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墨子》 作者:墨翟
○尚同上第十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
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
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
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馀力,不能以相劳。腐馀财,不以
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
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
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
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
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
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
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
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
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
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
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
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
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
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国君者,
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
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
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
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
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
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置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
尚同其上者也。
○尚同中第十二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
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
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
不能相和合。至乎舍馀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馀财不以相分,
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
下乱焉!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
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
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
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大下博大,山林远土
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
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
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
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
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
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乎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
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意若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荐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
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万民闻则非毁之。”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
也,甚明察以审信。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
是故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
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
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
学乡长之善行。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
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
乡长治其乡,而乡既已治矣,有率其乡万民,以尚同乎国君,曰:“凡乡之
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
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
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
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国君治其国,而国既已治矣,有率其国之万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国
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
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
下之仁人也。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说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
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菑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
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
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
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万民,斋戒沐浴,
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犠牲不敢不
腯肥,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时几,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
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曰:其为正长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为政长也,
下者,万民有便利乎其为政长也。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强从事焉,则天鬼之福可得
也。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其为政若此。是以谋事得、
举事成、入守固、出诛胜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为政者也。故古者圣王
之为政若此。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乱者,
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时之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譬之若有苗之以
五刑然。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则此岂
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也。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折则
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五杀。则
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故遂以为五杀。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
“惟口出好兴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
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故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罔罟之有纲也,将
以连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义也。是以先王之书《相年》之道曰:“夫建国设都,
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均。”则此语古
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
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宗族、于
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民知上置正长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
隐匿,而莫肯尚同其上,是故上下不同义。若苟上下不同义,赏誉不足以劝善,
而刑罚不足以沮暴。何以知其然也?曰: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
“人可赏,吾将赏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曰:人众与
处,于众得非。则是虽使得上之赏,未足以劝乎!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
正长,曰:“人可罚,吾将罚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罚,则众之所誉,
曰:人众与处,于众得誉。则是虽使得上之罚,未足以沮乎!若立而为政乎国家,
为民正长,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
未有正长之时”同乎?若有正长与无正长之时同,则此非所以治民一众之道。
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是故上下情请为通。上有隐事遗利,
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
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
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
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
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助
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
之思虑者众,则其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
为政者也。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彼王,聿求厥章。”则此
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
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
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
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
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
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
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尚同下第十三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
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
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
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
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
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
必乱。故赏罚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
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
然胡不审稽之古之治为政之说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若
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
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
而薄者有争。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
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
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
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
立而为乡长、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
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
卿士师长,此非欲用说也,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何故
以然?则义不同也。若苟义不同者有党,上以若人为善,将赏之,若人唯使得上
之赏,而辟百姓之毁,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见有赏也。上以若人为暴,将罚
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见有罚也。故
计上之赏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然则欲同一天下之义,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
发宪布令其家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若见
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
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
赏誉,辟其毁罚。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
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
义为政故也。
家既已治,国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
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乱,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
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曰:“若见爱利国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国者,亦
必以告。”若见爱利国以告者,亦犹爱利国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
见恶贼国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国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国之
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民见善者言之,见不善者言之。国君
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然计若国之所以
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
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
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
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
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
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
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天下必治矣。然计
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
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
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子有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
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
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
亦犹淫辟者也。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
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
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
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夫唯能信身而从事,
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
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
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
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
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
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
得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
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
本而治要也。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
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
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
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馀力,不能以相劳。腐馀财,不以
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
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
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
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
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
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
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
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
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
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
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
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
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
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国君者,
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
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
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
