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异端之学(凡十四条)
《近思录》 作者:朱熹、吕祖谦
明道先生曰: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杨氏
“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只辟杨、
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甚。杨、
墨之害,亦经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
伊川先生曰:儒者潜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终则不可救。如“师
也过,商也不及”,于圣人中道,师只是过于厚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则渐
至于兼爱,不及则便至于为我,其过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杨、墨。至如杨、
墨,亦未至于无父无君,孟子推之便至于此,盖其差必至于是也。
明道先生曰: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
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
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然则毁人伦、去四大者,其外于道也远矣。故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若有适有莫,则于道为有间,
非天地之全也。彼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
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之教所以为隘也。吾道则不然,
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又云:佛有一个觉之理,可以“敬
以直内”矣,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释氏本怖死生,为利岂是公道?唯务上达而无下学,然则其上达处,岂有
是也?元不相连属,但有间断,非道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彼
所谓识心见性是也,若存心养性一段事则无矣。彼固曰出家独善,便于道体自不
足。”或曰:“释氏地狱之类,皆是为下根之人,设此怖,令为善。”先生曰:
“至诚贯天地,人尚有不化,岂有立伪教而人可化乎?”
学者于释氏之说,直须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其中矣。颜渊
问为邦,孔子既告之以二帝、三王之事,而复戒以“放郑声,远佞人”,曰:
“郑声淫,佞人殆。”彼佞人者,是他一边佞耳,然而于己则危,只是能使人移,
故危也。至于禹之言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消言畏,只是须著
如此戒慎,犹恐不免,释氏之学更不消言常戒。到自家自信后,便不能乱得。
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
生,皆完此理。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与有也。人只为自私,
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
小大快活。释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却厌恶,要得去
尽根尘,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没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释
氏其实是爱身,放不得,故说许多。譬如负版之虫,已载不起,犹自更取物在身。
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沉,终不道放下石头,惟嫌重也。
人有语导气者,问先生曰:“君亦有术乎?”曰:“吾尝夏葛而冬裘,饥食
而渴饮,节嗜欲,定心气,如斯而已矣。”
佛氏不识阴阳、昼夜、死生、古今,安得谓形而上者与圣人同乎?
释氏之说,若欲穷其说而去取之,则其说未能穷,固已化而为佛矣。只且于
迹上考之,其设教如是,则其心果如何?固难为取其心,不取其迹,有是心则有
是迹。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乱说。故不若且于迹上断定不与圣人合。其言有合
处,则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易。
问:“神仙之说有诸?”曰:“若说白日飞升之类,则无;若言居山林间,
保形炼气,以延年益寿,则有之。譬如一炉火,置之风中则易过,置之密室则难
过,有此理也。”又问:“杨子言‘圣人不师仙,厥术异也’,圣人能为此等事
否?”曰:“此是天地间一贼,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延年?使圣人肯为,周、
孔为之矣。”
谢显道历举佛说与吾儒同处。问伊川先生,先生曰:“恁地同处虽多,只是
本领不是,一齐差却。”
横渠先生曰: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之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明
不能尽,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虚空之大,此所以
语大语小,流遁失中。其过于大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梦幻人世。谓之穷
理,可乎?不知穷理而谓之尽性,可乎?谓之无不知,可乎?尘芥六合,谓天地
为有穷也;梦幻人世,明不能究其所从也。
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
浮图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
见,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
惑者指游魂为变为轮回,未之思也。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
神。今浮图剧论要归,必谓死生流转,非得道不免,谓之悟道,可乎?(悟则有义
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推知昼夜,通阴阳,体之无二。)自其说炽,传中国,
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乃其俗达之天下,致善
恶知愚、男女臧获,人人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
崇尚之言,遂冥然被驱,因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
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
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自古
诐淫邪遁之辞,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向非独立不惧,精一
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哉!
“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只辟杨、
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甚。杨、
墨之害,亦经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
伊川先生曰:儒者潜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终则不可救。如“师
也过,商也不及”,于圣人中道,师只是过于厚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则渐
至于兼爱,不及则便至于为我,其过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杨、墨。至如杨、
墨,亦未至于无父无君,孟子推之便至于此,盖其差必至于是也。
明道先生曰: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
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
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然则毁人伦、去四大者,其外于道也远矣。故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若有适有莫,则于道为有间,
非天地之全也。彼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
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之教所以为隘也。吾道则不然,
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又云:佛有一个觉之理,可以“敬
以直内”矣,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释氏本怖死生,为利岂是公道?唯务上达而无下学,然则其上达处,岂有
是也?元不相连属,但有间断,非道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彼
所谓识心见性是也,若存心养性一段事则无矣。彼固曰出家独善,便于道体自不
足。”或曰:“释氏地狱之类,皆是为下根之人,设此怖,令为善。”先生曰:
“至诚贯天地,人尚有不化,岂有立伪教而人可化乎?”
学者于释氏之说,直须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其中矣。颜渊
问为邦,孔子既告之以二帝、三王之事,而复戒以“放郑声,远佞人”,曰:
“郑声淫,佞人殆。”彼佞人者,是他一边佞耳,然而于己则危,只是能使人移,
故危也。至于禹之言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消言畏,只是须著
如此戒慎,犹恐不免,释氏之学更不消言常戒。到自家自信后,便不能乱得。
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
生,皆完此理。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与有也。人只为自私,
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
小大快活。释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却厌恶,要得去
尽根尘,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没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释
氏其实是爱身,放不得,故说许多。譬如负版之虫,已载不起,犹自更取物在身。
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沉,终不道放下石头,惟嫌重也。
人有语导气者,问先生曰:“君亦有术乎?”曰:“吾尝夏葛而冬裘,饥食
而渴饮,节嗜欲,定心气,如斯而已矣。”
佛氏不识阴阳、昼夜、死生、古今,安得谓形而上者与圣人同乎?
