以惩毖为心,不得以国本为尝试之具。况当此万象虚耗,元
气垂竭,存亡绝续之交,朕临深履薄,固不敢有乐为君,稍有纵逸。尔大小臣工,
尤当精白乃心,涤除旧染,息息以民瘼为念。为民生留一分元气,即为国家延一
息命脉,庶几危亡可救,感召天庥。所有兴复初政亟应兴革诸大端,条举如下:
一,钦遵德宗景皇帝谕旨,大权统於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定为大清帝国君主立
xian6*政体。一,皇室经费,仍照所定每年四百万元数目,按年拨用,不得丝毫增加。
一,懔遵本朝祖制,亲贵不得干预政事。一,实行融化满、汉畛域,所有以前一
切满、蒙官缺已经裁撤者,概不复设。至通婚易俗等事,并著所司条议具奏。一,
自宣统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与东西各国正式签定条约,及已付债款合同,一律
继续有效。一,民国所行印花税一项,应即废止,以纾民困;其馀苛细杂捐,并
著各省督抚查明,奏请分别裁撤。一,民国刑律不適国情,应即废除,暂以宣统
初年颁定现行刑律为准。一,禁除党派恶习,其从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傥有
自弃於民而扰乱治安者,朕不敢赦。一,凡我臣民,无论已否剪发,应遵照宣统
三年九月谕旨,悉听其便。凡此九条,誓共遵守。皇天后土,实鉴临之!”次谕
议立宪,设内阁;京、外官暂照宣统初年官制办理;其现任文武大小官员,均照
常供职。
先后命官以勋及陈宝琛、刘廷琛等为内阁议政大臣,次则内阁阁丞万绳栻、
胡嗣瑗,大学士为瞿鸿禨、升允,顾问大臣赵尔巽、陈夔龙、张英麟、冯煦等,
各部尚书梁敦彦、张镇芳、雷震春、沈曾植、劳乃宣等,侍郎李经迈、李瑞清、
陈曾寿、王乃徵、陈毅、顾瑗等,丞参辜汤生、章梫、黎湛枝、梁用弧等,都
御史张曾易攵,副都御史胡思敬、温肃;并召郑孝胥、吴庆坻、赵启霖及陈邦瑞、
朱益藩等均来京。又以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京。各省督、抚、提、镇,
皆就现任者改之。命下,各省多不应,而马厂师起,称讨逆军,传檄讨勋,勋自
请罢斥。及攻都城,勋与战,以兵寡不支,荷兰公使以车迎入使馆。旋赴津,居
久之,卒,年七十,谥忠武。勋亢爽好客,待士卒有恩,所部数万人,无一断发
者,世指为“辫子军”。临战,尽纳家属妻妾子女别室,不听避,盖自{封心}负
国,誓骨肉俱殉。及事亟,外人破户劫之始脱云。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
工部主事。少从朱次琦游,博通经史,好公羊家言,言孔子改制,倡以孔子纪年,
尊孔保教,先聚徒讲学。入都上wan6*言6*书,议变法,给事中余联沅劾以惑世诬民,
非圣无法,请焚所著书。中日议款,有为集各省公车上书,请拒和、迁都、变法,
格不达。复独上书,由都察院代递,上览而善之,命录存备省览。再请誓群臣以
定国是,开制度局以议新制,别设法律等局以行新政,均下总署议。
二十四年,有为立保国会於京师,尚书李端棻,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
中高燮曾等,先后疏荐有为才,至是始召对。有为极陈:“四夷交侵,覆亡无日,
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变法须统筹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叹曰:
“奈掣肘何?”有为曰:“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扼要以图,亦足救国。
唯大臣守旧,当广召小臣,破格擢用;并请下哀痛之诏,收拾人心。”上皆韪之。
自辰入,至日昃始退,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擢言事。旋召侍读杨锐、
中书林旭、主事刘光第、知府谭嗣同参预新政。有为连条议以进,於是诏定科举
新章,罢四书文,改试策论,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兴农学,奖新书新器,改
各省书院为学校,许士民上书言事,谕变法。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
太仆、鸿胪诸寺,及各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盐道,并议开懋
勤殿,定制度,改元易服,南巡迁都。未及行,以抑格言路,首违诏旨,尽夺礼
部尚书、侍郎职。旧臣疑惧,群起指责有为,御史文悌复痛劾之。上先命有为督