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
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
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置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
尚同其上者也。
○尚同中第十二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
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
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
不能相和合。至乎舍馀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馀财不以相分,
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
下乱焉!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
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
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
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大下博大,山林远土
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侯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
国君既已立矣,又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
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
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
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
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乎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
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意若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己有善,不能傍荐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
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万民闻则非毁之。”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
也,甚明察以审信。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
是故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
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
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
学乡长之善行。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
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
乡长治其乡,而乡既已治矣,有率其乡万民,以尚同乎国君,曰:“凡乡之
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
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
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
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国君治其国,而国既已治矣,有率其国之万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国
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
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
下之仁人也。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说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
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菑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
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
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
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万民,斋戒沐浴,
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犠牲不敢不
腯肥,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时几,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
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曰:其为正长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为政长也,
下者,万民有便利乎其为政长也。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强从事焉,则天鬼之福可得
也。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其为政若此。是以谋事得、
举事成、入守固、出诛胜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为政者也。故古者圣王
之为政若此。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乱者,
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时之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譬之若有苗之以
五刑然。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则此岂
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也。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折则
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五杀。则
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故遂以为五杀。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
“惟口出好兴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
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故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罔罟之有纲也,将
以连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义也。是以先王之书《相年》之道曰:“夫建国设都,
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均。”则此语古
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
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宗族、于
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民知上置正长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
隐匿,而莫肯尚同其上,是故上下不同义。若苟上下不同义,赏誉不足以劝善,
而刑罚不足以沮暴。何以知其然也?曰: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
“人可赏,吾将赏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曰:人众与
处,于众得非。则是虽使得上之赏,未足以劝乎!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
正长,曰:“人可罚,吾将罚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罚,则众之所誉,
曰:人众与处,于众得誉。则是虽使得上之罚,未足以沮乎!若立而为政乎国家,
为民正长,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
未有正长之时”同乎?若有正长与无正长之时同,则此非所以治民一众之道。
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是故上下情请为通。上有隐事遗利,
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
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
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
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
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助
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
之思虑者众,则其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
为政者也。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彼王,聿求厥章。”则此
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
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
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
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
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
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
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尚同下第十三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
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
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
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
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
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
必乱。故赏罚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
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
然胡不审稽之古之治为政之说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若
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
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
而薄者有争。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
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
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
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
立而为乡长、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
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
卿士师长,此非欲用说也,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何故
以然?则义不同也。若苟义不同者有党,上以若人为善,将赏之,若人唯使得上
之赏,而辟百姓之毁,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见有赏也。上以若人为暴,将罚
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见有罚也。故
计上之赏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然则欲同一天下之义,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
发宪布令其家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若见
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
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
赏誉,辟其毁罚。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
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
义为政故也。
家既已治,国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
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乱,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
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曰:“若见爱利国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国者,亦
必以告。”若见爱利国以告者,亦犹爱利国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
见恶贼国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国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国之
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民见善者言之,见不善者言之。国君
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然计若国之所以
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
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
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
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
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
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
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天下必治矣。然计
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
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
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子有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
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
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
亦犹淫辟者也。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
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
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
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夫唯能信身而从事,
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
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
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
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
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
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
得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
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
本而治要也。
0
猜你喜欢:
- 《元史》 ◎世祖五 十年春正月乙卯朔,高丽国王王禃遣其世子愖来朝。戊午,敕自今并以国字书宣命。命忻都、郑温、洪茶丘征耽罗。宿州万户爱先不
- 《菜根谭》 草木才零落,例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
- 《裴注三国志》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吴书曰: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於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
- 《呼啸山庄》 那天晚上以后,有好几天,希刺克厉夫先生避免在吃饭时遇见我们;但是他不愿意正式地承认不想让哈里顿和凯蒂在
- 《晋书》 ◎吕光 吕纂 吕隆 吕光,字世明,略阳氐人也。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父婆楼,佐命苻坚,官至太尉。光
- 《西游记》 且不言唐僧等在华光破屋中,苦奈夜雨存身。却说铜台府地灵县城内有伙凶徒,因宿娼、饮酒、 * ,花费了家私,无计过活,遂伙了十数人做贼,算
- 《米开朗琪罗传》 对于一切事物和对于他自己的憎厌,把他卷入一五二七年在翡冷翠爆发的革命漩涡中. &
- 《歌德谈话录》 关于本书的性质 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流行很广,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
- 《浮士德》 〔剧场经理—剧作者—丑角). 经 理 你们
- 《新五代史》 愍皇帝,明宗第五子从厚也。为人形质丰厚,寡言好礼,明宗以其貌类己,特爱之。天成二年,以检校司徒拜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加检校太保、同
- 《元史》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亦都护者,高昌国主号也。先世居畏兀儿之地,有和林山,二水出焉,曰秃忽剌,曰薛灵哥。
- 《文心雕龙》 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自商以下,文理允备。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
- 《清史稿》 ○觉罗宝兴 宗室敬徵 宗室禧恩 陈官俊 卓秉恬 觉罗宝兴,字献山,隶镶黄旗。嘉庆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少詹
- 《宋史》 ○曹翰 杨信(弟嗣 赞) 党进 李汉琼 刘遇 李怀忠 米信 田重进刘廷翰 崔翰 曹翰,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好
- 《辽史》 ○张俭 邢抱朴 马得臣 萧朴 耶律八哥 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
- 《新唐书》 ◎高宗 高宗 * 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字为善,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皇后长孙氏。始封晋王,贞观七年,遥领并州都督。十七年,太子承
- 《辽史》 ○道宗二 八年春正月癸丑,如鸭子河。二月,驻跸纳葛泺。三月戊申朔,楚王萧革致仕,进封郑国王。夏五月,吾独婉惕隐屯秃葛等乞岁贡马
- 《幻灭》 我们看看下面的信,不难想象吕西安心中的骚动,他在夜里写一会停一会,想一句写一句.  
- 《邦斯舅舅》 一八三五年,命运意外地给备受女性冷落的邦斯复了仇,赏赐给了他一根俗话所说的老人拐杖.这位生下来就是个小
- 《带小狗的女人》 据说在堤岸上出现了一个新人:一个带小狗的女人.德米特利.德米特利奇.古罗夫已经在雅尔塔生活了两个星期,
评论
发表评论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戴圣《礼记·学记》
-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秋瑾《九日感赋》
-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 不知三江水,何事亦分流?
-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
-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
-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刘向《战国策·楚四·虞卿谓春申君》
-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 人生不可安闲,有恒业,才足收放心王永彬《围炉夜话·第八三则》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