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黄帝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
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
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
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
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
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
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
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
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
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
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
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
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xi6*精气,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
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
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
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
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
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
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
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
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
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
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
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
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
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
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
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
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
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
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
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
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
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
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
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
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
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
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
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
有天命。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
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
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
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
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
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
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
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
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
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
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
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
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
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
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
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
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
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
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
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
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
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
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
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
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
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
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
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
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
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
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
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
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
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
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
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
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
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xi6*精气,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
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
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
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
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
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
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
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
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
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
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
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
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
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
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
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
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
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
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
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
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
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
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
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
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
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
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
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
有天命。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
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
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
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
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
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
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
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
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
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
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
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
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
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
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
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
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
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
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
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
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
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
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
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
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0
猜你喜欢:
- 《裴注三国志》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
- 《北齐书》 ◎高祖十一王 ○永安简平王浚 平阳靖翼王淹 彭城景思王浟 上党刚肃王涣 襄城景王氵肓 任城王湝 高阳康穆王湜 博
- 《荀子》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 《安娜·卡列尼娜》 当火车停在省城的时候,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没有到餐室去,却在月台上走来走去. &n
- 《清史稿》 ○杨方兴 朱之锡(崔维雅) 靳辅(陈潢、宋文运、董讷、熊一潇) 于成龙(孙在丰 开音布) 张鹏翮 杨方兴,字浡然
- 《金史》 ○苗道润 王福 移剌众家奴 武仙 张甫 靖安民 郭文振 胡天作 张开 燕宁 苗道润,贞祐初,为河北义军队长。
- 《墨子》 ○尚同上第十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
- 《红楼梦》 话说袭人因问平儿,何事这样忙乱。平儿笑道:“都是世人想不到的,说来也好笑,等几日告诉你,如今没头绪呢,且也不得闲儿。”一语未了,只见
- 《宋史》 ◎文苑二 ○高頔 李度 韩溥 鞠常 宋准 柳开 夏侯嘉正 罗处约 安德裕 钱熙 高頔字子奇,开封雍丘人
- 《宋史》 ◎律历七 ○明天历 《崇天历》行之至于嘉祐之末,英宗即位,命殿中丞、判司天监周琮及司天冬官正王炳、丞王栋、主簿周应祥、周
- 《六朝文絜》 威明昨宵,奄复殂化,甚可痛伤。其风韵遒上,神采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文辨纵横,才学优赡。跌宕之情弥远,濠梁之气特多。斯实俊民也!
- 《呼啸山庄》 夜雨引来了一个雾气蒙蒙的早晨......下着霜,而且飘着细雨......临时的小溪横穿过我们的小径..
- 《儒林外史》 话说杜慎卿同季苇萧相交起来,极其投合。当晚,
- 《梁书》 ◎豫章王综 武陵王纪 临贺王正德 河东王誉 豫章王综,字世谦,高祖第二子也。天监三年,封豫章郡王,邑二千户。五年,出为使
- 《西游记》 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
- 《朱子语类》 ◎为政篇下 △吾与回言章 论语所载颜子语,止有喟然之叹与"问仁"两章而已。而夫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知是说甚么,惜乎其不传也!
- 《史记》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
- 《搜神记》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日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
- 《明史》 ○王恕(子承裕) 马文升 刘大夏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进左寺副。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
- 《苏轼集》 ◎诗九十九首 【虎丘寺】 入门无平田,石路穿细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铁花秀岩壁,杀气噤蛙黾
评论
发表评论
- 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诸心。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二OO则》
-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 鸟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恋小庭中。高珩《春日杂咏》
-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 话别情多声欲战,玉著痕留红粉面。
-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 水来土掩,兵到将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
-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