办官报,复促出京。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
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
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
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
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复以有为大逆不道,构煽阴谋,颁朱谕宣示,
并籍其家,悬赏购捕。有为已星夜出都航海南下,英国兵舰迎至吴淞。时传上已
幽废,且被弑,有为草遗言,誓以身殉,将蹈海。英人告以讹传,有为始脱走,
亡命日本,流转南洋,遍游欧、美各国。所至以尊皇保国相号召,设会办报,集
赀谋再举,屡遇艰险不少阻。尝结富有会,起事江汉,皆为官兵破获,诛其党。
连诏大索,毁所著书,阅其报章者并罪之。初,太后议废帝,称病徵医,久闭瀛
台,旦夕不测。有为闻之,首发其谋,清议争阻,外人亦起责言,两江总督刘坤
一言“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始罢废立。拳匪起,以灭洋人、杀新党
为号,太后思用以立威,遂肇大乱,凡与有为往还者,辄以康党得奇祸。
宣统三年,鄂变作,始开dang6*禁,戊戌政变获咎者悉原之,於是有为出亡十馀
年矣,始谋归国。时民军决行共和,廷议主立宪,而有为创虚君共和之议,以
“中国帝制行已数千年,不可骤变,而大清得国最正,历朝德泽沦浃人心,存帝
号以统五族,弭乱息争,莫顺於此”。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徇民军请,决改共和,
遂下逊位之诏。有为知空言不足挽阻,思结握兵柄者以自重,颇游说当局,数年
无所就。丁巳,张勋复辟,以有为为弼德院副院长。勋议行君主立宪,有为仍主
虚君共和。事变,有为避美国使馆,旋脱归上海。
甲子,移宫事起,修改优待条件,有为驰电以争,略曰:“优待条件,系大
清皇帝与民国临时政府议定,永久有效,由英使保证,并用正式公文通告各国,
以昭大信,无异国际条约。今政府擅改条文,强令签认,复敢挟兵搜宫,侵犯皇
帝,侮逐后妃,抄没宝器,不顾国信,仓卒要盟,则内而宪法,外而条约,皆可
立废,尚能立国乎?皇上天下为公,中外共仰,岂屑与争,实为民国羞也!”明
年,移跸天津,有为来觐谒,以进德、修业、亲贤、远佞为言。丁卯,有为年七
十,赐“寿”,手疏泣谢,历叙恩遇及一生艰险状,悲愤动人。时有为怀今感旧,
伤痛已甚,哭笑无端。自知将不起,遂草遗书,病卒於青岛。
有为天资瑰异,古今学术无所不通,坚於自信,每有创论,常开风气之先。
初言改制,次论大同,谓太平世必可坐致,终悟天人一体之理。述作甚多,其著
者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大同书、物
质救国论、电通,及康子内外篇,长兴学舍、万木草堂、天游庐讲学记,各国游
记,暨文诗集。
论曰:光、宣两朝,世变迭起,中国可谓多故矣。其事皆分见於纪、传。断
代为史,辛亥以后,例不能详。唯丁巳复辟,甲子移官,实为逊位后两大案,而
勋与有为又与清室相终始,亦不可遂没其人。明末三王及诸遗臣,史皆勿讳,今
仿其体,并详著於篇,庶几考有清一代之本末者,有所鉴焉。 按:
关内本此卷是上卷移来的劳乃宣传、沈曾植传,无张勋传、康有为传。传后有论,
其文是:“论曰:乃宣、曾植皆学有远识,本其所学,使获竟其所施,其治绩当
更有远到者。乃朝局迁移,挂冠神武,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时敢
或忘者。卒至憔悴忧伤,赉志以没。悲夫!”关外一次本於张勋传后附有张彪传,
全文如下:
张彪,字虎臣,山西榆次人。以武生归抚标,巡抚张之洞器赏之,擢外委,
随调粤、鄂至两江。时新练陆军,充管带,监修江阴江防炮台。复还湖北,充护
军管带。光绪二十三年,奏派赴日本考查军政,归,督修汉口后湖堤工,创汉阳
兵工厂。累保副将,赏壮勇巴图鲁勇号,兼常备军镇统,授松潘总兵,留充陆军
第八军镇统制官。南北新军会操於彰德,赏花翎;再会操太湖,更勇号曰奇穆钦。
宣统二年,擢湖北提督,加陆军副都统。三年,新军变,总督瑞澂弃城走,彪率
卫队巷战,自夜至日午,不能支,退召水师。瑞澂劾以构变潜逃,诏革职,图后
效。复充湘豫鄂援军总司令,率残军保汉口。禁卫军及北洋军南下,督队先驱,
屡有克捷。既复汉阳,还原官。官军请改共和,要彪署名,力欲之,遂称病去。
东渡日本,归寓津,筑张园自隐。乙丑,迎跸驻园,供张服用,夙夜唯勤。丁卯
秋,病笃,见驾临视,已不能起,强启目含泪而逝,年六十八。
0
猜你喜欢:
- 《上尉的女儿》 好吧,请!摆好你的架势, 看我怎么一剑把你的身子刺穿.