释氏之说,若欲穷其说而去取之,则其说未能穷,固已化而为佛矣。只且于
迹上考之,其设教如是,则其心果如何?固难为取其心,不取其迹,有是心则有
是迹。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乱说。故不若且于迹上断定不与圣人合。其言有合
处,则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易。
问:“神仙之说有诸?”曰:“若说白日飞升之类,则无;若言居山林间,
保形炼气,以延年益寿,则有之。譬如一炉火,置之风中则易过,置之密室则难
过,有此理也。”又问:“杨子言‘圣人不师仙,厥术异也’,圣人能为此等事
否?”曰:“此是天地间一贼,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延年?使圣人肯为,周、
孔为之矣。”
谢显道历举佛说与吾儒同处。问伊川先生,先生曰:“恁地同处虽多,只是
本领不是,一齐差却。”
横渠先生曰: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之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明
不能尽,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虚空之大,此所以
语大语小,流遁失中。其过于大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梦幻人世。谓之穷
理,可乎?不知穷理而谓之尽性,可乎?谓之无不知,可乎?尘芥六合,谓天地
为有穷也;梦幻人世,明不能究其所从也。
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
浮图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
见,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
惑者指游魂为变为轮回,未之思也。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
神。今浮图剧论要归,必谓死生流转,非得道不免,谓之悟道,可乎?(悟则有义
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推知昼夜,通阴阳,体之无二。)自其说炽,传中国,
儒者未容窥圣学门墙,已为引取,沦胥其间,指为大道。乃其俗达之天下,致善
恶知愚、男女臧获,人人著信。使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
崇尚之言,遂冥然被驱,因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
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
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自古
诐淫邪遁之辞,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向非独立不惧,精一
自信,有大过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哉!
0
猜你喜欢:
- 《清史稿》 ◎诸王二 △太祖诸子一 广略贝勒褚英(子安平贝勒杜度、敬谨庄亲王尼堪、杜度子悫厚贝勒杜尔祜、贝子穆尔祜、恪僖贝子特尔祜、
- 《梁书》 ◎宗夬 刘坦 乐蔼 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宋时征太子庶子不就,有高名。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
- 《明史》 ○周新 李昌祺(萧省身) 陈士启 应履平 林硕 况钟(朱胜) 陈本深(罗以礼 莫愚 赵泰) 彭勖(孙鼎) 夏时
- 《苏轼集》 ◎诗一百十首 问渊明(或曰:东坡此诗与渊明反,此非知言也。盖亦相引以造意言者,未始相非也。元祐五年十月十四日。) 子知神
- 《朱子语类》 ◎论民 建宁迎神。先生曰:"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今人心都喎邪了,所以如此。泉州一富室,舍财造庙,举室乘
- 《宋史》 ◎文苑一 ○宋白 梁周翰 朱昂 赵邻几(何承裕附) 郑起(郭昱 马应) 和岘(弟附)冯吉 自古创业垂统之君,
- 《宋史》 ◎律历二 ○应天 乾元 仪天历 步月离入先后历(《乾元》谓之月离。《仪天》谓之步月离。) 离总:五万五千一百二
- 《复活》 第二天,申包克衣冠楚楚,兴致勃勃,到聂赫留朵夫姑妈家来找他.申包克凭他的文雅.殷勤.乐观.慷慨和对聂赫
- 《水浒传》 诗曰: 古贤遗训太叮咛,气酒财花少纵情。 李白沉江真鉴识,绿珠累主更分明。 铜山蜀道人何在?争帝图王客已倾。
- 《上尉的女儿》 普罗斯塔柯娃太太:先生!他可从小就酷爱故事. 斯科季宁: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类二 △《书纂言》·四卷(内府藏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是编其《书》解也。《古文尚书》自贞观敕作《正
- 《水经注》 ○谷水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
- 《阿格尼丝_格雷》 我不准备向读者描述我回家时的欢乐.居家期间的幸福......在亲切而熟悉的地方,在爱我的.也是我所爱的
- 《隋书》 ◎刘昉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大司农。从魏武入关,周太祖以为东梁州刺史。昉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
- 《红楼梦》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像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实伤感,在房中自己叹息了一回。只见宝玉走来请安,看见王夫人脸上似有泪痕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事本末类 古之史策,编年而已,周以前无异轨也。司马迁作《史记》,遂有纪传一体,唐以前亦无异轨也。至宋袁枢,以《通鉴》旧文,
- 《山海经》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无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
- 《说唐全传》 再表梨花看见应龙到来大喜,叫声:"孩儿,你一向在那里?叫娘无日不想,无时不思.直到今日见我."应龙听言流泪,叫声:&
- 《二刻拍案惊奇》 诗曰: 黑蟒口中舌,黄蜂尾上针。两般犹未毒,最毒妇人心。 话说妇人家妒忌,乃是七出之条内一条,极是不好的事。却这个毛病,
评论
发表评论
- 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 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孔夷《南浦·旅怀》
-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
-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荀子·荣辱》