- 《旧五代史》 李嗣昭,字益光,武皇母弟代州刺史克柔之假子也。小字进通,不知族姓所出。(《欧阳史》云:本姓韩氏,汾州大谷县民家子。)少事克柔,颇谨愿
- 《晋书》 ◎石季龙下 永和三年,季龙亲耕藉田于其桑梓苑,其妻杜氏祠先蚕于近郊,遂如襄国谒勒墓。 以中书监石宁为征西将军,率并、司州
- 《北史》 ○郭祚 张彝(孙晏之 曾孙乾威) 邢峦(弟子昕 族孙臧 邵) 李崇(从弟平 平子奖 谐) 郭祚,字季祐,太原晋
- 《宋史》 ◎隐逸上 ○戚同文 陈抟 种放 万适 李渎 魏野 邢敦 林逋 高怿 徐复 孔旼 何群 中古圣人之作
- 《安娜·卡列尼娜》 "也许他们今天不见客?"列文一边走进博利伯爵夫人的宅邸的门厅一边说. &
- 《文选》 ◎杂拟下 【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首一(五言)】 ※袁阳源〔孙岩《宋书》曰:袁淑,字阳源,陈郡人。少好属文,彭城王起为祭
- 《韩非子》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23.探求失踪范围 12月7日,凌晨3点钟,邓肯号的锅炉隆隆响起了
- 《包法利夫人》 这是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一个下雪的下午. 包法利先生和夫人,奥默和莱
- 《旧唐书》 ○韦见素(子谔 益 益子顗) 崔圆 崔涣(子纵) 杜鸿渐 韦见素,字会微,京兆万年人。父凑,开元中太原尹。见素学科登
- 《格列佛游记》 作者奉命向主人报告关于英国的情况......欧洲君主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作者开始解释英国宪法
- 《旧五代史》 ◎宗室 (案:《晋宗室列传》,《永乐大典》仅存四篇,余多残阙。) 广王敬威,字奉信,高祖之从父弟也。父万诠,赠太尉,追封
- 《金史》 ○苏保衡 翟永固 魏子平 孟浩(田珏附) 梁肃 移剌綎 移剌子敬 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父京,辽进士,为西京
- 《百战奇略》【解析】本篇以《胜战》为题,乃继《佚战》之后,进一步阐述胜仗之后如何防止产生骄惰情绪的问题。它认为,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打了胜仗,不可产生骄惰
- 《宋书》 ◎百官上 太宰,一人。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为六卿之首。秦、汉、魏不常置。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
- 《文史通义》 ○说林 道,公也。学,私也。君子学以致其道,将尽人以达於天也。人者何?聪明才力,分於形气之私者也。天者何?中正平直,本於自然之
- 《金史》 ○宗弼(本名兀术) 亨(本名孛迭) 张邦昌 刘豫 挞懒 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术,亦作斡出,或作晃斡出,太祖第四子也。
- 《辽史》 ◎逆臣中 ○萧翰 耶律牒蜡 耶律朗 耶律刘哥(盆都) 耶律海思 耶律敌猎 萧革 萧翰,一名敌烈,字寒真,宰相
- 《鶡冠子》天文也,地理也,月刑也,日德也,四时检也,度数节也,阴阳气也。五行业也,五政道也,五音调也,五声故也,五味事也,赏罚约也。此皆有验,有所以然
评论
发表评论
-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佚名《尚书·周书·泰誓》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老子·道经·第十二章》
-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丘明《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五年》
- 兵务 神速,事贵合机。令狐德棻《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子思《中庸·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